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发展战略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行业经济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行业经济论文 > [【物理教学论文】创设多维互... 正文 2019-08-29 14:52:53

    [【物理教学论文】创设多维互动方式 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物理教学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一.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弊端,开展多维互动教学势在必行

    以往的传统教学,是一种规范化、秩序化、集约化的教学形式,由于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过于标准化、同步化,而忽略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和情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而“多维互动”教学则是一种课堂氛围、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它不是单向、单一的,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媒体、教师与媒体,课内与课外的多向互动。它贯彻了学生主体性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多维互动的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学过程活动化,使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其主体地位,在活动中获得发展。

    二.创设多维互动方式,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互动式教学在物理学科中强调师生交往、生生互动,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学关系,尤其是突出学生相互之间互动学习资源的互补作用,重视学生各自经验方法的个性化介入,允许学生自主学习和各抒己见,放开了学生的思维的翅膀,使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品质和创新意识有了发展的时空。因此,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师生互动

    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师生互动可使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地持续下去 。教师的活动引起学生相应的活动 , 同样 , 学生的活动又引起教师的相应活动 , 使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沟通和理解”, 双方以自己的已有经验 , 相互传递着某种信息、某种思想 , 共同完成知识的探索过程 , 既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又能完善教师的知识储备,改善教师的教学。

    但是,如何才能促进师生互动有效地进行,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还需要形成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方法。

      1.巧妙设计问题,创设互动情境,利用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参与教学的互动愿望。比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导入环节中演示覆杯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与教师互动,一起寻找水不从杯中落下的答案,从而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完成本课的学习。同时将开放性问题在课堂中适度引入,比如一题多解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寻找自己的解题思路,呈现出不同的解题水平和策略,并在互动交流中帮助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

    2.重视实验操作、模型制作,吸引学生参与。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把课堂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等能力。

      首先,加强学生实验。因为自己动手操作可强化对本实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八年级的第一堂课的教学中就开始让学生协助完成一些实验,如马德保半球实验、漏斗吹兵乓球实验,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充满了互动的欲望。在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动手,勤动手,分组实验必做,演示实验适当也变为小组的分组实验。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更为可贵的是,学生们始终保持着对物理课堂的渴望。

      其次,开展模型制作。发动学生动手制作一些模型,这样物理教学中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规律、概念,就会通过这样一个直观、感性的认知活动解决了学生的困惑。例如:讲完《生活中的透镜》一课后,让学生自制简易照相机模型等,在同学面前展示实验,由于是自己亲手制作,学生们更愿意尽快透彻地理解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努力后的成就感也会激发他进行下一次的尝试。

      此外,优化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促进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过程。如何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动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优化演示实验是一种不错的办法。因为演示实验既直观又有趣,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使其增强了的观察能力和参与意识,达到了演示实验的预期效果。

      3.积极评价学生,鼓励积极参与。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特殊阶段,对于教师的评价特别敏感。因此,要积极肯定他们的参与,不管成功与否,都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真切的关注,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为之喝彩。并利用初中学生争强好胜、表现自我、不甘落后的心理特征,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二)生生互动

    现代合作教学理论也非常重视课堂学习中的生生互动状态,主张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从而起到一种“共振”作用,这种作用能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仿效和矫正,共同发展。

    生生互动有效的方法是小组互动。小组互动可以是同桌两人的互动,也可以是前后位四人的小组互动,还可以全班分成两个大组的互动。简单的问题可以同桌互动,共性问题可以大组互动,但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四人小组互动。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开展组内互动和组间互动。

    1.组内互动,协作解惑

    组内互动的主要方式为小组讨论,提出猜想 、合作实验探究并交流讨论进行分析归纳。如在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从多角度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猜想:物体的质量(重力)、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等等。根据本小组猜想 提出初步的探究方案并展开讨论(选用什么实验器材,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操作等),然后进行实验探究。各小组成员明确任务,设计实验并进行合理分工,进行实验,然后对实验结论进行归纳分析论证,从而解决疑惑。

     2组间互动,竞赛争先

    麦克利兰把“人本身具有向好的、强的方向发展的愿望”归结为人在学习与工作情景中的“成就需要”,这种需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的源泉。在小组间开展竞赛式的学习时,组内成员都会尽己所能为本小组争光。比如在学习了压强知识之后,在各小组之间进行知识竞赛:看哪组能列举出更多的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每个小组的同学都争先恐后的将自己想到的实例举出,此时再让学生为这些实例进行分类,使竞赛向纵深推进,经过这样竞赛式的学习,使他们开始从物理的角度观察生活,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生活,物理、社会”观念。

    3组间互辩,互相启迪、取长补短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以辩论为形式的“生生互辩”的互动学习,可以使组内的全部成员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收集材料,然后进行分工:陈述观点、捕捉对方的缺陷、对观点进行补充,使本方所有辩论的言辞围绕同样的主题和观点。如,在对平均速度的概念进行理解时,总有同学出现问题。于是给定数据要求计算某同学上学路上的平均速度,然后让得到不同结果的两组同学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错误认识逐渐剥离,正确的平均速度的概念也就清晰了。

    “生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小组间互帮互学凝聚了班级的合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能力,使课堂教学能动的进行下去。

    (三)人机互动

    适当地选择、设计和使用教学媒体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较大的信息容量、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多样的问题和及时的反馈等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进行《 磁现象 磁场》一课教学时通过观看迷幻的极光图片引入课题 ,并设置 问题情境直接进入主题 ,迅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另外,生活中不太常见且学生不易理解的现象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如用视频展现日食、月食 的形成 过程 , 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使学生能有效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 这些生 动而 又形 象 的感 官刺 激促 使学 生 掌握 重点 知识. 让学生感受科 学神奇与多彩,这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保持 , 更有利于科学知识的获取.

    (四)课外互动

    学生学习能力有很大差异,个别有专长的学生,可以对其单独施教,如让他们独立完成某个模型的设计、教具的制作等个别活动;而对于学困生而言,课堂接受效果不是很好,那么,课后要及时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拾缺补漏。

    此外,开设专题讲座,观看有关科学方面电影、录像,去科技馆参观,开展物理学科小组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有效手段。

    同时通过网络等手段,比如微信、微博、QQ、e校通等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家校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融洽师生关系,得到家长支持与配合,也有效地促进了课堂的教学。  三.结语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多维互动,调节了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学习个体与学习媒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了教学共振,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最新范文
    [【物理教学论文】创设多维互动方式 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物理教学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