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发展战略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行业经济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社会转型的高校师德重构思考... 正文 2019-11-13 07:48:47

    社会转型的高校师德重构思考 高校师德

    相关热词搜索:

    社会转型的高校师德重构思考

    社会转型的高校师德重构思考 所谓社会转型,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为先,由此引起的社会政治 生活、文化生活及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各种社会思潮、文化理念较之以往更加广泛地在我国激荡,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 盾和问题也凸现出来。高校教师身处思想和学术最活跃的前沿阵地,其师德状况 不仅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具有深远的影响。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值得我们注意 的是,由于社会转型期道德评价标准呈现多元化,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念趋向于功 利性,因此师德失范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之一。

    一、高校师德失范的现状 21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全方位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大潮 猛烈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原本远离尘嚣被视为“象牙塔”的高等院校同样无 法幸免。市场经济特有的价值观念已经延伸到师德领域,致使师德天平失衡。

    一是理想信念动摇。理想和信念是人生进取中最强大的动力。高等教育事 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理想信念胸怀共产主义远大 理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党的教育事业服务,但现实中,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 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一部分教师功利化日趋 明显,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对党的教育事业缺乏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对担负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缺乏自觉性,甚至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产生动摇。

    二是敬业精神淡薄。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自古以来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 重要组成部分。从主流来看,绝大部分教师长期以来兢兢业业,严谨治学,但随 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在思想多元化环境里成长起 来的高学历年轻人进入教师队伍,他们中的一些人对教育事业的崇高性认识不足, 不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当中,不再精心按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受教育 者,不再进一步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表现出满 足现状、不思进取、学业荒疏、知识陈旧的现象。敬业精神在部分教师中开始淡 化、弱化、扭曲,甚至逐步消失,这种令人担忧的现象直接影响着党的教育方针 的贯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的缺失。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大 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关系出现了功利化的标准。就高校而言,教育产业化 的推行改变了那种靠情感维系的师生关系,使过去那种以“尊师爱生”为基础的纯 洁的师生交往,沾染社会上的功利取向。教育被部分人等同于商业服务,师生关 系也被定格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给学生传授专 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而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 身心素质教育却不太重视,认为与己无关。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沟通和交流成为 高校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二、高校师德失范的根源 部分教师师德失范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高校乃至整个教育战线的社会 声誉,影响着大学教学秩序、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和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高 校师德失范究竟谁之过?其中既有教师个人的原因,又有社会历史的原因。市场 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个人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和空间, 也唤醒了国人沉睡已久的经济意识,改变了国人固有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的背 景下,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强烈地冲击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高校教师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选择机会面前,不少教师开 始以新的社会坐标审视自己的职业,并开始以新的价值参照系统衡量与自己相关 的利益分配,从而改变了过去的那种以追求精神价值为主的价值观。必须承认, 教师作为社会普通的公民,也是“经济人”,其行为同样遵循着市场经济行为代价 与报酬的原则。然而,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作为社会道德楷模的理想预期并没 有随着社会现实的改变而改变,尤其对于高校教师的评价理想化的色彩更浓。这 样就在高层次、理想化的师德预期与现实的师德状况之间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落差。

    由此可见,社会的师德规范,仅仅体现理想主义的追求是不够的,还必须 从现实主义出发,考虑教师自身发展需要,使道德实践在崇高理想的指引下不断 增加。

    三、高校师德重建的途径 之所以把当下的师德建设称为“重建”,是因为我国历来具有提倡“为人师 表”的优良传统。传统师德是中华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是中华民族优 良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师德建设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社会 转型的时代背景,只有重新审视师德的内涵,才能赋予其新的活力,才能正确把握新时期师德的发展态势和前进方向。

    第一,建立长效的自我教育机制。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方面,教育是一个充满挑战、蕴藏着创 造机遇的领域。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比 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教育的作用。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面临着巨大 的挑战,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提高业务素质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教师作为 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拥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学 科知识的互补和合作,继而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和体系,不断思考 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身体力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教师素质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还包括道德素质。教师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与学生共同发展和进步的教育过程。这 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己在思想素质、文化修养、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人格力 量等方面的养成与提高,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使自己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理想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甘 于奉献的良好职业形象。

    第二,建立科学的师德建设激励机制。师德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有一个 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有效地运用激励 机制有助于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和荣誉感,形成“争优创先”的良 性发展氛围。当前随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功利化,空洞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这就 要求从人们的内在需要出发,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就是要激 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科学而有效的激励必然意味着高校教师个 体工作热忱得到激发。我所在的福建农林大学于今年10月设立以福建农林大学前 身福建省立农学院首任院长―――严家显命名的“严家显最高奖教金”,通过民主 选举的方式,重奖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师德高尚的教师。这是福建农林大学设立 的最高级别奖励,在全校师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增强了教师严守师德的责任心,形成了浓郁的师德建设的激励氛围。

    第三,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是指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状 况和其行为目标的选择起督促、制约作用的系列措施与制度。监督和管理具有强 制性的约束功能,是保证各项制度和规范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完善师德建设必 须建立将教师自律与他律、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要广开渠道, 广泛参与,形成多层次、多样式的监督网络。各高校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中有必 要建设一个由学生、管理层及社会三方构成的监督网络,根据师德师风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的行为规范,对教师的职业行为进行监督,形成一定的压力,促进师德 师风建设。

    第四,营造师德建设的和谐环境。高校要努力形成以人为本、尊师重教、 服务教师的良好风尚,把加强师德建设与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关心教 师的身心健康,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 题;
    要畅通学校与教师的沟通渠道,认真听取并尊重教师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 议,充分调动他们关心学校、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关心教师的成 长和提高,为广大教师提高素质、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同时,通过校园文化的导向及其激励和调适的功能,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 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给高校师生积极的情绪影响和精神启迪,使他们 感受到温馨的文化气息,缓解因工作、学习、生活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有效地调 整心理状态。

    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还可以使高校教师精神得到升华,有意无意地 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品质等方面与高等教育目标相一致,从 而实现对自身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社会转型的高校师德重构思考 高校师德》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