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会计理论论文
  • 管理会计论文
  • 电算会计论文
  • 成本会计论文
  • 管理体制论文
  • 审计论文
  • 会计研究论文
  • CPA行业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会计审计 > 会计研究论文 > [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制作偏向... 正文 2019-11-16 07:40:04

    [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制作偏向]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向于什么思维

    相关热词搜索:

    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制作偏向

    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制作偏向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其思维及认知能力上是存在着某些局 限的。人类在判断问题的时候大多会受到认知偏向的干扰并犯习惯性错误。新闻 记者从事的是“拟态环境”建构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记者除了受自身文化背景、 媒体立场的影响外,其自身的无意识因素,也会导致记者在新闻采制过程中出现 难以避免的认知偏向。这些认知偏向,会影响记者对客观公正的专业追求,使新 闻作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非客观、非公正的倾向。

    一、偏见与偏向 本文所指的偏向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偏见。偏见是指针对特定群体及其 个体成员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社会态度。[1]它是个体的认知与社会认知和社 会现实不符所产生的偏见。[2]这种认知偏见多是源自其所处社会环境的要求。

    而偏向,不是在认知、报道事实或观点时故意的偏颇,它更多是一种无意识的, 但却经常存在于人头脑中、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实然性判断的一种几乎是人本身 固有的认知倾向。传播学者麦奎尔(McQuail)认为,偏袒某一方或某种立场的 媒体偏见,有四种类型:公开但无意的“记者偏见”,如新闻记者选择消息题材无 意间形成的偏见;
    有意但隐藏的“宣传偏见”,如利益集团对新闻界发布的信息 等;
    有意且公开的“党派偏见”,如政党言论等;
    无意又隐藏的“意识形态偏见”, 如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某种世界观等。[3]本文讨论的主题非常类 似于麦奎尔所说的第一种情况。为表示其与另三种情况的区别,本文称之为“偏 向”。其实,偏见与偏向都是一种歧视,我国心理学会会长杨宜音认为,歧视可 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外显的歧视;
    二是微妙、内隐的歧视;
    三是隐蔽的歧视。[4] 所以,“偏向”即是一种“微妙、内隐的歧视”。这种歧视最具隐蔽性,它的存在几 乎连主体本人也很难觉察,所以,对它的认识更显重要。

    二、记者思维方式与新闻制作中认知偏向的几种表现 1.先入为主的思维惯习会影响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解释。美国学者梅尔文门 彻说:“我们一直带着我们既有的态度、假设、偏见、恐惧、渴望、倾向和刻板 印象在看问题。我们一直在用我们的父母、朋友、学校、同一族裔、同一宗教社 区在潜移默化中带给我们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5]这种先入为主的认 知倾向在影响人们解释和回忆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时会产生令人惊奇的效应。记 者对新闻的采访报道,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受到认知图式的影响。个人所掌 握的知识以及关于这些知识如何被运用的信息都组成一定的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由于新闻报道需要对庞大复杂、变化不定的各种信息作出处理,很多情况 超出了采访对象直接的经验范围,超出了记者既有的图式。尽管记者在认识活动 中也会不断修改原有的认知图式,但记者在处理外界信息时更倾向于运用既有图 式对信息做出处理,已经形成的社会刻板印象就会在认识主体无意识、未察觉下 影响对当前信息的认知和处理。[6]所以,对大多数记者来说,他们并不真正懂 得如何去推论原因,也并不真正了解那些能够并且常常干扰推论的心理误区,结 果,记者在扮演“解释者”时就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误。

    2.“信念固着”及确证偏向可能引导记者趋向证明自己的已有观念。心理学 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会去寻找那些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这是一种验证性偏见, 是一种无意识的确证偏向。事实上,当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一个观点可能是正确 的时候,该观点就开始看起来是正确的了。[7]因为,引起我们注意或让我们记 住的东西总是那些让我们个人感兴趣的东西,或者与我们相信的东西正好吻合的 事物。[8]这种心理会影响记者对信息的选取,而记者对信息的选取会影响受众 对信息的使用,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日常态度与行为。比如,由于记者怀疑事件甲 是导致事件乙的结果,他可能就会在潜意识当中希望报道这样的新闻故事。于是, 他可能去采访某个同意这一观点的专家,并且接着采访由这一专家推荐的其他人。

    所以,一旦你形成了某种信念,它就会影响你对其他所有相关信息的知觉。一旦 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 这种现象被称为“信念固着”,它是我们在面对与自己信念相反的证据时,仍然要 固执己见的一种倾向。[9]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种偏向:当人们遇到他们喜欢 的假设时,他们会去寻找对这个假设有利的证据,而忽视那些对这个假设不利的 证据。[10]也就是说,当人们在说话或行动时,他们是带着一些相关的观念或事 物,并在评价的等级上给出它的位置。[11]而这一切活动往往是下意识进行的, 记者也许真诚地相信他们是在客观地考虑一个问题的所有方面,然而事实上他们 不过是以证实所期望或所相信的方式来处理信息罢了。

    3.基本归因错误会使记者在采写人物报道时高估个人的影响。归因理论的 研究者发现: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 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这种个体在归 因时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被李罗斯称为基本归因错误。[13]即我们通常认 为他人的行为就是其内在性格意图等内部特点的直接反映,这是一种被称为是个 人倾向归因的现象。而对于我们自己的行为,却通常用情境因素来解释,被称为 情境归因。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归因错误,是因为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 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
    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则变得相对模糊。[14]记者在报道人物时,这 种基本归因错误的潜在,可能会使他们偏离客观视角,将人物的所作所为过多地 归于个人因素,而忽视环境等的客观因素。例如在报道某一先进人物时,记者往 往把大量笔墨放在其个人的坚强意志和主观能动性上,却往往会忽略他的生活环 境以及周围人对他的影响。

    4.生动的轶闻趣事比统计数字有更多被选择的机会。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 人们最关心的是与他们自己有关的事。心理学上有种理论叫“自我参照效应”:当 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因此, 记忆的构成离不开我们的兴趣。[15]哈米尔、威尔逊和尼斯比特也曾在1980年做 过实验,结论证明:历史个案比起较为可靠的基本统计数据更加令人信服。[16] 在生活中,仅凭直观我们也不难发现,人们更注意看轶闻趣事或生活个案,而不 大喜欢统计类型的信息,这或许是由于轶闻趣事更生动,而且看起来好像与实际 关联度更大。而客观的统计数据枯燥又无趣,我们很难产生真切的生活感受。与 一般读者一样,记者也会更容易被新鲜、生动的故事而非客观真实的研究打动。

    这使得他们在选取写作素材时下意识地偏向生动的事例,比如他们可能更容易被 新的治疗方法治愈了某个患者的个案而非该疗法成功率的统计信息吸引。在一场 空难后,他们可能描述“现代空中旅行存在着令人恐惧的危险因素”,而不去关注 它实际的安全记录。但是,作为以反映真实生活为天职的记者,如果过于沉溺于 生动的趣闻信息而忽视死板但是可靠的统计资料,那么他们对生活的反映必将被 扭曲,受众也极可能被误导。

    5.实际上并不相关的事件可能在记者看来具有相关性。心理学发现,人们 经常会大大高估两个人或两件事之间的相关性,甚至臆想出根本不存在的关系, 这种现象以“虚幻关联”为人所知,它在许多情况下都表现出来,不过当两个事物 在意义上恰好相互关联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之 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描述和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正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任 务之一。而记者头脑中的认知偏向会引导他被事件之间的表面或者说假象联系迷 惑,把本来不具有必然联系,或者说只是偶然关联的两个事件牵扯到一起,将因 果关系简单化,或者干脆把偶然联系判定为因果关系。而事实上我们知道,一个 结果通常由多个而不是一个原因导致,逻辑学上有所谓“后此谬误”,指把先后出 现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简单地断定为因果关系;
    还有“同时谬误”,指把同时 出现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简单地断定为因果关系。这些都是记者在采写新闻 的时候必须谨慎避免的又一种思维陷阱,它是一种错误的关联。比如,在运动赛 场上,如果有两三位非洲田径选手存在服用兴奋剂的问题,便可能会引导很多记者在种族和药物使用之间建立联系。而实际上,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是否服 用兴奋剂只与个人或团队的道德水平有关,与运动员的肤色无关。

    6.“智力自负”会使记者对事件的事后分析或评论变得直接而简单。社会心 理学家发现,我们往往容易做导致错误的事后聪明判断,即当事情发生后,会觉 得自己早就预料到它会如此。这是一种“智力自负”现象(“我早就知道了”),这 种倾向会影响对目前状况的评价和对未来行为的预测。[17]这种认知偏向在新闻 报道中同样经常存在。由于新闻报道是对社会中发生发展的事件的报道,而很多 事件的发展不在一朝一夕之间,它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和一个过程,这其中,记者 对事物发展的任何预期相对于最后结果来说,都是可能的,但这也只是众多可能 性之一,并不一定就能证明记者当时就有多么聪明。而当事物的发展告一段落时, 记者应静下心来,认真回顾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思考造成如今结果的前因后果 及经验教训。而不应当因自己当初猜测的被验证而沾沾自喜,忽略对事件发展的 深层次思考。同时,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当记者对某一个人物或某一社会现象并 不看好时,出于当时舆论,他可能会暂不表态,但当这个人物的某种行为失败, 或事件的实施并不顺利、事态发展不很乐观时,记者便会表现出“早知如此”的自 豪感。那么他在这一阶段的报道也必将有失客观。

    三、认知偏向的消减对策 新闻记者以监测环境为己任,他对社会事件的报道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周围 环境的认知,影响人们在头脑中对社会环境的建构,由此看来,新闻报道最终影 响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一重大责任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我们的 每一篇报道,而报道的质量,直接来源于我们的认知与思维。所以,在实际新闻 工作中,我们只能针对认知偏向的种种表现,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减少这种偏向产 生的可能性,时时注意修正自己的认知行为。比如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检测自己对 事件的认知是否受到了先入为主思维的影响;
    是否存在“信念固着”和确证偏向, 从而影响自己对信息的选择;
    在采写人物报道时,是否过高地估计了他本人的主 观因素,而忽略了对他成长有极大作用的客观环境等。这种认知偏向的消减难以 用规章的形式强制执行,因为它是人性思维固有的弱点,只能靠记者用自己强烈 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日常工作中经常性的提醒和反省去减轻或克服。当然, 首先认识到这种认知偏向的表现形式是极为重要的。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制作偏向]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向于什么思维》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