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基本理论
  • 融资决策
  • 财务分析
  • 投资决策
  • 财务控制
  • 其他相关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财务管理 > 基本理论 > 环境信息安全【网络环境下公... 正文 2019-12-29 07:27:21

    环境信息安全【网络环境下公众信息安全保护对策】

    相关热词搜索:

    网络环境下公众信息安全保护对策

    网络环境下公众信息安全保护对策 摘 要:首先,对公众个人信息做出界定;
    其次,论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最后,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提出公众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建议和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网络;
    个人信息;
    安全保护 一、公众个人信息的界定 网络公众个人信息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大多参照欧盟 《数据信息保护指令》(Data Protection Directive),对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定义为:“有关一个被识别或可识别的自然人的任何信息。”根据这 个定义,个人信息涉及与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等具有密切关联的、几乎涵盖一 切信息,通常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书面、网络中的个人相关资料。

    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个人信息的定义,通常指自然人个体所拥有 的,能直接或间接识别其本人的所有数据资料。数据资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 面是个人生理、智力、心理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是其具有相关关系的个体、 社会、家庭以及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随着计算机、手机等网络信息通讯系统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对个人信 息的界定赋予了新的内涵,可以把这类信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指现实生活中 个人社会信息的电子化,凡是在现实生活中属于个人信息的资料,输入电子化设 备后,就自然成为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
    第二类是网络中特有的个人信息(也 包虚拟信息),例如QQ号、E-mail地址、微博和网络账号等,以及根据个人需 要在网站上注册的用户名、昵称等。

    从世界范围不同国家的立法来看,个人信息的法律定义并不统一,大多数 主要采用的有“个人数据”(Personal Data)“个人隐私”(Individual Privacy)“个 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等等,虽然名称不大相同,但其实质并不影响个 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法律概念的内容。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一直采用“个人信息”的称谓,这是与我国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有关信息社会法 律体系的构建过程相适应的。在中国的实践中,所谓的“个人信息”“个人数据”和 “个人隐私”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但从中文含义的表述以及中国传统化背景下的理 解,还是有区别的。个人数据(Personal Data)是指标识特定个体基本情况的一 组数据资料。再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个人数据(Personal Data)仅包括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其中的部分内容,前者是应当是属概念,而后者是种 概念,即个人信息从范围上来看,包含个人数据的内容。在中国的法律实践中, “个人隐私”(Individual Privacy)是个人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生活资料,通常是 秘密信息,包含私人活动、空间和私人信息,私人空间和私人生活是由一切与社 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构成。从形式逻辑关系上讲,“个人信息”和“个人 隐私”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个人信息包含个人隐私,个人隐私是个人 信息的一部分,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资料,并且信息的主体不愿意公开时, 就成为个人隐私。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中国已经进入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根据新华社的调查报告最新数据显 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 132万人,互 联网普及率为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 分点。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信息数据的传输和交换日益频繁,如何在网络资源 共享下,保护个人信息成为新的矛盾统一体。

    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的个人数据收集、传输、利用和处理,促进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但同时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和数据的安全,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成为世界范围的难题。一方面, 互联网的存在是以计算机、手机等网络终端为基础的,个人利用这些设备,登陆 互联网,这些相关的个人信息和行为信息等会被记录下来。而这些被记录下来的 资料,如果被不正当地开发和利用,将来就会给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带来隐患。另 一方面,互联网资源全球互联、共享,也易导致侵害个人信息的行为的发生。

    (二)研究意义 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已经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整个 社会都要去关注这个事情。因此,对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单独依靠硬件技术手 段是十分有限的,需要加强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全民的信息安全意识,人人参与, 并要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来保驾护航。

    三、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对策(一)增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意识 作为网络终端用户,我们是网络服务商的消费者,应该认识到自己拥有保 护自己个人信息安全的权利和义务。第一,应对涉及个人的信息资料,建立安全 保护的法律意识。第二,对于网站提供的开放性公共论坛,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慎重考虑是否有必要在这些地方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有无泄露的风险。第三, 建立个人信息资料安全保护措施,如设置复杂密码、定期密码更新和重置,加入 手机短信验证等。

    (二)加强行业自律 作为网络服务商和信息资源供应商,要求主体从业人员的建立道德意识、 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服务网络用户、保护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是他们的法律责 任。未经本人允许或授权,而在网络上传播、窃取和出售他人信息的行为,是不 道德的,并且也触犯了相关的法律。因此,要加强网络从业人员道德建设和法制 观念。

    (三)健全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38条,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 尊严不受侵犯”,这是从宪法层面,对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规定,这也是保护个 人信息、保护个人隐私的基础性法律。

    2.我国颁布的《居民身份证法》第19条, 针对警察非法更改、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罚或追 究刑事责任。

    3.我国信息产业部于2005年发布的《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互 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 其中均有涉及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相关条款,对个人信息应遵循保密原则,并规 定的违犯该原则的相应法律责任。

    4.我国《刑法修正案》(七)(2009年2月28日颁布)规范了个人信息的 管理职责: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 或非法提供给他人的,将依法追究责任。

    5.我国的《侵权责任法》(2009年12月26日)是我国首次提出隐私权,以 法律的形式直接确认其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这部法律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现有的民事法律中,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据。

    6.《网站个人信息保护测评指标体系》(2009年9月),是在工业和信息 化部的要求下,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制定。

    7.《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2012年12月28日),通过广泛的征 求意见和修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获得通过。

    8.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的国家标准,是《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商用服务信 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2013年2月1日)。

    这些现行的法律法规,对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 是还没有一部明确专门针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法律。国家应从立法的层面加强 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促使网络经营有序、合法发展,因此建议国家最高权力机 关,应审时度势,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

    (四)采取网络防护措施 互联网用户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网络防护措施,例如:(1) 防火墙技术。这是一种控制隔离技术,预先设置安全策略,达到对内外网通信访 问控制强制实施的目的。(2)用户授权和数据加密技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 较灵活,更加适用于公众场所、开放的网络。(3)建设安全管理队伍。制定健 全的安全管理体制,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保证,尽一切可能去控制、减小非 法的操作行为,把不安全的因素降到最低。

    (五)提升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水平 在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泄露有时是由于黑客、机构外部人员等,获取 网络传输过程中的数据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各种计算机硬、软件技术,来 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如安装硬盘还原卡、防病毒卡等硬件设施,也可以通过软件 管理工具、加密软件、数据备份软件、个人隐私安全平台等,用户设定自动删除 个人资料等软件技术。

    (六)对公众加强教育和宣传引导 1.政府应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制订积极的措施计划,培养网民信息保护 意识,促使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提高其自我保护、防范能力。2.政府主管部门、网络运营商、各大媒体等通过各种传播工具,对用户进 行个人信息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民对个人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树立尊重、保护他人个人信息的观念。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环境信息安全【网络环境下公众信息安全保护对策】》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