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中国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 思想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国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公司治理法律制度探究论文]... 正文 2019-12-10 07:25:37

    [公司治理法律制度探究论文] 公司治理小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公司治理法律制度探究论文

    公司治理法律制度探究论文 摘要中国公司法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对国外通行规则的借鉴。在公司治 理方面,也应该理性地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充分理解国外先进法律制度的产生 原因和作用原理。本文通过对国外相关法律制度的研究,浅析了不同治理结构的 特点及形成原因,并结合现代公司治理理念的转变,进而探讨了我国的公司治理 法律制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公司治理 股权分散 股东大会中心主义 外部治理 一、公司治理的源起 法人治理的概念最早由贝利和米恩斯在1937年发表的《现代股份公司和私 有财产》中提出,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公司法人治理的概念是随着所有权和 经营权的分离而出现的,但是,早在200多年前,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 密对这种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象提出了质疑,“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 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合伙,则纯为自己打算。所以想要股份公 司的董事、监事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的伙伴那样用意周到,那是难以做 到的――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经营上难免的弊端。”①古典企业的特征是 所有者经营管理自己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人有限的合伙企业,由于所有权 与经营权的合一,不存在法人治理的问题。19世纪初,西方发生的工业革命改变 了这种情况,“工业革命是由市场规模扩大开始的――市场规模的扩大也使组织 变革。”②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相当规模的组织管理,单一的企业家、家族或合 伙人的小集团没有能力参与到这些行业当中,人数众多的股东也无法直接参与企 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只有专职经理才是适当的人选,所有权与经营权因而分离, 公司治理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二、公司治理的模式 自从公司治理的问题产生后,企业界和学术界一直在寻求一种解决内部人 控制的公司治理机制,但是,至今都不存在至善至美的公司治理机制,人们的探 索仍在继续中。

    (一)两种治理结构 国际上,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股权分散模式,另一种是股权集中模式。前一种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被认为具有“外部人”、“长 臂”等特点,这类公司规模大,股东人数多且流动性大,他们在证券市场上比较 活跃,具有严格批露信息的要求,市场的透明度较高,公司的控制权随市场的变 化而变动;
    后一种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具有“内部人”、“以控制为基础”的特点, 这类公司的大部分股份被少数人持有,具有很强的个人利益,市场透明度不高, 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不高,很少通过市场的变化而变动控制权。“外部人”是指公 司的股份被分散着的股东拥有,而不是由少部分人控制。“长臂”指的是由于股东 人数众多,持股比例比较分散,股东对公司保持着较长的距离,授予公司管理者 较大的经营管理的自由权。

    (二)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差异的成因 英美和日德公司治理机制的差异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任何制度的构造 都受其本土环境的影响。

    1.政治原因 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美国人对权力的集中有一种持久的不信任感,无论 这种权力集中在政府内部还是外部。美国的分权联邦体制有利于形成分散的金融 体系。相比之下,德国和日本都倾向于权力集中,德国在俾斯麦统一德国后,通 过创造大银行作为经济引擎来发展德国经济。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最大 的企业是财阀,财阀和大银行之间关系密切,而大银行被家族控制,二战后日本 银行仍保有强大的实力。

    2.经济原因 美国目前有700多万家公司,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1983年就有注 册公司807817家。③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发达的证券市场使公司 更容易取得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德国的证券市场规模较小,1990年德国证券市 场资本化总额只有5610亿马克,而同期美国证券交易所为三万亿美元。1988年, 德国的股票量为84.5万股,而在纽约交易所为4100.7万股。④ 3.法律原因 美国长期以来对银行都采取歧视政策,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设立了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导致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分离,之后虽然银行 开展跨州的混业经营业务,但1956年《银行投股公司法》又禁止银行投股公司拥有多于5%的非银行企业的股票。美国的非金融机构如保除险公司、共同基金和 养老基金,也由于法律上的原因难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日德的法律则允许 银行持有公司股票,根据德国的全能银行原则,银行可以混业经营,银行可以无 限制地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1986年,德意志、德累斯顿和考曼芝三家银行共同 控制了西门子32.5%、奔驰61%、大众7.9%、拜尔54.5%、巴斯夫51.68%的股份。

    据1988年统计,德国银行持有公司的股票约占上市公司的9%,个人托管储存在 银行的股票金额达4115亿马克。两者总和占德国上市公司股票的50%。⑤ 三、公司治理的理念 (一)股东大会中心主义 从公司法理上讲,股东完成了出资后,就不是公司财产的所有人,而是不 同于所有权的股权持有人。所有权向股权嬗变过程中自然衍生出来的股东权利主 要体现为享受公司盈利分配和控制公司经营的权利,股东权利是控制公司是最高 权力,与此相应,股东大会便是公司机关中的最高权力机关。这种以股东利益为 公司最高利益的“股东本位”与以股东大会为公司运行的权力核心的“股东大会中 心主义”成为公司的首要理念,并且,私法自治原则上的公司自治亦应当体现为 股东自治。我国的《公司法》秉承的就是这种“股东大会中心主义”理念。

    (二)董事会中心主义 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公司自治与股东自治已经发生偏离,现代公司 自治已不能等同于公司股东自治,公司自治基于交易安全的考量,在一定程度上 偏离股东自治,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股东本位”和“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受到挑 战,“利益相关者本位”和“董事会中心主义”应运而生。这种利益相关者多边治理 理论认为,公司作为一种有效的契约组织,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为了各自的 目的联合起来的契约关系网络,公司不仅是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联合体,而且是物 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的连接点。

    从“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到“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嬗变,在公司法理和公司治 理实践上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疑问和挑战。现代公司理念由“股东大会中心主义” 到“董事会中心主义”的转移,实质上触及的是公司权力分配这一核心问题,在“股 东大会中心主义”原则下,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董事会只不是是公 司的业务执行机关,董事会完全受控于股东大会,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权力 分配可以通过公司章程的变更来调整。在“董事会中心主义”原则下,股东大会的权力由法律和章程明确限定。除此之外,所有经营管理公司事务的权力均由董事 会行使,股东大会不得干预。但是,由于“董事会中心主义”不能完全符合当前现 实及受到诸多问题的困扰,独立董事制度在美国形成并迅速引发了全球公司治理 结构的创新。我国现在正在展开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的探索,无疑是对这一全球运 动的积极回应。

    四、我国公司治理法律制度建设的思路 (一)公司治理理念与模式的选择 公司治理从“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到“董事会中心主义”的转变有其必然性 和合理性,这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需。随着股东大会地位的形式化,“股东大会 中心主义”已经不能承担保护股东权益的任务了,而且,公司债权人在公司治理 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公司治理中适当考虑债权人的利益有其合理性。另外, 允许职工参与公司治理也是必要的,在我国开革开放的进程中,职工在企业中的 地位不断下降,法律有必要为职工提供保障。我国如果放弃“股东大会中心主义”, 允许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参与到公司治理当中,将更有利于保护相关权利人的权 益,调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加快国家经济建设。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类似于 德日的股权集中模式。在公司的内部治理上,我国采用的是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 履行执行和监督职能的二元治理型,这种治理形式在理论上要比英美的一元体制 更具有有效的监督能力。但是,我国公司监事会形同虚设,实际没有尽到其监督 职责,因此加强监事会的建设是我国公司治理的一个重点问题。

    (二)公司治理法律制度全方位建设 1.加强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由于德国和日本对证券市场的管制十分严格,使其证券市场和英美相比相 对落后,德国和日本的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也相对较弱,法人治理机制中 最有效的部分就是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和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德国的全能银行制 度是银行可以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不仅包括传统的银行服务,还包括投资和证券 业务,不动产交易,进行并购等。所谓主银行,就是指企业接受贷款数额居首位 的银行。

    日本的主银行对企业的治理方法表现为相机治理:银行作为公司的股东, 当公司财务良好时,只是作为“平静的商业伙伴”而存在;
    当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主银行在不改变公司法律地位的情况下,由主银行所代表的股东集团来行使控制 权,对陷入困境的公司进行救助。有鉴于此,我国的银行应当成为理性的经济人, 改变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使我国银行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www.gwyoo.com 2.培育机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是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小股东在法人治理中寄予很大 希望是不现实的,重视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已是当代公司治理的重 要趋势。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崛起,小股东可以不再选择“用脚投票”这种消极的方 式,而是通过机构投资者争取公司的控制权。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有利于防止公 司内部人控制,能对公司治理起重要作用。

    3.重视公司外部治理环境的建设 美国公司治理的实践证明公司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是一个紧密相连的 整体,我们对公司外部治理的建设也应重视。美国公司内部治理的机制也有缺陷, 但是相对于我国的情况,我国因公司治理缺陷带来的消极影响要比美国严重,这 主要是因为美国有良好的公司外部治理环境。我国也应该从建设外部环境入手, 完善公司治理法律制度。

    (1)加强上市公司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

    (2)完善上市公司相关审计制度。

    (3)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

    (4)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一个良好的公司外部环境对公司治理至关重要。美国有健全的证券市场, 能够有效地使股票的价格反映出公司的实际价值,这就使经营者不敢懈怠,因为 公司经营不付佳,股票就会下跌,公司就会成为战略投资者收购的目标,股东也 会“用脚投票”对经营者做出否定。美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也使得经营者时时存在 被取而代之的风险,促使其认真经营。这些外部治理的因素,使经营者不敢背弃 所有者的利益,限制公司因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在我国,内 部治理机制改革没有好的途径的情况下,尽快完善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是切实 可行的现实选择。注释: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第303页. ②道格拉斯・C・偌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第166页. ③④张国平.公司法律制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188 页. ⑤纪谓.股份制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公司治理法律制度探究论文] 公司治理小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