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艺术理论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音乐论文
  • 美术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电影审美趣味管理论文]审美趣味 正文 2020-01-13 07:26:55

    [电影审美趣味管理论文]审美趣味

    相关热词搜索:

    电影审美趣味管理论文

    电影审美趣味管理论文 【摘要题】影视t望 【正文】冯小刚的电影近年来一直是中国电影业界和世俗舆论界的热门话 题,大牌的明星阵容、成功的商业化炒作、诙谐幽默的城市娱乐风格已经是冯氏 电影获得成功的几大重要元素。毫无疑问,冯小刚的电影是中国国产电影市场上 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品牌:1997年他的内地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的票房成绩使 低迷的国产片市场看见了曙光,该片北京地区票房达到1180万元,全国票房达到 2400万元;
    之后《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到《大腕》、《手机》再到2004 年的《天下无贼》,冯小刚的商业电影独树一帜,票房一路走好,且节节攀升, 创造了中国电影的世俗神话。作为国产票房的一种有力支撑,冯氏电影得到了来 自观众、业界、舆论界太多的关注和青睐,这种意义已经超出了电影本身的艺术 魅力和价值含量。在人们对电影艺术的饥渴需求中,冯小刚贴着“贺岁”标签的商 业电影,成为大众娱乐生活中的“狂欢”对象。

    一、冯小刚电影的精神品貌 娱乐的饺子皮,商业的饺子馅,以幽默调侃的方式抒写着都市人的都市风 情,这是冯小刚贺岁片的冯氏秘方。就商业运作来说,冯小刚几乎成为中国电影 界的一面大旗,在并不景气的中国电影界,很长一段时间里能够为可怜的票房带 来生机和活力的恐怕就只有他的电影。从这个意义上,冯小刚在中国电影史上是 占有显著位置的。所以在人们的眼里,冯小刚成了一个“无法复制的楷模”,而这 种成功在于他的性格,在于他的生活阅历、在于他的人生练达――“周旋于是非 的智慧,平衡于上下的韬略,提防明枪暗箭的辛苦,承受浅薄误解的委屈。”(注:
    冯小刚著《我把青春献给你》,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封底。)在电影创作 并不疏朗的生态环境里,他打的是擦边球;
    在左突右奔的生存竞争中,冯氏电影 的招牌已经挂起来了,而且回头客越来越多。

    我们来仔细看看冯氏电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独树一帜的娱乐 风格。1997年冯小刚导演的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带给观众的感觉是一 种久旱逢甘霖,是一种不期而至的审美愉悦,人们怀着诧异的惊喜和宽容的心态 面对着新鲜而又轻松的“贺岁片”。从此以后,每年的新年档期,人们对冯小刚的 “贺岁片”有了一份期待。到目前为止,冯小刚共拍摄了八部以“贺岁”为主题的商 业电影,这些影片反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和现实联系很紧密的,关注的多是普通 人的情感和各阶层人遇到的新鲜问题,而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调侃洒脱的人生态度更是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甲方乙方》用几个看似荒诞的超现实故事完 成了人们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梦想,老百姓的“住房梦”、“大款梦”、“明星梦” 通过甲方、乙方的契约合同轻而易举的实现,娱乐地化解了人们心中的渴望;
    《不 见不散》中跨越祖国和大洋,刘元对李清的浪漫爱情,半宿命的“不见不散”让有 情人终能好人好梦;
    《没完没了》奇特的故事架构,更是演绎了一场惊险的感情 游戏……这其中的轻松娱乐的风格让冯小刚的电影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一路飙升。

    娱乐本身是没有错的,对于中国的影视艺术来说,能够学会真正的娱乐是 件好事,“一个拒绝娱乐性享受,勤奋于它的严肃艺术文化的人,将使生活不和 谐。没有任何事实证明娱乐的享受对艺术的享受是有害的,只是不同种类的享受 罢了。”(注:[英]H.A.梅内尔著《审美价值的本性》,刘敏译,商务印书馆2001 年3月版第39页,27页。)冯小刚选择娱乐的方式作为自己影片的精神气质,既 符合自己的创作风格,也符合观众的观赏心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冯小刚的片 子,的确有它存在的独特意义。然而关键是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一种娱乐,作为 电影艺术来说,我们是不能仅仅止于乐却不知为何而乐的,仅仅停留在感官的快 意中,对于精神世界的满足是无益的。“好的艺术以娱乐艺术所没有的方式和程 度来扩充意识,而大多数时间中的大多数人,和有些时间的所有人,都愿意使他 们的经验、理解、判断、和决定的习惯得到证实和满足,而不愿扩大和变化,这 说明了为什么好的艺术不能总是流行的”。(注:[英]H.A.梅内尔著《审美价值的 本性》,刘敏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版第39页,27页。)这也是冯小刚电影 能够得到众多青睐的原因,正因为他的影片迎合了观众的心理,完成了人们对自 己“经验、理解、判断和决定的习惯”的印证和确认,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心理认同, 所以人们在他的影片里既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释放了现实生活中的苦恼与压力, 这是它的积极意义。然而如果从更高的一个层面上讲,却并没有达到“扩充人们 的意识”的目的,并没有实现对人们精神向度的指引。在《手机》中人们看到的 是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的严守一的仓皇和狼狈,却看不到对伦理生活和精神生活 的清晰的理解和诠释;
    在《天下无贼》中,人们看到的是导演为我们设计的飞天 大盗刘德华和犯罪团伙头目葛优的精彩表演,却没有富于价值意义的人生提醒。

    尽管冯导的用意是要给大家一些思考,不再是笑一笑了事,但是影片所传达的精 神追求的确有些跑偏的迹象,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精神的缺场、审美的迷失。

    特别是当某些人要把冯小刚的电影当作中国电影的主流电影,并且希望这样的主 流电影再多一些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仔细思考一下其电影的精神内核了,作为 观众喜爱的导演,他是否能够引领人们的审美趣味?他的电影是否能担当起主流 电影的这种责任?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松面对的问题。冯小刚自己曾经这样说,“我觉得我骨子里有一种幽默感,不论自己创作 还是看别人的作品,包括看正剧,我都能从中看出能演化成喜剧的东西。”(注:
    余馨、冯小刚,《与冯小刚谈不见不散》,载于《当代电影》1999年第1期46页。) 冯小刚骨子里的幽默感的确融化到他电影的每个细节之中,给他的作品带来了喜 剧幽默的色彩,比较沉重的主题往往通过幽默和反讽的手法被化解掉了,影片中 所呈现的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情怀。然而幽默和油滑也许只是一步之隔,把 握不好就会是不同的结果,过多的回避和调侃变成了对现实的一种遮蔽和逃逸。

    况且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化解掉的,也并不是都需要化解掉的,我们并不是什么时 候、什么事情都可以处理成喜剧的,生活中是不能没有悲伤和苦难的,而一切最 真切的表情才是最有分量的。我们需要学会面对,我们需要把一些美好的东西撕 碎了给人看,我们需要从沉静的思考中体会生命的厚重感。亚里士多德认为,在 悲剧中悲伤的观众可由他所感到的恐惧与哀怜来“净化”。如果不给以宣泄的话, 河流就会泛滥和冲毁堤坝。如果人要生活得合情合理,那就有必要使他充分意识 到人们或多或少感觉到的情感,艺术是实现这个命题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艺 术不能高扬和享有智慧的尊重的地方,这种文化是病态的。”(注:F.R.李维斯 和Q.D.李维斯:《小说家狄更斯》,伦敦,1970年,第236页,转引自《审美价 值的本性》[英]H.A.梅内尔著第44―45页。)我们的电影里不能只传达出一种声 音,我们的精神需求也不仅此一种,如果说这样一种形态是中国电影今天给我们 的一道主菜,那不能不说这是我们电影艺术的一种遗憾。

    二、迷失:思想的匮乏,审美的困惑 让我们环顾一下整个中国电影所呈现的气氛和风尚:一个严峻的现实是, 目前很多导演或者是娱乐搞笑,把搞笑的明星当成了喜剧的主将;
    或者极度追求 形式化的渲染和铺陈,奢华的明星阵容、宏阔的场面设计、看似大手笔的制作, 实则是形式糟蹋形式的形式主义“狂欢”,观赏之后,留在人们脑海里的只剩下色 彩的绚丽、场景的宏大,对于人的思想和心灵都没有任何的触动和震撼,更没有 什么审美可言。我们现在的电影越发变得轻飘飘了,成功的商业炒作,可观的票 房收入,然而,每每影片结束,当剧院灯光亮起的刹那,留在心里的不是一份满 足的喜悦和思索,不是良久的审美回味,在看了、笑了之后,心里是一种“不过 如此”的怅然失落,仿佛又把电影还给了创作者。只知道笑却不知道为什么笑, 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有人说,还是用这种方法先把观众拉回电影院再说, 倒真的要看看在这种情景下拉回来的是什么样的观众,接下来是继续迎合呢还是 改变打法呢?来看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国内票房平平的金鸡奖最佳影片《那 山、那人、那狗》,以它温暖的人性关怀,深刻的思想内涵,打动了海那边的日本观众的心,而且创造了票房佳绩――3.6亿日元(合2000多万人民币)的票房, 和国内无人问津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演霍建起告诉我们,其发行成功是 因为日本方面整整做了一年的准备,包括市场宣传、出版小说、请主创人员去参 加首映式等等,采取了渗透式的方法在艺术院线上映,从而逐渐扩大了影响。日 本能够对这样一部看似没有商业价值的影片进行如此全面的商业包装,而国内却 没有对这样的影片在发行上采取任何攻略。这就不是我们有没有好影片的问题, 而是我们对待影片的态度问题,是我们价值取向的问题。这样的电影并不是观众 不需要,但的确在今天的电影氛围下,当我们豁达地把思考和陶冶的机会让给别 人的时候,这种电影的欣赏环境被破坏了,观众的审美趣味没有得到有益于身心 健康的引导。在打打杀杀中、在娱乐搞笑中,观众的审美习惯已经被扭曲了,正 如有些专家说的,是“审美出现滑坡了”。看来如果我们不把重心放在电影主流价 值的探讨,不放在观众的引导上,我们的电影的不景气是不可能靠几个“大片” 就可以扭转乾坤的。当然我们决不是以此来否定“大片”谋略,其商业化的运作方 式对所有电影都是具有方向性的指引意义的,关键是“大片”究竟应该“大气”在哪 些方面,这才是探讨的重点。

    对于一部电影而言,如果其主题思想和审美情趣浅薄暧昧、低俗颓废、少 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引导和精神诉求,无论它采取了怎样精致的形式和技艺包装自 己,它的作品本质仍然不会有好的品格。而好的形式的运用又的确可以让意义上 升到新的美学高度,如果仅仅是形式的完美,而没有内容上的精神追求,形式所 托举的将是一个空荡荡的灵魂,那美的层次又从何谈起呢?对中国电影来说,最 重要的不是缺乏市场运作的成功谋略、投资方的慷慨解囊、高科技大制作,也并 不是我们的电影人没有足够的想象和艺术创造,而是对电影的真诚和执著,这实 际上是对生活的真诚和执著的缺失。那种曾经滋养了中国电影发生发展的超拔向 上的精神和思想的力量,在今天的电影里被遮蔽了,我们说中国电影在某种意义 上是有些营养不良了。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娱乐,我们需要笑声,但笑得要有品位,要有 文化内涵,而不是什么样的笑都可以,什么样的娱乐都推举为大众的审美需求, 如果我们生活的主流文化价值是这样一种娱乐的精神,那我们和波兹曼的预言是 不是就不远了?“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注:[美] 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4 页。)尽管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但是其中的道理,真的是要思考和琢磨一番,我们的电影到底需要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三、回归:人类心灵的守护 电影艺术的最高使命是审美地把握世界,要承载的是对人类情感的护卫、 对生命意义的关照、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表达。在谈到电影《乡愁》的拍摄时,塔 可夫斯基是这样说起他的构想和开始的:“我对情节的发展、事件的串联并没有 兴趣――我觉得我的电影一部比一部不需要情节。我一直都对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感兴趣;
    对我而言,深入探索透露主角生活态度的心理现象,探索其心灵世界所 积淀的文化文学传统,远比设计情节来的自然……我的兴趣在于人,因其内心自 有一个天地;
    要准确表现这一想法,表现人类生命的意义。”(注:[苏]安德烈・ 塔可夫斯基著,《雕刻时光》,陈丽贵、李泳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8月 版,第229页。)对人类共同的生存本质、生命意义和精神世界的表现和关照才 是作家的真正使命。在电影中,创作者不仅要抒发对人生的感怀和社会的理想, 更要表达对人类精神的追求与向往,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追问。

    有专家呼吁,现在人们心态浮躁、缺乏理想、“审美缺失了”。的确在“娱 乐至上”、“娱乐至死”风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相应地受到了熏染,而 中国的电影更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那些只停留在追求感性的生动外观、停留在 追逐娱乐与消费的层面,不具备深邃的理性内涵的作品,是不可能担负起审美使 命的。作为大众文化代表的电影艺术,它的确承载着娱乐大众的功能,但这决不 是它的全部功能和最重要的功能,任何艺术如果只停留在感官上给人带来刺激和 快感,它就不是真的艺术。每个时代都有标领着那个时代的艺术创作潮流,或者 引领中华民族审美潮流的一种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得到了发展,甚至于达到了高 峰,必然基于这样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它必须吸纳那个时代中华民族审美思维的 最高成果,最高的审美成果就是哲学史层面的审美思维是否科学化。我们用这个 标准来衡量一下今天的电影艺术,就可以确切地知道,它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如 何科学地吸纳我们这个时代中华民族审美思维的最高成果,将是电影走向何方的 一个关键问题。

    电影是20世纪人类诉说自己的最重要的语言方式,进入新的世纪,这种诉 说方式应该是既有传统精神的继承又有时代脉搏的律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 的电影首先应该是我们的电影,是应该贴着中国人精神标签的电影。记得辜鸿铭 在他的那本《中国人的精神》里是这样说起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人的精神的:中 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 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流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这种 精神的传达在我们的电影里是曾经有的,而且我们也非常珍视,这才是我们电影 里所应该传达的主流价值,它是和我们的民族精神相契合的。

    今天,我们的电影在追求票房收入,这是对的,但它不应该是最终的目的。

    在我们想着用怎样的方式把观众拉回电影院时,我们更应该想到如何让他们更长 久地留在座椅上,那就必须把应该还给他们的还给他们――对于人类心灵的护卫 和精神的慰藉,这才是观众最需要的,也是最能引起共鸣的,最富有生机和活力 的生命的意义。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电影审美趣味管理论文]审美趣味》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