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民法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法学理论论文
  • 司法制度论文
  • 国家法论文
  • 宪法论文
  • 刑法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法学论文 > 国家法论文 > 剖析文学作品创作灵感的寻找... 正文 2020-01-19 07:27:07

    剖析文学作品创作灵感的寻找研究论文 文学作品有哪些

    相关热词搜索:

    剖析文学作品创作灵感的寻找研究论文

    剖析文学作品创作灵感的寻找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的思维现象,它客观而又普 遍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神秘的气息。本文在简要 地介绍了中西方关于灵感的一些认识和特征概述后,分别从生活积累和外物触发 的角度探讨了灵感的产生与获得。

    论文关键词:灵感;
    生活的积累;
    外物的触发 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的思维现象,它客观而又普遍地存在于 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神秘的气息。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 代就有人提出了灵感概念,并试图对其本质和规律予以说明,认为:灵感由“神” 和“气息”两个词复合而成的,意即神的灵气。“灵感”一词在英语里写作inspiration, 意思是灵气(spirat)的吸人,它的原始意义也是一种降神术。翻阅我国古代众多的 关于本体感受的古代文论,可以找到“灵感”这个词,却没有“inspiration”所包含的 特定含义。这说明中西关于灵感的理论,虽然有不同的发展轨迹,都有自己独特 的概念形态,但大致是相通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文论中关于“灵感”的言论的 比较和分析,浅探“灵感”的产生与获得。

    一、西方古典文论视野中的“灵感说” 在古希腊时期,许多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那他准 是接受了“神”的启示。“灵感’,在文艺上的原始意义,指创作时一种神性的着魔, 即获得神的启示,写出优秀诗篇”。…(纵观整个西方古典文论视野中的“灵感说”, 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两个阶段,即:在西方文艺复兴以前,主要表现出“神启论” 的特征,以柏拉图的“迷狂说”为代表,强调“神灵附体”,神秘不可知;
    近代“灵 感说”则主要表现出“天才论”的倾向,理论建构上以康德、歌德、黑格尔为主, 强调人的本质力量,注重后天实践的勤奋、经验的积累。作为人类思想的结晶, 他们对西方现代一些非理性主义的文艺思想,如尼采的“酒神精神”、叔本华的“天 才”说等学说的提出有巨大启示.但两者都未能对“灵感”的产生作出令人信服的 解释,存在着诸多不足。前者以柏拉图为例,他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即:
    灵感的源泉主要是“神灵凭附”;
    “灵感”的表现是“迷狂”;
    “灵感”的获得过程是在 “灵魂回忆”真善美的理式世界。这一“灵感说”的“神”不可见不可知,所赐予的对 象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其可遇不可求,不仅充满了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而且 无益于创作,否定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努力。黑格尔作为现代“灵感理论”的代表,力图从“外在的机缘”与创造者内在的 “自觉要求”相结合的高度去揭示灵感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内在的机制。这是黑格尔 较以往的学者高明的地方。但是,黑格尔关于灵感问题的考察,最终还是未能摆 脱他的荒谬的“绝对观念”体系的纠缠,因而他在灵感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就最后还 是淹没在他的“绝对观念”的无用的体系之中。

    二、中国古代诗学中的“灵感论” 与西方以柏拉图为首的一批灵感理论研究者相反,中国古代的灵感理论研 究者更注重研究具体的艺术构思过程。特点之一,就是重主体的能动性和情志的 抒发。由此产生的概念形式,自然不是那种“神巫交感”的“灵感”,而是“应感”、 “兴会”、“性灵”等文艺心理学术语。可见,从“人物沟通、心灵感应”这个基本论 点出发,我国的灵感理论得到了不同于西方的独特发展。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 将灵感说与艺术构思联系在一起的是陆机。之后的文论家如皎然、严羽、李贽等 也有诸多关于“灵感”的言论,但陆机的观点比较全面而具有代表性。在《文赋》 中他详细地描述了灵感现象,即“应感兴会”,指出“灵感”即是刨作时文思最为畅 达,感情最为充沛,思维最为活跃,形象最为鲜明的心理状态,说明了激发作家 产生灵感的是心与物的相互作用,是物之触动和心之感发的结果。不管从灵感产 生的来源(情与境会)、心境(虚静自然),还是从灵感的积蓄过程(勤于思考和读书) 来说,中国的“灵感论”都与西方的“神赐天启”说有着本质的不同,我国的文论家 将灵感理论与艺术创作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展开得也更充分。但不足之处在于既 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甚至只是只言片语的感悟式抒写,也没有对灵感产生的心 理作出细致深入的探讨。

    三、“灵感”的状态与特征 关于灵感到来时的心理体验,从柏拉图关于灵感的“迷狂说”和我国古代诗 论著作中的一些描述中,如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严羽“其 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 尽而意无穷”可以大概知道:
    灵感就象梦境一样,作者沉醉其中,却又难以名状,它突如其来又转瞬即 逝,它是创作的最佳状态。在这短暂的体验中,作者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 福与自在之中,摆脱了一切焦虑、紧张等束缚,与世界融为一体。这种尽善尽美 的境界解决了一直作者困扰的问题而有了豁然顿悟的感觉,因而获得了一种喜悦 以至狂喜,伴随着不可遏止的激情。由此观之,灵感状态具有孕育的长期性、出现的突然性、形式的模糊性、消失的瞬时性和结果的创造性等基本特征。

    四、“灵感”的生成与获得 在了解了“灵感”来临时的状态后,我们尝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这一现 象的生成与获得。弗洛伊德、荣格的关于无意识理论为之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 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分,“灵感”这种不受自觉意识控制的力量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 释。无意识被认为是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灵感出现之前,人们对某一 问题已有长时间的思考,虽思而不得其解但已触到问题的实质,这些在大脑皮层 留下了痕迹,当有意识的思考中止时,无意识的认知活动却仍然继续进行。当人 们处于高度放松的时候,在某一刺激的引发之下,长期沉积在无意识中的信息与 意识之间沟通,灵感便跳人人们的大脑。由此看来,灵感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显 意识到无意识、再由无意识到显意识的过程。

    (一)由显意识到无意识――生活的积累 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积累。柏拉图把灵感现象概括为“灵魂在迷狂状态 中对于天国或上界事物的回忆和观照”,这里的“天国或上界的回忆”,正是现代 意义上作家个人的记忆、潜意识的显现。这个“积累”是多方面的,我们将之统称 为“体验”,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体验”的范畴大于“生活积累”,它是 融生活经历和生命情绪为一体的,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学是“作家体验 的表述”。

    从“有意注意”来说,作家可能会为了心中的某一个题材而深入现实生活寻 找写作材料,如作家周立波扎根于创作的现实环境体验生活;
    也可能会为了某一 个典型形象而对生活原型进行独特的选择并对其独特的言行举止进行深入的观 察,如高晓声笔下的新时期的农民陈焕生,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旧交替时期的农民 典型,就在于作者将当时生活中农民身上的“半新半旧”的思想赋予了这个特殊的 角色;
    而最通常的“有意注意”莫过于阅读积累。

    与“有意注意”的目的性和局限性相比,“无意注意”则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和 历史积淀性,“无目的观察比有意观察还有效”在通常情况下,“无意注意”可能会 被我们很快遗忘,但有特殊感情参与的无意注意会不受意识控制地积淀到无意识 之中。它不仅有利于形象的记忆,而且因了感情的独特会使得这一记忆在唤起时 独具特色。如,同是对贵族生活的描写,托尔斯泰的笔下充满了矛盾与辩证,曹 雪芹则是看透名利的虚空与嘲讽。“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界限很多时候是十分模糊的,比如缺失性体验、 丰富性体验、孤独体验等,几乎可以说是混合的注意。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更 是两者的结合,“有意注意”立竿见影的效果得益于“无意注意”的启发和补充,“无 意注意”只有得到“有意注意”的整理、淘汰才能成为形象元素。如韩少功的《暗 示》和《马桥词典》所呈现的“知青写作”,即:在苦难的生活中看不到对苦难的 抱怨,对人性美的揭示胜过对人性丑的鞭笞,苦涩的记忆里不乏对那~段生活的 美好怀想。“知青”体验刻骨铭心,但这种体验在当时绝不是美好的,只是时过境 迁,用现今的眼光去回忆,滤去了苦难的外衣,裹上了现今的反思,是作家将“有 意注意”融合于曾经的“无意注意”,从而促成了新的体验的生成。

    生活的积累当然不只是简单地等于以上所说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它甚至可以是作家所经历所感受的人世万象,比如,随着年龄日益完善的人格, 作家平日的练笔,在练笔时激发出的思想火花和在练笔中造就的文从字顺的功力 等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二)由无意识到显意识――外物的触发 灵感的来源是艺术家大脑中生活和知识积累的突然泛起,是外物诱发所致。

    这里所说的“外物的触发”包括来自外界的偶然机遇与来自内部的积淀意识。这两 类现象,不仅激发信息的来源不同,而且发生机制也不一样。我们将在下面的内 容中具体讨论:
    以上四种类型,归结起原因来,便是作家的生活积累与外物之间有一种“同 化”优势,即:作家的美感经验并不仅仅是静止地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 动地活跃地与其发生契合,将自己的情态赋予对象,因而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作 家较他人而言,藉着敏感和积淀,更有一种独特的亲切感和选择的倾向性,从而 形成外在物象和内在心象的融合。

    来自内部积淀意识的灵感,由于其发生机制深植于人类的潜意识活动中, 其表现形态也更为复杂。我们暂时将其分为两类来探讨。一种是由无意遐想产生 的思想火花,如作家在散步或郊游等休闲时因沉思或回忆而闪现的灵感,它多是 因为心情的放松而使得积淀在无意识中的体验自由涌现,这一类情形还可以是在 幻梦中出现,传说作家郭沫若经常从睡梦中跳起,抓来纸和笔记录下梦中偶得的 诗句,且都是神来之笔。总之,这种自由的无意想象都是作家在内心宁静时充分 调动和依从无意识的结果。与这种轻松心态下产生的灵感相反,我们称之为“潜能的激发”的灵感则是“人脑中平时未发挥作用的那部分潜在的智能在危机状态 中的突然激发,如广为人知的曹植作出七步诗的故事等。这种纯粹在无意识中出 现的灵感最奇特,也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迷雾笼罩最浓的一类,但究其根源, 不难发现它仍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它沉淀在我们的无意识之中,在放松或情急之 下,意识对这些信息进行自由或快速的梳理和筛选,从而使其清晰地浮现在脑海 中。

    五、结语 灵感理论作为一种艺术理论,早已不在是一种新鲜事,但千百年来一如既 往地受到人们的赞叹与推崇,它是思维的奇迹,是绽放的智慧之花。本文在简要 地介绍了中西方关于灵感的一些认识和特征概述后,分别从生活积累和外物触发 的角度探讨了灵感的产生与获得。但灵感的运行机制不仅神奇而且复杂,远非三 言两语便可说尽。我们所能确定的只是:灵感是经有意无意的注意贮存在记忆中, 在意识的调动下浮现在脑海中的,是意识与无意识通力合作的结果。我们希望在 不陷入玄奥的思辩的同时,在不脱离客观性的基础上,去逐层认知灵感的答案。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剖析文学作品创作灵感的寻找研究论文 文学作品有哪些》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