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基本理论论文
  • 成本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秘书文秘论文
  • 档案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管理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管理学 > 成本管理论文 >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 正文 2019-10-02 07:30:35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_信息技术课学科课程最新标准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篇1:《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的有效性》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经常陷入技术整合失效、教学效 果不佳的怪圈。在许多情况下,不是出现缘于表演性质的盲目整合高端技术现象, 就是出现只用PowerPoint作为演示工具的低层次整合现象。更有甚者,一旦真要 把信息技术深入到实质性的学科课程教学时,教和学的效果往往难以保证,令人 扼腕。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教学案例设计者陈萍老师,突 破常规、勇于创新,成功地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巧用概念图工具 Mindmanager等技术来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教学实施效果颇佳, 给观摩者带来眼前一亮的清新气象,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实践场景评析 学习活动:观察研讨 (1)观察微型生态球 教师:在西方,许多国家都喜欢用微型生态球来装饰居室。同学们仔 细观察图中的“迷你生态球”,分析其由哪些成分组成。

    学生:(仔细观察电脑屏幕上的微型生态球)小虾、水藻,还有水、碎 石…… 教师:(启动Mindmanager软件的“头脑风暴功能”,即时将学生的答案 输入电脑,并且不急于修正学生的答案,留待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地修正和 完善)如果我们将这些成分归类,哪些属于非生物成分哪些属于生物成分 学生:水、碎石是非生物成分,小虾、水藻是生物成分。

    评析:通过观察风靡欧洲的微型生态球,要求学生首先从图上找出生 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由于这是一幅既赏心悦目又贴近生活的画面,充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真实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使 学生初步认识了生态系统的成分。

    (2)观看动画:“认识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和“认识生态系统中各成分 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上述生态球中有阳光、水、碎石和小虾、水 藻就可以正常运转了吗同时考虑一下,完整的生态球是如何运转的针对这两个问 题,如需要帮助,请点击“作用”后的超链接,观看动画,并完成学案上作业单1 中的题目。

    学生:结合学案上作业单,点击观看动画,边操作边思考该画面隐含 的生命科学知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件自主学习,组内、组间可自由交流;教 师巡视,根据各组不同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教师:同学们再想想,上课初,我们看的那个生态球由哪些材料组成 你们看看是否有补充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应该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

    没有它们,这个封闭的瓶子将会堆积很多粪便和动植物尸体。这个生态瓶也就不 能再维持下去了。

    教师:回答得很好,那么鱼儿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哪里呢 学生:太阳能。

    教师:那么人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哪里呢 学生:也是太阳能。消费者吃的食物归根到底来自生产者生产的有机 物,而有机物中的能量,归根到底是光合作用,需要太阳光才能进行。

    教师:很棒!大家都能理解为什么太阳能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来 源了。

    (利用Mindmanager的头脑风暴功能,把知识框架搭起来了。)作业单1 操作1:告诉你生态系统中需要 ___________成分。

    操作2:放入 ____________,它是 ___________ 成分。

    操作3:放入___________,它是 ___________成分;这三者通过 ___________关系,形成___________。

    操作4:放入 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成分。

    光有以上这些成分还不够,玻璃瓶太脏了,还需要 。

    鱼儿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 ___________ ,说明它是地球 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来源。

    通过完整地观看动画,我对各成分的作用有了深入的认识:
    ___________。

    把这些植物放进水里 认识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交互型Flash动画) 评析:①本来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但 是学生肉眼不易察觉;生态系统内各成分间的关系属于宏观动态的内容,学生在 短时间内也不易观察到。教师通过Flash动画课件实施微观放大以弥补学生对微 观世界的直观认识不足,同时通过宏观缩小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宏观的生态系统中 各成分的作用。利用交互型课件进行虚拟与现实的互补,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生 命科学知识。②教师选用“生态球”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它们 之间的关系),通过“追问”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主动探究。

    学习活动:模仿设计实验 (学生设计制作好生态瓶以后,开始交流。) 教师:你设计制作的瓶中,所有成分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吗 学生:是的。因为有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成 分都齐全。教师:各个成分都齐全,想必你的生态瓶也能维持一定的时间了,如 何让它维持的时间更长久请思考,并完成学案上作业单2的题目。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案上的作业;教师巡视,根据各组需要进行指导。

    5分钟后引导分析。) 教师(第一问):生态瓶中绿色植物数量是否越多越好 学生:绿色植物数量不能过多,否则二氧化碳和肥料不足它们就会死。

    教师(第二问):生态瓶中动物的数量有要求吗 学生:动物数量要适量,否则氧气消耗会增加。

    教师:(拿出上周其他班级做好的生态瓶)这里有三个瓶,是上周其他 班级做的。其中这个瓶子里的螺蛳第二天就生了好多小螺蛳,动物数量一下子太 多了。造成的结果可能会是什么同学们看看。

    学生:这个瓶子里的水混浊,水蚤、螺蛳都死了,生态系统不能维持 下去了。其他几个瓶子的水很清澈,生物都是活的。

    教师(第三问):如果生态瓶中一种动物死了,生态系统能维持吗 学生:螺蛳死了,这个生态系统还能维持。因为这个生态瓶中消费者 除了螺蛳之外还有水蚤,形成两条食物链。螺蛳死了,还有水蚤产生的二氧化碳 可以提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还能维持。

    教师:我刚才巡视时看到仲伟佶小组有不同的做法。它们的瓶子里只 有一种生物,螺蛳。如果它死了,这个系统还能维持吗 学生:也能维持。不可能死的。

    教师(第四问):做完这个生态瓶,你将放置在哪儿为什么 学生:有光照的地方。因为植物固定的光能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

    评析:“自己动手模仿设计生态瓶,并思考如何让它维持的时间更长 久”,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了实验情境,并有效地引导他们将学习活动1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教师一连串的有效问题启发下, 学生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思考生态系统的组成到思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并逐步展开Mindmanager学习支架进行学习和动手实验。这种在真实问题(情境) 解决过程中学习检验知识的设计,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深入掌握核心概念,实现从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学习活动:展示交流 教师:为了试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美国曾经建造了完全封闭的 “生物圈II号”实验基地。它是一个更大型的模拟生态系统,从成分上看,什么都 不缺,但是最终这个计划失败了。请同学们阅读关于美国生物圈II号的资料介绍, 并完成学案上作业单2。

    学生:展开Mindmanager学习支架中的学习活动3,边阅读信息,边思 考作业单2中的问题…… 师生交流:得出热爱地球、保护地球和环境的启示。

    作业单2 ● “生物圈II号”模拟的是什么 ● 建立生物圈II号的目的是什么 ● 分析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你从“生物圈II号”的失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评析:好的情境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探究,如在分析美国生物圈II号失 败的原因时,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的相互关系与生态 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创设生活情境问题,不仅引导学生灵活利用生命科学基本知 识分析生活现象,还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分析中,学生感悟到:
    人类在茫茫宇宙中只有地球这一处家园,地球不是实验室,我们输不起,只有善 待和保护她才是我们真正的出路。

    教学特色点评 以优秀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探究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对于意义建构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在与 现实生活相似的情境中发生。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情境的性质决 定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因此,教学设计者要尽量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来引导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高级思维技能。在本教学设计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是成功而富有成效的:活动1中创设了引导学生观察的问题情境;活动2创设了引 导学生实验实践并思考检验的问题情境;活动3创设了引导学生应用分析的问题 情境。通过一连串的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有效引导了学生的探究。“追问”的方式, 更在引导探究的基础上,触发深度思考,并与即时学习评价融为一体。

    多元、适度、有效的技术整合 ● 多元整合 与常见的整合实践有异,本设计创新性地引入并成功应用了新的技术 工具:Mindmanager。通过综合使用Mindmanager概念图、Flash课件、PPT课件、 数字图片,以及中国科普网络资源等,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一技 术整合实践中,技术工具担当起了多样化的角色:①交互型演示工具:作为传播 和演示教学信息的媒体工具,例如播放Flash动画、呈现图片等;②生成型认知工 具: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认知,并作为记录和生成课堂即时新信息的认知工具,如 灵活使用Mindmanager概念图、输入新内容等。

    ● 适度整合 该教学设计并没有滥用信息技术,而是进行了有尺度的“适度整合”。

    在课的尾声,结合了面对面交流与网络交流。“你从生物圈II号的失败中得到了什 么启示”是个有人文气息的话题,每个学生都有感受,不会无话可说。首先,通 过面对面交流使课堂气氛活跃生动,富有聚集性,而不去“舍面对面的近,求网 络交流的远”;之后,又由于这是个开放论题,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只是少数学生 发言,可能观点太狭窄。因此,采用了课后网络交流的办法,弥补拓展了交流的 时空,加深学生的讨论。此外,在活动2设计制作生态瓶时,执教者并没有采用 虚拟实验,而是要求学生动手实践,体现出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在真 实世界中的实践感受是任何虚拟技术所不可完全替代的特点。

    ● 有效整合 本教学设计中,将概念图等多种技术工具与学科问题、学科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搭建了促进知识生成加工、建构理解的“脚手架”,提供了操控交互动 画的机遇,以及丰富多样的助学资源,还有拓展交流的网络平台,有效地推动了 学习过程,优化了学习效果,促进了学生的深度认知和积极思维。此外,本教学 设计的形式是自主分组学习,教师放权,学生在开放环境(组内交流、组间交流、 师生交流、网络交流)中学习。小组的自学能力存在差别,有强有弱。利用 Mindmanager建立概念图学习支架并提供丰富的助学资源,保障了分组自主学习 的有效性。

    结语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教学设计,是我在上海期间帮 助筹划“上海市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专题论坛”时,与教研员唐载 懋等老师共同跟踪指导的一个实践案例。

    其实,这个整合案例当时所要呈现的理念是:“整合――教学设计的 改进”,即通过不断改进教学设计来完善和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水平。

    限于篇幅,在此我并没有就该案例的改进过程来作分析阐述,而只从案例课堂实 施效果与技术整合理念来稍作评析。这也正是文本化案例评析的遗憾所在:无法 作全息图式的多视角展示和还原。不过还好,我们已经尽力做了该做的,并且还 将谨慎前行、不断努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篇2:《试论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 的整合》 【摘 要】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日渐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与 教育的核心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 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成为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

    【关键词】历史学科;整合;目的;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在新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 各学科的课程整合,日渐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的核心问题。信息技术与各学 科整合,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 价手段。整合的课程,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或开放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成为知识意义的 主动建构者。一、整合的目的 (一)扩大信息源,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历史教学的难题之一是信息来源的单一化和教学方式的呆板,信息技 术的使用应致力于打破这种沉闷、死板、让学生感到无聊的教学方式。网络上有 广泛的信息源,可以将最准确和最新的信息实时地提供给地球上的任何人使用, 为交互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上网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交流与合作,是一种值得 提倡的学习方式。

    (二)改变信息呈现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信息技术却可以很方便 地解决这些问题。音像资料的播放可以让学生随机进入历史情境,亲眼“目睹” 当时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历史地图上的行进路线和事件发 展态势可以动态展示,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发展过程;散乱的知识点可以整理成 立体的结构图示,使学生一目了然,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自不待言。

    (三)开辟学史“第二课堂”,扩大学史视野 学生学习历史本来就是多渠道的,其中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对学生的 影响不可小视。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选择一些历史影视作品和可看性 强的历史实况纪录,课外组织学生观看或租借给学生在家庭电脑上观看,并组织 一些观后讨论。这种第二课堂的历史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扩大学生的 学史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开发与文字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 合 经济落后地区,“整合”的首要障碍是无资金解决硬件设施。经济发达 地区,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制约“整合”效果的主要是软件不配套。信息设备的迅 速装备为教育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条件,也使这一任务更具紧迫性,应在编写教材 的同时组织力量开发配套软件,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成为现实。

    二、整合的原则(一)必要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要替代传统的教学工作,而是要发挥信息技术的 力量,做过去不能做或做得不太好的工作,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资源,构建 交互式、多样性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加强历史史实的基本理解和 直觉。

    (二)综合性原则 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已经成为课堂内容的发展趋势,利用网络的功能优 势,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取学习经验,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

    (三)广泛性原则 历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促使学 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主动、有效的历史学习。应当使所有学生都在自己的历史学 习中使用信息技术。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以使学 生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而更有效地进行历史学习。

    (四)异步性原则 网络化多媒体技术使得历史学科合作学习项目不受时空的限制,它实 际上延长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基于信息技术的合作学习允许有反思的时间, 让学习者得以将零星的想法经过深思熟虑后生成为理性认识,这样可使历史教学 变得更加丰富有效。

    三、整合应带来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会更加开放 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下,传统的历史教学"三大目标"(知识、能力、情 感)被整合,特别是打破了"知识中心"的束缚,实现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 标的完美整合。在整合课堂里,"知识中心"不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技能目标、 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学法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信息素养目标等多种领域。

    整合课的目标应该是灵活反应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科本质特征与学生个性发展 方向的全面的目标体系,它能成为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大系统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学习方法会更加丰富 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后,计算机网络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 舞台,在这个舞台里听、说、读、写、议、练、辩等学习方法得到整合或提升。

    在这样的一个包括课件、地图、音像、文字资料、计算机处理等在内的立体网络 里,学习方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互容互补。在这里,学生可以回答问卷、制作 图表、参观访问、搜集信息、审视资料、比较判断、论证课题。在这里,学生可 以打破位置空间的限制,自由的选择学习伙伴,或商讨、或辩论、或竞争、或协 作。

    四、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调整教师的角色定位 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 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且 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信息内化”过程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时刻坚持信息整合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 不应让机器唱主角,应注意信息技术的适度与简捷。教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 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交流和转 换信息的活动。

    (三)不为情境而情境。

    在历史情境教学中,不要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如:低 年级学生思维比较具体,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一般时 间不宜过长,以免分心;但中高年级学生形成抽象概念需要一定数量的史料。因 此,多考虑一些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面的题材来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取得 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实现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尤其是基础教育更应该体现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不仅使学科知识之间得到相互补充和完 善,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正是将 不同的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历史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科间的知识融会贯通, 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为学生张扬个性、灵活运用学科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提供 一个舞台。

    (六)注意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 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使用计算机和软件,这些只是 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 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篇3:《试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今信 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信息技术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重 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当前基础教 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热点,但人们对这个热点并不理解,究其原因有不清楚整合 的内涵,整合的层面。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进行阐述,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实施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的急速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 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 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触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 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 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含义分析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 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 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 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 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中,信息技术是具有高 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缺的要素。“整合”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 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 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意 义 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通过“整合” 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 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 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学科整合指的是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 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热情与 理性辩证统一起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不摆 花架子,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千差万别, 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取决于是否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纵观目前所有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和论述的观点来 看,整合的作用应该是双向的,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仅会引起学科课 程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内容、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的整体变革,而且同样也应该 引起信息技术在应用层面、技术层面以及研究层面的重新构建与发展。

    二、学科课程整合的不同层面分析 依据对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的内涵分析,实质的整合将引发学科 课程的全面变革。就目前而言,这一目标离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还有相当大的一 段距离,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就无从着手。人们完全可以先 从不同的角度,或者说不同的层面来考虑如何实施整合。要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来 开展整合,首先涉及的问题就是要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研究。通过不同层面分析 研究,可以对“信息技术在不同层面与整合的关系”、“有哪些与整合相关的问题 值得进一步研究”等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信息技术 与学科课程整合在不同层面的研究。

    (一)学习目标层面 这一层面是指将信息技术本身作为一门学习的课程,也就是说信息技 术知识内容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目标。从表面上看,这一层面似乎与整合没 有直接关联。其实不然,教育部将信息技术定为我国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时就指出:“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 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 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 要(试行)》,2000年)。很显然,要达到这一学习目标要求,采用传统的知识传授 方式和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学习形式是完全不可能的。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习课程,无论是从教材的形式内容设计,还是教 与学的方式和方法,都要求有一个全新的视角。目前,国内很多中小学信息技术 课程的教材在形式内容上都采用了“以任务驱动或以任务作为学习目标”的方式。

    学生通过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例如在计算机上写一篇作文或画一幅画,来学习 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某个知识和技能。很显然,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仅 学习了信息技术,同时也间接地结合了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使信 息技术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课程溶合在一起。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过程实 际上也是涵盖了与其他学科一定程度的整合作用。

    当然在这一层面,信息技术本身既是学习目标又是学习工具,也就是 说学生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整合似乎又是自然的。然而,就信息技 术整合于其他学科(除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以外)而言,这一层面仍有许多问题值得 探索研究。

    (二)教与学的工具层面 从应用的角度讲,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无疑会有助于提高和改善教与学 的效果。而从整合的角度讲,只要合理使用并真正有利于教学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它就起到了一定的整合作用,因为整合最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改善和提高教与学 的效果。这也就是说作为工具层面,同样涵盖着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意义。就目前 我国的整合研究的现状总体而言,似乎大多数的成果还是处于这一层面。当然, 如果简单地认为只要将信息技术用在了教学过程之中就是整合,这是认识上的一 个误区。一般来说,教与学工具层面的应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某种 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间接形式。因为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 在不同的学科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效果的作用。当然, 我们这里指的信息技术作为演示(或呈现)工具是指它的使用功能和教学效果是 传统工具或媒体(如投影、幻灯、电视等)所难以或无法达到的,或者说具有不可 替代性。2、个别化学习工具: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作为个别化学习工具的 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发展迅速,作用和效果也比较显著。以个别化学习的课件 为例,学生不仅可以按自己的需要(知识基础、兴趣、目标等)来选择学习内容、 确定学习进程,而且还可以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在交互的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

    从根本上说,兴趣、需要和动机是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根本动力,作为学习工具能 起到这样的作用和效果确实值得人们关注。

    从整合的角度讲,信息技术作为个 别化学习工具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而且,很显然这方面的研究 难度相对演示工具层面要大得多,因为这不仅包括技术和方法本身,还涉及现有 的课程设置和结构、教师的作用定位、教材内容形式和学习方式等。其中,尤其 是如何来变革现存的课程设置和结构,让学生能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一)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 学模式 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 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 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 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 作式”学习模式)。

    (二)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 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 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 刻变革。

    (三)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 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心改变,创新人才的培 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 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四)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 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 感激励工具) 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在运用这 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 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 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五)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 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 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 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 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

    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任重而道远 信息和课程整合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尚处于初步 发展阶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还不完善,甚至有一些偏差,但随着课程改革的 不断深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必将产生新型的教学模 式,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 不懈追求。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_信息技术课学科课程最新标准》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