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基本理论
  • 融资决策
  • 财务分析
  • 投资决策
  • 财务控制
  • 其他相关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财务管理 > 其他相关 > 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_新... 正文 2019-09-20 09:43:53

    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_新闻心理学对采访的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

    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

    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 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篇一 《浅谈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应用》 [摘要]采写新闻报道,既要弄清事实真相,更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这 就要求记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必须依赖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同时要求深悉心 理学以应对被采访者,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本文作者试对采访心理进行全面的 阐述,旨在探讨心理学在新闻实践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闻采访;心理学;“首因效应” 业内有句俗语:“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在每件新闻事实中,都有着 “人”的身影在闪现。也就是说,记者“认识客观事物”的采访活动,必须要与形形 色色的“人”——采访对象打交道,进行语言、行为、表情等的交流。而语言、行 为、表情等是采访双方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这就要求记者很好地把握心理活动。

    有经验的记者,采访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采访心理学,适时调节好双方的 心理,以实现“心”与“心”的沟通,获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采访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根据新闻采访的特点,研究新 闻采访过程中的读者、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科学。本文笔者联系自己的 采写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事前了解被采访者所属的群体心理 由于生活经历、职业需要、所处环境、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等不同, 采访对象既有群体心理,又有个性心理。所谓群体心理,就是某些身份、处境、 工作相同的人群的共同心理,例如:一般干部善于归纳分析,谈话较有条理,遇 到矛盾和纠纷,较能冷静处置:演员、教师善于言谈,语言流畅,较为热情有耐 心:科技人员、专家态度严谨认真,讲话讲究分寸:普通市民群众初次与记者见 面容易拘谨腼腆,熟悉后一般能热情倾谈,等等。所谓个性心理,就是每个人特 有的心理。任何个体都是从属于特定的群体,对采访对象心理的分析与处理应是 多方面的。这种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共性认识,可以帮助记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与受 访者在心理上接近,建立交流的基础,为进行成功的采访做好铺垫。

    二、初次会面善用“首因效应”进入采访阶段,记者的表现会给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发生“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称“最初效应”,是人们交往中的第一印象,指“在人们交往中, 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 他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记者能否在最初的几分钟内以自身形象获 取采访对象的信任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双方建立和谐融洽的关 系,有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除了天生的外貌之外,得体的着装,和蔼的态 度可以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接下来很重要的就是你内在的东西,你的学识、气 质、修养等等,通过你的言谈举止,成为对方对你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这种学 识、气质、修养不是刻意打扮出来的,是要长期培养的,也是优秀记者应具备的 素质。

    要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十分重要。通 过采访准备中对人物特点的把握,在采访开始时就对方感兴趣的或者双方有共同 点的话题进行交谈。也就是说寻找接近点作为开场话题,有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 使采访顺利进行。

    三、注意观察受访者的心理变化 交谈中,记者要对受访者的细微表情或者一举一动时刻关注,并能“察 言观色”,随机应变。在记者与受访者的采访交谈中,彼此的一些神态、表情、 细微动作等,都是传递心理活动的信息。这种信息在心理学上称为非语言信息或 “微表情”。

    微表情,是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 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他的信息。

    “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很容 易暴露情绪。

    记者要对这些表情或者细微动作传递的信息有所了解,才能掌握采访 的主动权如果受访者两手不自觉地不断搓动。表示他情绪比较紧张面对这样的情 况,记者可以用说笑或者适当的肢体接触来降低其紧张程度如果受访者在回答时 下意识地瞟一眼记者手中的笔记本,表示他可能是没有自信,或者是对自己的回 答没有把握,这时,记者可以肯定地点头或者用肯定的眼神来鼓励对方。

    四、达到“共情”。有利于更好沟通“共情”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 方的精神境界,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心理学上的“共情”法,要求记者全身心地聆听对方的表达,不仅听取 其口语表达的内容。还包括观察非语言的行为,如动作、表情、声音语音语调, 不仅如此,还需要有适当的反应。表示听了并且听懂了。这种倾听要全神贯注, 不打断对方讲话,不做价值判断,努力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及时给予语言和非语 言反馈,这样,可以使对方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和被尊重,从而产生一种愉 快,有助于相互进一步深刻的理解和沟通。

    一代名记者穆青被人尊称为“人民的记者”,许多人向他讨教采访的技 巧,他总说:“有感情,没技巧。”穆青的采访许多时候就是通过与被采访者的“共 情”来完成的。如,他采访植树模范潘从正时,与他一起植树;他采访被打成“黑 劳模”的任羊成时,未等任羊成讲完自己的故事,他早已泪水盈眶……这种对劳 动人民深深的感情,不仅为他采访到许多真实感人的情况提供了可能,也使他与 许多采访对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五、突发事件采访要注意运用心理学 突发事件通常会给人视觉上、精神上很大的冲击,因此记者在赶去采 访时要首先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掌握一些调整方法,使采访基本上应在一种平 和又不失紧迫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另外,通常情况下,突发事件的当事人因精神 受到强烈刺激,情绪不是很稳定,此时,一定要掌握好当事人的情绪特点和心境, 才能与当事人更好地沟通,也才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当事人的心理,提出能被对方 接受的采访问题,使采访顺利进行。

    媒体要放在首位的就是将人文关怀贯穿在整个的采访活动中。采访时 要依据当事人或当事人亲友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访时间、地点与方式,与此 同时还要结合受众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采访方向,培养他们正面健康的心 态,安抚其不稳定情绪。媒体既是社会的守望者又是社会舆论的导向者,身兼重 任的记者在采访时必须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从人性化的视角出发,即使在报道 灾难、危机和战争时也不能例外。

    总之,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注意心理知识运用的技巧。这有利于顺 利地完成采访任务,当然,对采访中心理学知识运用的技巧,具体更详尽的需要 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进一步揣摩,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新闻心理学原理,随机应变,才能使新闻采访工作取得好的效果。

    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篇二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调控研析》 摘 要:在对受访者的采访过程中,记者与受访者要进行思想感情的 交流、相互进行观察、对受访者的心理世界进行挖掘。记者作为采访中主动的一 方,需要控制好自身的心理,同时要对受访者的心理活动进行挖掘和探索。在对 受访者的心理进行探索之前,需要记者首先采取手段去在心理上接近受访者,其 中需要因素、强迫因素、能力因素、相似因素、对等因素和仪表因素等的应用是 关键环节。对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心理调控进行研究,有助于记者学会调控自身以 及受访者的心理,是提高采访质量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者心理;心理调控;记者心理 新闻采访活动需要记者具有广泛的社会交往,深入生活去接近人、熟 悉人、了解受访者的内心世界;深入社会去了解社会、研究社会现象和问题,具 有很强的社会活动的性质。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不能仅仅去收集受访者的各 种资料,而是要去采取措施走进并了解受访者,通过双方面的观察、思想的交流 对受访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充分的发掘。有外国学者曾总结说,新闻采访活动的基 础是取得受访者的信任,用质朴、自觉的方式去获得消息的科学。在采访的过程 中,记者与受访者相互反应对方的心理活动,记者用真诚去获得信任,获得受访 者的真诚合作。因此,如何进行心理沟通去接近对方、取得对方信任,成为了记 者提升采访质量的基本功。

    1 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心理吸引定律 心理活动对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只有相互之间能够相 互吸引才能进行流畅的沟通。新闻采访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要求记者了解 采访的特殊性,熟练的运用心理的吸引定律来获得受访者的信任。所谓的心理吸 引定律分为很多种,如:对等吸引定律、不畅吸引定律、强迫吸引定律、一致吸 引定律、诱发吸引定律等。这就需要记者在对受访者进行采访时注意一下几点。

    1.1 相似因素相似因素属于吸引定律中的一致吸引定律,指交往的双方在某一些方 面具有相似性。如果能够在交往过程中有意识的利用这一点,就能够相互进行吸 引,双方容易产生信任和亲密感。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当有意识的利用这一因素, 通过发掘与受访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拉近双方的距离获得受访者的好感,最终获 得受访者的配合。

    1.2 对等因素 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倾向于喜欢对自己有好感的、信任自己、情感 上能够保持一致的人,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归为对 等吸引定律。在采访活动中这一规律的应用,就是要求记者有意识的对受访者表 示一种好感,与其进行情感交流,并及时恰当的对受访者的内心倾诉做出回应。

    充分利用对等吸引定律获得受访者的信任,是对受访者内心世界进行挖掘的重要 手段。

    1.3 能力因素 人的内心具有一种倾向,容易受到多才多艺、博闻强识或者在某一方 面具有很强能力的人的吸引、甚至是崇拜之情。社会心理学认为,对人的整体印 象会影响对部分的、具体的方面的评价,称之为晕轮效应。针对这一因素,记者 应当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或者是通过言谈举止提升自己的能力形象,用能力的 吸引力获得受访者对采访的配合。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相互选择,受访者对记者的选择格外的重要, 决定了受访者配合采访的积极性。因此,记者应当充分运用上述因素,获得受访 者的信任和配合,以其达到最佳的采访状态。

    2 记者心理的自我调控 在采访活动之,记者掌握主动是采访活动的主体,同时也会面临各种 不同的受访者和受访者情绪的变化。因此,记者要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 调控能力,提升对不同采访环境、对象的适应能力。

    2.1 心理调整能力 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时,会面对不同的受访者和环境,对记者的心理 调节能力要求较高。比如,在对具有晕轮效应的受访者进行采访时,记者在交流过程中就容易受到对方的吸引,受到对方的魅力吸引不能再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完成采访。新闻采访的受访者为名人的可能性很大,记者就容易出现上述的情况 影响了正常的采访活动进行,因此记者自身的心理活动调节十分重要。

    2.2 意志因素 意志因素对记者的心理稳定性和调节能力十分重要,对完成采访的既 定目标的影响尤为明显。比如,在对名人或者政要进行采访时,一旦因为失误或 者缺乏经验而导致紧张,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去调整心理活动,保证顺利的完成 采访。相反,有些记者在名人、政要面前可能紧张、望而生畏,但是对普通人进 行采访时却可能出现颐指气使、耀武扬威的情况。这就对记者的意志品德提出了 要求,只有具有高尚、坚韧的意志品德,才能在面对紧张、困难时有足够的韧性 去调节自己;在对普通人群进行采访时,才能保持谦逊、真诚的风格。记者应当 用优良的意志品质进行采访,在采访中增强意志品质,培养自身的事业心和责任 感。

    3 对受访者的心理分析 受访者的具体环境、心理因素不尽相同,只有对影响受访者心理活动 的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够了解受访者的心理规律,保证采访活动中能够获得受访 者的信任。

    3.1 社会群体的心理因素 人都归属于特定的社会阶层,生活在不用的环境,人的性格和心理活 动受到生活的环境和阶层的影响。人的社会地位、社会条件、文化素质、生活水 准、宗教信仰、生活情趣等都影响着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在接受 采访时,心理活动也相应的有所不同。记者应当对受访者的具体生活阶层、环境 等因素进行充分了解,才能在对受访者面对采访时的行为有清晰的判断。

    3.2 个体特性 每个人不仅仅是因为生活的环境、归属的社会阶层而不同,即使生活 的环境等都基本相似,也会出现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个性特征的人在面对采访 时,做出的反应和积极性也有所不同。只有对受访者的个性、能力具有充分的把 我,才能在采访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3.3 记者对受访者的影响 记者是采访活动中的主体,记者的言谈举止、提问方式和水平、对受 访者的态度等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受访者的心理。从这一角度来看,记者应当营 造出一种轻松、真诚、友好的气氛,利用能力因素、相似因素等充分的拉近受访 者的距离,获得受访者的信任与配合。在面对受访者时应当找寻双方之间的相似 之处,构建双方心理交流的桥梁;无论在采访何种社会阶层的群体时,都能保持 一种平易近人、不卑不亢、以诚相待的态度,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便采访活动的顺 利进行;全身心投入、真诚待人,尽快将彼此之间由陌生变熟悉,进行双方心理 上的感应,获得受访者的信任,充分挖掘受访者的内心世界。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_新闻心理学对采访的影响》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