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中国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 思想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国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后金融危机时代优化中国-新加... 正文 2019-08-19 19:03:54

    后金融危机时代优化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结构之管见_新加坡概况

    相关热词搜索:

    摘 要: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受到较大冲击。主要原因是两国双边贸易结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贸易商品结构比较单一、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低、双边贸易关联度呈现下降趋势及产业内贸易过于集中等。为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优化双边贸易结构,推进两国贸易发展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结构;局限性;见解

    一、学术界关于中-新贸易的研究动态

      新加坡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是东盟自由贸易区10国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国-新加坡(以下简称中-新)自1990年建交以来,中-新经贸合作机制健全,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为学术界所广泛关注,学者们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文献.

    王勤(2002,2004)通过对中-新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中国加入WTO以及积极参与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新加坡积极调整对中国经贸战略,实施“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的“中国策略”.

    汪波(2003)从定性角度开展了新加坡加强对中国经济合作的动因分析,他认为根源在于中-新两国经济较强的互补性,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美日欧经济的衰退。徐康宁、韩剑(2005),李慈军(2006)对中-新贸易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且保持着产业内垂直贸易的特征.

    王玉主(2005)对中-新贸易结构进行分析,指出中-新进出口贸易向少数产品集中是中-新贸易最显著的特点。李慈军(2006)对中-新商品贸易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新加坡在双边贸易中略占优势。吴凤娇(2006)、宋小川(2007)等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特化系数等指标对中-新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中-新在比较优势上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分析了中-新贸易互补关系及其产生动因。韦倩青(2007)在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双边产业内贸易现状基础上认为,中-新之间产业内贸易指数高的商品是中间产品。周彦希(2008)通过对新加坡与中国RCA的计算,分析中国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于较低端的劳动产品.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协定》)颁布后,赖明勇、谢锐就《协定》颁布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进行了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还没有学者就金融危机对中-新双边贸易的影响进行过探讨,也没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新双边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过剖析和探讨.

    2009年是《协定》实施的第一年,2010年是中-新建交20周年。本文从金融危机对中-新双边贸易的冲击着手,利用相关统计数据,从实证角度对中-新双边贸易的发展概况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剖析双边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并在这基础上就如何在《协定》框架内优化中-新双边贸易结构,推进后金融危机时代两国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浅见.

    二、金融危机对中-新双边贸易的影响

      中-新建交以来,双边贸易总额增长迅速.

    2008年,中-新双边贸易额达到524.36亿美元,比1990年的28.15亿美元增长了17.63倍。其中,中国自新加坡进口总额达到138.4亿美元,比1990年的8.41亿美元增长了22.94倍;中国向新出口总额达323.00亿美元,比1990年的19.75亿美元,增长了15.35倍。据新加坡统计,近年来中国一直是新加坡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截止2009年7月为新加坡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在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为9.9%,仅次于其邻国马来西亚。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新加坡是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在东盟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中-新双边贸易发展基本数据(表1)表明,两国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

    2007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新贸易表现出三波起伏,分别出现在2007、2008、2009年的第一季度,而第三波跌幅最大(图1)。2007年1~2月,中-新进出口贸易额由2006年12月份40.74亿美元下降至35.90亿美元和31.53亿美元,下降幅度均超过12%;第二波下降自2007年底四季度开始至2008年第一季度,2008年2月出现当年单月最大跌幅(19%);第三波下降自2008年8月份(54.14亿美元)之后开始,2009年1~2月份跌至谷底,双边贸易总额两月累计只有64.6亿美元,同比下降34.1,其中1月份为31.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42.6%。尔后逐步上行,7月单月进出口贸易额已恢复至46.03亿美元,截至2009年9月,已达到48.2亿美元.

    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前9个月,中-新贸易各项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双边进出口总额为366.80亿美元,同比下降24.1%,其中,中国对新出口183亿美元,同比下降26.2%,从新进口183.8亿美元,同比下降21.8%。这些数据远高于中国的平均水平:2009年前9个月,中国进出口总额为15578.2亿美元,同比下降20.9%;其中出口下降21.3%;进口下降20.4%。不仅如此,两国双边贸易复苏的速度也远低于我国的平均速度:截至2009年9月当月,中-新双边贸易额比去年同期下降18.6%,而全国的进出口只下降了10.1%.

    图1 2006~2009年中-新双边贸易月度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亚洲司统计数据整理.

    中国外贸依存度比较高(2007年为67%,2008年为60%),新加坡经济属外贸驱动型,经济高度依赖美国、日本、欧洲和周边国家市场,外贸总额是GDP的4倍。因此,中-新两国经济贸易发展难免会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冲击。但是,近几年来,为何在两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中-新双边贸易发展竟会受到外部环境如此大的冲击,这是中-新两国政府及学者们都没有想到的。为了寻求原因,我们利用相关统计数据,进一步剖析双边贸易结构特征.

    三、中-新双边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为较全面研究双边贸易结构特征,本文主要采用贸易强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特化系数以及双边贸易比较优势指数等对近来中-新贸易结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1.贸易商品结构单一,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低

    本文采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次修订本(SITC,Rev.2)的分类结构及编码。为便于经济分析和国际比较,本文按照STIC的一位数分类将中-新产品分为10大类。SITC0-4为初级产品,SITC5-9为工业制成品;其中,SITC5和SITC7大多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SITC6和SITC8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SITC9为未分类商品(含非常规商品).

    随着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新双边商品贸易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2008年中-新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第7类、第3类、第8类、第6类和第5类商品上,五类商品的贸易额占货物贸易总额的98.1%。其中,SITC7是中-新双边贸易第一大类商品,2008年贸易额为298.21亿美元,占货物贸易总额比重达到56.9%.

    图2 中-新双边贸易结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据UNSDComtradeDatabase整理.

    从中国对新加坡出口结构看,1990年以来双边贸易主要集中在SITC6-8,SITC7就占到出口比重的64.5%(2008年);其中,机电产品、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是近年来中国对新出口的主要商品,占中国对新加坡出口总额的七成以上(图3)。从中国自新加坡进口来看,双边贸易主要集中于SITC3、5、7三类商品,占中国自新进口总额的84.7%(2008年);其中,机电产品、矿产品、运输设备、贱金属及制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等是中国自新加坡进口的的主要产品(图4).

    图3 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变化趋势若把货物贸易商品分为四大类,即初级产品、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以及未分类商品(含非常规商品)。中-新双边贸易结构在双边贸易发展中经历了较大变化:第一,从中国对新出口来看: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出口迅猛增加,从1990年的3.24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20.3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由16.4%上升到68.2%);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55.7%下降为6.7%。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与未分类商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变动幅度甚微;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动趋势,在2006年之后出现下降.

    第二,从中国自新的进口来看,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总额比重从1990年的27.0%上升至2008年的63.4%,但其进口额从2006年开始出现徘徊下滑态势。初级产品在进口结构中的比重则由66.1%下降为22.8%,但我国自新进口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2006年以来呈上升态势.

    第三,从中-新双边服务贸易方面来看(表2),双边服务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很低,2006年只有68.62亿新元,是其408亿美元贸易总量的十分之一强。总体上,中国在双边服务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新加坡保持较大顺差,服务贸易失衡。新方在运输服务、贸易相关服务、版税服务、建筑服务、通讯及其他服务等方面出口顺差较大;仅在商业管理服务上对中贸易存在逆差。从服务贸易内部结构看,新加坡在知识产权、国际金融和贸易相关行业具有突出竞争力。据表2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新加坡在版税服务贸易上竞争力最强,接下来依次是金融服务、建筑服务、贸易相关服务等,在商业管理服务上具有比较劣势。近年来,新加坡服务贸易层次不断提高,中国与新加坡各具优势,处于服务贸易的不同梯度层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综上分析得出一个结论:中-新双边贸易存在结构性失衡,中国在货物贸易上对新加坡持有顺差,在服务贸易上持有逆差;新加坡在货物贸易上对中国持有逆差,在服务贸易上持有顺差.

    2.双边贸易关联度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中-新双边贸易数据和世界贸易数据,本文采用双边贸易强度指数(TII)和贸易结合度指数(TCD)对中-新双边贸易关联度进行分析.

    Frankel和Rose(1998)提出的双边贸易强度概念,反映双边贸易关系的紧密度与贸易一体化程度。其计算公式为:TII=(Xij+Mij)/(Xit+Xjt+Mit+Mjt)×100%,其中,TII表示i国和j国的双边贸易强度,Xij表示i国对j国出口,Mij表示i国从j国进口,Xit、Mit、Xjt、Mjt分别表示i国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j国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TII∈[0,100],TII值越大,双边贸易强度越高.

    据TII计算出新世纪以来9年的中-新双边贸易强度指数(表3)表明,一方面,中-新贸易强度很低。新世纪来9年的平均贸易强度指数仅为1.59,低于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0%,这说明中-新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另一方面,近年来逐年下降,中-新贸易强度指数呈倒U型,2006年之前不断上升,在2006年达到最高的1.8之后出现下降趋势.

    贸易结合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指数首先由A.J.Brown(1947)提出,后经小岛清(1958),PeterDrysdale(1967,1991)、山泽逸平(1971)等人研究得到完善,并明确了其统计学和经济学意义。其公式为:TCD=(Xij/Xi)/(Mj/Xw)。其中,Xij为i国对j国的出口;Xi为i国的出口总额;Mj为j国的进口总额;Xw为世界进口总额。若TCD>1,双边贸易关系密切;若TCD<1,双边贸易关系松散;TCD=1为平均水平.

    据TCD计算出的2000~2008年中-新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表3)表明,2000年以来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大于1,中-新双边贸易关系密切;但自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双边贸易结合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通过上述分析,近年来中-新双边贸易强度和结合度两项指标均出现下降趋势.

    3.产业内贸易过于集中

    产业内贸易也称重叠贸易或双向贸易,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层次反映了一国贸易成熟程度。本文采用Grubel和Loyd于1975年提出的G-L指数计算中-新双边货物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IITi),其公式为:IITi=[1- 页码:123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后金融危机时代优化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结构之管见_新加坡概况》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