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农村研究论文
  • 人口问题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符号互动理论师德论文_师德理论 正文 2019-11-13 07:51:34

    符号互动理论师德论文_师德理论

    相关热词搜索:

    符号互动理论师德论文

    符号互动理论师德论文 一、符号互动理论简述 符号互动(symbolicinteractionism)理论又称“象征互动理论”,它由美国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Mead,GeorgeHerbert)最早创立。整体而言,这种理论强调从 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社会生活,研究社会中的个体和群体;
    同时它又认为,应该从 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环境中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有研究者概括指出,符号互动 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事物本身不存在意义,意义是人在与 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的;
    (2)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 解来应对事物;
    (3)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互动 的过程而改变的。[1]在符号互动理论中,符号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所谓“符 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举例来说,语言、文字、动作、物 品、场景,甚至他人的观点态度等等,它们都是构成人的生活环境的事物,因此 都可以视为一种符号。一种事物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 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比如,世界各地的人们, 基本都会公认“吼叫”(伴有语言的动作)使人害怕,而“和蔼”(一种态度)则令 人亲切。在人类所有的符号系统中,语言可谓是最丰富、最灵活的一种符号。个 体往往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各种语言方式来传达各种 意义,从而实现与他人之间的复杂交往。此外,物品、社会情境等也都可以成为 重要符号,比如,校徽是一所学校的标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红色的场境 则往往跟红火热烈、激昂向上、吉祥如意等紧密相连。个体的行为与活动是作为 社会学研究理论的符号互动论关注的要点之一。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将作为个体的 “自我”概念分解为“客我”和“主我”两个方面。其中,“客我”是指个体自己采取的 一组有组织的他人的态度,即个体从他人的态度和视角出发观察和评价自己的 “自我”,“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客我”能使社会个体之间通 过符号互动的过程相互协调与合作,并使社会在个体多样化的基础上保持稳定。

    社会的行为与活动是符号互动理论关注的另一个要点。符号互动理论强调,要了 解个人行为,就必须先了解群体行为。米德的“社会”概念则与“泛化的他人”概念 紧密相关。在符号互动论者看来,“泛化的他人”是使个体获得自我统一体的有组 织的共同体或者社会群体,即人类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有组织的社 会群体。[2]这种社会是一种动态的实体,是经由持续的沟通、互动过程形成的。

    在这个共同体或社会群体中,表意性符号担任着信息沟通的任务。通过运用符号, 参与者为他人和自己的行动赋予意义。二、表意符号与师德培训 表意符号是互动与交流的工具,而语言是表意符号中最重要的符号。因此, 在师德培训中,语言特别是有声语言就成了最重要的互动手段。师德培训中,师 德研究专家或教师中的师德模范开展的系列“专题演讲”“主题宣讲”或“我的道德 故事”等等,都能起到很好的符号互动作用。无声行为、姿态、肢体动作、个人 态度等等,也是符号。举例来说,尊重是一种态度,是表意的符号。有不少的师 德培训者与教育管理者都说:尊重教师是最好的师德培训。在笔者参加的“国培 计划(2013)师德培训者研修项目”中,培训者创造性地将参训教师安排到中小 学一线给中小学教师进行“师德宣讲”,让参训教师受到了专家般的尊重,除了接 受培训的一线中小学教师受到师德培训的感染外,参训教师本身也得到了一种很 好的能力锻炼并在师德方面得到了提升。[3]顺此,我们可以推理得出,师德培 训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参训教师来说,都是表意的符号。符号互动理论 为我们找到了“表意的态度”这种符号被运用到师德培训中,并能起到良好效果的 理论依据。情境也是一种很好的表意符号。在符号互动理论中,情境是指人们在 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包括作为行动主体的人、角色关系、人的行为、 时间、地点和具体场合等。实际上,任何具有意义的符号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之中, 才能确切地表示出其意义,因此人们也总是将上述种种因素进行组合以表达自己 的意义。事实上,人们只有将符号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或者在一定背景下去理 解符号,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涵义。通过对符号进行主观解释并赋予意义,人际 间的相互交流沟通才得以实现。在师德培训中,我们特别要注意运用好情境。当 前的师德培训,经常让学员走进有德育特色的中小学,或参观、或听课、或交流。

    让中小学本身的情境作用得以发挥的“田野学习”,成了师德培训中深受学员欢迎 的方式。“国培计划(2013)师德培训者研修班”让100位学员到特殊教育学校, 跟聋人孩子一起听课、一起活动,跟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起交流。通过活动与 交流,很多学员知道了聋人孩子学习的不易,了解到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的工作艰 辛与爱岗敬业。所有这些,都让参与“田野学习”的参训教师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甚至会在交流过程中哽咽落泪。这种直抵学员内心的师德培训,使学员在心灵震 撼中得到师德提升。笔者参与协助设计的华南师大“广州市花都区小学德育副校 长高级研修班”“走进中山”活动,班上全体41位学员分两天分别走进中山市西厂 小学与云衢小学,现场观摩了云衢小学学生的篮球操表演、花式篮球表演及双扇 舞的大型千人展演活动。孩子们熟练而整齐划一的优美动作,师生们进退场时良 好的精神面貌与在整体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高尚道德水准,震撼着每一个研修班学 员们的心灵。孩子们优美的表演,就是最好的德育情境,打动了学员们的心。而 西厂小学的特色大课间现场展示活动中,铁环叮当、长绳舞动、风筝哗啦啦、花样橡皮筋翻飞、拳打沙包、彩棒彩球交相飞舞……宽阔的操场成了学生欢乐的海 洋,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学生们还在快乐中学会了爱,他们更爱同学,更爱班级, 更爱学校。在这里,师生的快乐活动场景成为了一种表意符号,学生与学生、学 生与教师之间互相感染,通过无形的个体与个体的符号互动对话,学生与学生、 教师与学生、研修班学员与该校学生、该校教师与研修班学员的情感,互相产生 着正面的积极影响。在这里,情境作为一种符号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而 情境对研修班的学员们来说,通过赋予良好情境可以达到催人奋进的积极意义, 通过情境感染与对情境的内悟,促其师德水平得到提升。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 让文字、图片、音乐、电影、网络等等也都成为了表意的符号。由此提示我们, 师德培训就要大力通过读书看文、参观看图片展览、听音乐、看电影、网络交流、 同伴互助等等形式来完成。“国培计划(2013)师德培训者研修班”进行经典教育 电影赏析,不愧为现代媒体技术与师德培训形式的巧妙运用[4]。符号互动理论 所指的符号,其形式是多样的,因此,在师德培训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创造性地 创设与运用多种多样的符号,通过各种符号互动,师德培训的形式也会越来越丰 富。

    三、“自我”的充实与师德的实现 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他们是学生的行为楷模,对其师德要求自然是高标 准的。教师们要教给下一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这就要求教师自身 先要具有优良道德,即“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先有一桶水”。由此来看,教 师的高尚师德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被逼出来的。但高尚师德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问题。米德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是“主我”与“客我”互动的结果,其重要特征是它能够把自己作为对象,反观自身, 自己与自己交流。这种反思功能是人类所独有的。“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 的反应”,是“他在自己的行动中针对某种社会情境做出的反应”;
    “客我”是“有机 体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他人的态度”,“他人的态度构成了有组织的客我,然 后有机体作为一个主我对之反应”。人类的每个行动都开始于“主我”的冲动,然 后很快地受控于“客我”。对教师来说,当学生不听话时,“主我”想体罚学生,但 “客我”告诫“主我”体罚学生是不行的。这里“主我”与“客我”完成了内部对话,“主 我”受控于“客我”,最终教师没有体罚学生,“客我”就成了一种师德规范,教师 的“自我”通过“主我”与“客我”以内部语言作为符号互动的方式得以实现,教师的 师德得以形成。再如,当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起哄时,“主我”就想发火批评这 些学生,但“客我”意识到批评不一定起到良好效果。这时,“主我”与“客我”之间 就出现了分歧,它们就会以“是批评学生还是不批评学生?是不是我备课不充分?是我讲课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还是学生背后有什么原因?”等等问题开展 内部对话。教师通过多次“主我”与“客我”的内部对话,“自我”越来越完善,师德 系统也就慢慢形成了。又如,碰到学员在师德培训的课堂上昏昏欲睡时,培训者 之“主我”内在的冲动想怒骂这些萎靡不振的学员,但培训者之“客我”很清楚用骂 的方式在这个时候或许不能真正起作用,这时候,“主我”更多地是服从于“客我”, “主我”与“客我”之间在个体内部形成了一次对话。当我们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辩 论、自我赞美、自我责备时,我们实质上是在与一个“内部的人”对话。米德认为, “主我”与“客我”的经常性对话与相互作用,形成了“自我”。对于教师而言,“自我” 对话的德育就是道德意识、道德实践以及道德学习活动的反思,是教师对个体过 去道德生活经历的追问与对他人道德生活要求的探究,教师内心的矛盾与道德困 惑促使他尽可能地调整自己的道德态度,使矛盾逐步缓解,“自我”不断地得到充 实与发展。这样,高尚的师德就慢慢地形成了。

    四、“泛化的他人”与师德的发展 人是一个社会动物,个体的人离不开他人而生活,其道德意识必然受其所 生活群体的影响。“泛化的他人”就是个体自我形成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有组织的 共同体或社会群体,个体在做出某种动作或行为时,往往都会注重“泛化的他人” 的态度,这个“泛化的他人”的态度就是这个共同体或某一部分社会群体的态度。

    随着“泛化的他人”的外延越来越广泛,对教师而言,社会群体越来越大,社会群 体的态度也慢慢地成为了教师个体“自我”的态度,从而师德规范越来越完善,师 德水平的发展也就越来越好。学校作为教师的工作场域,也是教师个体与“泛化 的他人”不断通过各种表意符号进行互动的场所。一方面,教师的“主我”与“客我” 总是在进行着各种对话互动;
    另一方面,“客我”常常代表着“泛化的他人”的态度 在影响着“主我”。这提醒我们,师德培训不仅仅要注重个体的“主我”与“客我”通 过对话发展“自我”,也要注重与“泛化的他人”的对话,通过与各种共同体和越来 越多的社会群体的对话,通过表意的各种符号进行交流而选择、评价、完善自身 的动作和行为,更要注重广泛的社会交往,让更多的“泛化的他人”与多种多样的 社会群体的德育规范成为教师个体自我对话的对象。只有这样,师德的发展才会 越来越完善。这里也提醒我们,在师德培训中,既要注重“个体内悟与自省”,也 要重视师德培训的“同伴互助”,更要重视广大范围的“社会参与”。“国培计划 (2013)师德培训者研修班”在培训过程中所运用的“破冰之旅”“经典电影赏析” 等等形式的体验学习,让学员在体验中进行内部对话式的学习,在体验中进行内 悟式的反思。在此过程中,通过符号互动,学员完成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世 界咖啡”“小组研修分享与读书会”“锵锵三人行”等等形式的合作学习与研讨,学员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个体通过与“广泛的他人”的互动,使自己的态 度更符合共同体的态度,通过建立或修正自己以前没有的或不良的态度,从而形 成良好的师德;
    “特殊学校考察――田野学习”“走进白云――师德巡讲”等等广泛 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方式,让学员广泛地参与到更广泛的“泛化的他人”的社会群 体中,学员的“自我”得到更好的完善,师德得到更有效的提升。

    作者:赵龙山单位:广东省中山市教师进修学院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符号互动理论师德论文_师德理论》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