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农村研究论文
  • 人口问题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农民工法制教育培训强化措施... 正文 2019-10-18 07:36:49

    农民工法制教育培训强化措施 农民工培训班

    相关热词搜索:

    农民工法制教育培训强化措施

    农民工法制教育培训强化措施 一、我国农民工法制教育培训的实践 当前,各地各部门把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放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 展的突出位置上,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任务,强化工作力度,使农民工法制 宣传教育工作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力推动了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不断 发展。天津、江西、山东、广东等省(市)把农民工列入“五五”普法规划重点普 法对象。吉林省律师协会成立了吉林省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为此配备4名专 职律师,面向广大农民工开展法律咨询与服务工作,深受广大农民工的欢迎。河 南省明文规定了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经费标准,保证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落 到实处。2007年5月,江苏省司法厅会同省委宣传部等13个职能部门,在全国率 先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工法 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明确全省农民工就业前要接受不少于4学时的法制教育, 就业中每年接受不少于4次6学时的法制教育。2007年6月22日,江苏省司法厅、 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在徐州举行了首批地市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指导协调省内的徐州与无锡、宿迁与苏州 二对地级市的司法行政机关、劳动社会保障机关签订了《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 作合作协议》,加强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联合,建立农民工流动到哪里, 法制宣传教育就覆盖到哪里的有效机制,形成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法制宣传教 育的同频共振,这标志着江苏省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合作新模式正式运行。

    江苏省内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这种法制宣传教育对我国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具 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我国在对农民工教育培训时有关专业技术的内容比较 丰富,而对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主要就是在农民工上岗前进行的教育培训中学习 《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内容相对简单。为 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必要丰富农民 工的法制教育培训内容。

    二、对农民工法制教育培训内容 (一)加强对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教育培训 要守法就得懂法,而懂法就得学法。文化程度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受教 育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人们法律素质的高低与其 文化程度成正比,即文化程度越高,其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水平就越高;
    反之, 其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水平就越低。农村成人受教育少、文化程度低,多为小学、初中毕业,再加上无法接受正常的法制教育,各种法制宣传也很难深入他们之中, 大多数人不知法为何物,对法律更是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导致他们的法律 意识普遍淡薄,不懂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常常已经触犯了法律,自 己还不知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严重后果,不清楚自己应负的法律责任。法律意 识的淡薄导致了当他们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他们会选择“私了”,却不会拿起法 律的武器维护权益,甚至采取“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旧俗,采取违法犯罪的行 为方式处理问题,往往自己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还不知道行为的危害性。农民工 对法律是否信仰,法律是否得到农民工的普遍敬重认同,是农民工主观上是否愿 意接受法律教育的关键因素。从理论上讲,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的一种特殊 的主观把握方式和在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心悦诚服 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法律信仰是无形的,却是在真正地发挥作用的深层次问题, 法律不仅是一种制度、一种秩序和一种统治工具,而且更重要的是法律本身隐藏 着一种公正的价值,代表了一种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只有外在的法律诉之于人 性,符合人的心理或情感,并从内心敬重法律、信仰法律时,法律才会真正发挥 作用。[2]一般来说,对法律的认知是对法律信仰和依赖的前提,较高的法律认 知水平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法律信仰和法律依赖感;
    法律的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核心, 直接反映公民法律意识的强弱。我国农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的传 统文化则以儒家学说为思想根源,强调人治而轻视法治,漠视法律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农村一直以来以宗法观念为中心,强化“人治”传统,视法律为统治工具,与 法治所要求的全社会树立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权力制约和公正、平等等法律理 念相违背。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权大于法”的思想根深蒂固,农民工认为法律没 有什么作用或者法律不是给他们这些人服务的,形成了“法律无能”的意识。[3] 很多农民工觉得上法院“打官司”不是维权的手段,特别是涉及“民告官”案件问题 上更是望而却步,许多本可以通过法律诉讼、司法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 演变成了信访问题。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北京 宣武区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调查报告》中显示有50%的农民工认为当前普法工作 最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4]因此,加强法制教育,形成崇尚法治的价 值观。农民工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提升,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农民工普法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农民工的法律素质,通过普法教育使农民工树 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法律观念,使农民工 学习法律、相信法律,遵守法律,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充分展现新生代农民 工勇于用法律维护、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坚强决心。同时,通过普法使农民工懂 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自觉遵守现行法律法规,并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的权威。

    (二)加强宪法中有关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教育培训目前,我国《宪法》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十分广泛,其中与农民工有 关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 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权;

    (3)宗教信仰自由权;
    (4)人身与人格权,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 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5)监督权,包 括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并依法取得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劳动者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因年 老、疾病、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社会保障与物质帮助权;
    (7) 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包括受教育权,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 由;
    (8)妇女保护权,包括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 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权利;
    (9)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公民的基 本义务是国家对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法律要求,是公民必须履行的最低限度的、 也是最主要的责任。我国宪法规定的与农民工息息相关的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有 以下五个方面:(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 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 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关注、尊重、平等对待和保护社会中一切成员的人格安全和财 产安全,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国际社会人权理论的重要内容。其中,平 等权、劳动及休息权、人身权及通信自由权、获得物质帮助与法律援助的权利, 选举与被选举权利,与农民工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平等权问题是宪法的基本问 题,平等权是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也是宪法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农民工 的平等权是没有宪法障碍的。平等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每一个社会 成员都有平等的基本权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平等权的实 现受到许多限制,应然的美好与实然的残酷之间的强烈反差成为触目惊心的现实 状况。[5]公民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年满十八 周岁的农民工,只要没有被法律剥夺政治权利,就享有这一基本权利,任何组织 和个人都不得剥夺。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从离开故土的那一刻起,实际 上就自愿或被迫放弃了这一权利,不能在暂住地参加选举,更不能被选举,回户 籍地参加选举或被选举的可能也因为种种的实际困难而无法实现。人格尊严平等 权是人必然享有的,与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与人们对社会的贡献 并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和否定无关。然而现实是农民工的人格尊严在相当大的程度 上没有得到尊重和保护,歧视、排斥、侮辱农民工的事例时有发生。物质帮助权 是指公民享有的获得社会经济保障的权利,公民的物质帮助权通过社会保险制度 体现出来。长期以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险严重缺失,尽管目前有些改善,但是全国大多数农民工依然游离在社会保险的安全网之外。此外,农民工工种比较差、劳 动报酬较低,较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女性农民工与男性农民工相比较受到歧视 现象更为严重,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侵犯了农民工的基本权利。同时, 农民工应该正确行使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不容许滥用权利,要自觉履行义务。公民基本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 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权利。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最高的立法依据和 行为准则。宪法中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也是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法律渊源。公民权 利是人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后,成为某一个国家的公民所产生的权利要求与主张。

    公民权利是以主体是否具有某一国家公民资格作为其获得权利的前提,确定公民 权利的标准是根据某一个人是否具有该国公民资格。是否具有某一国家的公民资 格就成为其权利是否能够受到有效保护的重要前提。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是衡量 一切宪法价值包括自由、效率、秩序的基本尺度。宪法包括多种法律价值,如效 率、正义、公正、秩序等等。在这些法律价值中,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具有根本 的意义。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和效率、正义、公正、秩序等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 的关系。效率、正义、公正、秩序等等以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为目的,并以公民基 本权利的保障体现出来。在宪法价值中,效率、正义、公正、秩序等等只有与公 民基本权利保障相联系并为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服务,才具有合理性。[6]公民基本 义务,是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是公民对国家具有首要 意义的义务;
    公民基本义务与基本权利共同反映并决定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构 成普通权利义务的基础和原则。

    (三)加强刑事实体法中相关犯罪的教育培训 从国家统计局2000年公布的数据看,全国流动人口犯罪占总数的32%之多。

    这一统计说明,仅占全国人口1/13的流动人口的犯罪总量却占1/3。可见,流动人 口犯罪问题已构成对社会的极大威胁,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7]尤其是近几年 来更为严重,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数量 已经大大地超过了本地人口的犯罪数量。农民工犯罪占农民犯罪案件的比例,已 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30%多上升到了现在的80%多;
    在有些地区,2005年农民工 犯罪率甚至达到了85.71%,2006年递增到了88.94%。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率呈 上升趋势,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间农民工犯罪发案率,比2001年至2005年间上 升了21.7%。[8]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刑法教育。刑法是国家整个法律体系 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刑法同犯罪作斗争,是通过对犯罪者的惩罚来实现的。一个 是犯罪,一个是刑罚,构成了刑法的基本内容。犯罪是违犯刑法并依法应给予刑 罚惩罚的行为。要理解某个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一般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来考虑。犯罪构成,是刑法所规定的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 要件的总和,它是一个人负担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各个犯罪都有其具体的构成 要件,即犯罪的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只有同 时具备这四个方面的要件,才能构成犯罪,才能追究刑事责任。对农民工进行刑 法教育,其首要任务是让农民工知道何为犯罪以及行为人的行为如构成犯罪必须 具备相应的犯罪构成。我国刑法分则分为十章,涉及400多个罪名。据调查,在 农民工犯罪人员中有78.4%实施的是侵财型犯罪,其中盗窃占62.6%,抢劫占 13.3%,诈骗占2.5%。[9]据广州流动人口犯罪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广州市流动人 口犯罪类型前七名排序为:盗窃23.1%,抢劫21.9%,抢夺17.4%,伤害6.8%,毒 品犯罪5.9%,诈骗4.5%,卖淫嫖娼2.2%。而全国流动人口犯罪类型的排序是:
    盗窃32.3%,抢劫14.5%,卖淫嫖娼8.3%,伤害7.8%,抢夺5.7%,毒品犯罪5.3%, 诈骗4.2%。[10]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侵财型犯罪无论是在规模、增速还是影 响力方面都要远远超过暴力型犯罪。农民工具有经济状况的贫困性,这使得获取 金钱财物是他们的重要目标。而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农民工囿于自身能力和 外部条件的限制,很难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安身立命的物质条件。在强烈的物质占 有欲望的驱使下,他们置国家法律和他人的财产权利不顾,铤而走险,频频实施 以占有财产为目的的犯罪行为,如抢劫、抢夺、盗窃、诈骗、聚众哄抢、侵占、 敲诈勒索等。同时犯罪分子为顺利实施盗窃和抢劫等犯罪,不论被害人反抗与否, 往往采取先发制人的方法,杀害、伤害或暴力控制被害人,使得犯罪的暴力性程 度明显增强。在对农民工进行刑法教育时要注意重点突出抢劫罪、盗窃罪、诈骗 罪、绑架罪、敲诈勒索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重大责任事故罪、交通肇事者、 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妨害公务罪、招摇撞骗罪、赌博罪、聚众斗 殴罪等常见罪的介绍和解释。刑罚与犯罪是刑法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刑罚,是 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强 制性制裁方法。犯了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农民工犯罪也不例外。在我国刑法中 有五种主刑、三种附加刑。主刑包括管、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刑罚的功能,是指刑罚的制定、 裁量和执行对人们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通过刑罚的适用,能够对犯罪人的行为 作出否定评价和谴责,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而使其丧失再犯的能力;
    能够平息 被害人及其亲属的愤怒和仇恨,不至于发生私力报复,从而起到平衡作用;
    能够 威慑普通大众,使其不敢犯罪;
    能够给公民树立一个守法光荣,犯罪可耻的信念, 自觉地遵纪守法,维护法制,坚决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因此在对农民工进行刑法 教育时,必须注重对具体刑罚的讲授。

    (四)加强有关劳动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根据劳动法律的有关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之前,必须签 订规范双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劳动合同。然而由于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淡薄,他们 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明确的劳动合同。大多数的农民工没有 享受到法律规定的休假待遇,有些用人单位甚至为了追求效率,完全不顾劳动法 中有关工作时间的规定,强迫农民工为用人单位提供长时间的无偿加班。目前, 我国农民工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但是用人单位随意克扣拖欠农民工薪资的现象极 为严重,我国农民工的薪资报酬得不到合理保障。为此,必须注重对农民工进行 相关劳动法律的教育培训,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劳动就 业方针政策及录用职工的规定;
    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与解除程序的规定;
    集体 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办法;
    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
    劳动报酬制度;
    劳动卫生和 安全技术规程等。具体而言,有关部门要加强《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广大农 民工能依法参加劳动,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针对农民工工资待遇偏低,用人单位 拖欠工资,劳动环境较差和工伤事故赔偿等问题,要对其进行《最低工资规定》、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女职工劳 动保护规定》、《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以及《工伤保险条例》等 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针对农民工易发劳动纠纷的现状,要对其进行《中华人民 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等法 律法规教育。

    (五)适当进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 农民工经常参与各种民事法律活动。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要知道公 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农民工在参与 民事活动时,要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和内容。一旦农民工违反了民事法律规 范就要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因此,农民工有必要学习民事法律中的相关内 容。农民工外出务工后,其在原居住地的权益仍需依法保护,这就需要学习农业 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种子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等。此外 为了维护社会经济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等,有关部门还需要对农民工进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婚姻家庭、交通 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妇女权益保障、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学习 宣传。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容易引起社会治安问题,帮助他们知道在发生纠纷、 矛盾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防止他们心理上产生认为社会 对其不公的“被害推定”,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应当有重点、有选择地讲授有关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规定、治安户籍管理规定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农民 工进行法制教育培训时不应仅仅注重介绍有关实体法的权利义务规定。许多农民 工在发生纠纷后,往往是通过传统的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诉或直接通过如爆炸、自 残、自杀等非正常方式来谋求问题的解决,而不知道怎样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公力 救济。因此,在对农民工进行法制教育培训时还应注重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等程序化的教育,使农民工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 道如何通过有关部门解决纠纷,懂得如何保留证据并运用证据来依法维权。

    三、对农民工进行法制教育培训时讲授方式的运用 (一)讲授式教学法的运用 在我国,讲授式教学法仍然是农民工法制教育培训中主要的教学方法,即 采取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讲授方式。如果在没有理解有关原理的情况下,让农民 工对有关法律案例做出正确的分析是相当困难的。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能保证在特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向农民工讲授最多的法律知识,可强化学生的接 受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学理论问题确实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对什 么是法的理解,它直接关系到法学的研究对象。传统的法的概念为:体现统治阶 级的意志和利益,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 和。这个概念仅局限于法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以及专政工具两个方面。现 在就我国社会主义法的认识在诸多方面达成以下共识:(1)法是人民的共同利 益和意志的反映;
    (2)法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的;
    (3)法要为经 济基础服务,因而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4)法是客观规律的文化汇载。这 就使得法的内涵更加理性而且被赋予了时代的精神。而对法的这些问题的理解,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优势明显。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之后,农民工对法学的一些 基本理论问题都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因此讲授教学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传统教学法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学理论教育,是我国法学教学的一大优势,甚 至美国法学院的教授也承认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10]。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以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为出发点和主线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带入真实判 例或虚拟案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件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 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学内容是教授者选择的一些具有代 表性的法律案例而不是枯燥的概念、法条和理论,有助于培养农民工的法律思维,从而提高农民工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能够为农民工提供一种 真实的法律环境,提供进行法律分析的素材和机会,通过大量案例学习法律的农 民工就能够有更多的法律运用的训练。一个优秀的法学教学案例必然会牵涉众多 法学部门及其他非法学部门的知识,这样可以克服目前我国法学教育条块分割的 弊病,有助于农民工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并拓展其相关知识。在案例教学法中, 农民工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的多向信息交流的开放式活动,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 问题,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农民工 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农民工提供 一种认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模拟临战的机会,使农民工具备更好的思维、推理以 及口才能力,在处理具体法律纠纷时能很快适应法律具体操作实践的需要。[11] 法制教育培训应着眼于培养农民工的用法意识。法律的真正活力不在于被知晓, 而在于被使用。现实中,农民工对于自己被侵害的权益,不仅不知道如何通过正 常的法律渠道加以维护,有的甚至不知被侵害的正是自己有权捍卫的合法权益。

    所以,对农民工进行法制教育培训时,对培养和增强农民工的用法意识与权利意 识更显得必要而迫切,应注意讲授式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综合运用。

    作者:王春林 工作单位:江苏大学法学院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农民工法制教育培训强化措施 农民工培训班》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