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农村研究论文
  • 人口问题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电影艺术主题管理论文 管理论文 正文 2020-01-14 07:25:13

    电影艺术主题管理论文 管理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电影艺术主题管理论文

    电影艺术主题管理论文 2000中国电影呈现出整体疲软和局部亢奋的状态,表面上看,不时有一些 兴趣热点激起波澜,但艺术散化状态和文化潜流起伏构成创作较为平淡的表现。

    随着世纪交替的临近,原本应当激动人心的影像世界平铺直叙,艺术话题被市场、 进入WTO、降价风潮、评奖风波、贺岁片等所遮盖,电影的确成为大众文化的 重要角色,但中国电影生生不息的艺术传统却依旧潜流般绵延,探究世纪末创作 的走向和主题,应该会更好提示我们关注艺术的本质表现,并对新世纪的中国电 影发展前景有启发意义。

    一、艺术表现探究 走向百年门槛的中国电影,在大半的时候是流连在艺术和商业的此起彼伏 争斗中,也许东方传统无法像好莱坞那样缝合艺术片与商业片的截然界限,商业 与低俗的连带关系难以抹去,但随着时代发展,崇尚艺术与贬斥商业的习俗却日 渐消退。尽管我们需要呼吁中国电影更加看重市场和大众需求,但中国电影的兴 盛史似乎在申说着艺术的支撑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至今所见证明,没有艺术的 色彩,中国电影的感召力就无从谈起,正如没有商业和技术的支撑,好莱坞将失 去光彩。所以,世纪末的中国电影依旧可以看到艺术的轨迹如何蜿蜒在几近泥泞 的路途中。

    首先是艺术主题的核心:人性关怀。

    在2000年度出品或放映的影片中,关于人性意识探究的影片并不多见,这 固然是商业潮流所左右的现实,也是中国电影艺术主题偏移于社会宏观教化的影 响,这的确是导致中国电影发展难以深入的重要因素。人是世界精神的主要体现, 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入性表现的浅尝则止,是中国电影拓展中十分重要 的艺术难题。中国电影人在有限的尝试中作出了一些探索,但这一关键问题还是 缺少更有力度的表现。由此,看到谢飞教授的《益西卓玛》就不由发出感叹。在 这部充满奇异边域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影片中,同样充满了人情的魅力和人性的光 芒,影片人物的一生的遭际不是全围绕政治风云,而是借助男性和女性的情感悲 欢离合来表现,在已见的东西方关于这块地域表现的电影艺术中,《益西卓玛》 的人性主题所蕴涵的魅力是真挚动人的。这部影片的出现破费周折,也说明传统 观念对人性表现某种程度的陌生和局促,实际上,在我们的习惯领域中,对人的 认识还较多把守着外在行动人的尺度,对情感动因和心理机缘的探入缺少成功的 经验。于是,黄建新的《说出你的秘密》就是本年度中角度与深度颇值得探讨的 影片。在对人性挖掘与心理拷问方面,该片艺术的表现是成功的。影片的心理探 索成分占据很大比重,它对人性的认知方式是有别于以往的故事电影或较多心理 表现色彩的影片。应该说,中国电影的世纪末忧虑其实多半和观众疏离有关,除 了大众化时代必然产生的艺术变迁而导致的分流,和以电视为代表的娱乐传媒对 正经看电影方式的冲击之外,电影停留在事件描述层面和粗浅道理的直接说教是 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熟悉这一套表现规程的观众已然厌倦了俗套。中国电影除 非屈从世俗堕入打打杀杀和脱、透、漏式的泥沼,否则就要在根本的人文精神上 下硬功夫。而中国电影的人文艺术味日渐消失是很值得忧虑的大事,人文电影的 天地其实很大,而其要害是对人性和人的内在思想与心理世界的剖析。从这一意 义说,《说出你的秘密》是较为典型的例子。影片落脚于一对夫妇因妻子造成车 祸后隐匿不说,而导致整体生活世界的微妙变化,特别是深入挖掘了人的复杂心 理内涵,丝丝入扣,逼真现实。影片直面人的现实困境--心理灵魂境界,毫不犹 豫的以审视自我而拷问人生的深度,探入了隐秘的个人内心世界的细微之处,揭 示了我们常常不敢正视的心理现实。就此而言,显示了创作者对人生探讨的认识 深度。影片的揭密不仅在撞人逃逸者是谁的谜底上,而且更重要的落脚在常人面 对这道难题时将如何正视的心理谜底上。在夫妻恩爱和怀疑猜忌之间,在良心谴 责的道义感和惟恐罹难的恐惧感之间,影片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真实弱点、本能与 人性良知之间的搏斗。着意于生活危难之际人心角逐与良知愧疚搏斗的表现,是 创作者对人的认识深入化的体现。丈夫在同情执着寻找目击者的小女孩的道德感 和益发产生深重犯罪感的痛苦心理,与惟望不是事实的侥幸心理的角逐,把当代 生活中一个清白家庭可能遇到的恐惧和抉择平铺在我们面前,于是,我们会油然 联想到人人熟悉的一个关于女性心理中常有的疑问:当丈夫在自己和婆婆同时落 水时先救何人上岸?这种源于惧怕失去所爱而执拗式的无理追问就变成了影片 中男女主人公类似的尴尬处境。

    在探究的基础上,影片的思考的确是令人警觉的,一个普通女子,没有犯 罪企图,也充满内疚,但在这样一个始料不及的意外之后,将陷在怎样一个心理 矛盾之中,而且这种不由自主的抉择和随之的痛苦又可能是常人刹那间都会遇到 的,和美的家庭与谐和的夫妻关系在特殊状态中变得异常紧张,我们遇到类似的 情况又会如何处置?影片现实主义表现与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从心理层面展开的, 这种从现实简单事件推向心理承受极致的人性思考带相当残酷的成分,没有人可 以逃避这种在维系亲情和躲避危害时必须抉择的尴尬痛苦。所以,影片比起赤裸 裸的现实人生表现多了思想的负重,警示人们思考,尽管由此影片某种优美荡然无存,但深刻成为可能。

    《非常夏日》深含创作者的人生忧虑,对人性的体验的传达相当真实。影 片在男主人公身上不仅集中了人生两极感受,还特别表现了一个人性格的“长大 成人”。在经历了永难忘怀的非常夏日后,他懊悔愧疚,却难以弥补,影片着重 表现一个青年力图挽回失去的勇气和找回心理平衡的渴求。最终当他被捆绑着却 一次次横挡在暴徒的车前,顽强的向绑架者要求放了被俘女子,并爆发出“就是 被你撞死也不能被你吓死”的心声时,一个历经心理磨难和挣扎,终于挺立而起 的成熟青年完成了他的心理成长过程。《非常夏日》实际上表现的是创作者对人 生矛盾的解读,在特定的遭遇中凝缩人生身心矛盾和心理抉择。

    对人性挖掘颇有特点的影片还有《过年回家》。青年导演对一个关于家庭 情仇和人性心理表现的独特题材,处理得平实细腻、甚至多少显得阴冷可怕的背 后,是对人性复杂本性的真切理解,隐藏其间的温情期盼和生命呼喊,其实是相 当动人的。中国电影需要这样具有个性化追求意识的创造,因为艺术的本来指向 是个性化和创造性,对人性意识的探究和敢于个性理解的表达都是通向艺术之路 的。在市场化横亘于前的现实面前,任何艺术的追求都值得赞许。

    其次是艺术表现精神的情感表现。

    艺术没有情感,犹如花木没有汁液、青草没有露珠一样,将苍白无力。情 感表现是艺术不可或缺的精神。这一简单的事实却没有被电影艺术很好接受,导 致不少电影干巴死板,丧失生趣。至今,仍旧可以看到电影艺术这一方面的显而 易见的缺憾。相比起来,《我的父亲母亲》、《洗澡》、《我的1919》、《一声 叹息》、《相伴永远》等就是多少具备情感表现基础的较好创作。

    这里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一声叹息》。作为引领内地贺岁片潮流的冯小刚, 巧妙借助贺岁片打下的品牌效应和明星阵容,在不是贺岁片的时间创造了本年度 几乎最好的票房效应。影片的争议显然是天生的:一个中年人的婚外恋情的周折。

    作为作家的主人公,既有和美的家庭,又有蓬勃的事业,无论阅历和社会地位都 相当不错,却在美貌、纯真的外来诱惑面前心荡神驰不可自拔。影片对中年人跨 界感情的直接描绘,显然超出了传统防守的界限,却实在是迈开了艺术直面情感 现实的较大步伐。尽管我们不愿生活出现太多多向情感,却不能不承认社会发展 导致情感的多样性纠葛,以及开放揭开了原本隐蔽在人的心灵深处的复杂情感欲 望,对传统而言,这是难以回避的尴尬现实,也是生活存在的残酷面相。从这一 意义上看,《一声叹息》的现代感是明显的,遭致的议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应该着重指出的倒是影片对感情表现的分寸,人性情感的真实其实就在张、弛和隐、 露的矛盾之间。影片中人对家庭的依恋与对情人的冲动,对道义责任的看重与对 内心渴求的不可自持,都掌握着较好的分寸感,从而描摹了一幅现代生活中并不 少见的情感危机图。影片让人疑惑的主要是结尾悬念式的电话,似乎在显示嘎然 而止的艺术效果,也是为商业接续留下接口,但对原本习惯大团圆结局的传统观 众,和接受随心所欲但不逾矩的现代气息观众的接受习惯来说,显然是带有挑衅 性的表现。我们无意褒贬,但应当承认,《一声叹息》对情感的把握是大胆而细 致的,它使我们更加逼近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真实。

    再次是现实主义本质精神回归。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有悠久的历史,从30年代确立,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就 始终成为中国电影成功的支柱,梳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变 迁阶段:30年代的苦难现实主义电影;
    40年代战后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
    50~60 年代的浪漫现实主义;
    70年代现实主义断流,中国电影隔绝于历史传统与世界潮 流;
    80年代现实主义回归,是冷峻现实主义的时期;
    90年代的现实主义潮流呈现 为滚涌起伏的时断时续的状态,纷乱嘈杂、幽默调侃、原生态展示和冷酷揭示是 电影人看待现实的基本态度,展现了当代现实主义的最为芜杂状态。但随着现实 生活的大众化时代到来,消费、享乐成为文化的重要表现,艺术的现实主义遇到 了明显削弱和改变。世纪末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表现为两种形态:揭示性和平民 姿态。它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电影的艺术审美变迁。后者在“文化走向”介绍, 这里重点分析前者。

    中国电影的不景气似乎和艺术表现的温吞水状态相关。生活纷纭复杂,人 民迫切需要正视现实、揭示矛盾、崇扬高尚精神的艺术作品。《生死抉择》的出 现无疑是观众心声的体现。这部创造2000中国电影最高票房的影片是很有启示意 义的。影片是主流形态的创作,过去人们被这一类影片说教而无甚价值的产生疑 惑误解。《生死抉择》的出现应当修正一些传统认识。从市场来看,《生死抉择》 的票房表现是令人惊讶的,500万的成本取得了上亿的票房收入,而造就票房轰 动的不是娱乐片,却是现实题材片,这是少有的现象。一个国产影片的放映上座 率天天达到70%以上的事实的确是令人深思的,多样化的时代需要多样化的观念, 对于处在改革过度时期的中国电影发展而言,没有发展的禁区。《生死抉择》的 社会轰动似乎是不期然的,探究原因,首先和影片本质内容相关。国企改革的艰 难,是影片切近社会生活的基本背景,但影片没有成为克服困难的企业翻身的画 片注脚;
    它的时代内容的现实反映是败家子吃空了大型国企,这又是尖锐时代矛盾的现实主义表现,但即便如此,好人坏人的模式依然没有成为影片约定俗成的 框子;
    令观众始料不及的是市长、书记的矛盾一度剑拔弩张即将进入套路时,殊 途同归的事业感和正义力量使他们成为更有法力的上级腐败势力的对立面,更具 有生活广阔视野的时代弊病展现出来,观众的紧张随之加深;
    而工人们的不满和 坚韧,艰难和忍从,更让我们感同身受,牵连起最为真实的当下改革时代的生活 面影。毫无疑问,影片的魅力首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在人民群众对腐败积蓄了 相当程度的抵触不满的情绪,生活困惑需要解答的时候,艺术适时包容了生活的 内在要求加以反映,并且以相当的表现规模和深度再现时代,自然具有动人的魅 力。从《生死抉择》的轰动中不能不提出一个似乎被遗忘的老话题,电影的社会 意义是决定影片价值的内在因素。由于影片的特定意义,使我们得以拂去市场、 商业等等时尚的遮蔽,重新认识作品内容意义的价值。实际上,艺术和生活的关 系根本上是生活具有第一位的意义,由于大众文化的遮蔽性,人们似乎被潮流时 尚、形式感所左右,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常理。浮躁的心态导致艺术内容的肤 浅。从历史来看,出色的影片与社会生活源泉的关系是正比关系,而且在社会历 史变动比较频繁的关口,常常有激动人心的现实之作。比如《邻居》、《人到中 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人生》等,类似的直面生活的获奖优秀作品还 有《老井》、《野山》等等。这一时期的经验证明,中国电影离开了对世廊诵牡 暮粲Γ渊源流长的优良传统就将散失殆荆许多垃圾似的儿女情长的作品,热闹一 时的娱乐闹剧,砍杀血腥的侠义(狭义)粗俗光影,之所以无聊乏味,不是缺乏 手段,是没有人心的感应。在一些地方放映《生死抉择》时,当戏中省委第一书 记宣布,对腐败分子“该抓的抓,该判的判,……”观众突然伴着影片同声喊出“该 杀的杀1,情绪达到高潮,此时,艺术与时代呼声共振,影片没有理由不被百姓 喜欢。影片再一次证明,艺术只有呼应时代人心要求,才具有生命力,人们期待 的新世纪中国电影必然是反映生活的优秀大气之作/P 从《生死抉择》艺术表现中还可以看到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特点:真实表 现。对现实主流形态影片的非议,常和正面主人公的缺乏生活气息相关,举手投 足的演戏架子和没有血肉气的人物形象当然让观众产生反感。久而久之,似乎这 一类型电影的人物都成了毫无人气的木偶,电影批评也天然排斥这些形象。塑造 凛然正气主人公有许多难度,时代英雄不是太多而是严重缺乏,一方面要大力倡 导具有生活气息的时代英雄,另一方面也不要因苛求英雄平民化而庸俗不堪。

    《生死抉择》的主人公未必尽善尽美,但铿然之气是动人的,他的心理复杂面显 示和本质上的时代英雄气质表现是比较生动的,影片得到观众的认可也是和人物 表现有密切的联系。二、文化走向梳理 90年代的文化背景是和大众文化弥漫、市场抉择难以分开的。电影的折射 也十分明显,最为显著的是贺岁片为代表的时潮。贺岁片不止是一年中的新年贺 礼片,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中国电影绞尽脑汁为各种节日献媚的影片现象。中国电 影的大半风潮被贺岁片夺去是确定的事实,这不仅是指票房收益,而且主要是指 围绕与此的某种兴奋点集中状况。反思一年稍微具有热点效益的影片,宽泛意义 的这一类娱乐影片形成头尾连绵呼应的两个高潮。年初的节庆仿佛是一个筐,以 贺岁片为中心点的各种议题和年节延续不休,装筐入箱,新年、春节、情人节、 双修日、长假等等吆喝声一阵紧似一阵的贴近,牵连起一些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 影片;
    而上半年的节庆喊声还如雷贯耳,为下一个新年抄刀的新一轮贺岁片又紧 锣密鼓的耍弄起来。内地贺岁片的历史并不久远,但抢占传媒风头却兴盛不已, 而它的市场效益和投合观众心理却是有目共睹的。剖析贺岁片的来龙去脉,不难 看到商业因素在如何侵袭推进并逐渐占据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的演进过程。实事 求是地说,贺岁片的兴盛是值得肯定的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贺岁片把此前中 国电影电视已经掘开的娱乐通道拓展开挖得更加宽阔。这样的电影自然投合时宜, 赢取票房也就在清理之中了。所以,初始阶段的贺岁片是电影走出传统老套值得 赞扬的现象,而适应市场需求则是转变的根本。贺岁片的先天不足自然是艺术屈 从市场的俗套和无聊,为了讨好时令、节庆人心、和大众需求,创作的规则就和 商业法则息息相关,喜剧构架的单一化也成为基本规则。绵延几年的贺岁片已经 扩展但失去了创造性,俗套导致贺岁片的滥情无聊。贺岁片多为喜剧片,热热闹 闹逗人欢欣是喜剧的本务,但事实已经证明,仅有宣泄是不够的,好看而能耐看 才是高招。耐看即有嚼头,能让观众不仅图一时之乐,过后还能留下回味余地, 成功的分值才能高扬。但在能否使喜剧既好看又富含情感内涵上,是标示着喜剧 品位高下与否的。至今的许多贺岁片还没有在这一点上进一步发挥,倒是一味投 靠想象中的大众要求,只求欢跃喧闹,导致艺术的庸俗化。所以,市场支配艺术 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没有艺术内在支持的电影,无论是贺岁还是其它,都难以 实现市场长远价值,更不用说艺术的独立价值。艺术创造力的缺乏和艺术热情的 不足,是市场主宰带来的弊端。为跨世纪拍摄的贺岁片已经显露了问题的根芽。

    一些导演只在欢跃效应上急功近利,喜剧的无聊和情感的虚假凸现无疑。即便努 力创作的影片也被陈俗功利弄得不伦不类。在被市场驾御和驾御市≈间,艺术应 当有自己的明确思路。既然没有逃脱市场的捷径,就应当把握艺术与市场之间和 谐但主动的关系。回避市场,闭门造车固然愚蠢,但一味投合世俗丧失艺术更无 疑是自杀/P艺术化的影片,其文化走向中值得提及的主要有一些或隐或显的倾向。

    一、怀旧感伤趋向。

    90年代世界电影中不时呈现怀旧感伤走向,所以,怀旧感伤是创作的一种 艺术的世界性倾向,世纪末中国电影的走向中也不免呈现这一状况,艺术和这一 类影片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因为对人生的体悟与感怀,伤切与回味是情感的本 能,无法避及。在怀旧思忆中寻找美感是艺术难以避讳的方面。值得提及的主要 有《我的父亲母亲》、《西洋镜》、《洗澡》等影片。

    《我的父亲母亲》在宣传上就标明诸如导演年轻时候的恋爱故事的噱头, “父亲”与“母亲”的浪漫恋爱情节简单至极,凝望、等待、奔跑构成感情接续的连 接点,整个影片的诗化结构充溢着久远年代朦胧的情爱光环,从某种程度上看, 一个发生在乡村的浪漫故事,渗透其间的感情脉络其实让人想起诸如旧时代大上 海都市中青春萌动、家境充裕而悠闲的女孩的情感思绪──也许就是无论乡村还 是城市的共同情感──其实也就是艺术创作者对纯洁感情的回味欣赏。这一类影 片肯定不是商业饕餮大餐,而更多带怀旧情调,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追随着影片, 沉浸在已逝感情的伤悼中,咀嚼在昨日情怀的重温中,流连在浪漫追慕的情境中。

    就情感抒怀而言,《我的父亲母亲》代表了这一类影片惟恐不够优美的优势。尽 管影片和再早一些时候的《那山那人那狗》和《草房子》相比在朴质与精致处理 上有一些不及,但本年度依旧是值得嘉许的创作。

    而《西洋镜》与《洗澡》则一个是对历史的怀旧,一个是对心灵深处愧疚 感的感伤。前者比较厚实,历史的翻检使之具有尘封感,艺术的精心也值得肯定, 但需要辨析的是历史钩沉的现实化理解问题。急于参与现实的心理导致创作者做 了一些艺术改造尽管可以理解,加之影片的构思比较开放,历史风貌的表现和人 的关系处理都有可取之处,因此这样一个难度较大的题材呈现得栩栩如生是付出 了很大艰辛的。问题在于,影片过于张扬的东方需要向西方开放,西洋文明对东 方艺术的胜利的主线,附加在主线上总让人感到分寸失度,意念的急切和尘封历 史感之间的冲突不是以鱼水交融的方式展现,多少破坏了影片的完整形态。影片 中主人公身置长城而大发长城功用的哲理意味谈论,对谭派艺术畏惧西洋影戏的 着意表现,表现刘京伦为中国世俗社会不容却和外来商人雷门相处得如鱼得水般 畅快等等,都生硬打破了艺术的和谐性,令人感到艺术意念化新潮和影片时代之 间的距离。艺术不在于追赶时尚,深刻的历史思考可能还在于对历史深入还原哪 怕是悲剧式的还原,使历史得以穿过重重迷雾艰难呈现在现代观念的人们面前。《洗澡》是一部比较出色的影片,影片的现实感很强,沉稳进展颇富张力 的情节很为动人,父子三人的亲情比照是和现代文明造就的人生隔阂相连接的, 在物欲横流的世俗背景下,关照孝心、舔犊之情、和温爱理解常理,构成影片颇 为动人的氛围。影片伤感情调的主要承载,是细节穿插的老爷子陕北成婚的浪漫 镜头,他在生命的末期沉迷于往事的怀想中,这一似乎是重笔的表现显得相当不 协调,因为现实主义的整体风格使现实人生呈现出世俗生命的可爱自然状态,已 经富于魅力,陕北的回忆既破坏了影片格调,也太明显透露出创作者的意念追求, 艺术的协调感受到破坏。不可否认《洗澡》仍是艺术追求明显的好片子,但这里 警示我们:任何别出心裁的意念创造都应当三思而后行,而往事歌谣的表现是需 要水到渠成的真实沉淀。

    二、英雄主义复归。

    文化意义上的英雄疲软是中国电影在娱乐时代的表现,英雄不是简单意义 上的叱咤风云的盖世人物,而是指超脱于环境、在精神上崇高、具有独立不倚品 格的人格形象。对英雄的崇尚是艺术积极创造力的理想体现。我们不会强求像新 中国电影前17年那样英雄举目皆是,但随着时代演变,人们渴求的时代英雄几近 销声匿迹却是不太正常的现象。跨世纪的英雄影像在主旋律影片中的出现,标枳 着中国电影还有容纳英雄的天地。在《我的1919》、《横空出世》、《紧急迫降》、 《冲天飞豹》等影片中,对时代英雄的理解是多向度的,即英雄不只是具体的形 象高大,而是一种人格形象的完满,是精神的崇高坚强。当今时代崇善的早已不 是高大全式的形象,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成为时潮,但实际上,即便如此,呼 唤英雄的潜在欲望和渴求救世英豪的普泛要求不是减弱而是增强,在愈是个人化 受到重视的年代,主持正义公道的英雄人格和具有舍己奉公情操的为人精神更成 为大众内心的需求。我们的电影似乎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现象,创作不是冷落了 大众英雄,就是把平庸视为百姓所好,于是,丧失的不仅仅是英雄人格,而且导 致中国电影格调的孱弱和感染力的降低。从弘扬时代英雄和人心需求的角度,主 流影片的倡导不是没有道理,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也自然更多从这里涌现。不过, 长期以来,创作的概念化缺陷使人们的评价带上较多的批评。所以,当《横空出 世》、《我的1919》为代表的影片出现时,我们理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这一时 期的较为出色的主流影片中,英雄的真实性得到最大可能的表现,性格的多层含 义的挖掘有了深度,而值得欣喜的是不再把为了故做多样性而牺牲英雄主义的本 质作为目标。

    《横空出世》是相对更为出色的影片。影片对艰难时代的背景表现是可信的,它直截了当的为我们重现了50~60时代中国人民面临的重重内外压力,使中 国人民期待原子弹创业行动具有了真切背景,影片注重艰难时世中的英雄所承受 的重担,少有的把武将的艰苦作为衬托,突出文将(科研人员)的英雄壮举;
    把 为国争光的主线和个人精神忍受作为衬托,强调英雄的多向感情,从而塑造出有 血有肉的时代英雄。冯光达的形象是中国电影中最为丰富的高级知识分子英雄形 象,在他身上包含着战争年代英雄的献身服从的优点,诸如放弃获奖、隐姓埋名、 个人的无所期求、与战士们共享清汤寡水的艰苦等;
    还格外包含有和平年代知识 分子的高尚品德,如执著科研事业、对数据的一丝不苟、对事业建设的不徇私情 等。这在我们所见的英雄人物序列中具有相当的独特性。但更为动人的还在于冯 光达们的英雄主义是和人性情感的复杂色彩相联系,在他的坚韧、果决、无所畏 惧的背后,是浪漫的情爱、是喜爱音乐的情致、是人之常情的眷念朋友旧情。作 为服从事业的时代英雄,压抑住个人的喜好,和妻子决不谈及科研机密,近在咫 尺却无缘深谈,还要承受家庭出生的牵累和保密机构的怀疑,在一系列对个人而 言都多少是委曲求全的牺牲中,特定时代英雄的品格和精神才熠熠闪光。影片为 我们渲染的久别夫妻在大雨滂沱中邂逅的激情动人场面,和此前夫妻因保密而默 默无语相对场面的呼应对照格外动人。

    相比起来,《我的1919》略逊于《横空出世》,但把握人物性格的多重性 努力也自有特点。作为世纪初复杂国际背景下的外交官顾维钧,代表国家利益的 机智,表达民族尊严的慷慨陈词,和对激进的肖克俭行为的不解,与对他牺牲个 人幸福为国捐躯精神崇敬等复杂万端情感,都集中连接在巴黎和会的斗争中。顾 维钧似乎没有成为横空出世的时代英雄,他作为弱国外交的屈辱代表,承受着强 权大国的蔑视,本国政府的矛盾政策和不信任态度,又使他无从为国伸张权益, 激进爱国者的误解,还使他被迫承受骂名。在这样动荡多变局势中,顾维钧的身 份多少变得混淆不清,但两场精彩的巴黎和会表现,使这一历史人物的主体判断 突现出来,一是借题发挥的机智,对日本代表的钱包故事的引申阐述,很难说是 史实再现,但对外交官的才华展现却不失为好构思。二是拒绝签字的大义凛然, 在列国强权和本国政府双重压力下,战胜国中国却要签署屈辱协约,顾维钧抛开 个人荣辱,慷慨激昂发言,这时,这一人物和影片环境氛围的谐和才达到最为接 近的程度,影片着眼于他的凛然正气,既包含有憋屈在心的个人愤恨,更是压抑 已久的整个民族的愤怒爆发。顾维钧的形象实际上更多符号化,他是代表中国人 民向国际社会喊出我拒绝的呼声,在他身上负载着时代民族的重负和中国人民强 烈的呐喊,单就艺术表现中中国人喊出“不”的呼声就意义重大。作为一部重心为 对重大历史表现的影片,而还能兼顾作为人的较为丰富性描画,代表了现代情形 下对时代英雄处理的分寸。三、偏重平民的姿态。

    平民化意识无疑是90年代末期随处可见的现象。艺术在趋近大众的潮流中 逐渐学会了平视百姓和随和大众情感。《漂亮妈妈》,《幸福的家》等是具有代 表性的影片。它们以小民生活为题材,描绘艰难困苦的生活,强化抵抗困厄的意 志力,展现精神世界的崇高感。这一类题材表现形成一些显著的特点。

    比如以苦难的多重性来倾注情感。《漂亮妈妈》表现的是一个下岗女工从 茫然失措走向自强自立的生命历程。题材和人物的特定性显而易见,平民大众的 生活表现集中于母亲身受灾难的多重性:自己的工作失落、情感生活的孤单、孩 子的残障。于是我们眼睁睁看着这位艰难的母亲疲惫交加的应付着接踵而至的困 难,而后在孩子学语的眼泪中,在别人欺侮的无助中,在丢失财物的哭喊中感同 身受,不由自主同情她的遭际,最后又伴随她教育孩子的成功而喜极而泣。

    又比如对待生活的自我解脱消遣态度。百姓由于地位的低下,没有摆脱窘 境的尚方宝剑,又必须自我排解,从而形成民间的待人处世方式和消解困难的调 侃。在《美丽的家》中,张大民为搬近新居的母亲和丈母娘两家的装修,几遭挫 折,但韧性抗击困难和调侃难以摆脱的挫折的方式,使他们面对艰难不仅嘴皮子 而且在精神上始终没有丧失自信。这一类影片的长处是真切表现了生活中百姓们 顽强的生命和生存意识,对他们来说,任何困厄都被视为生活的自然,微笑的调 侃遭际,把痛苦藏在家里(心中),散淡的看待阻碍,构成落在生活实处的平民 生活哲学的影像世界。平民化的表现大多带有细节的描摹,真切也难免琐碎,并 且在过于讨好生活实际和轻松要求下,也常常陷入肤浅的陷阱,即便已属较好的 影片《美丽的家》,也表现着形态的一些通病。影片过于投合贺岁的造梦的幸福 感,现实主义的外壳和热闹的情节彼此有些冲突,张大民们的艰辛辛酸在走向调 侃中多少让人感到缺少深刻。影片艺术上的缺点也不少,从电视剧得意于母亲吃 冰延续到电影丈母娘吃冰等一类细节的设计,让我们看到屈就世俗的危险,生活 的平面化,过满的生活流程,情感单一的展现等使艺术需要的张弛松紧没有了调 节的余地。特别是追求热闹的定规导致影片缺少沉淀,无形中接近于电视剧。

    世纪已经转换,梳理新世纪之前中国电影的艺术主题与文化走向,让我们 看到中国电影依旧是希望和困难并存,走出困境实现艺术还需要更大的努力!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电影艺术主题管理论文 管理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