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中国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 思想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国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 哪个部门有权强拆 [强拆后权... 正文 2019-12-14 07:25:27

    哪个部门有权强拆 [强拆后权利的保护]

    相关热词搜索:

    强拆后权利的保护

    强拆后权利的保护 一、绪论 房屋是普通公民终其一生努力奋斗而拥有的最重要的私有财产,是他们生 存和发展的根基。试设想,一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的人将会处于怎样的困境呢? 基于房屋在公民财产权利中的重要性,国家也通过立法加以重点保护。但在近年 来的城市房屋拆迁中,损害被拆迁人财产权利甚至侵犯被拆迁人人身权利的行为 却频频发生:房地产开发商以断电、停水、恐吓等方式,甚至以殴打绑架等严重 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逼迫居民接受拆迁;
    地方政府退居幕后,坐视被拆迁人权益 惨受践踏而少有作为,在不应干预的场合倒是积极有为地偏向拆迁人。究竟是什 么原因导致被拆迁人的权益遭受严重侵犯?被拆迁人的权益保护机制为何失 灵?应如何完善被拆迁人的权益保护机制?这些正是本文力图解决的,笔者希望 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论证来为保护被拆迁人的权益出谋划策,以 尽绵薄之力。

    二、被拆迁人权益保护现状堪忧 (一)被拆迁人在城市房屋拆迁中处于弱势地位,是利益受损者 一般而言,被拆迁人往往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他们由于自身在社会经 济方面的弱势,因而在城市房屋拆迁的利益博弈中处于下风,不具有响亮的话语 权。近年来,城市房屋拆迁中侵犯被拆迁人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野蛮拆迁等恶 性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被拆迁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也日益 尖锐:被拆迁人要么因缺乏保护自身权益的力量而选择以自杀等极端方式来表达 对当下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抗议(如南京翁彪事件、北京朱正亮事件等);
    要么 选择以爆发群体性事件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发泄对拆迁人和地方政府的不满 (如湖南嘉禾事件、河北定州事件等)。稍有良知的人对被拆迁人遭受的不公正 待遇感到不平,也对翁彪式的悲剧抱以同情,更令他们愤慨的是拆迁人无视国法 的肆意妄为和地方政府的违法行政。

    (二)行政权力行使不当,政府公信力缺失 目前在城市房屋拆迁领域是行政主导拆迁,不管被拆迁人是否愿意,他都 只能接受政府作出的拆迁决定并负有配合拆迁进行的义务,行政权力对于被拆迁 人而言具有支配性。根据行政法原理,“行政权与公民权具有不对等性,行政权具有优益性或支配性。行政权可以设定、变更或消灭公民的权利义务,而公民却 不具有同样的权利。”正是因为行政权的这一特性,使得被拆迁人在城市房屋拆 迁的利益分配活动中受制于政府,而政府一旦不依法行政就将严重损害被拆迁人 的利益(违法进行强制拆迁对被拆迁人权益的巨大危害即是明证);
    又由于政府 未能遵循法律优位原则,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规范来调整城市房屋拆迁中形成的利 益关系,致使拆迁许可、裁决等制度几乎丧失了保护被拆迁人权益的价值。“一 些地方政府部门建设规划出尔反尔,造成居民不能回迁”的情形则严重损害了政 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使公民对政府抱有强烈的不信任感。

    (三)缺乏有效的权利救济途径来保护被拆迁人的权益 前已述及,拆迁许可、裁决等制度因行政权力行使不当已然难以发挥保护 被拆迁人权益的作用。行政诉讼又因为“面临诸多法律困扰以及受到现实环境制 约”而在解决城市房屋拆迁纠纷案件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不能充分地保护 被拆迁人的权益。“如丰台区法院行政庭 年以来共受理因拆迁裁决引发的行政诉 讼案件23件,判决维持的11件,裁定驳回的2件,原告撤诉的7件,判决撤消结案 的仅3件。”此例说明被拆迁人要想通过行政诉讼来维权决非易事,因为他们很难 胜诉。这反过来就要求能为被拆迁人先提供切实有效的行政救济制度。

    三、被拆迁人权益难获有效保护的原因 (一)立法方面的混乱和空白 1、《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继续存在缺乏法理基础。国务院于 年新 修订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目前调整我国城市房 屋拆迁领域的主要依据,但由行政法规来规范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明显违反了 《宪法》修正案(四)第二十条和《立法法》第八条的规定。需要澄清的是:《宪 法》修正案(四)第二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 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立法法》第八条规定对非国有财产的 征收只能制定法律,这里的“法律”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广义的法律,而是狭义的 法律(即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行政主体对被拆迁人的财产权利 的限制甚至剥夺没有被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而是遵从低位阶的行政法规(况且 这一法规也缺乏合宪性),严重违背了法律保留原则和下位法不能与上位法抵触 的原则,所以立法上的僭越是导致政府机关在城市房屋拆迁中违法行政的根源。

    2、立法对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关系定性错位。关于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关系性质的问题一直在理论上纷争不休,有持民事法律关系说者,也有持行政法律关 系说者,但与《条例》对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关系认定一致的混合说似乎占据主流 地位。判断某一法律关系的性质关键是看主体之间的地位:若主体之间地位是平 等的,都以自己独立的意志参与法律关系并不受对方的强制,则该法律关系是民 事性质;
    若主体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可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并能单 方面设定、变更或消灭对方的权利义务,则该法律关系是行政性质。就目前《条 例》的规定而言,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关系兼具行政和民事两种性质。首先,在拆 迁许可、拆迁裁决、强制拆迁等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作出的是具体行政行为, 其意志对相对人有支配性和强制性,此类关系属于行政法律关系性质。其次,拆 迁人和被拆迁人之间就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而发生的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性质, 因为双方地位是平等的,以意思自治原则来进行协商。有论者则从城市房屋拆迁 法律关系的应然属性出发,认为“房屋拆迁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应受民法规范 的调整,拆迁行为仅仅涉及拆迁当事人的民事利益,完全发生在民事生活领域, 与国家利益和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无涉。”笔者认为,从城市房屋拆迁的实际运 作过程出发,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关系中的确包含了民事法律关系,但是在政府主 导拆迁的条件下,行政法律关系在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关系中无疑是占据主要地位 的。民事法律关系在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关系中是依附于行政法律关系而存在的, 具有从属性。根据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哲学观点,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关系的 性质其实就是行政法律关系(尽管其不是纯粹的和典型的行政法律关系),当然 这一认识并不与《条例》契合。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条例》将城市房屋 拆迁抹上民事法律关系的色彩,混淆了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关系的性质,淡化了政 府的行政责任,导致整个城市房屋拆迁制度运行不畅。

    3、立法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不明晰,未区分公益拆迁和商业拆迁。在我 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对于“公共利益”的规定仅是宣示性的,过于原则和概括, 不利于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区分城市房屋拆迁的目的:即是基于公益,还是出于 商业目的。而公益拆迁和商业拆迁在法律规范的适用、法律关系的性质、拆迁补 偿安置费用的标准、权利救济的途径方面是不相同的。所以,立法未明确“公共 利益”的界限“在实践中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各级政府和房屋拆迁行政部 门动辄以公共利益为由剥夺被拆迁人的权益,造成被拆迁人与行政机关权利与权 力的对峙。

    4、立法中两权分离的规定。我国的宪法和相关法律始终规定土地所有权 属于国家,至今仍不承认私人可以拥有土地所有权,仅允许私人享有房屋所占土 地上的使用权。尽管有论者认为,“政府作为国有土地所有权人的代表,不能基于其享有的土地所有权限制国有土地使用权人处分其权利,也不能在无明确法律 根据的情形下介入、干预这种行为,而应尊重国有土地使用权人处分其权利的行 为。”但是,由于“城市房屋拆迁是征地,是城市房屋所有人(国家作为所有人除 外)依法享有的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灭失。所有城市房屋拆迁,实质就是对城 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争夺。”所以,国家是不可能不限制国有土地使用权人的权 利的,而且国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正是导致“目前拆迁中双方缺少对等 的谈判机制、补偿标准偏低、拆迁程序不公正、被拆迁人的权利被漠视和被侵害、 拆迁矛盾扩大和激化的深层次原因。”也就是说,两权分离的规定也是被拆迁人 权益难获有效保护的立法之源。

    5、立法弱化了司法权,使司法机关在处理城市房屋拆迁案件时难有作为。

    特别是在拆迁人和被拆迁人无法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时,被拆迁人不能提起民 事诉讼,要寻求司法解决必须先经过行政裁决,并且如果被拆迁人对行政裁决的 结果不服提起行政诉讼,而“即使法院认定行政裁决行为不合法,也只能判决撤 消并判令由原处理机关重新裁决。拆迁双方的权益纠纷并不能在法院得到最终解 决。” 这样一来,被拆迁人便无法绕开行政权力的干预,其权益也很难得到有效 保护。

    (二)行政权力的异化 行政权之所以在城市房屋拆迁中不应有为时越位,应有所为时缺位,有其 深刻的经济原因和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
    1、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需求使其和房地产开发商这一特殊利益集团结成 了利益同盟。在城市房屋拆迁中,政府可以通过出让被拆迁房屋所依附的土地的 使用权而换取数额可观的土地出让金,又由于我国目前的财税体制不健全,是所 谓的收支两条线,“政府对于土地出让金的使用所受到的制约和监督少,自主支 配的灵活性大。”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地方政府对于城市建设乐此不疲,对于拆 迁人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置被拆迁人的利益于不顾。亚当.斯密的 “经济人”理论在政府身上同样适用,行政权力一旦缺乏制约,便会偏离法制轨道 而去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一来,被拆迁人的利益空间便被地方政府所挤 占。“当政府介入、干预拆迁活动时,往往站在拆迁人一方,使本来在经济上就 处于劣势的被拆迁人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使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所以地方政府的自利动机是导致本应为维护处于弱势地位的被拆迁人权益的公 权力异化为特殊利益集团的保护伞的原因。2、地方政府官员追求仕途升迁所形成的好大喜功的政绩观。要想真真正 正、踏踏实实地搞好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需要较长的时间,但不少地方政府官员 缺乏耐心,他们希望自己在仕途上能迅速地飞黄腾达,所以用短平快的方式建立 政绩是他们实现个人升迁的最优选择。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大搞旧城改造正好可 以达到他们追求立杆见影的效果的目的:房地产开发等固定资产投资能在短期内 迅速拉动gdp的增长,而gdp的增长速度又是衡量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

    改头换面后的城市建筑尽显富丽堂皇,一派繁华景象,外界理所当然地会认为:
    这座城市取得了巨大进步,当地官员为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行政长官急 功近利的思想的影响下,地方政府打着公共利益的幌子,以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为 名只求短期经济效益,在城市房屋拆迁中忽视了对被拆迁人的权益的保护。

    3、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腐化行为在城市房屋拆迁中推波助澜也是行政权 力异化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种原因并非孤立地存在于城市房屋拆迁中,而是相 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异化行政权的合力并对被拆迁人权益的保护产生负面影响。

    四、现行的被拆迁人的权益保护机制的缺陷 (一)拆迁许可制度亟待完善 1、正当性的缺失。自 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并发生效力的《行政许可法》 第八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施行前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制定机关应当依照 本法规定予以清理;
    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自本法施行之日起停止执行。”这意味 着《条例》中关于拆迁许可证的规定已经丧失了正当性,但是国务院至今为止并 未根据《行政许可法》对《条例》中不符合上位法的拆迁许可进行清理和停止执 行。《行政许可法》继《行政处罚法》、《价格法》、《立法法》在相关领域规 定听证制度后也在行政许可领域确立了听证制度。而《条例》中却并没有关于拆 迁许可听证的规定,这明显有违上位法。并且城市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发放事关被 拆迁人的切身利益,有关政府部门在未告知作为利害关系人的被拆迁人可以申请 听证的情形下就擅自向申请城市房屋拆迁许可的拆迁人发放,违反了行政程序法 的基本原则-参与原则,非法剥夺了被拆迁人的知情权、陈述和申辩权、申请听 证权。这种违法行政的行为放纵了拆迁人,使其在城市房屋拆迁中自恃持有拆迁 许可证而肆意妄为,导致野蛮拆迁等违法拆迁的行为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被拆 迁人的权益。2、审核失察和疏于监管。在目前的拆迁许可证的发放过程中,行政机关 往往在对申请拆迁人的资质和实施拆迁的必要条件没有经过严格审查的情形下 就轻易地发放拆迁许可证,使很多不具备法定许可条件的房地产开发商或其他组 织获得了进行拆迁的资格。而由于“持有拆迁许可证就表示行政机关已经审查并 认可拆迁人达到拆迁资格,并向公众证明了这种资格,具有公示公信的效力。” 并且“政府事先的行政许可,事实上使双方当事人失去了平等对话的平台,从而 使被拆迁人的权利极易受侵害。”所以许可机关未尽严格审核的职责使得拆迁人 在拆迁活动中有恃无恐,屡屡侵犯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自我国实行行政许可 制度以来,长期存在着重许可轻监管、只许可不监管、重许可的权力不负许可的 的责任、重许可中的收费不解决许可后出现的问题的现象。”拆迁许可机关在赋 予申请人拆迁资格后就不闻不问,没有履行法定职责对拆迁人进行监督和管理以 保证拆迁活动的依法进行;
    对于拆迁人在拆迁活动中侵犯被拆迁人合法权益的违 法拆迁行为也没有及时纠正;
    更有甚者,纵容姑息拆迁人,没有严格执法和严肃 处理有关违法拆迁行为的责任人。

    3、拆迁许可审查方式不当和拆迁许可发放的条件不严。《条例》第七条 规定:“拆迁人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条件为提交下列资料:(一)建设项目批 准文件;
    (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
    (四) 拆迁计划和方案;
    (五)办理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出具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证明。” 从目前《条例》的规定来看,对拆迁申请人的拆迁申请主要是进行形式审查,即 看相关文件、手续、证明等书面材料是否齐备,对于齐备者即发放拆迁许可证。

    这种审查方式对于拆迁许可而言是不科学的,不对拆迁申请人进行实质审查就无 法发现拆迁申请人不合许可条件的问题,因为拆迁申请人提交的资料很难反映出 他的真实情况。拆迁许可发放的条件中的拆迁计划和方案是由拆迁申请人一手制 订的,根本没有体现出被拆迁人的意志;
    而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证明往往也缺乏证 明力,因为金融机构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存在密切的利益联系,实践中很多房地 产开发商就是利用金融机构出具的虚假资金证明骗领到拆迁许可证后进行拆迁, 而一旦到了应支付给被拆迁人拆迁补偿安置费用的时候,房地产开发商却一拖再 拖,迟迟不能付清补偿安置费用。所以拆迁许可审查方式不当和拆迁许可发放的 条件不严使房地产开发商空手套白狼的伎俩一再得逞,而被拆迁人的利益却难获 保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有必要以《行政许可法》为基础调整现行的拆迁许可 制度,规范拆迁许可证的发放,加强对拆迁人在实施拆迁活动中的监督和检查, 把好城市房屋拆迁的第一关,切实保护被拆迁人的权益。(二)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制度已刻不容缓 1、拆迁补偿范围过窄,不利于保护被拆迁人的利益。《条例》将拆迁补 偿范围界定为:被拆除的房屋及其附属物、被拆除的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 物、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但是,“拆迁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取得房屋及 其附属物的土地使用权,并非房屋本身。”而且,“合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当属 于公民的财产权并受到相应的保护。”基于对这种认识的赞同,笔者认为当前的 拆迁补偿范围涵盖面过窄,没有充分反映出被拆迁人在城市房屋拆迁中所受的财 产损失。实际上,公民在购买城市房屋时本就支付了房屋所占土地的国有土地使 用权出让金,被拆迁人的房屋的价值并不仅仅包括其房屋所有权所体现的价值, 还包括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价值,所以拆迁补偿范围排除被拆迁人的国有土地使 用权的损失是极不合理的。另外,拆迁补偿范围没有包括被拆迁人因房屋拆迁而 遭受的其它损失(如被拆迁人的可期待利益)也不利于保护被拆迁人的利益。

    2、拆迁补偿仅是适当补偿,补偿费用和标准不符合市场价值规律。《条 例》确立的拆迁补偿原则是适当补偿,但是在实践中却不断出现“变适当补偿为 象征性补偿的作法。”这不禁让人警觉:有人在借适当补偿之名行损害被拆迁人 利益之实!行政法理论上有两种补偿学说,适当补偿说认为“法律并不一定要求 全额补偿,只要参照补偿时的社会观念,按照客观、公正、妥当的补偿计算标准 予以补偿,就足够了。”完全补偿说认为,“应按作为征用对象的财产的客观价值 予以全额补偿。”基于对城市房屋拆迁的行政法律关系性质的认识,笔者主张对 被拆迁人进行充分补偿。被拆迁人在城市房屋拆迁中所受的利益损失是为了满足 能够房地产开发的需要或者是为了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无论是出于公益目的还 是商业目的,拆迁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了更大的利益:政府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 促进了经济发展,还获取了大量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房地产开发商赚取了巨额 利润;
    不特定的社会公众享受了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多方及被拆迁人除 外的整个社会都通过拆迁而受益,完全没有理由仅仅对被拆迁人进行适当补偿, 使被拆迁人成为拆迁活动的利益受损者。在补偿费用和标准方面,由于“政府采 用土地基准价格加房屋重置价格确定的补偿标准,而政府是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 制定的基准价格和重置价格。”所以导致对被拆迁人补偿的费用普遍偏低。

    3、拆迁补偿不及时。“房屋拆迁补偿不及时的情况在我国非常严重。拆迁 人往往在还不具有对被拆迁人进行补偿的资力时,就开始拆迁行为,导致被拆迁 人长期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对被拆迁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严重侵害 了被拆迁人的财产权利。”4、拆迁安置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被拆迁人原有的房屋面积较大足够家 庭正常的居住和生活,而安置的房屋面积较小不能满足家庭成员起居的需要;
    被 拆迁人原有的房屋户型结构较优,而安置的房屋户型结构不合理影响被拆迁人的 使用;
    被拆迁人原有的房屋是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而安置的房屋质量低劣对被 拆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隐患;
    被拆迁人原有的房屋位于较好的地段,工作、 子女教育、就诊、营业等更为方便和有利,而安置的房屋所处的区位差影响了被 拆迁人的正常的生产生活。

    (三)被拆迁房屋的价格评估制度形同虚设 《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货币补偿的金额,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 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虽然其后建设部于 年12月出台了《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 导意见》,对 《条例》中确立的价格评估制度作了细化,各地方政府也先后制 定了相应的办法。但是从实践反映的情况来看,被拆迁房屋的价格评估制度形同 虚设。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房屋价格评估机构的定位本来应当是有独立意志的 社会中介组织,在 年以后房屋价格评估机构也完成了与政府部门的脱钩改制, 但由于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绝大多数由政府职能部门的下级部门发展而来,虽 然形式上实现了与政府脱钩,但在人事、财物等方面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房屋价格评估机构在对被拆迁房屋的价格进行评估时难免会受行政意志的 影响,不能做到独立、客观的评估。第二,房屋价格评估机构在经济利益上受制 于拆迁人,作出的价格评估往往有利于拆迁人。“评估机构为了迎合拆迁人的要 求,往往故意压低被拆迁人房屋的评估价格,做出不利于被拆迁人的评估结果, 损害被拆迁人的利益。”这种违背市场公正性要求的行为使得价格评估制度被拆 迁人所操纵,而被拆迁人的利益却难以通过价格评估得到实现。

    (四)拆迁裁决制度的异化 尽管建设部希望通过《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来规范拆迁裁决, 保证行政权力的正确行使,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目前的拆迁裁决制度不仅为被拆 迁人所诟病,也被学界广泛质疑。究其原因,不外两点。第一,行政机关在拆迁 裁决中没有保持中立,而是偏袒拆迁人,所作出的裁决结果往往对拆迁人有利。

    (至于行政机关为何会在裁决中总是偏向拆迁人,笔者在前面已经详述。)第二, 裁决前置使被拆迁人的权利救济途径变窄。在被拆迁人和拆迁人达不成拆迁补偿 安置协议的情形下,行政裁决成为唯一的争议解决方式。因为被拆迁人不能提起民事诉讼,如果被拆迁人对裁决结果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话,司法机关也并不会 处理被拆迁人和拆迁人之间无法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争议而只审查行政机 关作出的拆迁裁决是否具有合法性。

    (五)强制拆迁制度为害尤甚 强制拆迁是指行政主体或者人民法院为实现拆迁裁决所确定的内容而强 制拆除被拆迁人的房屋的行为。这种对被拆迁人权益起限制甚至是剥夺作用的行 为应当受到严格的约束,然而事实上是行政机关在滥用行政权力进行强制拆迁以 至出现“基本人权在拆迁过程中却遭到了来自行政权力的侵害和剥夺,拆迁户基 本上无法将自己的财产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正常的市场交易,却在强迫与专横之 下丧失了平等对法的权利”的情形。在城市房屋拆迁的实践中,因强制拆迁的不 当行使而侵犯被拆迁人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事件层出不穷,强制拆迁已严重影 响了社会的稳定,激化了社会矛盾。

    毕业论文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保护被拆迁人的权益首先要完善城市 房屋拆迁立法,从宏观上理顺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关系,将行政权力置于有效调控 和监督之下②,让司法机关在维护被拆迁人权益方面有所作为,同时在立法中加 强对被拆迁人权益的保护;
    其次,行政机关在对城市房屋拆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要严格依法行政、合理行政,保证行政权力的正当行使从而规范拆迁人的拆迁行 为并体现行政权力的公共性。总而言之,被拆迁人权益保护的关键在于对行政权 力的调控和平衡特殊利益集团与被拆迁人的利益。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哪个部门有权强拆 [强拆后权利的保护] 》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