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农村研究论文
  • 人口问题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_大学生毛... 正文 2019-09-20 09:56:56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_大学生毛概论文2000字

    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篇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 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提出建设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所以,探讨了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重要意义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意义;举措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3)35-0263-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 价值观念。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 来维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所谓核心 价值体系,就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 定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 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

    各个国家对自己的价值体系,及其所支撑的价值体系的内涵有着不同 的理解。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其他社会制 度下的价值体系的。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性。这个鲜明性就是在核心价值体 系前面加“社会主义”4个字,这是带有定性的四个字,说明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核 心价值体系,不是其他社会制度所倡导的那种体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导向性。社会意识形态本身就具有多样 性,或者称之为多元。今天在我们国家,由于改革开放搞了30多年,实际上国家 的意识形态也已经是多样化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今后继续发展的一个 趋势。所以在意识形态多样化的背景下,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推动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可能替代所有的意识形态,但是,可以起引领、导向 的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包容性。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论述当中, 可以看出它的内涵包括4个层次、5个方面。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最 低层次是基础层次,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层次性、 广泛性来看,它也包含着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包容性很强。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 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 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在当 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1.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 神上的旗帜。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 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内容作出 清晰的界定越来越迫切。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 是要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 化,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

    2.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 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 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 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容易为全党 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 样的情况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 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3.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 共同进步。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

    那么,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 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 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 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4.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 争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 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 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 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 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 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 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

    5.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党的十七届 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 发展大繁荣,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在文化建设中,增 加资金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文化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完全必要的, 舍此,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就不能充分地表现和发挥作用。但是这种建设还只是 文化载体的建设,还必须注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灵魂。软实力理论的创始人、美 国的约瑟夫·奈说过,不能把软实力与软实力资源或软实力载体相混淆,不能把 美国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仅仅理解为可口可乐、好莱坞电影和牛仔裤,一个国家 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和政治价值观中。英国 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不用担心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今天中国出口的是 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这些话也提醒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能仅仅满足于改进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和政绩,而必 须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要把文化的载体建设和灵魂 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举措 1.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古人说:论先后,知 为先。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 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加大 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充分运用 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 大意义和基本内容,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和 新鲜经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以更好更多 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 动的内涵,提高创建水平,使人们时刻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和熏陶, 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 人们的自觉行动。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就是领路引导, 干部应该先行一步。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 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 向作用。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 范。要求老百姓去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 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

    3.坚持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使之成 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 科学规划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德育素质。

    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

    4.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重视引 领好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倾向, 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必须及时了解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倾向性 问题,认真分析各类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主要内容、表现形式、现实影响、形 成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只有努力构建具有 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 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篇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研究述评》 摘 要: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理论特色。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研究,理论界主要从其形成、内涵及表现、 实践基础、实践观和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 还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 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1494(2012)01-0035-05 2007年党的十七以来,理论界开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 体特色的研究,其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界取 得了丰硕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形成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五种说 法。

    (一)继承说 李瑞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的同时,也承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实践性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最根本的特性。实践性是使它获得科学性的根本保证[1]。张珊珊也认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来源于改革开放 的伟大实践,是人民群众历史实践的理论升华[2]。

    (二)实践推动说 张海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历史起点的,它既是应对实践、指导实践的 产物,又是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升华的产物。实践特性成为其精神实质最为突出 的外在显现,也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最为根本的内在 依据[3]38。

    (三)实践与理论互动说 尚庆飞认为,理论与实践在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总是呈现出双向互动 的复杂格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复杂 格局中不断注重强化“实践先行”的原则,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 一体系在较好地保持了理论与实践之间良好张力的同时,呈现出强烈的实践特色 [4]。齐卫平则从实践环节和理论环节逻辑上的一致性来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有两 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环节,这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展 开;二是思想创新的理论环节,这是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理论概括。

    两个环节互为前提,实践在理论指导下运行,理论在实践要求中提升,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与理论过程在逻辑关系上呈一致性[5]34。

    (四)时代决定说 王浩斌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性底蕴决定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质上是实践的,其实践主题是党的十七大所指出的,“科 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6]。还有的学者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在于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都是我们党为解决时代提出新课题的实践创新基础 上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7] 9。

    (五)多元说 朱荣英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既来自于它雄厚 的科学基础、变革社会的实际需要和人民群众实践的首创精神,又来源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中国方向和时代立场[8]。

    吕英建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性既来自于它雄厚的科学基础、 变革社会的实际需要和人民群众实践的首创精神,又来源于对党和国家新时期事 业发展新要求的创造性探索。它用一系列新的实践性理念深化了对党的建设和社 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敏锐、更准确地从理论上表达与体现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需要,从整体上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与当代价值[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内涵及表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内涵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内涵,理论界主要有以下 几种观点。

    一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的外在表现。习裕军、张娟认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 与之相对应, 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及其制度化成果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征就是这种实践形态的外在表现, 科学、开放、 渐进、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实践特征[10]。

    二是指其理论内容的实践性。彭家理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实践特色就是理论内容具有实践性,即理论植根于中国的实践之中,对实践具 有依赖性和指导性,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11]。齐 卫平也认为,解决实际问题是理论的基本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 践特色指的是它的基本内容贴合中国现实,紧密地服务于实践,体现了理论来源 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的思想先进性。这一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可以转化为人民群众实践指南的依据[5]34。

    三是指其在实践上的多种特性。唐焕韶、范晓莲认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是指实践基础上的本源性、实践探索过程中的科学性、实 践内容上的系统性、实践认识上的创造性和实践理论上的开放性[7]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表现 一是实践性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包心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 实践的结晶。从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始终把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人民群众的 首创精神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把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作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到始终紧密结合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迈向21世纪的新的社会实践,充分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 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再到始终适应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社会实践的新发展、新变化,深入探索和科学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规律等等,都无不深刻体现 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实践性[12]。

    二是实践特色主要体现在对“三大基本问题”的探索上。张海星认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性,是通过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 三大基本问题的梳理和阐释来构建和显现的,是通过对与此相应的共产党执政规 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三大规律的探索和认识来不断丰富 和发展的,对这“三大基本问题”、“三大基本规律”的探索和应答不仅形成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为基本的内涵要义,而且也构筑了其最为显著的实践特色 [3]38。

    三是实践特色还体现在理论实践的取向。李凤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征在于善于总结实践经验、体现实践发展要求和推动实践创 新[13]。

    四是实践特色具有多重维度。郑云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 践性特征的表现概括为指导能力、外在支持和实现价值三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较强的指导实践能力表现为能够解答和应对时代主题和当代中 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的问题、情况,并通过自我完善实现理论创新、推动发展和 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外在支持是指,经过多年实践检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拥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新的制度体制基础,同时得到社 会成员自上而下的认同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现价值主要包括:基 本价值,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和道路提供思想支撑和发展方向;理论价值, 即为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构建奠定理论基础;实践价值,即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和确立“中国模式”设定发展路径;认知价值,即深化共产党执政、社会 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14]。

    曾德盛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 面:(1)它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首先,理论创新主题 来源于实践主题。其次,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 践源泉。(2)它是在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中深化发展的。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是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中发展的。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对当代实践发展的深刻把握。(3)它是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理论使命的。

    首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生机和活力。(4)它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以与时俱进为理论品格的[15]。

    王若索则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色主要体现在:
    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不断探索回答实践提出的基 本问题中形成发展;其实践取向在于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与实现 人民的利益相统一,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吸取新思想,使理论体系不断充满生命 力[1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基础的体现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基础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四种观 点: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郑又贤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和依据,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检 验而不断发展的[17]。

    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齐卫平认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植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之中,生长和成熟于改革开放的实 践,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8]。申文明也认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实践检验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丰富和发展 的[19]。

    三是“十个结合”的经验总结。郭迎选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尊重人 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 结合、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 族文明素质结合、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 化结合、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这“十个结合”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20]。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是多向度和多方面的。夏 兴有、韩金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改革开放时代课题的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理论升华、社会主义运 动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21]。李立菊则认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根源有四个方面:精髓提炼于改革开放的实践、 主题与当今世界主题相耦合、核心体现了人民心中最根本的追求、立论基础植根 于中国实际[2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经验材料前提 王兆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经验材料前提,是以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透彻地分析了迄今已有的全部历史和现实的实践经验 材料,重点对全部人类社会实践、全部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的中国历史尤其是 中国现实国情、全部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资本主义全部的历史和现实这样四个方 面的实践材料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透彻的分析,从而提出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实际、 有利于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国人民造福的理论[2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观 王浩斌认为,作为整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实践模式内 在地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实践模式之客体向度;二是“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实践模式之历史向度;三是“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实践模式之主体向度[24]。

    戚嵩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和 发展突出表现为:一是实现了实践主体形式的转换,进一步高扬人民群众主体的 能动性,丰富和发展了实践主体论;二是把强调阶级斗争实践形式转向强调生产 实践形式,并把文化实践纳入社会实践形式,丰富和发展了实践形式论;三是重 新恢复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相继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 标准和科学发展标准,丰富和发展了实践标准论;四是制定了现阶段实现人的自 由全面发展的具体纲领,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置于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统 一中来实现,丰富和发展了实践目的论[25]。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价值 (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针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 指导方针,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对此,苏荣把这 一理论体系对国内建设的指导意义归纳为三方面:一是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 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为我们在新世 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三是 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26]。

    (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的深刻启示 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深刻 启示,对人类进步事业具有深远影响。对此,张爱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党建设、世界其他国家 和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以及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 义[27]。秦刚则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 了重要贡献,它既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又回答了社会主 义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新 的经验和启示,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增添了新特色[28]。

    五、问题与思考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研究取得 了丰硕成果,为对其进一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需要从以下四个层面 继续深入探讨和拓展相关研究领域,以深化和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践特色的研究。

    (一)实践品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 目前理论界主要是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的实践特色,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来源、实 践基础、实践标准等方面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这无疑是 对的。但是,我们还应从实践自身的品格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 特色的研究。列宁认为,实践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只有从实践自身的品格来分析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特点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色。就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理论,它 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实践的直接指导性。从实践的普遍性的品格来说,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结晶,它是对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同时,只有 从实践普遍性品格和直接现实性品格来把握当代中国实践,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价值――它既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 践指南,又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借鉴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个性与共性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 是一脉相承的,不仅在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一脉相承,而且在理论的根本特 性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在理论根本特性上的一脉相承,最根本的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 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与马克思 主义实践特征的共性。只认识共性是不够的,还应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实践特色的个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个性,最根本的是它 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的深刻把握和总结。我国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并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 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 特色的鲜明个性。但目前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共性研 究多,个性研究少,因此必须从个性与共性的结合上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实践特色的研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与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 特色与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是密切相关的。这是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实践特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理论界主要是从实践主题与理论创新 主题的一致性、理论创新的目的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来研究这一问题。实际上,实 践创新与理论创新是相互推动的,即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又促进实 践创新,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这 方面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譬如,党的理论创新是怎样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的;党的理论创新的特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 践特色;改革创新时代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推进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关系,等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专题研究与综合研究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研究,目前是一般性的研究比 较多,缺少深入的专题研究与综合研究。专题研究不仅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实践特色在学理上的各个方面的研究,而且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实践特色研究。综合研究是整体的系统的研究,也就是按 照一定的逻辑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 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色,三者 既有区别又密切相联,综合研究还应当从整体上把握它们的关系。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专题研究与综合研究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专题 研究是综合研究的基础,综合研究又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专题研究,应当把二者 结合起来,以此推动研究的深入。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_大学生毛概论文2000字》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