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民法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法学理论论文
  • 司法制度论文
  • 国家法论文
  • 宪法论文
  • 刑法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法学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开题报告论文_电子信息论文开... 正文 2020-01-18 07:28:35

    开题报告论文_电子信息论文开题报告9600字

    相关热词搜索:

    电子信息论文开题报告9600字

    电子信息论文开题报告9600字 “电子信息”是近几年频频出现的一个词,它是在技术、通信技术和高密度 存储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在各个领域里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成为信息学的词汇。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电子信息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与实证分析 题目:
    一、选题背景 现代经济的最显着特征之一,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作用越来越大,从科技成 果到首次商业应用的技术创新步伐越来越快。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因技术创新 实现的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世纪初只占左右,一年代上升到 左右,一年代达到左右,年代己高达左右,互联网出现后,将提高到从重大科技 成果的产生到首次商业应用的技术创新时间,在世纪初以前大约为年,到世纪初 至世纪中叶大致为年,至世纪下半叶缩短至年左右。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谁能获 得创新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能够通过信息的迅速传播,促进竞争和合作,使集群产业及相关产 业和企业实现专业化,加速集群产业及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体系的建立。而电 子信息产业作为一个高科技行业,其集群的创新效应就更加明显。集群中,技术 和知识的密集度越高,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就越快,知识经济就越容易形成 与发展。人类从后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是高科技及高科技产业不断发 展的结果,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的储存、传递和使用的成本大 幅度降低,从而奠定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使知识经济成为可能。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使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及技术 等无形资产而不再是有形的资源。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使许多传统的以资源大量消耗为主的产业集 群转为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投入为主的新型产业。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是高知识、 低自然资源消耗的产业集群,它们的产生和发展,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立足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其集群与创新的 形成过程、机制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具体地区的实力进行分析,以求 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提供一些借鉴,从而实现我国电子信息 产业创新活力与创新规模经济性的有机结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产业集群是促 进电子信息产业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加快技术创新的进程,建立产业集 群的创新体系,有利于增强产业集群区的技术实力和对企业的吸引力、凝聚力。

    总结国外有关产业集群与创新体系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产 业集群的定义、理论与特征产业集群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构成,这些产业 通过密集的网络,相互之间发生作用并可以获得因集群而导致的竞争优势。由于 对产业集群现象考察的角度各有不同,不同的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不同的。

    迈克尔・波特从竞争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问题。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位于某 个地方、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产业集群对企业竞争是高度重要的,这可以使企业更好地接近劳动者和公共物品 以及相关机构的服务,同时有利于企业创新和产品出口。

    主要是从相关性产业的角度来定义产业集群在所有经济产业中,一组在商品 和服务联系上比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联系更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近的产业。

    等在产业集群的定义中引入了知识生产机构等参量为了获得新的和互补的 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利用的结合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 克服或创造市场中的进入壁垒、取得协同经济效果、分散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关 联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工程公司、中 介机构和顾客通过一个附加值生产链相互联系形成了网络,这种网络就是产业集 群。

    此外,很多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特征也做了阐述。认为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是外部经济、广义的互惠和柔性的专业化。阐述了广义的互惠是产业集群的一个特 征。和提出了柔性的专业化是产业集群的一个关键要素。创新理论的研究创新是 经济增长的源泉,企业发展的动力源。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 年发表的着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从而开创了 创新理论的先河。他于年提出“创新”一词时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将“生产 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 的过程。并将“创新”的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引入新的产品含产品的新质量采用 新的技术含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开拓原材料的新供应源开辟新的市场采用新的组 织、管理方式方法「」。年,他又指出“创新实际上是经济系统中引入新的生产 函数,原来的成本曲线由此而不断更新。”熊彼特还明确指出企业家是创新的主 体,并将发明引入经济系统的企业家称为“创新者”,“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风 格或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如果不抓住机会开展创新,是“企业家的读职行为”. 熊彼特去世之后,“创新理论”主要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技术创派, 二是新制度学派。前者主要是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工、南赛碗瓦茨 和里查德・列文等人,从技术推广、扩散和转移,以及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之间 的关系等方面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技术创新经济学这一新的 分支学科。后者主要是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等人,把熊彼特的“创新 理论”与制度派的“制度”结合起来,研究制度的变革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之间的 关系,由此创立制度创新经济学这样一门新学科,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理论”. 产业集群中的创新理论研究创新是产业集群的重要前提和发展动力。有关新 产业中创新的研究是近年来才开始的,其理论基础来自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并 把它同区域特性联系起来。

    马歇尔较早地注意到产业区域内的企业间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依赖所 产生的外部经济。同时,马歇尔认为,产业区域内的企业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在合 作、相互依赖和信任的基础上,这些联系促进了创新。他发现,企业群落有利于 技术、信息、技术决窍和新思想在群落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马歇尔注意到 了具有分工性质的工业在特定地区的集群,并指出所以产生集群的原因在于为了获取外部经济提供的好处。这种好处包括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共享辅助性工业 的服务和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平衡劳动需求结构和方 便顾客等。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是他“小企业群落”理论的基础。

    韦伯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相互靠近取决于集群的好 处与成本的对比,深入地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因素,量化了集群形成的规则,其研 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巴顿讨论了企业群落与创新的关系,认为企业群落有利于创新。他在《城市 经济理论与政策》一书中指出,地理上的集中能给予企业很大的刺激去进行改革, 有很多理由可以说明革新与集中相关联。首先是地理上的集中必然会带来竞争, 而竞争促进了革新。其次是地理上的集中本身就有助于在商品制造者、供给者与 顾客之间产生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传播。最后,通讯工具的使用在大的集中地是 比较优越的,这样就能使该地区的所有企业很快采纳这种革新。

    波特把企业群落纳入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创立了企业群落的新竞争经 济理论。特别是年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企业群落和新竞争经济学” 的着名论文,把企业群落理论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波特认为,企业群落能够 提高群落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企业持续联系有助于 企业通过相互学习来改进技术、机器及部件的适用性,以及服务与市场观念。

    伴随着西方国家世纪年代兴起的企业群落理论研究热潮,许多学者已经开始 把群落学引入创新理论,从创新环境、创新网络、创新系统等角度探讨了技术创 新的集群效应“一。嗯,认为,创新过程根植于生产网络或者生产群的制度环境 内。等人认为创新是一种交互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过程,它的成功演化需要 一种网络环境,集群更适合这种环境。的研究表明,创新的区域集中与集群内技 术等要素的溢出效应密切相关。概述了集群的创新优势来源外部经济、创新环境、 合作竞争与路径依赖。盯的实证研究显示,通过创新群内公司间的交互作用最有 可能有效地产生创新。提出”创新相互依赖假设“,认为创新倾向于通过经济网 络的前向和后向联系群集在一起。

    在研究了新产业区的中小企业集群而形成的合作与共同发展关系之后认为,中小企业之间的这种有效的合作网络,产生了一种内生创新动力,使当地经济迅 速增长。然而,总体来说,上述这些研究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于世纪年代中期借鉴国外经验,在经济技术条件较好的城 市有选择地建立了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主要目的是在小范围内为电子信息企业的 发展提供场所和若干优惠政策及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这些由国家或省市建 立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基本具备了产业集群的一些基本特征。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年到年,是孕育、 准备和试验阶段,年北京率先建立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第二阶段从年到年,是规 划布点、搞基础建设的初创阶段第三个阶段从年到现在,是各类园区上规模大发 展的成长阶段。

    从形成产业集群的主导因素来划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可以大体分为四 种类型、地理因素类型的产业集群企业因生产资料的限制而集群在生产资料所在 地及其周围,尽管生产产品相同,但是由于集群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从当地获取生 产资料,因而企业间的合作较少、运输因素类型的产业集群生产的发展,使得运 输的成本不断加大,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企业往往选择在运输发达、方便的地区 集群,企业间开始了一些初步的合作,如共享运输工具,生产资料的交互使用、 企业产品间的交互供给等、技术因素类型的集群市场竞争,使得技术创新对企业 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获取先进企业的技术而集群在 一起的情况越来越多,企业间的合作较为密切,人员、资金、技术间的流动增强, 也出现了企业围绕大学、科研机构所在地集群,以方便获取技术的现象。

    制度因素类型的集群这是导致集群的根本原因。它又分为两个阶段,正式制 度的差异而导致的集群是主要的,从根本上讲,制度优于技术,制度优于资金, 一个地区只有适应市场变化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才能保持地区优势随着市场经济 的发展和正式制度的不断完善,非正式制度的差异导致的集群的现象开始出现, 创新环境、环境对产业集群的影响作用在不断增强。

    上述各类产业集群园区相辅相成,初步实现了功能定位,为我国抢占世界电 子信息”制高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友金针对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问题,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中小企业集群式 创新的优势及其产生机理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的一般过程和内在机制中小企业 集群式创新的演化规律及其条件如何运用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理论来分析和指 导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

    马春龙在他的博士论文《企业一一群落学的思考》中,引入了企业群落概念 研究战略环境、组织与战略、战略与环境的关系,他把技术因子作为企业群落的 一个重要的环境因子,指出了企业群落中创新的重要性。

    尚勇、朱传柏探讨了企业空间集聚问题。他们认为创新是企业空间集聚的不 竭动力,区域创新网络是空间集聚的有效载体,落脚点是企业空间集聚。

    仇保兴在他的专着《小企业集群研究》中讨论了技术创新在企业集群内部的 扩散方式和由此带来的技术创新”集群效应“,分析了小企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之 间的关系。

    胡志坚于年在其着作《国家创新系统一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中,分析了产 业群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把产业群置于国家创新体系之中,探讨了不同 类型的产业群及其创新模式。

    买忆媛、聂鸣认为产业集群并不是本质上形成企业创新绩效的充分有效条件, 集群带来了内部拥护效应和外部不经济,集群企业与集群外相关企业联系松散, 在一定条件下降低了自身技术进步和组织变化的积极性,另外,在技术水平较低 的集群内,企业往往选择的是”模仿式“发展,这导致了行业结构上的趋同性, 形成同类种群同向高速增长的拥挤效应以及低水平、平面式分散的数量扩张。

    王缉慈教授对企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关系的探讨较多,是目前研究得最系统、 最深入的学者之一。她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并出版了在这方面 有代表性的两本着作《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 和《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后一本专着集中了她对企业集群与 技术创新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在这本专着中,她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回顾, 评述了关于企业集群的新理论学派,包括建立在制度经济学基础上的新的产业空 间学派、建立在战略学基础上的集群学派、建立在新地理经济学基础上的专业化分派、建立在新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网络学派,以及创新环境和创新系统学派 等,然后介绍了新产业区理论并对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接下 来探讨了高技术产业的集群机理,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企业集群,营造区域创新 环境,走多样化的、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空间组织形态,在当前 各国经济体系中表现出非凡的活力。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细化,产业集群已经成为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驱动力,因此,区域系统的创新研究必然延伸到产业 集群层面。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主要表 现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是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我 国电子产业集群主要存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低,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集群 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尚未形成创新体系,创新效率和风险意识较低,集群区内产 学研联合机制不强,软性技术基础结构不健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集群企业能否和谐地进行集群创新。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通 过透视电子信息产业及其集群的特征与成因,分析我国及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 集群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产业集群创新的现状,研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 系统的形成机理,探索集群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式与途径,进而构建我国电子信息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为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提供一 定的借鉴。

    本文的研究对于产业集群与创新研究,尤其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 的提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业集群相关课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不仅包括产业集群的创新问 题,还涉及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作用等内容,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有益补充。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各种科技园区、 工业园区、创业园区等的蓬勃发展,说明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提高集群以及集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我们必 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提高集群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本文结合我国电子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研究有很强的针对性。不仅分析了我 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而且结合京津唐、长三 角、珠三角三大产业集群区域进行了具体研究。

    四、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论文从创新及产业集群的角度 引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并论述了研究背景。同时,通过 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并概括出论文的研究内容 及其技术路线,为下面的章节打下基础。

    其次,讨论了电子信息产业的特征,包括一般特征、竞争特征和创新特征, 提出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产业集群成因与发展 过程,明确界定了集群创新的概念,分析了集群创新的特征。

    第三,考察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主要是美国硅 谷、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韩国国家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创新体系的成功经验, 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研究了我国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态势。

    第四,界定了集群创新系统的概念,分析了创新系统研究的演进历程,以及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创新要素,进而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了集群创新系统的企业入 群行为,构建了其模型,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激励企业入群行为的几种措施。

    第五,分析了创新的一般模式,研究了集群环境下企业的创新过程,用自组 织理论分析了集群创新的自组织模式,然后应用博弈论通过数学模型具体分析了, 集群企业是如何进行合作创新的。第六,详细分析了集群创新能力的含义,提出了产业集群创新评价体系指标 遴选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产业集群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给出了集群 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步骤。在本文的第七章,具体应用以上方法对我 国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域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七、论文通过总结本文的结论和观点,发现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 步的研究方向。

    五、提纲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4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及其创新概述 2.1电子信息产业特征分析 2.1.1电子信息产业的一般特征 2.1.2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特征 2.1.3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特征 2.2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2.1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2.2.2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3产业集群成因及其发展过程 2.3.1产业集群概念 2.3.2产业集群分类2.3.3产业集群成因分析 2.3.4产业集群发展阶段 2.4集群创新概念界定 2.4.1集群创新的涵义 2.4.2集群创新的特征 第三章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及其集群发展研究 3.1发达国家和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 3.1.1美国硅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 3.1.2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集成电路(IC)产业集群 3.1.3韩国建立国家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创新体系的经验 3.1.4总结 3.2我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意义 3.3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3.3.1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质 3.3.2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来源模型 3.4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现状和存在问题 3.4.1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现状 3.4.2存在的主要问题 3.5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 3.5.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5.2发展趋势分析 3.5.3发展障碍因素分析 第四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形成研究 4.1创新系统研究的演进 4.1.1创新系统研究的起源 4.1.2企业创新系统 4.1.3国家创新系统(NSI)阶段4.1.4区域创新系统阶段 4.2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创新要素分析 4.2.1GEM模型 4.2.2过程要素 4.2.3集群创新的系统要素 4.2.4三层次创新要素 4.3集群创新系统的企业入群研究 4.3.1基本假设 4.3.2模型构建 4.3.3入群行为的约束条件分析 第五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研究 5.1一般创新模式分析 5.1.1推动模式 5.1.2需求拉动模式 5.1.3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模式 5.1.4创新一体化模式 5.1.5创新系统集成网络模式 5.2产业集群环境下的创新分析 5.2.1技术本身的创新过程 5.2.2经济的创新过程 5.2.3组织和管理的创新过程 5.3集群创新的自组织模式 5.3.1组织中的自组织过程 5.3.2集群创新运行的自组织过程 5.4集群创新的合作竞争模型分析 5.4.1集群创新的合作竞争博弈分析 5.4.2集群创新过程的阈值分析第六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6.1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分析 6.2集群创新评价体系指标遴选的原则 6.3集群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6.3.1指标集的确定 6.3.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4集群创新系统综合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6.4.1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6.4.2综合评价模型 第七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实证研究 7.1我国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域概况 7.2三大集群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 7.3三大集群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比较 7.4三大集群区域创新环境优势比较 7.5三大集群区域的具体产业比较 7.5.1印刷电路板 7.5.2笔记本电脑产业 7.5.3显示器产业 7.5.4集成电路 7.6三大集群区域的集群创新能力评价 7.6.1专家确定权重 7.6.2实证计算 7.6.3分析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六、创新点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 1、系统分析了电子信息产业的特征,提出了集群创新的概念,分析了集群 创新的特征 2、界定了集群创新系统的概念,分析了集群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通过建 立数学模型,研究了单个企业加入集群创新系统的过程,揭示了企业入群行为的 激励与约束条件,从而得到了激励企业入群的几种措施 3、通过对集群创新微观过程的剖析,抽象出集群创新一般过程的自组织模 式,建立了探讨企业集群创新机制的分析基础。构建了集群创新的合作竞争模型, 并进行了集群创新过程的闽值分析,解释了集群内部创新的合作竞争过程 4、构建了评价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深 入对我国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区域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该模型对三大电子 信息产业集群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七、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初步收集相关材料,填写《》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 八、 [1]贺轩。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 [2]曹德跃。研究性学习应用于中职学生电子信息技术科技发明的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05. [3]田丽君。电子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4]牛书强。价值工程在电子信息产品技术创新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 2005. [5]徐隶群。山东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选择与培育策略[D].山东大 学,2005. [6]刘颖。基于电子信息行业生命周期的盈余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5. [7]訾兴建。基于虚拟仪器的电子信息类教学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合 肥工业大学,2005. [8]胡永生。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采购研究[D].武汉大学,2005. [9]王晖。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系统关键成功因素研究[D].清华大学,2005. [10]牛旭东。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与实证分析[D].天津大学, 2005. 电子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电子信息论文 2.电子信息导论论文 3.电子信息的论文 4.电子信息类的论文 5.电子信息导论结课论文 6.电子信息导论论文2000字 7.电子信息相关论文 8.关于电子信息的论文 9.电子信息发展论文 10.电子信息大学论文题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开题报告论文_电子信息论文开题报告9600字》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