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发展战略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行业经济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毛概结课论文1000字 [大学毛... 正文 2019-09-20 09:52:51

    毛概结课论文1000字 [大学毛概结课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毛概结课论文

    大学毛概结课论文 大学毛概结课论文篇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公平》 摘要: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公平也是我们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社会的不公 平现象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关注社会公平乃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公平 一、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以及由他衍生的价值增殖规律(生产 剩余价值并进行积累的规律)。价值规律是单位商品的价值最与劳动生产力成反 比的规律,价值增值规律是以生产力为手段达到正比增殖价值的规律。商品生产 者只要提高生产率就能正比使投入的资金或资本保值和增值;同时,优胜劣汰竞 争中,它还迫使其他生产者也必须提高生产率,资产阶级正是依靠这两条规律“在 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 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社会主义更要利用这两条规律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已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都只能按照价值规律来办 事。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公平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 市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平原则作为确保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得以真正落实 的道德对策,主要体现在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劳动者提供条件的公平、机会的公 平,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场运作本身就必须使利己性与利他性结合起来是市 场运行的客观规律,它要求市场经济的环境是没有歧视和特权存在,竞争的机会 和起点公平,市场主体交换和竞争所遵循的原则相同。在公平的规则下,人人都 能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以最终达到资源分配上的公平。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公平,因此我们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要注意做到注重公平。

    二、不公平的原因分析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指挥下,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人们生活 直冲小康社会。20多年来的经济成果是很多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与此同时, 我们的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也是越来越突出。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达 3.22:1,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另外,地区 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我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达10 多倍。目前在全国城镇就业人口中有约4000万左右的下岗职工和院校毕业生找不 到工作的失业人口,他们中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拿到每月200元左右的“低保”费 或失业救济金;有人数在2亿左右的从农村流入城市和矿山的“农民工”,他们大多 从事着城市中最累、最脏、最苦、最危险和最不稳定的工作,收入只在500-1500 元/月左右,而且一般享受不到“两保”待遇,他们中许多人是处在社会的边缘化 合办边缘化状态,即他们既无法回到故乡的农村去谋生,又由于身份问题而不能 被城市所真正接纳,在企业中高官和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大的惊人。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点:
    1、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存在确定了人一开始就处在不平等的地位 中国公民在户籍上被人为的划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户口迁 移过死,难以满足公民正常迁移的需要。现在2亿多农民进城务工所获得的待遇 也是无身份的农民工,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农民工受歧视的现象也 是普遍存在,户籍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挂钩,被人为的赋予太多的“附加 值”。而市场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格的平等和一切资源的自由流通(包 括权利和人才),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是完全违背的。

    2、社会法制不健全。市场经济所强调并主要体现的公平是参与和过 程的公平,它需要有人人必须遵循的规则作保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说规则 公平。没有规则就没有当代的市场经社会,有规则大家都不将其放在眼里,那规 则如同废纸。目前中国的法律部门和法律条文已趋向健全,但法律的效力还是很 弱,我们应加强对于法律权利的维护、执行和监督。

    3、资源分配不公平。“仍然贫困的原因是他们被排斥在资源机会、信 息以及较富裕的人所拥有的人事关系之外。另外,贫穷本身就是遭受社会歧视的, 这是的穷人更加难以进入生活所必需的社会网络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这种恶性 循环是很难打破的。”另外,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本质上就是权利经济,自愿由 政府来控制,有权利掌握着的意志来决定如何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 分配,中国有着悠久的“官本位”意识,如此时的权力与利益相结合,而当没有任 何力量可以制约、阻止它的时候,权力的鲤鱼就会很快的膨胀起来,滋生腐败。三、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社会结构急剧转型,社会各阶层利益分化也呈现 扩大化趋势,当今社会的产生了相当比例的弱势群体,他们收入比较低,社会地 位落差大,社会认同感不强,恶性群体事件屡屡发生,所以协调中国经济发展中 的公平和效率使中国经济和谐发展就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以 实施。

    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分享 社会发展的进步成果。

    首先,改革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流动受到限 制和约束的状况得以改善,大量农村人口进城经商务工,但他们在工作、生活、 教育、劳动保障等许多方面却不能和城里人享有同等的待遇。改革户籍制度、教 育、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结构,尽可能地为社会每一个人都提供和创造公 平的机会。

    其次,要维护公平竞争和合理分配原则。市场经济崇尚和鼓励竞争, 在竞争中推动生产力发展,创造社会价值,使每个人都有参与公平竞争的权利。

    竞争必将导致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分配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与人们在智力、体力 上的差异和劳动付出相一致的。它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不同作用,能 够激励人们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也能实现个人最大价值。我国现阶段坚持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维护公平竞 争秩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再次,防止两极分化。适当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差别能够调动人们的劳 动积极性,然而利益获得过分悬殊甚两极分化,却极有可能挫伤人们积极性,而 且会带来社会动荡不安。政府在再分配过程中要注重公平,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 节功能,通过各种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调高、促中、保低”,取缔非法收入, 整顿不合理收入,调整垄断行业的收入,剔除非劳动因素的影响,使发展的成果 尽可能平等的惠及每个人。

    最后,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种种原 因,社会上存在一些因所获利益甚少而不能维持正常生计的人,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政府要制定一定的政策对他们进行妥善安置,中 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 养老保险制度一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 助、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 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济困为重点的 社会福利。

    大学毛概结课论文篇二 《如何理解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的论断》 摘要:社会主义观是社会主义的元理论,它决定并制约着回答、解决 社会主义其他一系列问题的性质和方向。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观,就会有什么样 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与方法,也相应地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历史 命运。在过去很长历史时期里,正是由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 楚”,结果导致一连串比较大的失误和挫折。概括起来说,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 主要有八个方面“没有完全搞清楚”。澄清这些问题,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乃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 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问题的由来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划清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的界限这是自马克 思主义产生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及其政党长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一 个重要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形成了社会主义观。所谓社会主义观,就是 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和看法,主要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两个基本问题。社会主义观是社会主义的元理论,它决定并制约着回答和 解决社会主义其他一系列问题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有着什么 样的回答,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观,也就会有什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与 方法,同样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历史命运。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曾经确立了正确的社 会主义观,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后来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认识上偏离了科学的轨道,因而导致了一连串比较 大的失误,甚至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悲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尽 管此后工作中心逐渐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 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不仅 依然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重重谜团,而且有关社会主义的许多重大历史问题仍然 没有从理论和思想上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因而在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上也遇到了 许多困惑。

    由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 运,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是大非问题,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个问题也就成为邓小平率先明确提出、进而不断加以思 考并在以后多次强调的一个极为根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指出,对社会主义存在 “不同的理解”,是导致社会主义发展不顺利的重要认识根源。他还说,“社会主 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 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1984年6月,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说:“什 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 的。”1985年4月,在《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一文中,邓小平说:“什 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 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同年8月,邓小平在《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 路》一文中又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 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 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987年2月,他要求“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 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1987年4月,邓小 平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一文中说:“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 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 际。”并强调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 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这样,长期以来就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悖 论现象:一方面,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另一方面,我们对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甚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又“没有完全搞清楚”,在“摸 着石头过河”;一方面,我们认为过去搞的一套不是社会主义,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果断地抛弃了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而另一方面,我们对“什么叫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198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一文 中说:“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过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从过去对 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到1988年“才解决”,那么,这时候的社会主义观是否 就是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如果是,它今后还要不要再发展呢如果发展的话,那么 怎样发展才不至于背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真精神这些问题都需要从理论 上给予研究回答。尤其重要的是,邓小平说“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并没有完 全搞清楚”,究竟对哪些问题没有搞清楚这一点很值得进一步追究。笔者坚信,“理 论思维的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⑨,因而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成败得 失,对于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乃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无疑都具 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我们过去究竟对社会主义的哪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检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平凡的历史实践,在笔者看 来,我们过去的社会主义观至少在以下八个问题上对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1.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没有完全搞清楚” 1875年,马克思在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划分为初 级与高级两个阶段。在马克思看来,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阶段,它是共产主义 的基础,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未来前景;而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化需要有具备一 定的条件。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这一点,更多的只是强调它们的 共同性、一致性和贯通性,而对于两者的差别性、差异性和历史阶段性则注意不 多;尤其是对于如何从社会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需要哪些条件注意不够,甚至于 常常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不严格加以区分,把两者当成是一回事。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以西方发达的资本主 义国家英、法、德等的社会状况为理论原型的。然而历史的事实是,社会主义并 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在这些国家首先取得胜利,无论是前苏联还是中 国、朝鲜、古巴、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都是建立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 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这样的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不达标、“不够格的”社会主义, 距离真正的社会主义还有很大的差距,更不用说共产主义了。

    由于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关系认识上的模糊,中共中央在1958年8 月通过了一个《关于在农村建设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共产主义 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 的形式探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决议发布后,一股声势浩大的 “共产风”先在广大农村刮起,并很快形成高潮。很明显,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左” 的错误,它不顾实际情况,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在客观条件极不 成熟的情况下强行进入共产主义。这股“共产风.‘刮”乱了国家的经济和广大干部 和群众的思想,影响了党和群众关系,损害了共产主义的信誉,违背了社会主义 的发展规律,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一场闹剧,更是一场悲剧。后 来,我们才认识到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 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 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2.对如何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没有完全搞清楚” 马克思主义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 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提出了“两个必然”的原理,但要把美好 的理想变成现实,最终取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只有客观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才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资本主义。从 社会存在论的角度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有历时态与共时态两种形态。

    历时态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逻辑顺序上,社会主义要比资本主义先进,是 对资本主义的扬弃与替代,它以历史传承、重构的方式把资本主义那些有用的因 素留存下来,并增添了新的内容。共时态是指在同一时空结构中,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两种制度、两种实体同时存在,并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因为各种共在性原 因要进行必然的联系和交往。但无论是历时态还是共时态结构,两种制度都不是 非此即彼、水火不相容的绝对对立的关系,而是比较、借鉴的对话关系。历史证 明了这一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建立起来, 但却不能跨越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社会文明硕果;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借鉴并最终 战胜资本主义,但不能简单地拒绝或抛弃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在既具有斗争性,也存 在着统一性。一方面,不可否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的。正因如此,社会 主义从一诞生起,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就心怀恐惧,想尽各种办法对其进行扼杀、 围剿——经济上制裁,政治上打压,文化上渗透等等;另一方面,两者虽为矛盾 的对立面,但自二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处在同一时代背景以及同一 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两者具有相近的生产力基础,生产方式都是社会化大生产, 都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因此在较长时期里可以求同存异,互相借鉴、互相利用, 和平竞争、共同发展。客观地看,当今世界仍然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世 界财富的绝大份额主要掌握在资本主义国家手里,资本主义在国际政治、经济、 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仍居主导地位。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远远落后于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国家要壮大自己,就必须与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学习、 借鉴、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自身有益的东西。尤其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 题以后,如果再不合时宜地人为强调两者的对立性与斗争性,看不到两者在对立 之中还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包含的另一面,无疑是一种作茧 自缚、极不明智的思想。“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 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 不开世界。”所以,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 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 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 法,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没有完全搞清楚”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 也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既然距离共产主义还有很大的 差距,我们搞的只能是社会主义,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怎样的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是否有阶段性长期以来,我们对此没有完全搞清楚。

    建国后,受当时苏联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影响,我国 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多次动荡与挫折。1936年,苏联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 仅过了三年的时间,斯大林就提出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1961年,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提出要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计划用二十年的时间 “基本建成共产主义”。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批评了赫鲁晓夫在社会主义发 展阶段问题上的主观唯意志论,决定停止使用“苏联已经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 的口号,并在1967年的一次讲话中说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1982年安德罗波夫当政后,尽管对以前的提法作了一些修改,但仍认为当时苏联仍处在“发 达的社会主义这个漫长历史过程的起点。”在我国,毛泽东曾经提出“社会主义社 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个判断是正确的,直到现在也没有过时。在区 分“建立”和“建成”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发达的” 和“比较发达的”不同阶段,但是在社会主义的判断标准与建成时间问题上认识一 直比较模糊,前后矛盾、反复多次。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多次提到,中国 需要十五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将是几十年 以后事情;但在1958年他却推翻以前的认识,提出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1962年, 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过渡时期”。这种认识上的反复无常直接 导致了党和人民群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产生极大的困惑与混乱,同时也造成了我 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多次动荡与挫折。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 成就,但如果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与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等等。所以,党的十三大做出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 初级阶段的重要结论,并强调这是一个至少经历上百年漫长的历史阶段,需要经 过无数代人的不懈奋斗努力,才有可能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社会主义中 级乃至高级阶段。因而当前和今后,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 客观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历史阶段。只有对此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才能 在观察和处理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切问题时,首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实际出发,始终保证我们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基础的牢固性,避免或 减少盲目性、片面性和绝对性。

    4.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不是划分姓“社”与姓“资”的标准“没有完 全搞清楚” 长期以来,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出发,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产品经 济、计划经济,把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看作私有制条件下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 视市场经济若洪水猛兽并唯恐避之不及;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商品经济 必然导致私有制和剥削,从而对它严厉限制、打压。然而,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中 遇到的问题促使我们逐渐转变了对此问题的看法。

    实现对市场经济的重新认识,使人们逐渐接受市场经济概念并逐步深 化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这期间走过了一段极为曲折的道路。改革开放前,我们尽管批判苏联“修正主义”路线,但是始终没有走出苏联式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模 式。邓小平最先对计划经济提出了质疑。1979年,他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 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等人时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 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个不能是说资本主义。”后来,中共十二大做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的决定》,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为主,市 场为辅”的改革原则,并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这表 明党肯定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的作用。1985年10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 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 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 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 加速经济发展。”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又做出了新的概 括,即“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机 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1990年12月24 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主要负责同志的谈话时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 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 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1992年在南巡谈话中,邓小平更精辟地 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 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明确地说明,计划和市场是中 性的东西,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方法,没有社会制度的区别。1992年,党的十 四次代表大会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今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 是社会主义观的一次重大革命,表明中国彻底摆脱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观念的 长期束缚。

    5.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究竟是阶级斗争还是生产力“没有完全搞清 楚” 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在马 克思主义那里是以具有极差结构的“动力系统”或“动力群”而呈现的。这个系统中 的各个动力因素的关系不是无差别、平行的,而是一个以生产力为“元点”衍生出 来的、复杂的、有机的“合力”系统:生产力犹如一个大树的根基,从其上分别生 长出了生产方式、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科学技术、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 分枝。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它是理解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一把钥匙,也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最终手段。至于阶级斗争,在马克思 主义看来,只有在阶级社会里它才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一 般结果是导致社会政治革命,引起社会制度的更替;但阶级斗争不是人类社会的 常态,它仅仅同社会形态质变阶段相联系。随着社会主义的日益成熟与社会矛盾 的转移,阶级斗争将越来越弱化而不是相反。然而,由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 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起来的较长的时期里,当剥削阶级被基本消灭以后, 我们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错误地估计了时局,不断地发动大规模的群众 政治运动,后来提出需要“有一个政治战线和一个思想战线上彻底的社会主义革 命”,以至于爆发“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文 革”结束以后,在邓小平领导下我们及时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从“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转到“发展是硬道理”,全面进入改革开放、大力 发展生产力的新的历史时期。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贫穷落后是没有出路的。

    只有把生产力发展起来,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解 决国内国际问题、为社会全面发展以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也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物质基础。因此,生产力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 长治久安命运之所系,必须扭住不放,毫不动摇。

    6.对搞社会主义是照搬别国模式还是走自己的路“没有完全搞清楚”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要求。

    因为每个国家自己的路具体怎么走,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没有也不可能有解决这 些问题的现成答案,别人的经验只是适合于别人也不能照搬照抄,只有依靠自己 的力量,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取得规律 性的认识。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提供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 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对此,越共前长征也强调“马列主义原则适用于全世界,但如何结合越南的实际 来运用,则是我们自己的事,因为别人不会代替我们来做这些事情。马列主义原 则必须同越南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建国初期,我们“以俄为师”,学习并依靠苏联“老大哥”,接受苏联的 帮助“一边倒”,结果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发现此路走不通;后来又提出“以 俄为戒”,再一次提倡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结合我国长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 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 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 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又说:“各国必须根 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中国的事情 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所以,不机械照搬外国模式,不把书本当教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一切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尊重群众的实践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从历史发展中得出 的宝贵经验。

    7.对社会主义是不是“平均主义”、讲不讲物质利益“没有完全搞清楚” 改革开放前,我们把社会主义等同于公有制,这种看法来自于马克思、 恩格斯的论述;而对公有制的理解,又是一味地追求它的既大又纯。社会主义理 想为什么会被中国人接受笔者认为,简单地说,就是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想 符合中国人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心理需要。公有制被赋予了诸如公平、公正、和 谐、幸福等人道主义内涵,它是对不公正、不公平、剥削、压迫等种种道德上的 “恶”的反动。因此,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出的“大同世界”、“天下为公”、 “不患寡而患不均”、“重义轻利”等思想是相吻合的。所以,马克思主义从传人中 国的那天起,就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也激发出他们前所未有的革 命性与主体创造性。

    然而,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足与绝对化倾向,一方面我们建 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赢来了两个公平,即实现了民族独立,取得了平等的国际地 位;广大劳动人民第一次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但是,另一方面人民在为公有制 的优越性感到自豪和喜悦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受到公有制所带来的一些弊端,发 现公有制并非完美无瑕,其中之一就是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尖锐矛盾。我们的社会 主义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最迫切的任 务是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所以,是否能够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 激励机制,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是关键所在。但是,过 去我们考虑更多的是社会主义如何尽可能在所有的方面追求“一律平等”,“一视 同仁”,为了抽象的“公正”“平等”,大搞平均主义,常常不问贡献大小,不问劳动绩效按人头来分配社会财富,这种做法不是奖勤罚懒,而是鞭打快牛。实际上, 从长远来说,不仅没有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反而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 益。这种只有表面的而缺乏实际效率的“公平”,既违背了经济学原则,又不符合 科学社会主义精神,结果严重地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与建设社会主 义的热情。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平等不等于搞平均主义,平均主 义其实是另一种剥削的形式。真正的平等是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而非收入 的平等;真正的公平不是以抹杀贡献大的人利益为代价的,而是以效率为先,是 以合理的差别为前提的。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邓小平指出,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 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他指出:“我们坚持走 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 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 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 8.对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完全搞清楚” 阅读经典作家的文本,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恩格斯似乎很反感具 体、详细地给出未来社会主义的相关设想,他们还多次批评工人阶级政党内部热 衷于设计未来社会蓝图的理论家们。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经典作家没有未来社 会主义本质属性这方面的重要思想,虽然他们没有给出我们关于社会主义的细节, 但在他们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从中可以看出 未来社会的大体轮廓。1894年,意大利友人卡内帕要求恩格斯用最简洁的语言概 括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恩格斯回信说最能体现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是这样一段 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段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 经从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调节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 质特征。其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在《共产党 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这样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 话:‘消灭私有制”’有关未来社会的其他特征,马克思、恩格斯也零散地提到了一 些。比如,他们认为未来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在 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消费资料按劳分配、有计划地组 织社会生产,等等。尽管如此,我们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上还是有许多问题 没有搞清楚,具体实践中仍然走了许多弯路。在继承传统社会主义观以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基础 上,邓小平用新的语言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 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对于社会主 义本质的科学判断,突破了长期以来禁锢在社会主义理论上的种种腐朽、错误观 念,为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实践中解放思想,重新审视“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科学认识社会主义观不断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观,就会有什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与方法, 也相应地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历史命运。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主 要有八个方面“没有完全搞清楚”,澄清这些问题,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今 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乃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些经验主要包括:
    1.说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并不等于说过去我们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完全盲目、一无所知,也不等于说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没 有正确的成分 由于主客观的诸多原因(最主要在于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新生事物, 我们缺少经验),过去对社会主义知之不多,知之较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 解比较肤浅甚至夹杂着很多错误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无所知、都是错误的。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 过去在有的方面是清楚的,在有的方面还不清楚。毛泽东曾经说过:“对于我国 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已经有了十年的经验了,已经懂得了不少的东西了。

    但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 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应该说,从人类社会发展 的规律上、从基本制度方面讲,我们是清楚的。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 社会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等方面又是模糊的、不完全清楚的。

    过去我们搞社会主义既有惨痛的教训,也有宝贵的经验,在许多领域 还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巨大的成就。如果完全否定历史,否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 探索,既不客观,也不是唯物主义者的正确态度。尽管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 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了旧中国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成就,初步地但又有力地 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各种困难,这是社 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当然,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 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

    2.社会主义观作为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 一 社会主义观始终要受到人们所处时代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我 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 到什么程度。”因而,邓小平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 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 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根据现在 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观亦然。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认识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 规律,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并 没有穷尽社会主义的所有性质与方面,仍然需要随着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的发展 而发展,因而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 “老祖宗不能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坚持走社会主 义道路;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我们又必须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都存在着对社会 主义认识和再认识的问题,更不能说已经“穷尽”了社会主义的所有认识。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社会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能发展;
    只有发展,才是真正坚持。在社会主义观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要 反对把社会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主义;二是反对认为社会主义已经“过时了”、 “不行了”,否认它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的自由化倾向。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实 践没有止境,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也没有止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实践在继续前进,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也要不断继续下去, 永远不能停滞。”3.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仅有思想智慧还不够,更需要极大的理论气 魄、无畏的政治勇气 真正的理论创新和思想进步是与追求真理的胆识和无畏的科学精神 结合在一起的。认识、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原则,敢于趟理 论上的“雷区”,敢于打破思想认识上的条条框框,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哪怕 刚开始被视为“异端”、“离经叛道”也在所不惜。真理是客观的,实践和时间终究 会证明认识的正确性。邓小平曾经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 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 的事业。”“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 还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江泽民在1992年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 髓”,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 宝”,并将之写进新的《中国共产党党章》,这就把解放思想提到了一个前所未 有的高度。

    回想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遇到的风险和阻力是相当巨大的。同样,要 在社会主义观上更新观念,创新理论,就必须在坚持真理时具有极大的理论气魄、 无畏的政治勇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把思想认识从那 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 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4.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强调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是因为只有坚持这样的思想路线,才能做到一切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实际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把握世界潮流,才能解决新形 势下的新问题、新矛盾。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以及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正确的立足点,从而摆脱各种脱离实际的社会主义的空 想。一切脱离实际、脱离我国国情的东西(例如“左”的错误),无论其听起来或者 看起来是怎样的“革命”、怎样的合乎“理想”和“道义”原则、符合“马克思主义”观 点与原理,都是虚幻缥缈的镜中花、水中月。

    在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 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由于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而“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 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 强大力量。” 正是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以胡锦涛同 志为的党中央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着力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作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 决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毛概结课论文1000字 [大学毛概结课论文] 》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