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会计理论论文
  • 管理会计论文
  • 电算会计论文
  • 成本会计论文
  • 管理体制论文
  • 审计论文
  • 会计研究论文
  • CPA行业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会计审计 > 会计理论论文 >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 正文 2019-09-22 07:36:26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三农思想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三农问题的论文篇一:《“三农问题”再议》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受到历届 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对其的研究也是不胜枚举,文章借助美国政治学和人类学 家詹姆斯C斯科特的《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中的相关 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意在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所参考。

    关键词: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它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西部大开发问题紧密相连。这一问题不解决,我国的现代化就难以真正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不能真正的实现。故此,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党 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作了特别强调。学界对这一中国当前最大的现实问题也 极为关注,研究成果不胜枚举,研究内容更为广泛,成为当前经济学理论界讨论 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众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有幸逢阅了美国耶鲁大学政治 学和人类学家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受益匪浅, 感触颇深,诚然此作之说可为我国农民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简介 詹姆斯C斯科特于2001年和2004年先后两次在中国发行的《农民道义 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学术魅力,在我 国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力作集中反映了科斯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 实证主义研究特色,从现实出发来考察东南亚农民生存伦理和反叛逻辑。通读此 作,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主义情操,他是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 深入农民的心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说话的学者。书中大胆采用了经济学和人类 学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构建了“生存伦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肯定了 其规范性和道义,并实证了“安全第一”原则的决策性和普适性。正如译者所言, 本书是一部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更为现实的考察农民生存和反叛问题的力作。

    它对研究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农民问题,都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2 启示――“三农问题” 透过此书看当今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启示重重。笔者认为“三农 问题”要根本的解决,也要深入农民的心理,站在农民的立场解决问题,而不是 纸上谈兵。虽目前国家已投入人力、物力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增加 农业产值,然大量问题尚未解决,大部分农民的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这将很大程 度上影响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必须高度重视。笔者在接受詹姆斯C斯科特 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部分个人调查结果, 依据现象学的部分理论,对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2.1切实发挥政府的援助机制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指出:“在家庭之 外有一整套网络和机构,在农民生活陷入经济危机时常常起到减震器的作用。一 个男性亲属、朋友、村庄、有力的保护人,甚至包括政府(虽然较为罕见),都会 帮助度过疾病或庄稼歉收的难关。”这就是斯科特所说的援助机制。但显而易见 的是,作者对政府援助行为的可靠性难以置信,认为“传统的国家和现代国家都 能帮助农民生存下去。然而国家的援助,如果说总会有的话,也是很难靠得住的”。

    当然这只是作者的主观理解,不管怎样,政府的援助还是存在的。尤其就我国当 前的社会而言,政府对“三农问题”极为重视和关心,但重视关心的效果如何,就 需要考究了。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切实发挥其最基本的援助职能。然当下中 国农民的基本生存已不是问题,政府的资助己渐趋落实并明朗化,如农村教育、 乡村交通建设及农税取消等等。话虽如此,但我们政府一直所倡导的建设新型农 村并没有实现(只有小部分),农民只是暂时满足了基本生活,而在广大农村,子 女上学及医疗问题依然很严重,贫困依旧是农民的心病。总之,农民脱贫的目标 远远没有实现,致富就更不用谈了。因此就需要政府伸出援助之手,解民于危难 之中,切实发挥其援助机制,尽可能地缩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脱贫,共同富裕。

    那么,政府如何更好的发挥其援助机制呢《农民》在对“剥削”进行了 现象学分析时指出,“为了达到剥削农民收入的一定平均值的目的,精英阶层可 以有极为不同的方法。虽然农民对任何此类索要都会感到不满,但使他感到自己 被剥削的最为严重的是那种最经常的威胁其生存要素的、最经常的使其面临生存 危机的索要。在农民询问被拿走多少之前,他先要问的是还剩下多少,他要问涉 及农民利益的制度是否尊重其作为消费者的基本需要。”从这段阐释我们可了解 到,农民真正需要的是维持基本生存的安全感。回归到政府的援助问题上来,我 们发现农民需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安全第一”的生存。简言之,政府保证了农民的安全感,自然就保住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经常宣扬,现代社会 农民要致富,就要发展副业,创办自己的企业。然而,斯科特给我们揭示了一个 重要的农民行为――规避风险行为。并引用了生存农业经济著作的话作为解释, 即“对于勉强生存的农民来说,可恶的风险会相当厉害,因为高于期望值的利润 也许抵消不了低于期望值的回报所造成的严重损失”,如此就需要政府来解决农 民的风险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应发动群众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发展地方特色产 业,并首先由政府在本地创办企业,作为示范点。这一方面可以给农民提供就业 岗位,保障其“安全第一”的生存;另一方面可以吸纳技术人才,尤其是大学生, 也就相应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政府的引导之下,一些有思想有能力 的农民看到创办企业的益处,也就必然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来。长此以往,毋庸 置疑,整个农村的经济就会慢慢发展起来,农民的基本保障和致富问题也就相应 的解决。

    2.2加强农民的专业知识教育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中指出:“安全第一原则并不意味着农民屈从 于习惯:即使是可以避免的风险也不敢承担。当旱季作物、新种子、新种植技术 以及市场生产等新事物提供了明确的、实质上的收益并且对生存安全没有风险或 风险不大时,人们会看到农民们是冲到前面的。”如此说来,农民需要进行一定 的革新,只要不是高风险的革新,但是“大量农民的革新行为具有孤注一掷的特 征,这使得农民不得不为未知事物而拼搏一番的经济背景同其常见的怀疑主义谨 慎态度”,因此,农民要通过革新改善自己的境遇,就要承担一定的经济风险, 而这种经济风险只要不是很大,农民就可以坚持下去,不幸的是风险超过预期目 标就必然中途放弃甚至破产。在安全第一原则的限制下,农民不会去冒险,只会 选择投资少而风险也小的革新,慢慢改善。

    鉴于上述一系列农民自身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要设法改变农民的生活 境遇,降低经济风险,在保证安全第一原则的基础上转变农民的思维,达到投资 少风险小的经济目的,同样需要政府这一强大支柱。从长远利益考虑,解决本质 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农民的专业知识教育,把新的技术、新的经营理念、新 的作物品种、新的行业选择等定期传授给他们(当然初期是针对农民中的精英阶 层,因为他们有对新事物的优先和乐于接受能力),使农民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 (如防虫、播种、育苗等技术)。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并 减少风险,以增加利润。当农民真正看到教育带来的现实利益时,必然会全身心 地投身于农业生产。如此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最主要的是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安全保障,政府的作用也就真正的发挥出来了,其形象也相应的提高了。并且, 通过接受教育,农民的个人素质也相应提高,并更能深刻体会到知识的作用,这 就对教育在农村的普及起到催化作用。如此良性循环,相信我国的农村、农民、 农业问题就会稳步、良好的解决。

    当然笔者的观点有一定的空想成分,这一政策要真正实行是不容易的。

    由于广大农民同胞知识水平非常有限,认为教育只是年轻一代的任务,他们多年 的经验积累是不需要进行教育的,而且可能对农业知识教育有排斥心理(不懂其 中的内容),因此真正的落实下去是很艰难的。但是上文提到新事物一般被精英 阶层首要接受,我们需要农民中的精英阶层的支持,然后再将其经验传授给其他 的农民。等农民看到了新技术的成果时,自然就投身于学习及实践中去。

    2.3整合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斯科特在《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中引用了S爱泼斯坦的一句话:“贱民 阶层之所以乐于接受这种给予这种固定报酬的制度,是因为即使遇到灾年它也给 予安全保障”。对农民而言,稳定的安全保障比市场经济利润等重要,而土地就 是农民最稳定的保障。因此,对土地的优化分配和合理利用是关键。当然,我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现代科技日 新月异,以家庭为主的小块土地已不能适应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调查中 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小块土地的效率低下问题。由于整块的地被分成若干个小块 头,尤其是在平原地区,本来大型的机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但是由 于地形问题或是面积问题,导致大型先进的机器作业很难实施,只能进行小机器 作业,效率相对底下,而且耗时耗力。再者其农产品(如小麦)在市场上进行销售 时,必然会因为量少且质不高而廉价出售,如此,农民的经济收入就明显降低, 若遇上灾年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很多农民觉得发展本业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 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民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进入城市,摇身变为农民 工,并成为现代城市一道新的风景线。他们的生活状况、心理健康成为近年来社 会关注的热点。可见土地对现代的中国农民而言已经不是最稳定的收入了(当然 是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要提高和改善农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就要从根本上解 决问题,从农民的本业――土地出发,对其进行优化管理及合理利用。

    那么怎样施行此项任务呢笔者认为应重新整合土地,即全部没收农民 的土地,并将土地转让给承包商,再由政府发给农民固定的生活补助(当然是要 满足农民的生存),这样农民的生活得到保障,有稳定的收入,可以像产业工人 或公务人员一样,每月有固定的工资。如此农民为了生活的更好,外出务工,就可得双份的工资,社会上存在的看不起农民的思想也就慢慢的消失,农民的待遇 提高了,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再回到土地上来,承包商可以利用大片土地进行 大机器作业,不仅效率高,省时、省力,而且经过专业技术的指导(承包商有条 件雇佣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就随之提高。这种上下 兼顾的政策才是解决三农问题之道。

    综上所述,要真正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政策转 变,在保证农民“安全第一”的生存原则之下,通过一定的援助机制及智力支持帮 助农民脱贫致富,协助农村发展事业、推进农业进入现代化轨迹。

    3 结语 詹姆斯C斯科特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这部 力作对农民问题进行的深刻剖析对于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有很大的启示,无论是 理论阐述还是个案分析,都本着客观的原则,聚焦于农民的切实感受和切身利益, 这种替弱者说话的个人主义情操实为可贵。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处理好农民问题 是重中之重,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理解农民,满足农民的心理需求,从 农民的切实感受和切身利益出发,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而《农民道义的经济 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就是很好的理论与实践教材,从中汲取营养,才是治 “三农问题”之本。然该力作是以东南亚农民为例进行的考察研究,是否符合中国 农民的实际尚存争论,但笔者认为其理论(如生存伦理,安全第一原则)是完全可 以解释中国乃至亚洲所有农民的实际状况的。基于此,笔者在粗浅理解该作的基 础上,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提出一点看法,意在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三农问题的论文篇三:《也论“三农”问题》 内容提要:鉴于“三农”问题重要,更鉴于“三农”问题众说纷纭,作者 认为仅靠“优农扶贫”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小生产农业体制下 “让农民富裕起来”,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业集体化”是 比小生产农业更落后的生产方式,不能再重复。小农经济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封建 主义,正是中国“三农”问题症结所在和长期没法解决的根源。因此“三农”问题的 出路是:进行农业生产体制改革,从传统小生产农业转变为以深度分工协作为特 征的社会化大生产农业;消化农民阶级,即随着城市化,农民进城以及农业社会 化大生产,农民阶级逐渐消亡,代之以占人口5%左右的农业工人,从事社会主 义现代化农业生产。关键词:“三农”问题 作者刘吉,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三农”问题,从来困扰着社会主义,也困扰着社会主义中国。占人口 60%以上的中国农民相当一部分仍过着贫穷的生活,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不可逾 越的难题。农民不达小康,中国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全面小康。最近,安徽两位作 家的《中国农民调查》一书,在社会上,甚至在政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得 “三农”问题的讨论又掀起了一个高潮。

    我长期关注和思考“三农”问题,请允许我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说。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农民调查 在《中国农民调查》一文中,没有珠三角、长三角、温州等等改革开 放后蓬勃发展的新农村景象,没有华西村、南街村以及上海238个亿元村等等名 扬国内外的新农村案例,也没有仍然贫困的西部以及老少边远地区农村全貌的叙 述,那么,怎么能叫“中国农民调查”呢甚至叫“安徽农民调查”也难,就我所知, 安徽农村也不全是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这使我想起毛泽东当年的农村调查,他写 下著名的《寻乌调查》、《东塘等处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 《才溪乡调查》等,尽管当时中国农村还是以地主剥削农民为主的小农经济,全 国状况大同小异,毛泽东也没有自命《中国农民调查》,甚至也没有叫“江西农 民调查”或“赣南农民调查”。正是这种求实的精神,才得出那句“没有调查就没有 发言权”的名言! 两位作家断言:“随着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就很少再听到有关 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消息了。”“特别是对九亿农民生存状态的遗忘,又是我们这 个时代一些人做得最彻底的一件事。”“我们看到了你想像不到的贫穷,想像不到 的罪恶,想像不到的苦难,想像不到的无奈,想像不到的抗争,想像不到的沉默, 想像不到的感动,和想像不到的悲壮……”因此,作家“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与隐 痛”,愤然动笔了。这个写作的起点不太符合事实。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 温家宝以及其它中央领导,几乎年年都到农村“访贫问苦”,人们在电视里看到他 们凝重的表情,甚至流下眼泪。每年“两会”期间,“三农”问题总是议论的热点。

    正因此,许多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文件,“中国农业法”、“粮食流 通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规定”、“发展农村教育”等等的文件几乎没有中断过,党和国家一直在想办法解决“三农”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决 议,第10、11、12、13等条都是专门谈“三农”问题,给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指出 了新的前进方向。我们的报刊、电视天天都有大量篇幅报导农村,固然,其中歌 功颂德的有,空话废话也不少,但揭露那些“恶霸”干部的阴暗面也是经常的。《中 国农民调查》对农民生存状况的调查和叙述并不多,主要描写了一个又一个触目 惊心的“恶霸”干部欺压农民的案例。文章感染力很强,但从科学和理性的意义上 讲,并没有增添多少新的内容。

    我毫不怀疑《中国农民调查》作者正直善良的动机,既出自中国文化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传统,又发自中国士大夫“秉笔直书,为民请愿”的良心。

    问题的揭示非常有现实意义,关键是如何解决、谁来解决“三农”问题当然,这是 执政党和国家及政治家的职责,但是政治家必须依靠“集全党的智慧、尊重群众 的首创精神”。

    我们不能对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提出不恰当的苛求,因此我们也不应对 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过高评价。

    我们需要真正的社会调查,多一些,再多一些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 一门科学,应由社会学家,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进行。不仅有具体的生动 的案例,更要有量的统计,还要有全面系统的动态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 的研究,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得出科学的结论, 提出科学的建议。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地探求未知,科学家不是神,10个专家可能 有11种不同意见,这是规律。优秀的政治家往往会统观全局,高瞻远瞩,在众说 纷呈的专家意见中,择其善而从之。择善施政,政治家为民建功为国立勋;择错 施政,祸国殃民,政治家自咎其责;不听专家意见,无所作为,政治家无功就是 过。因此,政治家应该支持社会调查,鼓励专家发表第12种意见。古人云:兼听 则明。

    “优农扶贫”能不能解决“三农”问题 《中国农民调查》的字里行间无不呼唤着“优农扶贫”。那么,优农扶 贫到底是不是良策 从毛泽东上个世纪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来,“农、轻、重”, 中国始终把农业放在优先地位来考虑,至少在理论上如此。多少文件,多少领导 人,为农业说了多少话,何以至今还要两位作家呐喊要说只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国家没给农民做实事,那是不公允的。

    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补贴,给得不能算多,但这些年累计起来也数以万亿元计。

    农业贷款也不少,最后农民还不起,也成亿成亿地作为坏帐处理。还有无偿的扶 贫救济款、希望工程……还有推广各种良种、农田水利建设……但回头一看,仍 然见效甚微。所以,两位作家仍要呐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靠优农扶贫的政策和措施不 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即使有短暂的改善,也无关大局,中国农民整 体上依旧生活贫穷。祖先给我们留下一句谚语:“救急不救贫”,是很有道理的。

    贫,仅靠救济是救不了的,一味救济反而可能救出一批懒汉来。贫困问题还需要 从“三农”内在机制中找原因、求解决。

    中国农村也有过两次大发展,都是从农业体制大变革中取得的。

    第一次是建国之初的土地改革。结束了几千年封建地主剥削制度,实 行了“耕者有其田”,虽然仍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但大大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从 而在很短时间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医治了长期战争的创伤,农业生产达到了历 史最高水平,农民生活也有了显著改善。然而,随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潜力还未 充分发挥和展现,就在著名的“小农经济无时无刻不在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的理 论指导下,在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榜样下,很快就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并从 互助组、农业合作社直到人民公社化,使中国农业走入越来越严重的困境。当年 作家李准写了一篇著名的小说《不准走那条路》,描写了在旧社会同受地主剥削 压迫的两个长工,情同手足;土改后,一个劳力强,逐渐致富,一个生病贫穷, 最后穷哥哥只能流着眼泪在契约上按下手印,把土改分得的田卖给了富弟弟。这 篇小说成为当时的一部生动教材,对当年农业合作化运动起了很大影响。“农业 的根本出路在于集体化”,成为那时的社会共识;农业集体化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农 业现代化的康庄大道。然而,历史证明:从苏联到中国,全世界农业集体化的实 践都失败了。遗憾的是,对失败的原因,一直没有很好的分析,更没有完整的理 论的总结。普遍接受的说法是集体化超出了农民的觉悟,超过了当时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水平,是过急的冒进。似乎方向仍是对的。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集体化 理论的一个前提假设是集体生产比家庭单干生产先进,工业社会工厂的生产不就 是集体劳动的生产吗恰恰这个理论假设是完全错误的。工业社会工厂生产的先进 性不是集体劳动,而是大机器工厂采用了分工协作和先进技术这一先进生产方式。

    古典经济学已论证了分工协作是不要分文资本的巨大生产力。而没有分工协作的 集体劳动,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就是如此,恰恰是生产力低下,是落后的生产方式。正因为此,人类社会随后的发展代之封建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而小农经济的家庭生产方式比奴隶制集体生产方式先进,它大大提高了农民积极 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不仅如此,一个家庭还不能“吃大锅饭”。“树大分杈, 儿大分家”成为一句不成文的法律,分家就是为了打破集体吃“大锅饭”,提高劳 动生产力。虽然“五世同堂”被封建社会誉为崇高的道德,也挡不住“儿大分家”的 生产规律。那么,“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本质是什么不仅农业生产技艺没有分 工协作,甚至人民公社亦工亦农亦兵亦学亦商,连社会分工都没有了。总之,是 在没有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实行吃“大锅饭”的集体劳动。不仅父子兄弟一起“吃大 锅饭”,由于中国农村仍是宗法家族群居,堂兄堂弟、表兄表弟,族兄族弟,乃 至无亲无故的近邻,都在社会主义名义下一起“吃大锅饭”。这如同是从小农经济 生产方式倒退到“奴隶制”集体生产方式,怎能发展农业生产力呢这样的“社会主 义”农业体制能不失败吗即使从外部强制推行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行。历史的教 训是: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决不是集体化,任何集体化都是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 展,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违背的。

    于是,1980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冒死创造了家庭承包责任制, 得到了邓小平和中央的支持,掀起了中国农业生产体制的一场伟大革命。改革的 结果是中国农业获得了奇迹般的增长,中国农民用世界5%的耕地,生产了世界 17%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人口23%的人民。农民收入和生活得到了空前的改善。

    这是中国农业第二次大发展。这是比第一次大发展更大的发展,被誉为“第一次 飞跃”。这次飞跃的实质是什么一言以蔽之,这一改革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充 分展现了长久被压抑的小农生产方式的潜力。然而,到了上世纪末,中国农业发 展的势头又开始逐渐减慢,农民年收入一直在低增长水平徘徊,而增长率甚至还 有下降。据统计,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的收入增长了4倍,农村 居民的实际纯收入增长了5倍。到了20世纪90年代,农村的居民年平均收入增长 率下降到4.5%,而城市居民年平均收入增长率上升到6.8%。结果,与城镇居民 生活改善相比,很多农民生活仍然贫困,一部分农民生活甚至有所下降。

    2000年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朱镕基说:“农民真 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朱镕基也曾作了一段十分动情的批示,随后国家 采取一系列优农扶贫措施,取得了许多成效。但遗憾的是,短时间内,要想根本 解决农民的“苦、穷、险”似乎并不现实。应该说,“解决‘三农’问题真难”! “三农”问题仍是当前中国不可忽视的重大难题。

    中国农民为什么长期贫困要解决中国农民贫困问题,必须首先找到农民贫困的原因。

    “农民负担太重”,是呼喊了许多年的问题。而负担太重似乎又集中在 各级政府层层加码的“苛捐杂税”。中央为此一再采取措施,三令五申加以解决, 应该说不断有所改善,但似乎也没有最终解决问题。许多农民仍然贫穷。因此, 对农民负担问题还需认真分析。

    农民有负担,除了地方政府违背中央政策层层加码的“费和税”,还有 其它一些负担是城里人想不到的。特别是下列三类负担:
    (1)礼仪性消费。姑且不说过年过节、各种婚丧喜事时的大吃大喝。

    生了儿子要吃三朝酒、满月酒、周岁酒;老人做寿,甚至死去的老人还要做阴寿。

    乔迁新居、升学、参军等等都是喜庆,都要请客送礼。这类名目多达几十种,礼 金少则30-50元,多则100元以上。据报载,福建有的地方连母猪下仔,竟也广邀 亲友贺喜,送礼也达10元! 由于中国农村是家族群居,不同族姓之间也多已联姻成表亲,就是邻 居也是世代老邻居,总之都是亲友,所以每家每户隔三差五就接到请柬。礼仪、 吃喝的规模也特别大。农民说“人情大过债,砸锅当铁卖”。

    (2)愚昧性消费。农民崇祖,如果只是清明、腊月上坟,那是人之常 情;但一些人在重修祖坟时,互相攀比“孝心”、“体面”,少则几百上千元,多则几 千元,有的祖坟修得比住房还漂亮,则有过之嫌了。近年又刮起了编修家谱修建 祠堂之风,每户都在几百元。至于孝敬什么“大仙”、“神婆”之类,也是时有出现。

    这类消费真是层出不穷。

    (3)腐败性消费。农民缺少正当的娱乐,往往赌博成风。民谣:“一个 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赌钱”。黄碟、脱衣秀乃至“裸舞”,在城市已严禁, 可是在许多乡镇堂而皇之演出,一些村民甚至集资邀请。加上农民进城打工,不 肖之徒吸毒、卖淫嫖娼,又把这些消费带到乡镇农村。据报载:云南、甘肃、河 南等贫困的西部省份,农民吸毒的情况非常严峻,更因卖淫嫖娼和吸毒而广泛传 播艾滋病等等(因卖血和输血而染上艾滋病者除外)。真是令人惊叹!2003年中国艾 滋病患者84万,谁能想到80%以上在农村! 我决无意说那些“苛捐杂税”有理,但可以说在许多农村这三类消费负 担恐怕远远超过了上述所说的“苛捐杂税”。农民贫穷的原因更多还在于负担过重之外。一是人口增长问题。越是 贫困的地区,计划生育越得不到认真贯彻。贫困户许多是“超生游击队”。家庭人 口盲目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超过了生产力发展,怎能不贫穷超生要罚款, 但那些罚得款,往往成为一些村乡干部的一项额外收入,所以超生者反而受到某 些乡村干部的默许。人口盲目增长还带来森林、牧场的破坏,导致农业生态失调。

    然而,更严重的潜在威胁在于社会稳定。中国历代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 是周期性人口过度增长造成农业生产力的崩溃。

    二是农村医疗条件和保障问题。农村卫生条件差,又缺医少药,加上 贫困农民小病不看,往往酿成大病。一份农村社会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一个病人 可以拖累二、三个人至赤贫。据一位县领导对农村贫困户的调查显示,56%是由 于家庭成员生病治疗,特别是主要劳动力重病或死亡,欠下还不清的巨额医疗费 所致。

    三是农村基层干部太多。建国前,一个乡的干部不超过10人,县政府 干部也不过30-50人。而现在,一个乡镇干部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人以上,而县 里干部最少也是几百人。虽说是社会发展了,但无论如何,人浮于事也是一大“农 村病”;虽说是国家财政养着,但它正是农村许多“苛捐杂税”之源头。这是政治体 制改革的大事。

    农民贫困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应从农业生产机制中去找。农业生产如 果不是农民唯一的收入,也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农民苦干一年,扣去成本,每 亩农田收入不到一二百元。更不要说遇到灾年了。在这种低价值的农业下,农民 如何不贫穷 那么,怎么改变这种低价值农业呢必须求因才能治本。

    农业的根本出路究竟何在 中国农业虽然经过“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但 是这一家一户几亩地独立自主的农业生产,本质上仍是小生产方式的小农经济, 从整体上讲,与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适应。农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 低价值的小生产农业是绝对无法使农民富裕起来的。不仅如此,小生产农业还必 将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农业的小生产方式有下列致命的弱点:(1)一家一户几亩十几亩土地,形成不了农业规模生产,无法取得现 代农业规模经济的效益。

    (2)一家一户独立自主的生产方式,没有也无法实现农业生产技艺的 分工协作。从选种、育苗、耕作、施肥、灌溉、植保、收割、储存,全是独立地 全能操作。没有分工,技艺不能精益求精;没有协作,产生不了系统效应。总之, 不可能产生现代生产力。在中西部一些贫困地区,甚至连社会分工也缺乏,基本 上还是自给自足状态,生产力水平自然更低下了。

    (3)小生产农业承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容量”很小,无法利用、更不要说 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了。一家一户小生产,首先是没有经济能 力购买那么多品种的先进技术装备的农机具,无法实现农业机械化;即使买得起, 几亩十几亩土地,农机具的利用率很低,使用成本激增;同时,要掌握那么多种 类的先进技术,特别农机具维护技术,对很多农民来说也是一大难题。其次农业 科学化也无法实现。单户农民如何培养良种单户农民无法知道自己的土地是酸性 的还是碱性的是否缺少硒、钼等那些微量元素从而无法“对症下药”有效施肥。只 知拼命施用化肥,轻则成本高而肥效小,重则反使土地“板结化”。而许多农民收 获与储存粮食的办法还是世代相传非科学的老办法,有专家研究统计,因运输流 漏和鼠害、霉变的粮食高达10-20%!凡此种种,虽然党和国家一再提倡“科学种田”, 国家也给予许多帮助,但这些外在因素永远无法填补内在机制存在的欠缺。外加 科学技术利用上的不合理,甚至会破坏农业生产(如上述施肥方式),同时提高了 农业成本,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过去小农生产用的是人肥、绿肥,耕作用畜 力人力,基本上是不要成本的,而现在用化肥、机械化耕作、农药植保等,成本 大幅度上升,有些农民最终一年的收入甚至不够支付成本! 由于小生产农业上述这些的弱点,农业自然无法实现高价值产出,处 于贫困状态的农民又怎么可能脱贫致富呢 小生产农业不行。集体化农业已如前述从实践到理论都是错误的。“农 业产业化”这种提法本身就是概念混乱,内涵不清。农业原是一大产业门类,属 第一产业,早在工业化之前,农业社会就已产业化了。“农业公司化”,农工商贸 相结合,生产、加工、流动、销售一体化,这种自成体系的一条龙本质上是与现 代经济分工协作的基本规律相违背的。

    那么,农业的根本出路何在邓小平同志指出了农业第二次飞跃的大方向:“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 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的规模经济,发展集体经济。”现在的问题是建立什么 样的农业生产机制、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来实现它农业不是孤立的,这个问题必须 从“三农”一体的角度来认识、分析和考虑。

    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中国农村发展是不平衡的。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郊区农业, 与广大中西部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而从农村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看, 可以说基本上还是绵延几千年的传统农村社会,中国农村封建主义的社会基础之 深之广是决不可低估的。长期以来,我们以为经过土地改革,地主阶级已被打倒 和消灭,农村已遍布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我们的农 村已是社会主义农村了,要说封建主义也不过是一些意识形态的残余。然而,正 是这种估量和思维定势,阻碍了我们正确地认识农村问题,从而有效解决农村问 题。

    从产业结构讲,已如前述不仅没有农艺的分工,有些地方甚至连社会 分工也很初始,商品生产与市场经济很不发达,还是一个小农经济。与之相应, 生产方式仍是一家一户几亩土地的小生产方式。过去,从苏联引来一句名言:“小 农经济无时无刻不在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把小农经济和小生产方式当作资本 主义温床。其实这一理念是与马克思主义相悖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教导我 们:封建主义和封建社会,从生产力讲是铁器工具和人畜动力,从生产关系讲是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对立与依存,地主阶级是统治阶级,剥削压迫农民阶级, 同时它们彼此不可分割地依存在土地上,没有地主阶级也就无所谓农民阶级,反 之亦然。这就是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农民阶级虽然受剥削受压迫,但在封建主 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文化理念和意识形态方面,与地主阶级是统一的(基本相同 或本质都是封建的)。封建社会中许多农民的最高理想可能就是能有自己的土地, 进一步发家致富成为地主。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农民不断起义反抗地主阶级的统 治,但大多农民反抗或起义的目标是打倒地主后自己当地主,推翻皇帝后自己当 皇帝,建立的仍然是一个封建王朝。我国历史上从亭长刘邦到雇农朱元璋都是如 此。小农生产的经济基础是无时无刻不在自发地产生封建主义。所以,不能简单 地说地主阶级被消灭了,封建主义也就完全被消灭了。

    资本主义是由商人、作坊主领导“第三等级”革命实现的。创建了资产 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与依存。资产阶级运用分工协作的大机器工厂的商品生产方式,创造了空前的生产力,推动了人类历史从小生产农业社会进入社会化大生 产的工业社会。工业化需要自由劳动力,于是从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到 美国的“解放黑奴”战争,本质上都是软硬兼施把农民赶到城市成为工人。所以资 本主义社会及其相应的工业社会的建立,不仅是通过政治暴力消灭地主阶级,而 且通过小农生产的农村经济向大机器工厂的城市经济的转变,消化了农民阶级。

    所谓城市化就是这一消化过程。当然,人要吃粮食和消费其它农产品,工业也需 要农产品原料,农业是不可消灭或消化的。但是,工业社会的农业也在社会分工 协作和科学技术改造下,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农业了。为数不多的人口从事 现代农业,本质上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农业工人。美国农业人口只占 全国人口的2%,欧洲经济发达国家只占5%左右,即使日本、韩国现在也降至10% 以下了。然而,今日中国农村人口仍占60%以上,又是小农经济,又有几千年的 封建传统,正是封建主义坚实的温床。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彻底挖掉封建主义 的经济基础。

    从社会结构讲,封建社会农村是以家族群居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家族 通过血缘认宗的意识形态,通过家谱、祠堂、族规、以及各种祭祖和其它社会活 动等而凝聚起来。名门望族,在它所在的村乡中有着成文和不成文的、实际的和 精神的统治权。今日中国农村,虽然有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但家族群居及其巨 大的宗法影响力依然存在。一些农村党和政权基层组织往往成为家族成员集团。

    某些族长或老辈人物的话甚至比党和政府的政策还管用。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 制是与政权紧密结合的,结果这种家族宗法关系与影响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会 得到这样或那样的加强。因此,不彻底瓦解封建宗法社会结构,封建主义是断然 无法彻底消灭的。瓦解这种封建宗法社会结构,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市 场经济,使农民离土离乡走向城市、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

    从文化结构上讲,各种神权文化及其有形无形的组织在农村仍广泛存 在。现代教育本是传播现代科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的阵地,但由于中小学教育的领 导权下放给乡镇乃至村,各种封建意识形态也就潜移默化地在校园内外传播。要 消灭这种封建文化结构及其影响,从根本上讲只有改变上述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 才有可能。然而,普及和提高农村现代教育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由以上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前述导致农民贫困的各种原因了,原来 都有着其深厚的封建主义基础。巨额的礼仪消费、愚昧消费和腐化消费无不打着 封建主义的深刻烙印,人口盲目增长等社会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封建主义传统 的一种体现。由以上分析,我们也不难理解中国农村中会有《中国农民调查》所调 查以及大众传媒时有揭露的那些触目惊心的“恶霸”干部了。一个村长、一个乡镇 干部,何以能够如此胡作非为地欺压农民一定是以“名门望族”为依托,或者是家 族人多势众,或者有叔舅儿侄之类在县里当官。加上“天高皇帝远”、“强龙难敌 地头蛇”这类封建主义的社会背景,产生某些“恶霸”干部就自然难免了。即使党 纪国法惩治了一批,这块封建主义土壤仍然还会长出新的“恶霸”来。就是那些为 农民做了好事、使农民富裕起来的村镇干部,有的也是霸气十足,权力还传宗接 代,堪称“善霸”。由“善霸”变为“恶霸”的典型事例就是大邱庄的禹作敏。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农” 讲完以上道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农”的目标就脱颖而出了。

    (1)农业生产体制改革。必须将小生产方式的传统农业,彻底转变为 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农业。仍是家庭承包责任制,但不是一家一户几亩地全能务 农,而是在社会化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形成规模经济的专业化生产。首先是粮食、 经济作物、家禽家畜等等实行“大农业”的专业化生产,进一步是从种子、施肥、 耕作、灌溉、植保、一直到仓储等农艺的专业化分工。其中许多专业可以用地区、 跨地区、全国乃至跨国的企业公司组织来实施。在社会化分工的基础上,实行社 会化协作,从而不断地吸纳现代科学技术,创造现代农业的巨大生产力。专业化 分工和有机协作正是全新意义上的“集体经济”。

    (2)消化农民阶级。农民是劳动者,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着 巨大贡献,因此决不可象对地主阶级那样用强制办法消灭它;农民仍占中国人口 大多数,也不可能简单地消灭它。但是不能不消化农民阶级,这是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农业的历史性任务。消化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大量的农民积极而有序地进城, 转移到城市的各行各业中去,或随着农村“大农业”专业化分工特别是农艺分工, 转移到各种专业生产和服务体系的企业中去,一句话,让农民转化为现代工人。

    这是农民历史性的战略大转移。剩下5-10%乃至更少的农村人口,专门从事农业, 成为社会化分工协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也成为农业工人了。于是,小生产的 农民阶级完全消化了,农村的宗法社会也随之彻底消灭了,城乡差距问题也自然 最终解决了。

    目标明确了,那么,上述进程就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按照 认识了的客观发展规律,通过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与各种支持来比较稳妥地加速 实现。我的一些设想是:(1)支持和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农民生活温饱,并随着整个社会经济 的发展,逐步得到改善。这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工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 是保证社会稳定。不得温饱的农民必然成为社会不稳定之源。

    (2)在未实现上述社会主义“三农”现代化两项目标之前,保持较大程度 的城乡差别,以保证农民离开土地转移到城市当工人的内在动力。在农业社会化 大生产之前,在低价值的小生产农业下,巨大人口的农民是不可能解脱贫困的, 城乡巨大差别本是十分自然的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曾设想只有到共产主义才可 能消灭包括城乡在内的“三大差别”。企图用行政的办法,“一平二调”或“优农扶 贫”,让农民迅速富裕起来,和城市居民一样“共同富裕”,至少相差无几,是违 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如果“一平二调”让农民富裕了,不离土离乡了,家族群 居的宗法社会就无法消灭,那只能是一个富裕的封建主义。更何况,用4亿城市 居民高价值劳动创造的财富,去养富9亿农村人口,这是把资本和财富从高效益 的地方转向投入低效益的地方,也是违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结果,必然是整 个经济与社会的大破坏、大倒退。

    (3)积极和有序地引导农民进城,培养他们成为合格工人。贫困地区 政府应组织公有或私有劳务公司,根据市场需求有组织地开拓城市劳务市场;相 应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质量和竞争力;还可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国 家要立法维护农民工权益,以促进农民工逐步成为正式城市工人。一个可行的办 法是:农民以诚实的劳动打工5年,无违法犯罪行为,可取得城市“绿卡”;优先招 收持“绿卡”民工;再5年无违法犯罪行为的转为城市正式工人,享有城市工人同等 的权利和义务。要防止农民冲击性地涌入城市,盲动的农民冲击从来是巨大的社 会破坏力。

    (4)加速农村社会化分工和协作。前面已多处论述,这里不再赘言。

    (5)农民进城打工、安居或转移到其它社会分工的企业和组织之后, 土地应逐步集中到善于农业耕作的专业农户中,在专业化分工的“农业服务体系” 的协作下,形成规模经营。由于宪法规定土地国有,同时农民工或转移到其它企 业的成员要比专业农户相对富有,土地流转不应通过自由买卖转给专业农户,徒 然增加已够贫穷的专业农户的负担,甚至根本无法实现。土地流转应立法由农民 工或转移到其它企业的成员无偿转给专业农户,有的(如农民企业家)甚至还要反 过来给予适当补偿,以调动专业农户的积极性。禁止抛荒耕地或国家对抛荒地征 以重税。禁止大量出租土地。上述设想,毫无疑问,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一个历史过程。由于 中国农村人口基数与世界相比是无与伦比的巨大,这个历史过程一定是更加艰巨, 也是长期的。因此,还必须有下列中国特性的战略考虑:
    (1)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为中心、 以城市为主导、以沿海为前锋的全面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观,从而保证最大限度 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历史性的战略转移。否则,解决“三农”问题只能是说不 完的善良愿望。

    (2)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 是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所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适应这一情况,国 家应鼓励和发展劳务出口。由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和普及化高等教育,普 通劳动力缺乏(包括老人护理乃至医院护理,仅美国每年缺少10万名)将是它们经 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这正是我国劳务出口的机遇。对于比我们落后的 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劳务出口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援助。要加强对劳务出口人员 的培训(包括外语、技能和文化素质等),以提高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印 度海外劳务总人数160万,每年创汇超过50亿美元,菲律宾的“菲佣”每年创汇30 亿美元,他们已经走在前面。劳务出口应是变我国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的一项长 期战略措施,对解决“三农”问题也必然产生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积极作用。

    (3)在大力发展教育、普及教育方面下苦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这 不仅是工业化进程中农民历史性战略转移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未来信息化、知 识化社会,准确地说是“科业社会”(以生产知识和信息的科学研究业为主导产业 的社会,以代替正在消亡的工业社会)的必要条件。我们不仅要加速完成把农民 变成工人这一工业化和工业社会的历史性任务,还要进一步实现正在到来的工人 农民知识化。未来的农业,将由为数不多的持有绿色上岗证书的农业学士、硕士 乃至博士来开拓和生产。这不只是可以想像的事,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先进国家已 初见端倪了。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三农思想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