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发展战略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行业经济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战略论文 > 【浅析师德培养的问题和对策... 正文 2019-11-13 07:46:22

    【浅析师德培养的问题和对策】 师德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师德培养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师德培养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师德对于学生、教师和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师德培训是提高教师 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的师德培训存在观念片面化、目标抽象化、 内容空洞化以及方式形式化等问题。为了提高师德培训的质量,应转变培训观念、 提升培训目标的针对性、提高培训内容的应用性、增强培训方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师德;
    培训;
    教师 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幼儿园教师虐童”“教师猥亵、性侵学生”“校长带学 生开房”“教师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等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师德问题的广泛关注。

    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加强师德建设。师德培训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方式,理 应成为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一、师德的重要性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需要遵守的外在行为规范,也是教师需要 提升的内在品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 要作用。(一)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师德为引领。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品德的形成阶段,特别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为他们树立良好 的榜样。一方面,师德本身具有教育性。师德之所以具有教育的作用,原因在于 师德可以直接构成教育内容。教师扮演着示范者、榜样者的角色,在学生心目中 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地位,教师的德性修养、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人格特征、 为人处世的方式自然成为了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内容;
    同时,师德也影响着教育内 容,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无不渗透着教师 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所以师德总是以显性或者隐性的方式影响着教育内容。另 一方面,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能否积极地接受教师的 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师所持的情感态度。一般而言,当学生喜爱老师, 则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主动地发展自我。对于“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调 查显示,尊重、公正、关心、真诚、爱护、负责任、信任、微笑、激情、风趣幽 默、知识广博、懂我和以身作则等词成为学生喜欢老师的关键词。m而这些关键 词正是教师道德品质、人格特征等师德要素的反映。正是这些师德要素使得学生 愿意接受教师的影响,文化的传递和期望的教育影响在师生互动中得以实现。

    (二)教师的发展需要以师德为支撑。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爱是一种情感,也 是一种精神力量。目前由于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待遇不够理想、学校管理 环境等因素,导致了许多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倾向。此时就特别需要发挥师德的支撑作用,重新激发教师对职业、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因为情感是一种 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体验,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就是一种高级情感,它会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一种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2] 责任感是教师爱岗敬业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判断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在 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许多中小学教师仍然被禁锢在应试教育的牢笼中,仍 然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为追求,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失去了对学生 的责任感。而师德可以唤醒被教师所遗忘的责任,促使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 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这就使得教师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成为一种自觉的行 动。(三)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师德为导向。首先,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对 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弘扬高尚师德,一方面可以抵制 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促进社会的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可以赢得广大民众的尊 重,提升教师的形象和地位,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其次,具 备良好师德修养的教师不仅重视“教书”,更注重“育人”,总是会通过自身良好的 师德形象去感染和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而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文明言行举止, 这就有利于优良班风、校风的建立,进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最后,教师 与学生都是社会人,他们会将已经形成的良好品质带入家庭,影响家庭成员的道 德,进而影响邻里以及整个社会风气,这就有利于社会整体道德的提升,促进我 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当前师德培训存在的问题 师德培训本是为了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定 的道德意志以及合理的道德行为。然而常常事与愿违,师德培训不仅没有取得理 想的效果,甚至遭到了部分教师的反感。但这并不代表师德培训没有价值,而是 反映出当前培训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一)培训观念片面化。长期以来,人们对 师德的认知形成了一种单极思维定势,即认为教师是师德实践的主体,所以出现 师德滑坡现象。首先应从教师身上探寻原因,解决对策也应瞄准教师。在这种思 维定势的影响下,学校管理者将自己视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师德 标准的制定者和师德高低的评判者,而不是师德问题的引起者和责任者,[3] 常常将师德失范归咎于教师,将师德治理也指向教师,珠不知他们也是引起师德 失范的原因,也是师德治理的对象。所以,人们往往将师德建设定位于教师,相 应的师德培训也指向教师。这种将管理者“置身事外”的片面化的培训观念,不利 于师德建设的长远发展。(二)培训目标抽象化。“春蚕”“婚烛”“人梯”“园丁”等 一直是教师的代名词,“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对教师职业最高的赞誉,毫无 疑问,教师是人们心中的道德指模,肩负着社会赋予的较高期望。因而师德培训同样追求师德的崇高性,以培养教师的“至善”人格为目的,希望将教师培养为“圣 人”,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无疑给教师套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教师只要出 现任何违背自己身份的言行举止,则会被冠上“不道德”的罪名;
    常常从政治上和 思想上要求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甘于奉献,而不考 虑教师的实际需求、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目标忽视底 线师德,远离教师的真实教育教学实践,对于教师而言过于“高大上”,是可望而 不可及的。(三)培训理论空洞化。当前师德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师 职业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律法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 师先进事迹等。不可否认,这些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师德认知, 启发教师从道德的层面去思考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适宜性。但是培训仅仅教给教 师理论性知识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些理论一般性的,难以涵盖教育 教学的所有道德维度。例如,有学者指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仅存在许多与教 师职业无关的规定,而且关于教师职业行为的规定非常模糊,具体执行时缺少可 操作性和具体的评价标准,难以准确判断是否符合师德规范的要求。[4]另一 方面,这些理论知识旨在提高教师的师德认知,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因而难以 获得教师的青睐。(四)培训方式形式化。当前师德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大致 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集中培训,通过专家讲座、师德模范现身说法、案例分析、 讨论交流等,帮助教师学习师德相关的知识;
    二是校本培训,学校通过开展丰富 多彩的师德活动,引导教师努力践行师德,如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师德师风宣讲、 师德风采大赛、“师德标兵”评选、开会研讨师德问题等;
    三是自我教育,即要求 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与师德相关的文件、书籍、资料等,并撰写读书笔记或学 习心得体会。如此多样的师德培训方式虽然有利于引导师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但是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大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对于部分教师而言,专 家讲座只是下达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讨论交流只是私话闲聊、相互抱怨,心得 体会只是文字复制、不必有自己的思想。师德培训过于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常常 适得其反。

    三、提升师德培训质量的对策 师德培训能否提高教师的师德?研究表明,与没有接受道德教育的学生相 比,接受了道德教育的学生其道德理论与推理水平更高,因此道德教学可以教给 学生道德,那么我们假设师德培训也应当或多或少地有助于教师的道德发展,人 们对师德培训的怀疑不是否定所有的师德培训,而是怀疑某些具体形式的师德培 训。[6)因而,为了发挥师德培训的作用,需要对培训进行改进。(一)转变 师德培训观念,提高全面性。走出师德建设的困境,需要转变师德培训的观念,确立师德培训的辩证思维,将学校管理者纳入师德培训,提高师德培训的全面性。

    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以德为先,引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我们 通常认为教师的师德会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发展产生影响,同样地,管理者的师 德也会影响教师的师德,正所谓“上行下效”。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管理者不仅 应具备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还应成为教师的学习的榜样,用蕴含责任、关爱、 尊重、以身作则等师德要素的内在权威收获教师的信服,实现对学校、教师和学 生的价值引领。因此,有学者提出“师德培训应该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必修课”。

    [7]通过师德培训,弓丨导管理者重新审视学校的管理环境,努力营造和谐的 校园文化;
    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解决教师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反思自己的管理 行为,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二)明确师德培训目标,提升针对性。基于师德 培训时效性的考虑,培训应以解决教师当前的困惑、满足教师当前的需求为目的。

    由于培训目标的抽象化,导致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培训者往往从教 师应承担的责任来要求教师,而教师却会考虑,这对于‘我’有什么用”。[8]当 培训的“供”与教师的“求”不相符,则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所以师德培训应 重视培训需求的分析。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调查方法,了解教师的师德现状、 面临的道德困惑和实践问题以及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将教师的实然需求与师德的 应然要求相结合,构建有针对性的师德培训计划。基于师德培训长效性的考虑, 培训应以发展教师道德判断、选择、反思和决策能力为目的。由于社会发展的瞬 息万变,既有的师德知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教师和所有情境,以及解决所有的道 德困境。而道德判断、选择、反思和决策是个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是个体可以终身受用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可以帮助教师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行 动,从而使自己的行动越来越合乎道德。(三)丰富师德培训内容,提高适用性。

    教师参加师德培训都期望能够获得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非仅仅是理论性知识。

    安德森关于知识的分类观点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启示。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 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而程 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所以师德培训应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相 结合,其中师德含义、内容、原则、意义等陈述性知识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必 要的信息,是教师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讲授的过程中应结合各种真实具体的 案例,以加深教师对师德知识的应用;
    而解决道德困境或实践问题所需的程序、 方法或步骤等程序性知识,可以加深教师对师德知识的理解,在讲授的过程中应 注重提取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师德敏感性,发展教师的道德反思和决策 能力。(四)改进师德培训方式,增强有效性。案例分析法是师德培训中常用的 方法,具有特殊的价值:首先,案例一般包含对偶故事、道德两难情境或者取自 教师的真实教育实践,是多数教师容易面临的问题,因而容易吸引教师的兴趣,引起教师的共鸣;
    其次,教师可以从案例中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训练教师的思维能力,从而指导自己的问题解决;
    最后,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可 以归纳出师德理论,有利于加深教师对师德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因此,为了 更好地发挥案例分析法的作用,可以借鉴国外学者布莱恩?沃尼克和莎拉?西尔 弗曼提出的案例分析框架。w该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九个步骤:(1)弄清楚案例 呈现出来的事实信息;
    (2)考虑案例涉及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了解他们的看法;

    (3)识别和定义道德问题,即揭示案例中隐藏的道德标准、原则及其冲突;
    (4) 确定一些问题解决方法的选项;
    (5)对这些选项进行理论分析,思考特定选项 对所有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可能后果,以及这些后果实际发生的可能性;
    (6)考 虑你的教师角色;
    (7)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获得帮助;
    (8)作出决定;

    (9)确定如何评估和跟进所做的决定。这种结构化的案例分析框架,对于培训 者而言,可以减少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的随意性,能以一种更客观的方式来评价 教师的道德决策过程;
    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师德知识的具体应用过 程,发展他们的道德决策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问题的解决。师 德培训不是为了培养道德高尚的人,而是为了提高教师的道德认识、判断、反思 和决策能力,能够作出合乎道德的行为;
    并非是浪费时间和增加负担的任务,而 是教师解决问题和困惑,提升自我的途径。当教师意识到自己对于学生和他人的 责任,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的可能后果,则会在工作中努力满足更多学生的需 要,努力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教育者,这就是我们关注师德、强调师德培训的价值 诉求。

    作者:朱美玲 何小龙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附属小学 四川省乐至 县良安镇中心小学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浅析师德培养的问题和对策】 师德》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