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基本理论论文
  • 成本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秘书文秘论文
  • 档案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管理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管理学 > 基本理论论文 > [TEL基因与白血病]白血病基因 正文 2019-08-19 19:26:04

    [TEL基因与白血病]白血病基因

    相关热词搜索:白血病 基因 TEL 白血病融合基因定量检测 白血病m3融合基因阳性

    【关键词】 基因

    TEL基因(又称ETV6基因)是在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和恶性淋巴瘤中均受累的所谓“杂合”基因,多种染色体易位均可导致TEL基因重排,而不同的TEL基因重排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参与白血病的发生[1]。由于TEL基因的重要性,其功能和导致白血病发病的机制受到广泛的关注。

    1 TEL基因

    1.1 TEL基因的结构特征

    TEL基因定位于12p13,全长300 kb,由8个外显子构成,新近又在3号外显子上游发现了另一个替代的1号外显子。该基因编码452个氨基酸,是转录因子ETS家族的成员之一[2]。ETS家族都有一个ETS结构域,该结构域能识别核心基元GGAA/T,介导TEL基因和DNA的结合。ETS家族的一些蛋白,如ETS1、FLI1等的异常在鼠和鸡白血病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3]。ETS结构域位于TEL基因的羧基端,TEL的氨基端为一保守的HLH结构域(又称B结构域或pointed结构域),HLH结构域主要作为自身寡聚合域起作用,也能促进TELAML1的同二聚体及其他HLH核蛋白的异二聚体的形成,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1.2 TEL基因的功能

    LOPEZ等[4]研究显示,TEL是一个序列特异的转录抑制因子,其抑制活性依赖于由B结构域介导的寡聚化。TEL的寡聚化结构域缺失,其抑制活性就被破坏,相反,如果用一个无关的寡聚化结构域代替TEL的寡聚化结构域则可增强TEL的抑制活性,说明TEL的抑制活性依赖于其自身寡聚化的能力。TEL的转录是从端粒向着丝粒的方向,其蛋白拥有一个70个氨基酸与DNA结合的ETS序列,以单聚体的形式结合至DNA,调节细胞的分化和增殖。TEL基因域对各系骨髓造血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并对胚胎造血也有一定的影响。剔除TEL基因的小鼠胚胎,因缺乏血管网络的发生及神经和间质细胞的死亡而死亡[3]。TEL-/-小鼠胚胎缺乏建立骨髓三系造血的能力,并反映出TEL-/-的干细胞在迁移植入骨髓时的能力缺陷。因此,TEL被认为是从胚肝造血到骨髓造血的开关基因。TEL对造血的调控主要通过结合至自身或(和)FLI1上两种方式[5]。FLI1是ETS家族成员,能反式激活巨核细胞的启动子,而TEL能抑制这一效应,但这种效应需要全长的TEL分子,包括DNA结合结构域和HLH结合结构域。由此推测一个突变或重组的TEL可能导致造血调控功能的紊乱而出现恶性表型。TEL的表达不仅限于造血系统,在人和鼠的所有成熟组织中均可检测到TEL的表达。

    1.3 TEL基因的表达产物

    TEL基因的表达产物为45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多肽,属转录因子ETS癌基因家族成员,由羧基端的ETS DNA结合结构域和氨基端HLH结构域组成。ETS结构域负责与DNA结合。HLH结构域主要作为自身寡聚合域起作用,此外也可能介导TEL与其他各种不同转录因子间的蛋白蛋白的相互作用[6]。

    2 TEL基因与白血病

    TEL基因是许多染色体异常累及的靶基因,到目前报道的TEL基因相关的染色体易位超过30种[7~9]。不同的TEL基因重排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参与白血病的发生。

    2.1 TEL基因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在儿童白血病中约占75%[10]。TEL基因在儿童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是从发现TELAML1基因开始引起重视的。

    2.1.1 TELAML1基因与ALL TELAML1t(12;21)是儿童ALL中最常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由12号染色体上的TEL基因与21号染色体上的AML1基因融合而成,在TELAML1融合基因形成的同时往往伴随另一个等位基因的缺失,易位和缺失使TEL/AML1致白血病的机制复杂化。TEL和AML1的融合使AML1编码的Cpa失去与DNA结合能力或不能正常转录而发挥激活靶基因的作用,即AML1从转录激活因子转变成转录抑制因子[11]。此外,12p缺失在引起TEL基因缺失的同时还累及其下游的CDKNIB基因,由于该基因能编码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蛋白P27,具有阻止细胞从G1期进入S期,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故其受累加速了白血病细胞的过度生长[12]。SHURTLE等[13]于1995年发现近30%的前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存在TELAML1融合基因并与预后相关。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ALL的特点:①发病年龄。ALL出现染色体t(12;21),即形成TELAML1融合基因约占B系ALL 11%~36%,在成人中的检出率只有2%~4%。t(12;21)的儿童ALL多发生在1~10岁,1~5岁者占76.2%[14]。②免疫表型特征。所有的t(12;21)病人都表达B祖细胞免疫表型,以CD19、CD10阳性最为多见,偶见前前B表型,未见成熟B细胞及T细胞表型[15]。约有24.6%的t(12;21)病儿在20%以上原始细胞上共同表达至少2个髓系抗原(CD13、CD37、CDW65)。CD9和CD20常为阴性或部分阳性。TELAML1阳性的病人CD10、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的阳性率为90%。TELAML1阳性的病例一般为前B ALL,该型ALL约占总ALL的80%。③与预后的关系。TELAML1表达阳性组属高危ALL的占13%,而阴性组属高危ALL的占68%,说明TELAML1往往与低危ALL相关,预后较好;TELAML1阳性组地塞米松诱导实验阳性率为88%,而阴性组仅为38%,阳性组地塞米松诱导实验效果明显优于阴性组。由于地塞米松诱导实验体现了化疗的敏感性及其预后,TELAML1阳性组的预后明显优于阴性病例[16]。④微卫星不稳定性。KIMBLER等[17]应用基因图谱采用微卫星标志检测81例初诊和缓解期ALL儿童TEL基因位点杂合性缺失(LOH)。结果显示,15%的ALL病人显示TEL基因的LOH,而经细胞遗传学分析12p缺失者仅为5%。TEL区域LOH常发生于儿童,且前B ALLs的发生率(40%)远高于T ALLs(5%)。已存在LOH的ALL病人在明显的缺失区域包含两个候选抑癌基因,即TEL和KIP1基因,该基因编码cyclin依赖激酶抑制物P27。TAKEUCHI等[18]检测38例复发ALL病人的LOH,至少一条染色体出现LOH的占68%,其中TEL基因位点发生LOH的占25%,经序列分析,初诊和复发病人在相同位点出现LOH的占63%,表现出相同的克隆改变。另外37%的复发病人表现为明显的LOH位点的改变,表明复发时已出现异常克隆改变。两者虽结果不尽相同,但都表现出候选基因的LOH,表明候选抑癌基因的缺失在儿童ALL的复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1.2 TELJAK2基因与ALL 染色体t(9;12)(p24;p13)易位TEL基因的336氨基末端融合于JAK2的318羧基末端,形成TELJAK2融合基因,主要发生在儿童T细胞白血病。TELJAK2基因编码TELJAK2蛋白,它对白细胞介素3依赖性Ba/F3造血细胞系发挥持续作用使其转化为白细胞介素3非依赖性Ba/F3造血细胞株,造成该细胞系的持续增殖[19]。这可能因TELHLH结构域为JAK2的激酶结构域提供了二聚体化界面,从而使JAK2不依赖配体而激活,引起STAT家族的DNA结合活性的持续存在,造成造血细胞的恶性转化。体外动物模型显示,TELJAK2转基因小鼠及其转基因后代于4~22周均发展为CD8+T细胞白血病,该类型白血病为白血病细胞呈高侵入性的克隆性疾病。

    2.2 TEL基因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2.2.1 TELABL基因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t(9;12) (q34;p13)易位是少见的白血病染色体结构畸变,见于急性未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非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和ALL。该易位使TEL基因与正常位于9q34上的ABL基因发生融合,形成TELABL嵌合基因[20]。ABL蛋白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由TEL的HLH结构域和ABL的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域融合而成,TEL的HLH结构域促使ABL激酶寡聚化,从而使ABL激酶激活。TELABL可使Ba/F3细胞获得IL3非依赖生长特性,并能转化原代小鼠骨髓细胞和Rat1纤维母细胞,故较TELPDGFR β有更强的转化能力。PEETERS等[9]在1例ALL病人发现t(9;12)(p24;p13)易位,形成一种新的融合基因TELJAK2。TELJAK2的致白血病作用可能与TELPDGFR β一样,是TEL的HLH结构域为JAK2激酶结构域提供了二聚化界面,从而激活了JAK2引起的。

    2.2.2 MN1TEL基因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t(12;22)(p13;q11)易位见于AMLM1、M4、M7及MDS。该易位使22q11上的MN1基因与TEL基因融合形成MN1TEL融合基因,由于TEL基因的断裂点不同可产生两种融合基因。TEL基因2号内含子断裂形成的Ⅰ型嵌合蛋白,包含完整的TEL HLH结构域和ETS结构域;当断裂点位于内含子3时形成的Ⅱ型嵌合蛋白,含有断裂的TEL HLH和完整的ETS结构域。由此表明,TEL HLH结构域在MN1TEL介导的白血病发生中并不重要,而由ETS DNA结合结构域发挥主要作用。MN1TEL融合基因编码的嵌合蛋白作为异常转录因子,使正常由TEL控制的基因出现调节异常而致细胞转化是白血病发生的原因。另一种与MN1TEL结构类似的融合基因是t(4;12)(q11q12;p13)所致的BTLTEL基因,见于AMLM0型白血病。

    2.2.3 TELARG基因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AMLM3和AMLM4E0病人可发现由染色体t(1;12)(q25;p13)易位形成的TELARG融合基因,ARG基因(即ABL Related Gene)又称ABL2基因,是与cABL同属Abelson家族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在TK、SH2和SH3结构域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2.3 TEL基因与慢性白血病

    (5;12)(q31;p13)染色体t(5;12)易位见于嗜酸细胞增多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和aCML,易位使TEL基因与位于5q31的PDGFR β基因融合,即形成TELPDGFR β融合基因。TELPDGFR β引起白血病转化的机制在于激活PDGFR β激酶依赖的信号转导途径。单纯的TELPDGFR β是否足以引起细胞的恶性转化尚不肯定,可能还需要其他的遗传学改变才能引起细胞的充分转化。临床上以各个不同阶段的嗜酸细胞增多和显著的骨髓纤维化为特征,最后均发展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预后差。BOURGEADE等[5]证实,Myc的转录激活对TELPDGFR β发挥细胞转化作用是必需的。类似的易位还有t(6;12)中的TELSTL和t(12;15)(p13;q25)中的TELTRKC,这些融合基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TEL保留其HLH结构域并位于融合基因的5′端,编码酪氨酸激酶的基因往往位于融合基因的3′端,而且激酶活性区仍然完整。当TEL的HLH结构域缺失后,激酶就不能被激活。推测TEL HLH结构域介导两相邻受体二聚体化使激酶不依赖配体而激活,通过信号传导途径作用于相邻的转录因子和靶基因,造成细胞的恶性转化可能是这一类白血病共同的发病机制。t(9;12) (q34;p13)易位形成TELABL融合基因亦在慢性髓细胞性白血 1期王海燕,谭齐贤TEL基因与白血病89病(CML)病人中被发现。CML的病程发展总是经历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采用PCR技术检测其不同时期多个位点的微卫星的遗传不稳定性(MSI)和LOH可探索CML急变的原因,并为临床治疗与病情监测提供帮助。有学者选择11、18号及12号染色体TEL基因附近的位点检测CML 17例,结果显示CML在加速期检出MSI的频率(7/9)明显高于慢性期(1/8),且2个以上位点的MSI占57.1%(4/9),并观察到有多个位点的MSI的加速期病人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急变。说明MSI可能参与CML由慢性期转向急性期的演变。 2.4 TEL基因其他易位与白血病

    TEL基因在白血病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但TEL基因易位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引起白血病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他TEL基因易位发生较少,如t(5;12)(q31;p13),t(6;12;17)(p21;p13;q25),t(7;12)(p15;p13),t(7;12)(p12;p13),t(7;12)(q36;p13)t(12;13)(p13;q12)易位,分别在伴有明显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CML、儿童AML、MDS、ALL及非何杰金淋巴瘤病人中检测到。12p13的断裂点多发生在TEL基因5′端上游外显子编码的HLH结构域处。

    3 问题与展望

    经过数年的努力,对TEL基因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为阐明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打开了一扇光明之门,然而TEL基因仍给我们留下许多问题。如TEL基因的分子机制是什么?如何抑制AML1调控基因的表达?能否通过抑制激酶活性而进行白血病治疗?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深入了解TEL相关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LODARSKA I, STARZA R L, BAENS M, et al .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translocation involving TEL(ETV6) in a wide spectrum of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J].Blood, 1998,91:1 399.

    [2]BAENS M, PEETERS P, GUO C, et al. Genomic organization of TEL: the human ETSvariant gene 6[J]. Genime Res,1996,6:401.

    [3]WANG L C, KUO F, FUJIWARA Y, et al. Yolk sac angiogenic defect and intraembryonic apoptosis in mice lacking the ETSrelated factor TEL[J].EMBO J, 1997,14:4374.

    [4]LOPEZ R G, CARRON C, OURY C, et al. TEL is a sequence specific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J].J Biol Chem, 1999,274:30132.

    [5]KWIATKOWSKI B A,BASTIAN L S,BAUER T R J,et al. The ETS family member TEL binds to the FLI1 oncoprotein and inhibits its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J].J Biol Chem,1998,273:17525.

    [6]GOLUB T R. TEL gene rearrangements in myeloid malignancy[J].Hematol Oncel North Am,1997,11:1207.

    [7]RUBNITZ J E, PUI C H, OWNING J R. The role of TEL fusion genes in pediatric leukemia[J]. Leukemia, 1999,13:6.

    [8]BOURGEADE M F, DEFACHELLES A S, CAYRE Y E. Myc is essential for transformation by TEL/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DGFR)[J].Blood, 1998,91:3333.

    [9]PEETERS P, RAYNAUD S C, COOLS J, et al. Fusion of TEL, the ETSVariant GENE 6(ETV6), to the receptor associated kinase JAK2 as a result of t (9;12) in a lymphoid and t (9;15;12) in a myeloid leukemia[J].Blood,1997,90:2535.

    [10]PUI C 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J].The Ped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97,44(4):831.

    [11]RUBNITZ J E, DOWNING J R, PUI C H, et al. TEL gene rearrangement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 new genetic marker with prognostic significance[J].J Clin Oncol, 1997,15:1150.

    [12]KOBAYASHI H, SATAKE N, MASEKI N, et al. The der(21)t(12;21)chromosome is always formed in a 12;21 translocation associated with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Br J Haematol, 1996,94:105.

    [13]SHURTLE S A, BUIJS A, BEHM F G, et al . TEL/ AML1 fusion resulting from a cryptic t(12;21)is the most common genetic lesion in pediatric ALL and defines a subgroup of patients with an excellent prognosis[J].Leukemia, 1995,9:1985.

    [14]RUBNITZ J E, SHUSTER J J, LAND V J, et al. Casecontrol study suggests a favorable impact of TEL rearrangement in patients with B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reated with antimetabolite based therapy: a pediatric oncology group study[J]. Blood,1997,89(5):1143.

    [15]LEpUN D L, CLEARY M L. Fusion with E2A alter the transcrip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home domain protein PBXI in t(1;19) leukemia[J].Oncogene, 1994,9(8):164.

    [16]CORRAL J, LAVENIR I, ZMPEY H, et al. An MLLAP9 fusion gene made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causes acute leukemia in chemeric mice, a method to create fusion oncogenes[J].Cell, 1996,85(2):853.

    [17]KIMBLER S, SHONA P, GEORGE F, et al. Frequent loss of heterozygosity at the TEL gene locus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of childhood[J].Blood,1995,86(1):38.

    [18]TAKEUCHI S,SERIU T,VAN DONGEN J J, et al. Allelotype analysis in relapse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Oncogene,2003,22(44):6970.

    [19]VIRGINIE L, ANTHONY B, VERONIQUE D V,et al. A TELJAK2 fusion protein with constitive kinase activity in human leukemia[J].Science,1997, 278(14):1309.

    [20]PAPADOPOULOS P, RIDGE A S, BORCHER C A, et al. The novel activation of ABL by fusion to an ETSrelated gene, TEL[J].Cancer Res, 1995,55:34.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TEL基因与白血病]白血病基因》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