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农村研究论文
  • 人口问题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性特征论... 正文 2019-10-26 07:40:38

    [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性特征论文]开放性的特点

    相关热词搜索:

    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性特征论文

    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性特征论文 一、引言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学习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终身 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趋势与潮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不仅必要而 且也成为可能。在整个20世纪,普及教育的趋势在全球展开,首先是小学教育, 随后是中学教育,自第二次世界在战起,同一趋势发生在中学后教育,即高等教 育和继续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需要与传统精英教育完全不同的一种教育界结构, 于是远程开放教育就此应运而生。

    远程教育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是构筑知 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之一,并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正如远程教育专家基文教授所说“远程开放教育应是各国政府在21世纪为国民 提出供终身学习的第一选择。”在我国远程教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江 泽民同志明确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逐步适应和完善有 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界制度,”“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 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为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教育部在《面 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学网络,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振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 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我国,以广播、电视为主要助学手段的远程教育已经过了20年的发展 历程,并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果,鉴于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教育领域 的深度渗透,以及国际上现代远程教育大发展的态势,远程教育给我们带来了新 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感到与世界远程教育发展潮流的差距和压力。

    二、远程教育开放性的内涵 远程教育的大发展是与常规教育无法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息息相关的,这 就要求远程教育应该坚持开放的姿态,而远程教育系统结构本身决定了它的开放 性,能对社会发展作出适时反应,具有无限的生命力。通过对澳大利亚远程教育 的考察和了解,开放性作为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教育观念的开放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社 会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人们在温饱以后追求的不仅是生存,更注重生存的质 量,最应保证的权力就是学习的权力,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平等,民主的教育环境, 以确保教育的终身化,从澳大利亚教育情况来看,学校主要由政府负责。以新南 威尔土州为例,州教育及培训部主要负责州教育及培训部主要负责州内学前教育 至大学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负责保障儿童,青年及社会其它人员(不管性别, 人种、宗教、社会经济状况、地理位置、身心能力)享有高质量教育的平等机会, 满足所有人对学习的需求,从而使他们在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获取成功的必 要技能,州政府明确了小学至中学阶段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 学习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对中学后的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州政府制定的目标 和政策就是使所有成年人,无论任何背景和处境,无论任何年龄,都享有学习的 权力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终身教育是促进社区建设和整个社会文化和经济发 展的关键,政府将尽力支持和满足地区和个人学习之需,以建设一支有文化、有 技术、有活力的劳动大军。可见,澳大利亚政府着力体现个人教育过程的持续性, 为教育平等化、民主化、终身化、社会化创造条件。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1998 年对国内高校学生统计数字表明:1998年澳大利亚高校学生中19岁以下学生占 27%,20岁-24岁学生占32.5%,25岁-29岁学生占13.5%,三十岁及三十岁以上 占27%。从以上数据及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澳大利亚应届高中毕业生直接进入 大学的迫切性远不如我们国内那样强烈,每年高校招生时常常会出现有些大学招 不满人的现象,很多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和 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工作了几年后,人们反而要求继续求学,所以20 岁-24岁年龄段大学生的比例反而上升最高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30岁以上年龄 段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也达到了27%,反映了澳洲市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全民化和历 时性阶段,充分体现了把个人教育时段同个人生产实践适合起来,使终身化教育 成为可能。

    2、教育手段的开放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及时提高新技术 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能力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个 人电脑、CDROMS及各种软件、Internet网络和电信网成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 的学习手段和方法,基于新技术的远程教育模式在克服空间、时间、资源等方面 有其本身的优势,代表着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空间方面,远程教育缩短了学校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通过数据压缩、文本、图像、音频及视频信号被高速传递到不同地点。在时间方面,教育机构在 提供一些“实时”课程的同时,也提供一些“虚时”课程,即允许学生在方便访问课 程教学和教材,课堂外教师和学生间及学生相互间可以同步交流(在某指定场所 或通过远程电话会议,Internet聊天室等),也可以异步交流(如通过定期的信函、 电子邮件、计算机公告版等)。在资源方面,近来数字图书馆、联机书店和计算 机化的数据库的发展使用户如用现场一般获得远程服务;
    课程主页(Home Pages) 组织了众多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快速定位和连接,学生可通地下载来获取学习资 料。目前,在澳大利亚除远程学习机构外,传统的大学正在有效地应用远程学习 和独立学习的方式来推行其成本革命,远程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导方式,其 结果是传统高等教育和远程高等教育形态之间的差异正在消失。如西澳的莫道克 大学(Murdch University),就可看作为澳大利亚远程教育中的“综合模式” (integrated model),即由分散在全国的高校聘用同样的教学人员同时光提供校 内外两种模式(on-campus and off-campus),学习同样的课程设置,授予同样的 学历证书。学生可同时在校内学某些课程而在校外学另外一些课程。随着学生环 境的变化,学生还可以在两种模式之间随时变换,最近的发展是两种学习模式的 学生都增加了计算机的网上学习(online computer mediated learning)。

    3、教育体制的开放 开放使远程教育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为更多提供学习机会,由于澳大利 亚政府着力构建社会终身学习体系。高中毕业后可以通地任何途径接受高等教育 或继续教育,无论是参加高中毕业证书考试(HSC)后立即进入大学深造,或工作 几年后再继续求学,学校随时为学习者敞开大门,据新南威尔土州教育和培训部 的1998年度报告数据,1998年新南威尔土州129所TAFE学院(培训和继续教育学 院)学生中,19岁以下占25.8%,20-24岁占18.3%,25-29岁占12.1%,30-39岁占 20.7%,40-49岁占14.5%,50岁以下中7.4%,其中业余学生占总人数的72.6%。

    另外,澳大利亚教育体制中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良好衔接,为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条件,很多高校之学习学分相通,学生选择专业及课 程余地很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的 TAFE学院,它不仅提供劳动市场所需的职业培训,也提供更高水平的专 业培训,它可颁发学业证书、文凭及学士学位证书,它的学分也被许多大学承认。

    近年来,TAFE学院与中学的渗透性越来越强,一些12年级学生选修TAFE课程, 既可作为高中毕业考试课程,又可获得TAFE学分,以新南威尔州Carling ford男 女混合公立学校为例,1997年有53名11.12年级学生选修了TAFE的家政、建筑、管道工程、计算机技术、办公文员等16门课程,从这层面上看,澳大利亚在高等 教育入学对学上解除了妨碍灵活学习的种种限制(如入学条件,跨校选修等), 使它的远程教育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教育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教育民主 化、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教育成为全面开放的事业。

    4、教育层次的开放 选择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往往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按学习目标的内 容分类,青少年是为进入社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成年人中有的为了求得更好的 职位或胜任当前的工作;
    有的为了更好地承担角色;
    有的为了发挥自已的各种能 力或发展自已的兴趣爱好,有的为了体闲、健身等。按教育类型分,有的为获取 一定层次的学历文凭,只是为了不断充实自已,追求自身的发展。澳大利亚在远 程教育中,力求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有主要传授正规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学 生毕业后可获毕业文凭和学位的大学和高等教育学院;
    有通过远程教学传授非学 历课程的高等技术继续教育学院,它们适合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愿望开设了广泛 的课程,为技术、工业、高业、管理、行政等部门培养了广泛的人才。这些课程 涉及面广,能帮助求学者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澳大利亚每天有100多万人参 加继续教育课程学习,这些课程培养的目标,课程的设置和学员类别呈多样化趋 势。有面向移民的英语课程,有面向专业工作者的专业课程,有面向中青年的高 等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有面向大众闲暇课程和兴趣课程,还有帮助人们交 换工种和更新知识的短期培训课程。

    远程教育应用卫星、电视、录像、计算机等现代通讯媒体实施远程教学, 使学习的课程可以跨越时空,伸向受教育者所处的任何的地方,学生可以根据自 已的特点、条件和职业需要选择专业和课程,通过各种渠道接受多种媒体的教学, 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教育对象来说,他们不受年龄、职业和学历的限制。所以, 远程教育是发展终身教育,实现社会化学习的良好途径,是一个向全社会、全民 族和人的终身全方位开放的新的教育体系。它的开放性是保证远程教育先进性的 最为重要和核心的因素,它能使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和形式来进行学习。

    三、澳大利亚实现远程教育开放的背景 澳大利亚的远程教育历史源远流长,举世闻名。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 远程教育的发展不单是因为地理上的实际距离,他们的远程教育重在为渴望得到 教育机会的学生敞开教育大门,使他们能迎合社会及经济发展的要求,纵观澳大 利亚远程教育的发展,有共地理、技术、生源、政策等方面的背景。1、远程教育发展的技术背景 1)计算机在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得到普及。以新南威尔州为例,州政府 投资1.86亿澳 元用于学校多媒体计算机设施投入。1993-1996年州政府投资1.7亿澳元适 应若干距离教育中心。据统计,目前新南威尔州中学学生数和计算机数目的比值 约5.8:1,约73.7%教师和工作使用计算机。在高等教育领域,这些数据要高得多。

    2)教育技术在澳大利亚社区中的使用迅速增长,在澳大利亚约有40%家 庭拥有个人电脑,城市及单位拥有电脑比例更高。目前,有262,000家庭拥有 modems,有600,000公民能进入英特网,并以每月10%-15%递升。

    2、远程教育发展的生源背景 随着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迅猛山屈起,教育者及公众都意识到, 没有任何知识会对职业提供终身支持。为保持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成员需要继续 接受大学教育或继续教育。但是他们常常又不能离开工作岗位进行全日制的在校 学习。正是这样澳大利亚业余学习(part-time learning)、网上学习(on-line learning), 远距离教学习(distance learning)的学习者数量飞速增长,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 1998年对高校学生学习情况统计,有59%为全日制学生,41%学生则通过先进的 教学手段进行业余学习。从1993-1998年,高校学生总人数上升13%,而远程教 育学生则上升了41%。这此学习者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选择适合自已需要的 且时间和地点较便利的课程,以便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生源的增长为远程教育提 供了广阔的市场。

    3、远程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 澳大利亚政府对远程教育一贯采取非常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远程教育不 仅是澳大利亚普及教育的有力措施,而且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同时又是节省 教育开支的重要途径。由于政府要求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而 社会对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六七十年代以后,在澳大利亚政 府的鼓励下,许多大学及高等教育学院纷纷投入远程教育发展。一大批六十年代 出现的高等教育学院,由于经济等多种原因,至了八十年,通过了合并或者关闭 等方式,被削减到40所左右。这些幸存下来的学校依靠扩大远程教育的规模维持 了办学经费。到了八十年代后期,澳大利亚远程教育形成了以各州政府为中心,在本地区形成一个扇形的辐射面。九十年代后,政府采取了多中心的远距离教育 计划,在每个州建立若干远距离教育中心。如新南威尔土州在1993年1996年期间, 投资1.7亿澳元用于建立若干远距离教育中心。近年来,在政府‘教育出口’政策下, 政府及各院校又加大投资远程教育项目,以吸引更多海外学生。1998年统计表明, 在澳大利亚78,800国际学生中,有6,500名学生是校外学生(off-campus),有15,800 名学生是海外学校学生(off-shore campus),为澳大利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澳大利亚政府曾自豪地说,因为有了远程教育,我们从享受了教育的权力, 使得教育普及成了名副其实的现象。

    四、引发的思考 从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观点,以及社会经济技术和教育发展 的需要来讲,开放是必然趋势、远程教育只有开放,才能获得发展,为社会培养 更多的人才。

    1、树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思想,确立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观 社会发展了,教育需求随之发生变化,学习需求大幅度增加,大大超越了 传统学校教育的范畴,教育也就必然会突破传统的局限,出现与之相适应的新的 形成。远程教育就是在这种学习需求的驱动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 形式。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学习手段,适用于各类教育。随着远程教育开放性内涵 的不断扩大,远程教育学习者之间表现出越大越大差异性。他们有多重学习目的, 有多种多样式的学习起点,有不同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并且学习中相当一部分是 在职人员。这种差异性要求远程教育机构必须权拉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思想,构建 完善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组成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为学习者创造良 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远程教育的核心动力机制,是造就终身学习者的基础。

    远程开放学习系统中,教育机构的教师应根据自已的知识和经验,按照学习者学 习任务的性质和要求,向学习者提供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创设多种学习环境,帮 助学习者制定学习方案、学习者则根据自已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学习任务的要求, 从提供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及学习方案中寻找适合自已方式和内容。通过学习 者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所提供的资源、环境和 方案,为学习者提供最佳的组合。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应该有多种选择,才能满足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习者的需要。我认为学生学习持服务系统至少应包括以 下三个方面。第一,提供对学生选择专业、课程、媒体、学习方法的指导。第二, 提供图书馆、网上阅览室、视听阅览室、咨询答疑等多方面学习条件。第三,提 供学习辅导、考试、学籍管理等多项服务。从目前我国情况来看,发展远程教育, 需结全中国国情,不能因为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就忘了曾经而且仍然为中国远程教 育立下汗写功劳的广播、电视、而应对大众传播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发展远程教 育,学习者获得学习支持服务的渠道应是多样的,如广播、电视、计算机多媒体 网络、CD-ROM光盘、电子邮件、双向电视、BBS网上讨论、电话答疑、电子语 音信箱、面授辅导、学习小组、学习小报等。

    2、针对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远程教育不同发展规划 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教育需求来看,近期已出现了高等教育大众 化、,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普及化,市民素质教育社会化的趋势。据上海市政府 发展研究中心的热点课题研究表明,在居民家庭消费排序中,把教育排在第一位 和第二位的达68.8%,居民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达89.9%(其中希望接受本 科教育的占47.6%,研究生占28.4%,大专占13.8%)。目前上海高中阶段(包括 中专、职校和技校)普及率已达88.6%,1999年在校高中一年级学生达21万人, 而目前上海市18-22岁人口等教育入学率为20%。由于受高校办学条件限制,绝 大多数18岁青年将无法进入普通高校学习。可见,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已经力不从心,优先发展依靠先进技术的远程教育是解决这一矛盾的 良策。基于这种情况,远程教育在中心城市的功能应予重视和发展。其教育层次 除高等专科教育外,应逐步加大本科教育的比重,并适者开设研究生教育。在非 学历教育方面,针对中心城市人才对知识更新、技术更新为重要,就继续增加继 续教育的比重,为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低投入、高产出、 超时空、覆盖广的优势与作用。

    3、搞活教育体制,优化教育资源 目前,在世界上有十所在校生达到十万人以上的巨型大学,而它们全是远 程教育开放大学。其中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名列首位,1998年,在校人数达七十多 万人。现在,我国的一些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 学院等也开始启动和举办远程开放教育。远程开放大学都实施学分制,课程学习 时间较长(一般是8-10年),甚至终身有效。它们采用选课制、导师制,提供学 生学习支持服务,实施单科课程证书,多科课程组合的职业证书和学位课程的毕业文凭等多种证书制度,为有各种教育需求的学员提供多样的学习途径,有的远 程大学还实施每年多次甚至随时按受申请注册的入学制度和申请考试的考核制 度,为执行不同学习计划与学习进度的学员提供极大的方便。

    近几年,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在远程教育方面也作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尝试。

    如取消入学考试制度,实行学分制,延长学习时间(8年有效)实施一年两次申 请注册入学制度,利用多种计算机媒体进行教学等。但在如何实现与普通高校之 间,与中等学校之间(包括高中、中专、职技校)在教育资源,课程设置、学分 通用、修学时间等到方面的合作还没有突破。发展远程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教 育资源,开展广泛的校际联系。如果我们教育的各个系统与层面之间能联合起来, 深入有效地进行合作,那么我国的远程教育必将会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也必将 在我国乃至世界远程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性特征论文]开放性的特点》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