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民法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法学理论论文
  • 司法制度论文
  • 国家法论文
  • 宪法论文
  • 刑法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法学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民事诉讼最多几审【民事诉讼... 正文 2019-12-15 07:27:05

    民事诉讼最多几审【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分析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分析论文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分析论文 一、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内容和特征 (一)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内容 我国现行民诉法第113条至第119条及有关司法解释对审前准备工作给予 了明确规定,在当事人起诉和法院受理后,法院与当事人都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也即所谓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向当事人送达有关的诉讼文书,具体包括,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 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给被告,被告在收到起诉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 状,如果被告提答辩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及其副本之日起五日内将答 辩状副本送达给原告。

    2.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法院在立案后就应当告诉当事人在诉讼过程 中享有哪些基本的权利和必须履行哪些基本的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法院可 以在案件受理通知书或应诉通知书中告知,也可以口头告知。

    3.组成合议庭,如果案件需要合议审理的,那么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开庭审理 前应当组成合议庭,并在组成后的三日内告知当事人合议庭组成人员。

    4.合议庭人员认真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合议庭人员在开庭 审理前应当对当事人提交的诉讼材料进行必要的审查,不过这些审查是形式上的 审查而不是实质上的审查。

    5.追加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法官在对诉讼材料进行审查时,如发现 有些人必须加入到原告中或被告中形成共同原告或共同被告来进行诉讼,可以依 当事人的申请或职权追加这些人进入诉讼中来,成为诉讼当事人。

    (二)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特征 分析我国审前程序具体的内容,可以看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立法具有如下 特征: 1.法官是整个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中的主体。大部分工作和任务都是有法官 独自来完成的,法官依职权包揽审前程序中的所有活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代理人基本不介入,不发挥作用;
    2.审前程序中准备活动的目的单一。在审前程序中,法官积极主动的调查收 集必要的证据以及进行各种诉讼活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查明案件事实,寻找 案件争点,以便在庭审中更好的行使审判职能;
    3.内容准备上既包括程序性准备也包括实体性准备。法官除进行程序上的 活动外,还包括对证据材料在内的各种诉讼材料进行详细、全面的实质性审查,以 了解案情,并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
    4.法官进行各种准备活动形式不公开。在审前程序中法官所进行的各种诉 讼活动,不论是送达诉讼文书等程序性活动,还是对证据材料进行实质性审查活动, 都是有法官独自完成的,没有当事人的参与,整个活动都是封闭的、不公开的;
    5.审前程序的应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由于我国民事诉讼采用超职权主 义诉讼模式以及未设立证据失权制度,因而民事审前程序不具备当事人确定争点、 固定证据、促进和解的功能。

    可见,在我国立法上,民事审前程序并未形成完整独立的诉讼程序,其只是 庭审活动的一个阶段,且不存在程序上的法律效力。这与国外结构完善、价值凸 现的民事审前程序立法相比显得异常滞后。

    二、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弊端 我国民事诉讼关于审前程序的不完善性和立法上的滞后性,给实际审判活 动带来了很多弊端,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这种基本由 法官包揽,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几乎不介入的超职权主义的民事审前程序在审 判实践中,也越来越日益暴露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前程序中法官与当事人的权利义务配置不当,法官权利过多,严重偏离 当事人,不利于当事人权利的保障,不但不利于调动当事人的积极性,而且也扼杀 了当事人的诉讼参与意识。

    2.法官负责审前准备工作,准备行为与审判行为不分,容易造成法官“先定 后审”,使庭审活动流于形式,有违程序公正原则。

    3.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不能有效地防止庭审中的证据突袭,有违程序正当的要求。在我国,由于未建立有效的证据交换制度、证据时效制度,未规定被告答 辩义务,当事人的庭前准备工作很不充分。这样不但使庭审达不到应有的预期结 果,还容易造成一方当事人的证据突袭,不利于公平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审前程序中法官为了调查收集证据,积极与双方当事人接触,尤其是与单 方当事人接触的机会增多,这为司法腐败提供了便利条件,违背了诉讼公正的要求, 为当事人提供了贿赂法官的机会。

    5.审前程序中法院和法官包揽了大部分工作,付出了高昂的费用,这违背了 诉讼经济效益的要求。我国民诉法规定原告起诉被受理后,法院包揽诉讼文书的 送达、证据的调查收集等几乎整个审前程序的工作,这样虽然可以有效推进审前 程序的进程,但为此却支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三、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具体制度设想 分析了我国民事诉讼审前模式的现状及弊端,笔者认为,改造我国的审前准 备程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以当事人为主导,法官适当干预的民事审前程序模式。根据现代民事 诉讼当事人主义的基本法理,结合我国司法环境和改革方向,我国民事审前程序应 当以法官管理指挥下的当事人主义为其模式。当事人是审前程序的主体,负责提 供证明诉讼主张所需的证据材料,法官不再介入当事人收集调查证据的活动,以充 分发挥当事人保护自身利益、解决纷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法官享有对于准备程 序的控制权,负责组织、管理、监督准备程序的进程。

    2.设置准备程序法官,专门负责指挥和管理审前准备程序。使准备程序中的 法官和实际庭审中的法官分开,有利于避免先入为主先定后审,排除预断,促进审 判公正。把审判法官从审前准备工作中脱离出来,专门设置准备程序法官来组织 和管理当事人收集、提交和交换证据、整理争点等庭前准备工作,以便集中审理, 提高庭审效率。庭审法官不负责审前准备工作,有利于排除预断,进行居中裁判, 避免庭审活动形式化。

    3.建立完善的举证制度。我国虽规定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举证原则, 但因立法不详尽和法院职权主义传统的影响,在司法实践中,这一原则实际上并没 得到真正贯彻执行。要想建立完善的举证责任制度,就必须严格执行“谁主张谁举 证”,明确划分当事人及法院收集证据的范围。除了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提供的证据以外,法院不得以职权积极主动的收集调查证据活动。同时,应建立举证时效 制度,明文规定当事人必须在庭审前规定的期限内提交所有证据,除有正当理由外, 否则视为放弃举证的权利,由其承担不举证的法律后果;
    4.建立证据交换制度。证据交换是审前准备程序中的重点和核心,通过证据 交换,双方当事人才能整理争点、固定证据、防止庭审中的突袭。这有利于提高 诉讼效益,防止突然袭击,使对抗双方审前充分了解对方的主张和证据,从根本上 保证双方平等的辩论机会。

    5.设置审前会议制度。审前会议制度是美国民事诉讼中审前准备程序中的 一项制度。在我国的立法上应当借鉴美国的审前会议制度,在审前证据交换后,由 审前专职法官组织当事人和律师参加,审前专职法官引导当事人详尽地总结无争 议的诉讼主张、案件事实和证据,并将其固定下来;细致总结归纳有争议的诉讼主 张、案件事实和证据,缩小讼争范围。同时在审前会议召开的过程中,法官尽量寻 求在开庭前当事人和解的机会,使纠纷得到妥当、公正、迅速的解决。

    综上所述,审前准备程序对司法公正和诉讼效率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某种意 义上可以说是现代司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制度。具有独立程序价值的民事审前准备 程序的设立,是解决司法公正与效率之间矛盾的契合点。准备程序的构建,不仅仅 是一个法律上的立法技术问题,还意味着法官与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角色再分配,更 涉及到以准备程序法官与庭审法官相分离为核心的法官队伍职业化、精英化建设 等人民法院现存审判管理模式的更新,也是在司法领域内的一场诉讼理念之重塑。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民事诉讼最多几审【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分析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