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发展战略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行业经济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道德观思修论文】 关于道... 正文 2019-09-23 09:12:00

    【道德观思修论文】 关于道德观的思修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道德观思修论文

    道德观思修论文 道德观思修论文篇一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新时期道德重建》 摘要:道德是维系社会成员关系的纽带,它规范和调整着人们之间的 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基督教神学道 德观和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变化及其 社会作用、基本特征的科学理论体系。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正确分 析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道德问题,建设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系的道德观念体系和道德秩序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重建 当前,一方面,人类社会全面进入全球化时代,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和 文化价值观念迅速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造成中西思想道德观念的冲 突、碰撞和融合;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新 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不仅以儒家核心价值观念为主导的中国传 统价值观念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社会主义伦理观念也为人们所冷落,新旧道德观 念陷入碰撞和冲突之中,整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道德失范、道德困惑和道 德信仰危机。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我们必须自觉 地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这既是科学地批判吸收儒家传统核心价值的精 华,又是科学地分析和解决我国新时期道德生活领域出现的各种复杂现象和问题,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新秩序的唯一 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存世界的批判经历了一个从道德批判向宗教批判、 政治批判和经济批判转变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他们深刻地阐述了道 德的起源、本质等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出生、成长于基督教神学道德观念支 配下的思想文化环境中,早年的道德观念本质上属于基督教神学道德观,而道德 批判则是他考察社会历史的根本模式。他在中学毕业之际论述奥古斯都元首的作文中指出:“如果一个时代的风尚、自由和优异性受到了损害或者被破坏了,同 时,贪得无厌、铺张浪费和荒淫无度充斥泛滥,那么这个时代就不可能称为幸福 时代。”然而,脱离了经济基础的单纯的道德批判并不可能深刻地认识现存世界。

    此后,马克思逐渐地超越道德批判,并继而超越宗教批判展开了政治批判和经济 批判,从而深刻地揭示了道德产生的社会生活根源和经济基础,这意味着唯物史 观的创立、成熟和完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反对从施特 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仅仅局限于宗教观念批判的做法,而提倡从现 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来揭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 关系,揭示道德作为精神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的本质。马克思所奠定的唯物史观, 科学地解决了生活与意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揭示了道德作为精神生 产的本质。

    以唯物史观为原则,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地论述了道德的起 源,揭示了道德的阶级性、历史性和主体性等基本特征。恩格斯说,“人们自觉 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 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 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恩格斯不仅揭 示了道德现象本质上是现实物质生活和经济关系的反映,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还 揭示了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性特征,阐述了任何道德总是一定社会发展 阶段、一定阶级或一定民族国家主体的特殊道德。

    由此出发,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中深刻地批判了费尔巴哈道德论的形而上学性和唯心的神秘主义性质。在他看来, 费尔巴哈的道德论之所以贫乏,是因为费尔巴哈撇开人的现实社会经济关系,并 试图以抽象的、超阶级的爱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费尔巴哈的道德论 之所以是空洞的,则是因为它否定了道德的阶级性、主体性及其历史发展。费尔 巴哈自信他的爱的宗教是解决一切社会生活困难的强大推动力,然而对他本人却 毫无结果。究其原因,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 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 总之,正是在批判封建基督教神学道德观和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阐释了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基本特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道德 观。可以说,这种科学的道德观是我们分析任何时期道德现象的理论基础,也是 我们科学批判吸收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的思想前提。

    二、我国新时期道德信仰危机及其根源自鸦片战争以来,以儒家核心价值观念为主导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 念经受了无数次的挑战和洗礼。中华民族在艰难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对涌入国 门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不断地甄别、选择,最终选准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 主义道路,并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

    然而,我们看到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新时期道德领 域出现了不少混乱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困惑,不仅儒家传统核心价值观遭到 了挑战,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变得苍白无力。例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范跑跑” 与“郭跳跳”的道德论辩、“婚外情”视为“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等道德现象,更激 起了持久的道德热议,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尤其严重的是,部分党员干部丧 失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身陷资产阶级腐朽生活和封建迷信之中不能自拔。当然, 与产生消极影响的道德现象相比,社会上也涌现了许多秉承中华传统美德、遵纪 守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模范和优秀党员,如近年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 “感动中国”人物,他们用行动感染着人们的心灵。然而,从深层道德观念来说, 社会上同时出现鲜明对比的道德现象只能说明人们在思想道德上陷入了迷茫与 困惑,丧失了道德价值认同基础,缺乏统一的道德信仰理念。这意味着整个社会 陷入一定程度的道德信仰危机。

    那么,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分析我国新时期出现的这种道德信 仰危机呢道德观念决定于经济基础,它必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改变。那么就 不难理解,我国新时期之所以在道德领域出现混乱甚至一定程度的道德信仰危机, 完全在于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 渡期,传统的适合计划经济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仰已经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而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基础的新型道德观念和道德信仰还没有完 全建立健全起来,当下正处于新旧两种道德观念冲突、碰撞和融合之际。从传统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本身就意味着利益主体、价值主体的多样性、 多层次性和多元化发展,由此也势必造成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因此,思想道德观 念的多元化发展必将造成多种道德观念的冲突和碰撞,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健全和完善,这些冲突和碰撞就必然愈显得激烈。

    道德观思修论文篇二 《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的培养策略》摘要:生态道德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人自身的生存环境时所 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和义务。本文从生态道德观的由来入手,阐述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生态道德 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生态道德观的 几点策略。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生态道德观;道德教育。

    引言。

    生态道德观(生态伦理或生态和谐理论)是一门从道德角度研究人与 自然环境和生态关系的新兴伦理学科。几十年来,生态伦理学在西方得到了长足 的发展和完善,既有理论上的突破,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成果,人们的生 态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保护环境,关注生态,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但是,我国目前在生态道德方面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还没能形成体 系,在德育教学中重视不够,在实践运用方面也落后于西方。因此,加强思想道 德教育必须要培养生态道德观,必须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大德育的范围之内,使 其成为新德育的一部分。故此,本文就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的培养问题, 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生态道德观的由来。

    生态道德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时代的必然结果。它 的产生一方面是人类对于自身征服自然能力的认可与满足,另一方面又是人类对 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身行为反思的结晶。反观人类与自然的交往史不难看出,一 方面,人们习惯于把自然环境看作是人类活动的空间或满足人类目的的手段,认 为人与自然之间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类完全可以不顾一切,不断地根据 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对待自然、改变自然。另一方面,人类由于知识的贫乏和 能力的限制,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状态下。农业对于自然环境的依存度唤醒了全 体民众、乃至统治者,不得不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把自然当做高高在上的神灵 顶礼膜拜。在没有现代工业支撑下的小农经济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是微乎其微 的。也正是这样,我们才有了绿色和清洁的环境。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总和。但是,它在为人类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 深重的灾难,那就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 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对人类的自身生存提出了挑战。一些西方的先哲 们开始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生态道德(或称作“生态伦理”) 这一全新的概念。其中有法国思想家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 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 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 环节,为生态伦理学的完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那么何为生态道德观生态道德观 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 为规范,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人类学会尊重 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二、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必要性。

    1.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要求必须培养生态道德观。

    在我国环境的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着对环境现实认识有误、观念滞 后等情况。建国后,国家生产全面恢复,基于政治、经济的需要,带着“人定胜 天”的思想,受错误生态观的指导,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和低效率的利用,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如三江源的原始森林的消失,洞庭湖的水面积锐 减等,这也没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实现了经济快速的增长。但是落后的粗放的发展和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迅 速恶化,水土流失、污水横溢、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森林的快速消失等,都威 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现状让生态道德 观的培养变得势在必行。

    2.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要求必须培养生态道德观。

    我国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具体表现在:
    首先,理论研究滞后,思想上重视不够,学科体系不健全。有关生态 知识的教材缺乏,严重影响了生态伦理的教学;各种教材中有关生态的知识太少, 且不系统;各种考试中有关生态知识的,少之甚少;德育对象仅限于学校里,忽视 了社会教育的作用;公民生态知识得不到普及,从主观上制约生态道德观的养成,难以用生态道德观自律。其次,从教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生态知识的缺乏,学校的德育师资也显得薄弱,受教育者就不可 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缺失, 生态道德观的养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让生态道德观的培养 变得迫在眉睫。

    (二)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即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生态环境虽然不容乐观,但一直居于次要的地位。结果导 致了思想道德教育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忽视。因此,必须认识到培养生态道德观的 重要性。

    1.培养生态道德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他们必须具备契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道 德理念和道德素养。将生态伦理纳入德育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生态道德信念、 培养生态道德情感、确立生态道德原则,从而帮助他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自觉维护自然界的权益,并通过自己的表率行为带动公民生态道德的养成。

    2.培养生态道德观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生态道德教育丰富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学生通过接受生态道德教 育,必须懂得人类应该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权利, 自觉维护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要形成对后代以及其他生命形式承担责任的 道德价值观。不仅要让学生在行为上有所提升,还要在价值观念上有更新的认识, 在道德情感上有更好的体验,在道德意志上更加坚定,从而促进知、情、意、行 的协调发展。

    3.培养生态道德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高素质人才不仅仅是对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方面的要求,还是对个人 道德素质的要求。首先,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越多的人,越需要以生态道德自律。

    其次,具有生态道德的高水平人才能影响公民道德的建设。高素质人才必须把生 态道德行为从以前的仅仅是避免一些生态伤害性行为提升到促进万物和谐发展 的自主行为。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象,只有比普通市民具备更高的道德素养,才符合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目标。

    三、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策略。

    要培养生态道德观,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拓宽德育的教育范围,把全民纳入德育教育对象之列德育是全社 会的工作,教育对象应该包括全体民众,不仅限于在校学生。生态道德作为德育 教育的主要内容,必须把全体公民纳入教育对象的范畴。不仅要重视法律建设, 同时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积极地开展生态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提升公 民的生态道德素养,树立生态道德的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全民 关心环境、全民保护环境的效果。

    (二)注重理论研究,完善学校的德育教育教学体系。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必须牢牢地抓住,不可懈怠。

    我国目前生态道德观教育现状应该侧重两方面:一方面,就是要加强 生态道德观理论的研究,建立生态道德观的学科体系以及相关的配套的措施,建 立和完善适用于各类学校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道德观教育的教材及相关的生 态知识的科普读本,这是提高全民生态道德观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要着力打 造一支乐于生态道德教育、精于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这是实现生态道德教 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生态道德观培养要从教育对象的知情意行入手。

    要培养生态道德观,就要把科学发展观教育、生态道德教育与理想信 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丰富教育对象的生态 环境知识,培养教育对象对自然的敬畏情感,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入手,发 挥思想道德教育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协调、规范作用。具体来说,应该从 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教育对象的生态道德意识。

    一直以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中心主义占据着指导地位, 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使人凌驾于整个自然之上。而人在对自 然的挑战中取得的暂时和表面上胜利,则被当作人的独一无二性及地位高贵的明证。而整个自然环境,包括在这一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其他物种,根本就不具备与 人平等相处的道德主体地位。因此,人类在与自然的交往中,除了毫无止境地索 取,根本不必恪守任务道德义务。正是在这种自私的、缺乏长远眼光的人类中心 主义的指导下,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毫无道德观念的束缚,为谋求暂时的 利益而无所顾忌地破坏自然环境,结果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困境。思想 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 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建立和倡导一种新的、科学的环 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推卸的时代任务。

    思想道德教育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引导教育对象树立人、自然 及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自然观,热爱和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树立全新的 环境价值观,从而引导教育对象从强调天人对抗,转而关注生态平衡,人与自然 的和睦相处。

    2.培养教育对象维护生态环境的自律能力。

    思想道德教育要通过科普讲座、组织讨论会、开展科学知识竞赛等活 动,使教育对象明白,地球上多样的生命形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地球现 有状态既是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也需要生命活动的调节、控制来维系。要引导 教育对象科学地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人 的包容。要使教育对象意识到,对地球上飞禽走兽、自然景观的珍视、爱护不仅 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更体现了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要使教育对象树立起生态道 德善恶感、良知感、正义感和义务感,把保护生态环境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 务。

    3.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

    思想道德教育要达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目的,就必须确立和完善一 套教育对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体系,来约束教育对象的行为,使爱护自 然、保护生态平衡成为教育对象自觉的道德行为。要改变人类中心化的传统观念, 同自然友好相处,同其他各种生命形态友好相处,要在思想和行为上体现出对其 他生命形式应有的尊重。在与自然的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 的影响负责,要积极参与美化自然的活动,促进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同时,思 想道德教育还要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广泛宣传科学的生态道德规 范,使之深入人心。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道德观思修论文】 关于道德观的思修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