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发展战略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行业经济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战略论文 > 新媒体时代安全文化建设:新媒... 正文 2019-11-05 07:36:54

    新媒体时代安全文化建设: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报道

    相关热词搜索:

    新媒体时代安全文化建设

    新媒体时代安全文化建设 摘要:“微媒体”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呈现方式。“微”既对应规模也对应状态,微 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共同构建的“微文化”形态,对城市化趋 势下快节奏的生活状态,表现出极高的适应性和支持度,通过“碎片化”式的时间 利用模式,反而成为人们耗时最多的应用;本文以“微信”为例展开新媒体时代高校 安全文化建设的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安全;安全文化;微信 一、新媒体时代的“微媒体”文化表征剖析 微媒体“绑架”用户的重要利器是移动互联网及终端互动技术,这一组合也 造成文化传播更加“碎片化”,人们在生产生活的间隙,可随时随地从微信平台上 获取资讯,或是几秒钟的小视频,或是一百多字可配图的文本,在内容分散的同 时又做到了短小精悍,提升了知识实用性;但同时,微媒体消解了文化固有的深 邃性、广博性,不断追逐“短平快”的传播方式,必然造成文化传播的局限,将大 众传媒引入“娱乐至死”的角落。当然,泛娱乐化氛围席卷微传媒领域,其可怕之 处并不在于娱乐本身,而是娱乐情绪“泛化”之后造成公众对社会、文化、政治、 经济等领域丧失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1],结合社会现状,诸如快手、 抖音等“微媒体”的代表应用,“感官性娱乐”永远排在用户服务的第一位,人们逐 渐丧失了长卷阅读动力和知识探索精神,将大量时间消耗在无限制的娱乐欲望追 求上,由此造成了新媒体时代的新现象:媒介越发达、沟通越顺畅,人反而越孤 独,这是一种不合常理的文化表征[2]。这一悖论在“微媒体”领域表现的更为 严重―――引用我国学者王颖吉在针对“媒介的暗面”的阐释―――新媒介的层 出不穷,让人在社会行为范畴下陷入繁忙与喧闹,但在社会心理层面却呈现出无 聊与孤独;新媒介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后喻文化”责任,原本存在于人们内心的、 未知的、遥遥无期的“可能落后于时代”的认知,在微媒体传播环境中变得触手可 及,每天人们都会发现大量自己毫不了解的知识,由此越来越依赖微媒体平台的 推荐与关联,进入“自我需求”膨胀和“自主获取”匮乏的恶性循环。概括地说,新 媒体时代的“微媒体”文化表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主客体之间具有强烈的从属性, 作为文化客体的用户群,在文化传播中匮乏自主性,受到供应主体(微平台)的影 响较大;二是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价值不断消解,文化内涵低俗肤浅,阅读理解 难度降低,互联网语境下的新生词汇生产频率、规模提升,进一步导致传统文化 意象消失;三是微媒体呈现出越发明显的“媒介霸权”特色,看似公平的传播机制下,资本、权力、商业文化的融入,潜移默化地干扰着文化受众的自我意识独立 性,整个网络文化环境中充满了同质性的表演与戏剧性的看客。

    二、基于微信平台建设高校安全文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基于微信平台建设高校安全文化的必要性。微信是微媒体的重要代表。

    根据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 年,微信(朋友圈)在移动终端社交媒体中使用率位居第一、达到87.3%,截至2018 年第一季度,微信用户数量突破10亿,个人平均每日使用时常高达90分钟,在移 动互联网总市场的比重约为25%。无论认可与否,微信都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人社 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它在社交、支付、娱乐、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 提供了便利,俨然成为一种新媒体时代的“标配”。安全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 要组成部分。传统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与学生之间往往是分割状态, 学校出台一系列的安全文件、讲座,或者在校园环境中张贴标语、提出口号,往 往被视为一种形式主义表现,且对传统文化语境的依赖,冲淡了高校学生对安全 文化主动了解的意愿。微信作为一种“微媒体”,其实现文化交流的基本机制,在 于用户主动了解与参与,而并非强加意愿;在高校学生人人有微信的状态下,微 信平台建设高校安全文化的必要性得以凸显。一方面,微信能够丰富高校安全文 化建设的内容,如“公众号”形式下,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观点、看法,推荐安全案 例、措施,甚至于提出尖锐的批评和改良建议。另一方面,微信作为一个自由开 放的平台,其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安全文化资源,方便于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部门 的借鉴和使用。(二)基于微信平台建设高校安全文化的可行性。微信足以支撑起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平台与框架。从功能角度分析可行性,微信支持文字、图像、 视频、HTML5富媒体等多种传播形式,提供即时通讯、平台推送、圈际传播等 多种沟通方式。以“公众号”为例,微信提供了“服务号”、“订阅号”、“小程序”三 种类型,满足了不同主体对用户规模化管理的需求。在更为广域性的新媒体传播 技术层面,二维码入口、语音辨别、网页授权、电子支付等,微信繁密、多样、 实用的功能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其在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可行性。1.更 符合高校学生互联网使用习惯,扩展网络交往的深度。高校学生在接受新鲜事物 方面能力较强,加上校园环境中人员众多、流动性较大、设备资源局限,智能手 机的便携性更为符合利用互联网的习惯。同时,从使用频度上说,微信的“朋友 圈”功能位居首位,以“好友关系”为基础实现了交流的真实性,形成名副其实的 “圈子文化”。加上手机号、名片、二维码等好友关系建立的“门槛”,很好地规避 了传统互联网的“匿名性”,有利于实现网络交往的深度延伸。2.更符合高校学 生的传播速度需求,实现一体多元的互动。整体上,我国社会互联网基础建设不断完善,4G覆盖、免费WIFI普及的背景下,微信能够很好地满足高校学生对沟 通速度的需求,以收发文件为例,不再需要到机房或回宿舍才能做到,智能手机 完全可以做到收发浏览,这种突破硬件限制的便利条件,形成了“一台手机、多 元应用”的普遍性。3.更符合高校学生对互动交流心理,增强安全文化的效果。

    新媒体技术赋予更大的话语权,去中心、去精英、去权威的意识形态出现,导致 “从上至下”的文化传播模式彻底崩溃,尤其对于个性较强的高校学生而言,从心 理上抵触各种“强制性文化”输出,更青睐于资源、自发、自由的传播机制。“安 全文化”的建设关系到高校师生的切身利益,借助微信这一互动性强的媒体平台, 能够很好地规避官方传播(安全手册、安全讲座等)的单一传输弊端,达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

    三、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方案 (一)建立高校安全文化微信平台体系。微信为“微办公”提供了便捷条件, 成为师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但这种使用模式往往较为分散,例如以 “班级”为基础构建的微信圈子,主要用来发布教学、考试、作业、解惑等信息,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难以渗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 学校部门容易忽视微信平台的教育、践行价值,仍然主要以文件、讲座、报告等 形式为主,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特征,难以在学生间中发挥警示作用。另一方面, 高校师生自发建设的微信纽带,没有形成持续、有效的管理能力,仅仅是一个“传 声筒”,成员之间不会主动分享“安全文化”主题的内容,本质上,这是一种资源 和机会浪费。要建立高校安全文化微信平台体系,必须让受众意识到安全问题的 重要性,努力从媒介层面去塑造符合文化意图传播的形式,挖掘、融合微信所具 备的全新优势,在传播状态方面打造媒介领域的“马太效应”[3],达到高校安 全文化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的效果。在平台体系设计上,包括“行政模式” 和“生态模式”两种类型。1.行政模式。将“安全文化”的相关内容,统筹到高校 整体微信平台构建上,与教学、校务、后勤、文化等内容保持平行,这样有利于 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如图1)。图1行政模式2.生态模式。将“安全文化”视为一个 独立项目,“破坏”现有的高校组织模式,围绕着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项目,提供完 善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具体情况可根据高校组织中部门设置的情况展开, 如“保卫部”为基础,配备电脑设备、技术人员、编辑人员等,建立“高校安全文 化建设公众号”,定期推送与高校安全文化相关的素材,并配合多部门、多机构 开展工作,以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安全警示案例,引起大学生的警觉和反思(如 图2)。图2生态模式(二)加强高校安全文化微信话题策划。“娱乐至死”的互联网文 化氛围下,吸引大学生的新媒体资源很多,尤其自媒体的迅速发展所导致的阅读碎片化、去中心、随意性等特征,在微信平台上呈现出无规律、无秩序的混乱感 [4]。高校安全文化微信作为一个主旨清晰明确、功能定位稳定的平台,必须 要做好信息筛选和加工处理,坚决规避随意“复制+粘贴”的运营现象,一方面, 在安全文化内容传递上,应该采取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语言叙述模式, 另一方面,在整体的教育价值上,则要不断向权威性、专业性层面靠拢。通过微 信话题策划的方式,抛出新颖的观点、新生的案例、新奇的构思,吸引高校大学 生参与进来,贡献自己的智慧,以这种“接地气”的互动方式,无意中也促进大学 生在安全文化方面的践行。例如,山东管理学院安全教育平台的运行,采取了典 型的“生态模式”,任何部门、个人均可以投稿,从自身关注的角度抛出话题,为 安全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如图3)。(三)引导高校安全文化微信舆论走向。互联网技 术催生的新媒体文化环境并非“法外之地”。微信所代表的“微媒体”由于具有强烈 的便捷性,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网络言论的随意性,用户“不假思索”或“情绪使 然”的发言、转发,都可能造成谣言泛滥、侵害隐私等现象,尤其近年来,“微媒 体”在推动社会反腐倡廉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一定作用,造成对微媒体文化舆论价 值的过分夸大,微信传播过程中欺诈、谣言、暴力、色情等违法现象呈现增加趋 势[5]。高校空间的特殊性,很容易造成一个事态向不良舆论方向发展,如果 忽视舆论走向的引导,一个片面性的信息,都可能被成倍放大,引发不必要的恐 慌,破坏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因此,高校微信平台应充当舆论引导的主体, 充分发挥事实澄清、真相剖析的功能。同时,作为一个安全信息集散地,高校安 全文化建设微信平台一方面要密切关注信息动向,发现潜在风险和舆论危机,做 好预防化解准备。另一方面,在出现安全问题之后,要第一时间发布应对方案, 避免群体性恶性事件发生。(四)提升高校学生微信媒介辨别能力。2016年发生的 “徐玉玉事件”警示当代大学生,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泛滥的新媒体时代,必须拥 有过滤和分析咨询的基本能力,才能避免自身受到伤害。相对于公安部门的监管, 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才更为重要。微信已经成为高校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与家人 通信、师生之间的交流、日常的支付等,这些环节都有可能成为恶性侵害的“空 子”,由此,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教育功能,特 别是对于那些刚刚或即将走进高校校园的学生,引导其关注公众号,“应时应景” 推送相关的安全教育内容,将安全意识贯彻与整个大学生涯,并将这种文化素养 延续到毕业之后的生活、工作领域。

    四、结语 高校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环境,安全问题时刻不可掉以轻心,相对于事后 弥补,更应该加强事前预防。微信作为高校师生日常必备的新媒体工具,对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便利应用条件,节约了成本、简化了流程,以此构筑的高校 安全文化平台体系,既符合互联网文化时代传播特征,也符合新媒体用户习惯,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新媒体时代安全文化建设: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报道》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