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农村研究论文
  • 人口问题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问题论文 > 关于音乐教育论文【音乐教育... 正文 2020-01-17 07:27:39

    关于音乐教育论文【音乐教育学科研究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音乐教育学科研究论文

    音乐教育学科研究论文 毫无疑问,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加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势态。

    全球一体化是人类科技、交通、信息网络及经济发展的必然,文化多元化则出自 人类在不同生存空间聚合方式适应性的进一步扩展。[1]由此,当今任何学科的 发展放弃全球观察的视野,孤立地谈自己的发展,或脱离自身文化传统去谈发展 都是难以面向未来的。据此,我们需要基于一种全球音乐文化发展的思维框架, 来考虑音乐教育学科研究的发展。这一思想框架可以从三个重要方面来考虑:新 的音乐教育哲学;
    东西方音乐教育的互动与互补;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一、新的音乐教育哲学 音乐教育哲学是指导音乐教育决策和行动目标的基础,新世纪的音乐教育 则需要新的音乐教育哲学来指引。我认为这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主要有三个导 向:1.文化价值;
    2.文化生态;
    3.文化创造。

    1.文化价值。文化是由价值引导的体系,描述这一特征的学科理论基础是 当代文化人类学。由于学科交叉或科际整合(Interdisciplinary)又产生了音乐人类 学和教育人类学。“音乐”或“教育”都可作为人类文化之一部分或现象,它们既相 互独立又与文化相整合。美国音乐人类学家公认“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

    (注:内特尔《音乐人类学与世界音乐的教学》一文中有清楚的阐述,如“音乐 反映和表达他社会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结构”“让学生对音乐作世界范围的理解,各 种现象将帮助他们领会各种音乐,并提供一种进入理解世界其它各种文化的情况, 也有助于各社会成员,更好地理解他们自己的音乐。”载《中国音乐增刊续集:
    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1995年。)7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重新由“音乐艺术 作品”转向“文化中的音乐”的理解均出自于音乐人类学维度的表达。[2]在美国音 乐教育向来重视音乐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思想的制定和表述的探讨中, 《为音乐教育确立更强有力的基本思想》一文(美国《音乐教育者杂志,1993 年9月刊头版头条》所提出的六个方面更明确包含着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思想,现 摘录如下:
    (1)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

    (2)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民族。

    (3)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4)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

    (5)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

    (6)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3] 以上六个方面是将音乐作为文化来认识的,对于音乐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 的定位和认知。中国文化学者蔡元培曾在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处长时曾提 出五育之说(德、智、体、世界观、美育),其中吸收了席勒的美育思想,现在 看来有其历史局限性。其一,美育仅是文化功能、文化素质的要素之一,文化可 以包含美育,而美育则不能包含文化的各项;
    其二,“美学”是从西方文化中提出 的概念,在跨文化中有一定文化意义的限度,这一点已有针锋相对的观念。[4][5] 2.文化生态。当今人类社会的工业文明将由生态文明所取代,提倡生态文 明也是国际社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地球是一个以“生物圈”方式存 在的整体,它的有机性、多样性和相互性的保护,是抵制工业化负面所产生的生 物单一性和文化单一性倾向,以及大众文化和国民教育方式的单一化标准倾向, 这直接关系到新的音乐教育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新的音乐文明思维 框架上。

    3.文化创造。音乐教育研究的定性可能包括科学认识的性质、方式。西方 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解构,科学的发展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也从哲学层面解构了教育对象的确定性,而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的结果将是随机、 多样、创造性。这一音乐教育哲学前沿的思想在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的著述中 (《音乐教育研究的哲学基础的建构》1992年)[6]表述得具细无疑。这一观念 不仅对音乐教育者、音乐教育对象以及音乐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育评估将产 生很大影响,而且,对不同民族文化音乐的教育及传承的历史,在未来音乐教育 中的价值给予了发展的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 模式”。正如科学家普利高津在《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 一书中对中西哲学所作的不同现代意义的判断:“西方科学和西方哲学一贯强调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性,这与注重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相悖。(中国哲学)自 组织的宇宙也是自发的世界,这表达一种与西方科学的经典还原论不同的整体自 然观。我们愈益接近两种文化传统的交汇点,我们必须保留已证明相当成功的西 方科学的分析观点,同时必须重新表述把自然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囊括在内的自然 法则。”[7]文化的创造性包含着不同个体、群体及民族独立的个性及其相互性。

    二、东西方音乐教育的互动与互补 把东西文化进行“野蛮/文明”,“低级/高级”,“先进/落后”的划分,不 是西方学术界“独立思考”的产物,而与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政治实践有密切关 系。这代表着当今文化人类学家们的一种共识。赛义德的《东方学》1978)一书 深刻地揭示了西方与东方的不平等关系,也形成了西方对东方研究学术转型的新 的路标。

    当今时代,我们审视东西方音乐关系及文化价值体系时有一个极其重要的 立足点: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平等,这意味着我们将对东西方音乐文化教 育的互补做出承诺。对于西方工业文明体制的音乐教育的课程,我们也只能看作 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模式和一个阶段,它既不代表多元文化的音乐课程模式,也不 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顶点。如果失去这样一个立足点或前提,我们仍然会按照殖民 主义的逻辑,将东西方音乐文化以古/今、先进/落后、科学/非科学这种关系 来理解,因此而放弃东方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当代意义的思考。

    从总的文化体系来看,西方音乐课程的主流是以基督教音乐文化传统为基 础的。基督教从中世纪起控制西方十几个世纪,它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流和组成 部分,对西方音乐课程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就以德国音乐教育历史来讲, 德国普通音乐教育在欧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落后”的状态,但令人惊奇的 是,从巴罗克以来二、三百年间,欧洲著名的作曲家至少70%以上都是德国人, 这一奇迹可从基督教音乐的宗教理性文化传统中获得解答。基督教音乐中统一的 记谱法、严格的书写、理性的传承,建立在定量记谱法上的对位、和声的美感运 思方式,正如双希文明(古希腊与希伯莱)的几何数理与上帝精神的结合,均完 美地体现在基督教音乐文化模式中。

    作为东方国家的阿拉伯、印度、中国都有其与基督教文化相应的宗教文化 精神与音乐课程。尽管印度、阿拉伯、中国也各不相同,但与西方相比则有其东 方内在的相似性,并对音乐课程有重要影响。这种相似性可简单归纳出以下三 点:(1)音乐主体。与西方不同,东方的音乐风格与语言、诗(文学)、舞蹈没 有完全分离;
    (2)记谱法在东方从来没有象西方那样统一过,也没有形成抽象数 理符号形式的音符概念和几何座标式的五线谱理性书写或客体逻辑分析的作曲 家的“作品”形式;
    (3)东方直觉整体把握与西方理性分析的音乐认知和审美体验模式不相同,因此音乐“成就模式”也不相同,这些都是建立在其音乐传承与创作模 式基础上的,并归属于东方哲学思维模式的有机体。

    西方作曲家作品书写的建构,其根本是数理逻辑分析的建构方法,并影响 到教学认知与审美体验模式。而东方音乐是无法通过“作品”来分析音乐的,其演 创没有象西方那样主客体相分,而是主客体合一(即直觉整体把握)。东方音乐 风格的认知与审美体验模式是一种“品味”模式。中国音乐各流派风格注重韵味, 与绘画书法中的“气韵”等艺术审美体验模式相同。印度音乐美的定义“拉斯”(rasa) 也非古希腊那种数的和谐,拉斯的梵语原意即“韵味”,拉斯有九种:爱情、欢乐、 悲怜、愤怒、英勇、憎恶、恐惧、惊奇、宁静。[8]阿拉伯音乐审美体验模式中 有一种定义叫“太拉”(Tarab)。“当龄听阿拉伯音乐时,太拉是衡量优秀的、最重 要的音乐体验。”它是音乐家在激励听众的神秘灵感中获得成功,即创造了音乐 情感气氛的标准。太拉的强度依据歌唱者或奏者的表演风格,通过它推断艺术家 的表演过程是否优秀。[9]这种东方音乐艺术“品味”的审美体验模式与西方的差别, 其根本在于,东方是通过身体与心灵的内在体验的方式去建构或接触音乐世界的。

    正如中国人的气功、经络学说,印度人的瑜珈,均是以生命直觉体验去发现和把 握的,用西方解剖学或细胞学说是无法奏效的。反之,中国、印度人不可能用他 们的方式去发明西方医学的基础理论,东方的气功或瑜珈与西方的广播体操是有 着不同体验和功效的两种行为模式,根本上就是东西方两种哲学宇宙观、自然观 的体现。这些构成了东西方音乐教育、创作、表演及“成就模式”的内在差异性以 及互补性的基础。

    近年来,雷默的研究认为:东西方音乐交流即口头文化和书写文化(音乐 乐谱化)的表达,作为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差别是深刻的。必须重新看待书写音乐 表达和定量记谱法(五线谱)的有限性以及即兴表演和非定量记谱法音乐表达的 自主性。[10]他说:“我们受音符束缚的表演文化已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和衰退。

    这很容易使我们的表演受记谱束缚,导致他们离开乐谱表演音乐就会瘫痪和麻 痹。”[11]“在美国,好几个世纪以来,我们都假定认为,成为精英或天才唯一的 方法或主要方法就是照谱演奏,因此,我们大大地忽视了教授‘即兴演奏’、作曲 或听赏。”[12]由此可以看出,西方传统音乐体系的科学理性将自己限制在“认知 ――工具性”的四大件技术模型中,而东方传统音乐则更多将自己限定在“道德实 践”和“审美――表现性”的人文约定知识中,未来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将有待于 这两者的并行以及在对话基础上的更高的综合。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在许多国家音乐教育的研讨中已经呈现出 来。多元文化主义的使用有三层含义:(1)指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社会;
    (2)指 多元文化社会里各不同文化的互相尊重;
    (3)指政府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政策。

    作为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世界音乐教学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也是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的热门话题,其文化背景是,当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的议事日程和社会出现的挑战影响到音乐教育的哲学和实践,多元文化主义 的意识形态以各种方式和表现形态渗透着西方国家以及原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 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美国教授亨廷顿认为,在21世纪初期,人类将经历非 西方权力与文化的复兴,经历非西方文明内部相互之间以及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 突。受现代的驱使,全球的政治正沿着文明界线进行重组,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 和国家正在聚合,亨廷顿意识到西方中心主义已经开始没落,今后的世界将是越 来越多元文化或多极化的世界。[13]中国领导人也不断强调文化及政治的多极化 或多元化。

    在世界教育方面,推动多元文化教育浪潮的主要有三大原因。(1)教育民 主化的深入。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主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向。在20世纪50年代 以前,教育民主主要体现为“个体化”的教育民主必将流于空洞与虚妄。教育中“反 种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作为结果,使“多元文化教育”得以提倡。[14](2)发达国 家的“第三世界化”。许多发达国家的新移民群体,人口统计发生的变量,移民出 生地文化教育的问题。如在德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起因于60-70年代,土耳其、 越南移民的教育问题,而正式提倡是在90年代。(3)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其包括 媒体、信息联网、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及人员的流通。由此,多元文化教育观对 “新一代学习者的音乐教育不能再被视为仅仅是一种智力视野的扩展,而是一种 社会需求。它的功能是形成一种跨文化理解的均衡,并对国际社会的未来生活产 生直接的影响。”[15]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其中要把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每一种音乐传统都 有其自身的传承过程,并根据其音乐概念和非音乐概念产生着自己的教育学、教 学法,柯达伊、奥尔夫之类的教学策略已经显示出为民间音乐传统局内人所借鉴 的可能性,但这并不能说,这类基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法对其他所有音乐文 化都是适用的。[16] 班克斯曾经提出了用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四种课程模式的教学。(1)主 流中心模式。其课程的设计及教学都仅仅是以主流音乐观念出发的。(2)民族附 加模式。课程依然是按主流音乐观念组织的,只是包括不经选择的民族群体的某些音乐材料和观念。如以西方音乐观念出发进行非洲音乐的教学,即使用西方的 节奏规范和记谱法、记忆方式来教练非洲歌曲。(3)多民族模式。其课程以各种 不同民族群体的事件或其音乐概念为核心。(4)民族――国家模式。在此模式中, 是从多国家的民族观点来审视和教学的。此外,班克斯还提出一种多元文化课程 的跨学科教学方式的概念。其重要意义在于,对有色民族的各种价值和各种经验 反映在他们的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与作品等多角度的文化整体意义的 理解。[17] 施瓦德隆提出了一种“新的苏格拉底教学法”,其前提是:(1)一种具备音乐 人类学意识和知识的教师;
    (2)一种基于比较音乐美学的“发现”的教育方法,其包 括对音乐及文化个性与共性课堂体验和积极探究的过程。[18] F・布莱嫩也提出,对世界音乐课程体验内容的设计是一个具有双重特性 的问题,也即包括音乐教育学原则和音乐人类学两个方面。他提出:主位观念 (emic)、习得(Learning)生活语境(inContext)、概念,这四个关键词对于世界音乐 课程的教学与体验尤为重要。[19] 在1996年国际音乐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为21世纪作准备”大会上,M・麦 卡锡提供了“国际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1953-1996)”的报告。[20]他归纳了国际音 乐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从50年代和60年代改善东西方关系的努力(1953-1969, 圈际音乐教育中世界观点的显现);
    到70年代对民族的和传统的文化的强调 (1970-1982,音乐教育和民族文化);
    再创始于1987年的“国际文化发展十年” (联合国教科文文件,1982-1996,共享世界音乐)。这些变化中的方向本身, 又受到大规模移民、后殖民主义、文化民主化、大众媒体的干预以及世界公民及 其教育需要等因素而形成的人口中的民族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影响。今天国际音乐 教育的发展在哲学观与实践层面已获得基本成果,具体的理论建树有:
    (1)视音乐为一种文化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

    (2)拓宽了视西方音乐优于其他世界音乐的狭隘陈旧观点。

    (3)在文化身份和音乐教育课题的对话上贡献卓越。

    (4)改变了对大众媒体和技术的态度,将其威胁因素变为积极的机会。

    在实践层面上:(1)从对各种世界音乐的音乐人类学描述,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各种教 学方法、教学观念和教学材料的共享。

    (2)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性文件用于世界音乐教育(如国际音乐教育 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21] (3)近年来发起的各类项目传播了世界音乐的材料(如《歌唱文化中的传 统歌曲》)。综观全球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作用是巨大 的。正如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所言:“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接受由多种文化形成的 音乐世界存在的事实,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并把这一观念作为音乐教育 的新起点。”[22]以此,中国音乐教育学科研究的发展正面临着世纪性的转折与挑 战。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关于音乐教育论文【音乐教育学科研究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