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教育理论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 > [刑事精神赔偿法原则探究论文... 正文 2019-12-10 07:26:53

    [刑事精神赔偿法原则探究论文]刑事犯罪精神损害赔偿

    相关热词搜索:

    刑事精神赔偿法原则探究论文

    刑事精神赔偿法原则探究论文 摘要:有些犯罪行为往往造成多重危害后果,既给被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也使 其精神受到损害。然而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受害人对犯罪行为提起的精神 损害赔偿无法得到法律上的支持。相关的规定在立法上互有矛盾,并且缺乏理论 依据。在实践中也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该确立刑事精神损害 赔偿制度。

    关键词:刑事侵权;
    精神损害赔偿;
    刑事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权利主体因其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遭受精神痛苦 或精神利益受到损害而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形式进行救济的一种民事法 律制度。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 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 求赔偿损失。2001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若干问题的解释》也对精神损害赔偿作出了明确规定。由此可见,我国民事法律 早已承认并肯定了精神损害赔偿的合法性,而且司法解释也进一步扩大了民事诉 讼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但《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只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 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并未规定 刑事领域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同时2002年7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 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 《批复》),却明确指出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 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 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由此可见,刑事法律规定对于精神损害 是不能提出赔偿请求的,只有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造成的物质损失才能提起附 带民事诉讼。这一规定的局限性导致了我国刑事立法和民事立法关于赔偿范围的 矛盾和冲突,这不仅造成了审判实践的不配套和不协调,而且对于公民合法权益 的保护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利于保护刑事受害人合法权益。因此,笔者认为, 应建立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即权利主体因其人身权利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使 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受到损害而要求侵害行为人通过财产赔偿等形式进 行救济的一种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1.人权保护的需要刑事侵害行为人对其实施的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的犯罪行为造成精神损害 的,侵害行为人对受害人或受害人的近亲属给予精神损害赔偿是充分保护人权的 需要。人权包括人应该享有的经济权、政治权、人身权等内容。人身权是实现其 他人权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认为人权是不断发展的。人权保护事业也要随 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而发展。从充分保护人身权的角度来看,不仅要对民 事侵权中的受害人予以保护,也要对刑事侵害中受害人给以保护。只有如此,才 符合逻辑。一般来说,在民事侵权中,受害人的人身权所受侵害程度较轻,而在 刑事侵害中,受害人的人身权所受侵害程度较重。我国现行法律对民事侵权中精 神损害赔偿权予以保护,而对在刑事侵害中受到比民事侵权更严重侵害的受害人 的精神损害赔偿权却不予保护,这显然不利于周全保护人权。

    2.法律位价协调的需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第一 百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外,还应 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最高院”) 颁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7 号),属于民事法律规范,理应适用于附带民事诉讼,但《批复》规定又予排除, 造成了立法上的矛盾,引起了诉讼观念的抵触。因此,最高院对于“受害人要求 精神赔偿一律不予受理”是不符合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适用原则的。民 事诉讼的精神赔偿已被立法所确定,更被司法解释所明确,因而完全有理由而且 应该将民事诉讼中能够得到处理的精神损害赔偿纳入附带民事诉讼一并审理。从 法理方面来讲,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释的法律位阶、法律效力在《民法通 则》之下。也就是说,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不能违背《民法通则》的规定,不能与 《民法通则》规定的内容相抵触。而最高院的法释[2000]47号以及法释[2002] 17号规定的内容很显然是与《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相抵触的,这就不 可避免地使人对其效力产生质疑。

    3.维护私权的需要 对犯罪分子处以刑罚,体现的是公法上的价值追求,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 序,犯罪分子承担的是公法上的责任,其法律本位是以国家为本位。而对犯罪分 子追究其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体现的是私法上的价值追求,目的在于保护人身权的 需要,犯罪分子承担的是私法上的责任,其法律本位是以个人为本位的。能因对 犯罪分子处以刑罚就免除或减轻其民事责任,也不能因犯罪分子多赔一些钱就可 以免除或减轻其刑事责任。如果以刑罚代替犯罪分子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就势必损害了受害人的权利。这是公权对私权的侵犯。假设这一论断不成立, 那么,以刑罚而代替犯罪分子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就应经受害人的明 示同意或默许。然而,在行刑过程中,司法机关若要对某个侵犯人身权而犯罪的 犯罪分子减刑,就应该得到受害人的同意,因为给犯罪分子减刑就意味着减少了 对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很显然,这是与我国的司法实践相悖的。

    4.公平正义的需求 侵权行为人侵犯被害人人格权、健康权等权利的同时,大多数给被害人精 神造成了损害。这种精神上的损害,有时要比物质损害严重得多,如果仅仅对物 质损害予以赔偿显然是不公正的。对于侵犯人格权的犯罪行为(如杀人、伤害、 强奸)本身也是一种更为严重的民事侵权行为,其社会危害性更大,给受害者造 成的精神损害也更严重。若将其排除在精神损害赔偿范围之外显然是一种荒谬和 不合逻辑的现象。“法律的终极价值追求是公平和正义”,但由于立法原因而使遭 受同一种痛苦――精神痛苦却得不到同样的赔偿,显然是违背公平原则的。按照 现行法律规定,因民事侵权行为造成精神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而因犯罪 行为造成精神损害的,却不承担民事责任。这种情况,一方面导致受到相同损害 的人得不到同样的赔偿,对受(被)害人来说极不公正;
    另一方面,对于行为人而 言,给社会造成较轻的损害却要承担相对较大的责任也是不公平的。

    二、刑事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 同样,如同民事精神损害赔偿范围有所限制一样,在刑事损害赔偿中并非 一切损害都将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对于刑事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应 限于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绑架罪、抢劫罪、强奸罪、非法拘禁罪、侮辱罪、 诽谤罪、重婚罪、虐待罪、遗弃罪等侵犯人身权的刑事案件,主要是由于这些犯 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尤其是对被害人造成的精神创伤都难以平复,主要体现 在: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更大,主观上具有严重的过错;
    犯罪行为情节更恶劣,社 会危害性更大;
    从犯罪主体来看,行为人都是年满14周岁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于过失杀人罪、过失伤害罪中的犯罪分子,也应承担 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但由于其主观恶性较小,所以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赔偿责任。

    因此,具体地说,在刑事案件中侵犯自然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名誉权、 婚姻自由权及其他人格权的犯罪分子,侵犯自然人的配偶权(如重婚罪)、受抚养 权(如虐待罪、遗弃罪)、监护权(如拐卖妇女儿童罪、拐骗儿童罪)、亲权及其他 身份权的犯罪分子都应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譬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 姻法(修正)》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l)重婚的;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3)实施家庭暴力的;
    (4)虐待、 遗弃家庭成员的。无过错方因受到上述行为的侵害而有权提出的损害赔偿,包括 财产损害赔偿也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对于(3)、(4)这两种情形,不管侵害人的行 为是否构成犯罪,侵害人都应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此外,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形是对于侵犯死者遗体遗骨的盗尸罪的犯罪分子 是否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笔者认为,由于盗尸必然给死者的亲属造成精神痛苦, 犯罪分子也应该向死者的亲属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犯盗尸罪的犯罪分子的犯 罪动机多种多样。有的是盗窃尸体出售获利,譬如民间招阴亲者有时需要购买尸 体;
    有的是为报复他人;
    有的是为了奸尸等等。不管动机如何,都不影响犯罪分 子应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三、确定刑事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 1.以补偿为主、惩罚和抚慰为辅的原则 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就在于填补被害人因侵权行为而遭受的精神损害而 惩罚侵害人和抚慰被害人,只不过是补偿精神损害所派生出来的。这一原则在附 带民事诉讼中也适用。由于犯罪行为对被害人造成的精神损害比一般的侵权行为 要多得多,因此,如果只限于强调精神损害赔偿的抚慰性和惩罚性,而不补偿被 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那么就不足以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2.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就是在精神损害赔偿中,既要考虑法定因素,又要考虑酌定因素。

    法定因素主要包括侵害人的过错程度,被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和后果,侵害行为 的后果和社会影响等。酌定因素包括当事人主体的类别,侵害人的认错态度和被 害人的谅解程度,双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等等。在具体的 赔偿中,应综合考虑法定因素和酌定因素,适当确定赔偿数额。做到既能补偿被 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惩罚侵害人,又不超出一定限度,给侵害人造成无法承 受的经济负担。这样不仅符合法律公平的目的,在司法实践中也易于执行。

    3.法官自由裁量原则 法官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案件灵活处理。由于精神损害并不像财产 损害那样容易判断,因此在进行精神损害量的评价和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数 额时,必须赋予法官依法自由裁量的权力。按照这一原则,法官在审理具体案件时,可以根据法律和事实来合理地确定赔偿数额。法官的自由裁量并不意味着法 官可以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他必须依据客观事实, 分析和判断各种因素,作出处理或判决。一般认为,法官在确定数额时,应考虑 被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社会地位、职业、知名度、经济条件,侵害人的过错程 度、与侵害人的关系、经济状况,当地的经济水平,地方习惯等多种因素。

    4.区别对待原则 即在自由酌量的基础上,考虑以下因素后,根据双方的责任确定赔偿数 额:(1)因被害人的故意产生的损害不应赔偿;
    (2)因被害人重大过失造成损害的发 生或扩大,根据双方过错程度分别减少赔偿数额;
    (3)被害人有重大过失而被告 人没有过错,且责任不以过错为必要条件时,应减免被告人的赔偿责任。

    5.调解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国家应尽早在法律上明确肯定刑事侵害中受害人的精神损 害赔偿请求权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对受害人的这一权利切实加以保障。这样才能真 正做到有效保障人权,维护正义与公平。同时也才能弥补法律空白,更好地协调 民事和刑事领域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全方位地保护好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从而 也就使“有损害就有赔偿”、“有权利就有救济”深入人心。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刑事精神赔偿法原则探究论文]刑事犯罪精神损害赔偿》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