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民法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法学理论论文
  • 司法制度论文
  • 国家法论文
  • 宪法论文
  • 刑法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法学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剖析巴赞纪实美学理论对我国... 正文 2020-01-10 07:26:43

    [剖析巴赞纪实美学理论对我国电影的影响]巴赞及其理论

    相关热词搜索:

    剖析巴赞纪实美学理论对我国电影的影响

    剖析巴赞纪实美学理论对我国电影的影响 一、巴赞的纪实美学 安德烈・巴赞〔1918―1958〕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理论旗手,是世界电影 三大流派之一―现实主义流派的主将。巴赞的电影理论是与电影评论相结合的。

    它产生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崛起的时代。电影实践的纪实创新给了巴赞理论上的 启示。其电影理论体系及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评论文集《电影是什么?》 一书中。在“电影是什么”的设问下,巴赞从影像的角度对电影做出本体论的考察。

    作为现实主义取向电影研究的中心人物,他通过孜孜不倦的影评来建立自己的理 论观点。他批评爱森斯坦理论早已过时,强调电影单一镜头内部构成的美学含义。

    他认为电影的主题是真实世界,但在爱森斯坦那里,单个镜头只是原始素材,经 由蒙太奇组接的镜头段落才能建构艺术。巴赞批评蒙太奇美学人为操纵痕迹过重, 完全扭曲人物或事件的自然本性。他觉得内涵丰富的单镜头、长镜头可以让观众 注意一个事件或人物的活动过程,并从中获得更客观的外在现实感受。

    巴赞的电影纪实主义美学有三大支柱,即电影的影像本体论、电影的心理 学起源和电影语言的进化观。限于篇幅,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它的电影影像本体 论,因为这对中国电影影响最大,也最直接。巴赞认为,“电影是从一个神话中 诞生的,这个神话就是完整电影的神话”(引自《电影是什么?》)。在巴赞看 来,电影具备了完整再现现实的功能,尤其是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出现以后,满 足人类追求逼真地复现现实心理需求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了。于是,他提出了长 镜头理论和深焦距摄影。可以认为,巴赞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基于“摄影与绘画不 同,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按照巴赞的理解,电影独特的再现事 物原形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巴赞所说的客观的存在永 远是多义、含糊和不确定的。因此他反对导演对事物做单义解释,而蒙太奇由于 过于严格地组织观众的知觉,而在银幕中消除了多义性。由此看出,巴赞提出的 “长镜头摄影”和“景深镜头”的运用不只是一个形式上的进步,不只影响着电影语 言的各种结构,而且影响着观众和画面之间的思想联系。其特点是:1、“长镜头 摄影”使观众与画面的关系比他们与现实的关系更为贴近,因此,可以说,不论 画面本身的内容如何,画面结构更具真实性。2、“长镜头摄影”要求观众积极地 思考,甚至要求他们积极地参与场面调度,如果采取分解蒙太奇,观众就只能跟 着导演走,他们的注意力随着导演的注意力而转移,画面的含义部分地取决于导 演的注意点和意图。3、蒙太奇由于它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在分析现实时,需要 含义的单一。蒙太奇在本质上与含糊的表象相对立,而“长镜头摄影”则把含糊的特点重新引入画面结构之中。

    巴赞1945年发表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是其电影本体论的基石。他认为, 文中的核心命题“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拍摄物”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作为 摄影机的眼睛的一组透镜代替了人的眼睛……在原物体与它的再现物之间只有 另一个实物发生作用……不用人加以干预,参与创造……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 与为基础的;
    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因此,电影美学的 基本原则就是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独特本性。而且,摄影机“自动生成的方式彻 底改变了影像的心理学”,“完全满足了我们把人排除在外、单靠机械的复制来制 造幻想的欲望”,即绘画难以实现的人类“用逼真的模拟品替代外部世界的心理愿 望”。这种再现完整现实幻想的愿望也是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基于影像本体论, 巴赞提出真实美学观。在《电影语言的演进》中,他宣称电影语言的演进方向是 纪实主义。他强调:(1)表现对象的真实――如实再现事物原貌的多义性、含 糊性、 不确定性及题材的直接现实;
    (2)时空的真实――严守戏剧空间的统一 和时间的真实延续;
    (3)叙事方式的真实――“这种叙事方式能够表现一切,而 不分割世界;
    能够揭示人与物的隐蔽含义,而不破坏自然的统一”。为此,他主 张运用“景深镜头”和“镜头段落”(“连续的摇拍”)构思和拍摄影片。巴赞反对利 用蒙太奇随意分切、组接镜头,以破坏镜头的多义性、暧昧性及时空统一性。“若 一个事件的主要内容要求两个或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蒙太奇应被禁用。”巴 赞的理论直接促成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在60年代末,其理论也因缺少电影文 化学的思辨精神(把电影创作工具与电影创作等同起来)而受到电影心理学大师 让・米特里以及电影符号学家的批评。

    二、70年代末、80年代初巴赞理论为何在中国电影理论界走红 中国电影在1979年对巴赞的选择几乎就是一种宿命。或者说,巴赞是那个 时代中国电影必然的选择。这处必然性就深藏在历史的具体情境之中。

    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是电影研究和电影理论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以电 影为基础的符号学、精神分析、文本分析和女性主义都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

    而在80年代以后,陆续又有了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论和“身份政 治学”等理论思潮介入电影研究。美国的一位大学教授在将所有这些思潮的来龙 去脉和变化发展做了一番梳理后认为,它们主要归属于两种“宏大理论”:即主体 ――位置理论和文化主义。事实上,70年代以来的思想潮流动摇了包括爱森斯坦 和巴赞在内的许多电影理论观念,它们从各自的方向重新审视了经典电影理论的 思想基础和前提。特别是许多文化研究者,他们从多种角度对心理分析、符号分析、群众媒介批判等消极观众论提出了质疑。电影理论家们也热衷于在一些关于 社会组织和心理活动的假设之上建构电影的概念。更有那些后现代的思想家们, 他们的思想表现出锐利的批判锋芒,直接冲击着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形而上学、本 质主义以及总体性等内涵。他们也思考电影的问题,他们的思考为电影理论和电 影批评提供了新的哲学和认识论背景。

    然而,所有这些理论思潮在1979年的那个时刻注定了将与中国电影无缘。

    事实上,对于刚刚打开门窗的中国人来说,巴赞也是一位姗姗来迟的客人。直到 1987年,中国电影出版社才出版了崔君衍翻译的《电影是什么?》,这很可能是 我们第一次直接读到巴赞论文的中文版。但电影主体的探寻并没有和当时世界风 行的结构主义理论接壤,而却与巴赞的纪实美学并轨。这是由于中国历史传统与 当时特殊的历史情况的需要,也是由于巴赞理论自足性。具体原因如下:外因:
    纪实的概念对蒙太奇美学具有革命性的冲击力,符合中国电影界急于推翻旧有创 作思想(苏式电影理论束缚)的心理。解放后中国所了解的电影理论在美学上一 片空白,而1957、1958年的浮夸风影响到电影界,长久的假、大、空形式导致人 们有一种强烈的对事实的渴求的愿望,再加之现实主义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地位, 巴赞的纪实美学就正好成为中国电影界思想解放的一个最重要的武器。巴赞西方 纪实主义美学的引进,契合了当时社会心理背景和哲学文化背景,同时也是作为 对前一阶段某些玩弄技巧、流于肤浅倾向的反叛,要求避虚求实,返璞归真,纪 实美学代之而起。内因:巴赞理论本身逻辑的自足性。纪实美学理论大厦在当时 是自足的,逻辑上无断裂。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给人太多的强制,现代人天然 有一种对理论霸权的反感,而且,爱森斯坦也无法解决现实电影创作中的实际问 题。纪实美学理论在剧作、导演、表演、摄影、美工、录音、服装、化妆等方面 都有具体描述,形成比较完整的表现论和技巧说,对创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而 更为重要的是,80年代初期的电影理论探讨往往直接为电影创作服务,某一理论 的研究者常常是相关创作风格的倡导者。确切地说,中国当时电影的研究者和创 作者合二为一,许多立志创新的导演都对新理论、新观念表现出极大的敬畏,而 对创作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更格外备受青睐。

    邵牧君在《电影美学随想纪要》一文中曾概括说,1979年后最重要的现象 是“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电影理论在电影界得到了传播,引起了议论,发生了影响。

    人们谈论电影艺术,已不再言必蒙太奇,引必爱、普、杜;
    纪实性,长镜头,多 义性等新词汇流行起来了。”他认为,当时很多人大谈特谈的所谓“电影新观念” 其实就是巴赞和克拉考尔电影照相本体论的变种。而巴赞与克拉考尔相较,巴赞 的覆盖面更大。事实确实如此,80年代初弥漫于整个电影界的现代化和本体化的声音和巴 赞、克拉考尔的现实说与照相论毫无区分地纠葛在一起,只要谈及现代观念,就 必称巴赞;
    但凡言及电影语言,就必说纪实。崔君衍和邵牧君对巴赞、克拉考尔 的翻译及评介,使电影创作和研究进入一个聚集在纪实旗帜下的新趋同阶段。

    三、巴赞纪实美学对中国电影创作的影响 中国电影早期一直将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视为惟一的电影理论圣经。

    打开窗子后往外一看,才发现还有一个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从视前苏联影片为 经典,到惊叹世界电影的精彩,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电影人的眼界。五花八门的 电影流派和它们所昭显的电影美学、千奇百怪的电影作品及它们所具有的穿透力, 使中国的电影美学观念发生着重大的、几乎是跳跃式的腾飞。巴赞纪实美学,由 于迎合了我国新时期之初文艺界拨乱反正,恢复现实主义传统的需要,所以很容 易与我们民族传统的现实主义相融会,对中国影视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wWw.gWyoO.Com 以上从我们对巴赞纪实美学理论的概括中不难发现,巴赞的影像主体论是 使新时期电影的年轻作者们一夜之间成为反叛传统英雄的关键,新时期电影一反 中国传统电影中以蒙太奇技法为主、以戏剧的情节为结构的模式,注重银幕画面 的符码体系,而文化反思的主题也在巴赞那里找到了最合适的表述方式。巴赞理 论的引入,使中国新时期电影由形式美学阶段进入到纪实美学阶段。这个阶段的 主力是第四代导演和他们的作品,第四代在告别了形式探索期出现的理论与美学 上的贫弱之后,终于在巴赞和他的同行的纪实美学理论基础上建构了长镜头镜语 体系。继《小花》、《苦恼人的笑》等影片之后,又有《沙鸥》、《邻居》、《见 习律师》、《都市里的村庄》、《逆光》等问世。在影像风格上增强银幕空间的 真实性,大量采用全景、外景拍摄,充分运用长镜头与跟移镜头,打破了传统绘 画式构图与戏剧式配音,创造了逼真完美的视听环境。到了《城南旧事》《乡音》 便明显地出现了叙事散文化、情节淡化的影视风格,几乎达到了“纯电影”的境界。

    最后,纪实美学终于在张暖忻的《青春祭》中得到完美体现,从形式外壳到美学 内核全面动摇着传统电影美学。在这一时期里,《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成为 第四代高扬纪实美学、冲击传统镜语秩序的纲领性宣言。“纪实美学在矫正悲剧 年代孳长的矫饰性美学对电影自身的认识上,功绩不可磨灭”(罗艺军)。它的 兴起,与当时痛恨虚假、渴望真实成为广泛的社会“语境”有关。“纪实”、“真实” 成为第四代电影观念中的潜意识情结,他们的电影语言,张扬空间贬抑时间,张 扬视觉感知贬抑语言声音,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在影片中的释放,他们要让个体通过“自己去看”来把外界对象化,从而界定自身,产生主体感。无论是《城南旧 事》中的林英子还是《青春祭》中的李纯,她们的视觉主导动机都是去“看”,“看” 使她们告别了幼稚走向成熟,这正是第四代影片镜语反思的艺术隐喻。

    在20世纪80年代的后半期,随着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和第四代导演的转向, 巴赞的纪实美学在电影创作实践中已经不再独占鳌头,而是融入到各种风格、各 种样式的电影中。第四代黄健中的《过年》,孙沙的《红月亮》,吴天明的《非 常爱情》;
    第五代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黄建新的《背靠 背、脸对脸》,宁瀛的《找乐》、《民警故事》,李少虹的《四十不惑》等影片 都涉及到各种人生主题,然而,它们的指向都是现实主义的。他们吸纳了意大利 新现实主义电影观念和巴赞理论,其特征是采用实景、偷拍、非职业表演、长镜 头、同期录音等技术手段,追求电影的纪实化风格。90年代以来的电影创作延续 了这种趋势,并将电影镜头对准了中国当下的社会生活。第六代管虎的《头发乱 了》,李欣的《谈情说爱》,路学长《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等,这些导演不但钟 情于巴赞的“影像本体论”,更注重吸收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优势,将电影情节的 戏剧性渗透进散文风格中。当然,这些电影的出现,不能只归功于巴赞,社会文 化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为这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支撑。

    事实上,巴赞的纪实美学在中国起到了三个作用:一是使电影探讨进入自 身法则;
    二是冲破了电影研究理论的单一性;
    三是提示电影创作注意视听元素构 造和与物质现实的贴近,改变工具论指导下的传声筒电影概念。一些创作者在纪 实的口号下创作抒情写意式电影,被批判为对巴赞美学的误读。其实这种理论和 实践的差距就是在巴赞的故乡恐怕也难以避免。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误读” 与否,并非关键。“误读”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并非个别现象,尤其在中国与西方两 种异质文化体系开始碰撞和融会之际。“误读”往往出现在本土文化正处在变革的 躁动之中,需要汲取外来文化资源以为外援,并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进行读解。

    巴赞纪实美学开始进入中国,即属这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纪实美学在 80年代,对中国电影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电影本体的补课。有力地扫荡了“文革” 虚假矫饰的遗毒,回归电影本源的逼似性:改变中国电影重叙事而轻造型的偏颇, 出现了一次空前的造型意识的自觉;
    突破了单一的蒙太奇理论的垄断格局,促进 电影多元化的发展。巴赞理论对中国的意义并不是一种创作风格的确立,而主要 在于对电影思维空间的开拓。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剖析巴赞纪实美学理论对我国电影的影响]巴赞及其理论》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