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教育理论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 > [鲁迅作品中的青年情结]鲁迅... 正文 2019-11-10 07:38:33

    [鲁迅作品中的青年情结]鲁迅 论青年

    相关热词搜索:

    鲁迅作品中的青年情结

    鲁迅作品中的青年情结 鲁迅作品中的青年情结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标准》一直非常关注中学语文课堂中鲁迅作 品的教学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解读》明确指出:“鲁迅是 近代中国精神建构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注意改进鲁迅作品的教学,要善于引领 学生研读作品,揣摩作品,走进鲁迅的世界”。《语文课程标准》充分肯定了鲁 迅精神在当代的重大意义,同时也为鲁迅作品的教学指明了改进的方向。那么,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解读鲁迅作品、探究鲁迅 作品的审美价值呢? 记起小时候读过鲁迅的一首七律《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 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短短的一首诗,凸显了先生不屈的精神风 貌,尤其展露了作者心底深挚的情怀。这种情怀中充满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 尤其蕴含了对孩子们的疼爱和对青年们的期望。反帝反封建的鲁迅,既是孩子们 的深情保护者,又是青年们的精神引领者。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品读鲁 迅独特的语言文字、探究鲁迅作品中的青年情结,就会真切感触到鲁迅先生灼热 的爱国情怀,以及他对青年们那份细腻而深沉的关爱。

    《记念刘和珍君》中描述的刘和珍,是一位年轻可爱、执著追求理想的女 大学生,可她“竟然无端喋血于段祺瑞执政府前”。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请愿 的,没想到遭遇执政府卫兵的斜穿心肺的枪弹。鲁迅先生在痛苦中回忆起刘和珍 生前的点点滴滴: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进步刊物《莽原》;
    能够不为势利所屈, 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
    看到许多教员隐退,虑及学校前途而黯然至于泣下……这 是一位品行良好、富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年轻学生。这样一位优秀青年竟然遭到 反动政府的虐杀,先生内心的惋惜和伤痛可想而知。而“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 和”的刘和珍君刚刚倒下,段政府竟然污蔑其为“暴徒”,有流言竟说她们是受人 利用的,先生的愤慨之情于是达到顶峰。鲁迅在文章中怀着无比激愤的心情写 道:“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他在《无花的蔷薇二》中这样写道:“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即要付更大的利息。”品读着这些汪洋恣肆的文字,我们仿佛触摸 到了先生那颗伤痛愤怒得无以复加的心。然而,先生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友人哭泣呐喊的伤痛者,他在伤痛之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 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 何况是徒手。”这段文字透射出先生对青年游行斗争的清醒认识和理性分析,一 语中的、振聋发聩。由此看来,先生写这篇文章,不只是在表达对革命青年烈士 的哀悼和尊敬,发起对反动政府愤怒的声讨,更在于告诫革命青年和群众吸取教 训,鼓励他们踏上一条理性而彻底的革命道路。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刘和珍形 象时,如果运用相关的语文资源辅助学生品味语言的深层内涵,理解到先生对爱 国青年不幸遇难的伤痛愤慨,探究到先生那份深邃冷静的思想感情,也就触摸到 了文章的灵魂。

    《拿来主义》为鲁迅杂文名作,语言幽默,讽刺意味很浓。有人说鲁迅的 语言是匕首、是投枪。这种独特的语言特色在该文中得到了充分展现。鲁迅对当 局的讽刺是犀利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下 去,叫做‘发扬国光’。”此句中“捧”“挂”等词描绘形象,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送 去大师”的辛辣讽刺。“当然,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显出一点进步了” 一句中,作者拿活人与古董比照,蕴含了自己对当局做法的斥责和不满,“显出 一点进步了”更富含着对当局的强烈失望和讽刺……但鲁迅对青年始终充满着热 情和期望。“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礼节,说道:拿来。”“这种奖赏, 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的,可以称之为‘送来’。”列举 完当局种种弊端,并不仅仅着眼于批判讽刺,鲁迅更懂得作为师长肩上的重任, 他开始语重心长地教导青年,细致地引导青年拨开迷雾、分析本质,深入了解“送 去主义”的危害,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孱头”“昏蛋”“废物”虽出语严厉,但 分明蕴含着一份深厚的父爱。“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他占有、挑选”蕴 含着师长般的鼓舞和激励。“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自己来拿!”“总之,我们 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 别、不自私。”这些句子渗透 了鲁迅对青年由衷的期盼和耐心的指导。

    正是鲁迅先生对青年的这颗拳拳的关爱之心,震醒了许多迷茫青年的心灵。

    鲁迅曾在《华盖集·青年必读书》里说,青年须知要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因为当 时青年最要紧的是“行”而不是“言”,暂时不会作文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不要和现 实人生分开,应积极做点革新的事。在这里,鲁迅要求学生少看中国书,实际上 这是相对于太不成熟的青年而言,因为他们对遗产中的糟粕还缺乏辨别力,劝告 他们少看或竟不看中国书,是出于一种爱护,使他们少受或不受毒害。当青年长大了并且现实需要青年必须成熟起来的时候,鲁迅则要求他们必须面对现实,真 正融入社会,学会从中外遗产中择取有益的东西、创造有益的事业,所以他写了 《拿来主义》,谆谆教导青年如何继承文化遗产,如何辨别西方文化,从而创造 新的文艺。执教鲁迅的《拿来主义》时,引导学生去较作者对反动当局和迷茫青 年的不同态度,我们就能体会到鲁迅对青年们的细致爱护。探究《拿来主义》中 作者的青年情结,才能真正读懂这篇文章。

    《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 气氛感到愤懑的知识分子。“我”虽然无力拯救祥林嫂,却由衷地同情祥林嫂的悲 惨命运。可见“我”是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知识分子,更是一个同情劳动人们 的先进青年。当祥林嫂充满期待地向“我”询问人世间是否存在“魂灵”“地狱”、死 掉的人是否还能见面时,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我”恐怕对她有所误导,因而 闪烁其辞、匆匆逃避,而自此心中存有许多歉疚和不安;
    而当听到祥林嫂死去的 消息时,“我”先是诧异、很不安、继而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内心装满了惊 慌和内疚。“我”是关心民众疾苦的知识青年,但“我”的软弱和逃避却无意中促成 了祥林嫂的悲剧。鲁迅先生在“我”的身上寄托了希望,同时也对“我”进行了批评 和劝谕。鲁迅曾在《华盖集·通讯》一文中说:“‘现在’也只好从知识分子一面先 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可见鲁迅是把拯救中国的希望首先寄托在青年知识 分子身上,但同时他也敏锐地感到这些青年亟待指导。作者塑造“我”的目的就在 于劝谕他们正视现实,尽快成长起来,勇敢坚决地投入到社会的“韧”的斗争洪流。

    课堂中引导学生细致品读“我”的言行,探究鲁迅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殷切期待,就 能真正领会鲁迅先生深邃的思想境界和灼热的社会责任感。

    青年题材一直是鲁迅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为进步事业而牺牲的革命青年, 在艰难时势中迷惘而亟待指引的青年,还有初步具有民主思想却仍存有不少缺点 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都凝聚了鲁迅先生深沉的感情。自然,仅从青年题材角 度去挖掘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内涵,难免挂一漏万。但引导学生品味鲁迅先生独 特的语言魅力,探究鲁迅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多层面地感受鲁迅,应当是我们走 进鲁迅内心世界、探究鲁迅作品审美价值的必由之路。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鲁迅作品中的青年情结]鲁迅 论青年》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