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基本理论
  • 融资决策
  • 财务分析
  • 投资决策
  • 财务控制
  • 其他相关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财务管理 > 其他相关 > 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的毛概... 正文 2019-09-23 09:08:34

    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的毛概论文_

    相关热词搜索:

    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的毛概论文

    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的毛概论文 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的毛概论文篇一 《论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精神》 摘 要: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精神贯穿其整个理论体系当中。它给予后 人许多思考与启示。创新精神是推动一个国家、民族前进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只 有不断创新,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邓小平同志是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伟人,更是一位敢于创新、善于 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他这种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品格,才开创了中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开拓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晚年的邓 小平还是一位与世界同行的老人,他年纪虽老,但眼光很新,思想很新,理论更 新。正是因为有了他对世界局势所作的新的判断和对社会主义问题的新的认识, 才有了邓小平理论,才有了中国社会经济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邓小平理论的 创新精神贯穿其整个理论体系。因此我们不能不为邓小平的非凡创造力、卓越的 智慧和超群的勇气所折服。

    一、支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个创造。但其发展和 完善却经历了一个反反复复、风风雨雨的漫长过程。1979年初,安徽省凤阳县小 岗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其他地方也陆续实行这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 一下有了提高,广大农民非常高兴。但是,当时党内对这个问题认识不一致,而 邓小平看到了农民这种创造所蕴含的巨大力量。他认为要摆脱困难,应该充分发 挥农民这种积极的创造精神,所以他从内心十分支持。他说:“‘凤阳花鼓’中唱的 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 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①从邓小平的 话,我们可以看出:他积极支持创新,恢复农业生产。从此,农村改革由局部实 验进入到全面推广阶段,中国广大农村迅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二、洞悉世界形势的新论断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邓小平时刻关注着世界形势的发展, 时刻把握着时代发展的脉搏。因为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局势的状况关系着 中国的发展。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战争的危险,认为世界大战很快就要打起 来,而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经济建设。这是造成经济建设上不去的重大原因之 一。邓小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事实出发,对国际形势发展的走向进行了 冷静、深刻的分析,并敏锐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形势的变化趋向,对时代主题的转 换给予高度关注,首先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正是因为 有了邓小平对世界局势所作的新的论断,中国人民抓住了世界和平环境这样一个 机遇,坚持不懈地发展经济,才取得了这样巨大的成就。

    三、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最富于时代特色的一个观点,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作用观点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曾 说过,“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 革命力量,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邓小平在革命实践中, 始终不渝地坚持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他三度复出后,自告奋勇地管科学 教育方面的工作。他几次都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 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 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② 邓小平不仅坚持,而且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他这一理论 创新直接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 了巨大的作用。

    四、提出要建立经济特区 创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将外国的成功经验,具体运用到我国改革开放 的具体实践,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是一种创新。1979年4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 广东省委同志发言,明确提出要利用毗邻港澳的条件,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加快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邓小平很感兴趣,并根据他的倡议,党中央于1984 年决定在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创办特区是前所未有的 事,引起一些人的不理解甚至非议,认为是引进了资本主义。但是,在经济特区 建设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邓小平却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正是在邓小平的 大力支持下,深圳等经济特区迅速发展起来。五、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世纪末,马克思曾设想未来社会将有计划地组织全社会的生产和经 济活动。前苏联及各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 济作为两种对立的经济手段看待,并认为市场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 义是不相容的。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虽然区别于苏联模式,探索走自己 的路,但是在手段上仍然是计划经济。邓小平以惊人的胆略和创新精神,架设起 了沟通东西方经济学的桥梁。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利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 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③邓小平的这一系列观点,促使我国由完全的计划经济观念,到以计划经济为主, 以市场经济为辅,再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步步地前 进。

    六、建议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是我们党的 一贯追求。建国后我们党采取了多种方法让人民富裕起来,互助组、初级社、高 级社、人民公社。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党 的理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贫困仍然困扰着我们。

    问题就在于对社会主义认识上出现的偏差。我们一直提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直 提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人平等,这就导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责、权、利分离, 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结果是积极性受挫、效率低下,共同落后, 共同贫穷。邓小平分析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揭示了它的巨大危害。并提出了一些 崭新的观点。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 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 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 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 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④邓小平用“波浪 式地向前发展”的词,用以说明根据事物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富裕必定有先有后。

    这符合辩证法,更符合客观实际。

    七、天才创造——“一国两制” 对邓小平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个和平统一中国的宏伟构想,国内外人士无不给予高度赞扬。这一概念是邓小平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精华!它不 仅是中国政治史上一个解决各种矛盾的具体方案,也是促进世界和平的一个论据。

    邓小平在阐述“一国两制”问题时就曾指出:“我们可以从世界历史来看,有哪个 政府制定过这么开明的政策从资本主义历史看,从西方国家看,有哪一个国家这 么做过”⑤因此,撒切尔夫人就曾夸赞道:“‘一国两制’是最富有天才的创造,这 个构想看起来是个简单的想法,但却是充满想象力的构想,是解决香港问题的关 键。” 邓小平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只表现在理论创新上,还表现在其他各个 方面。可以说,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都是邓小平在坚持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而提出的。邓小 平理论所体现的创新精神,给了我们许多思考与启示,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只有 创新才有出路,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是一 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 源泉。” (作者: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讲师)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 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15页. ②③④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275,373, 374,60页. 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的毛概论文篇二 《论邓小平的创新精神》 摘 要:邓小平创新精神的动力,源于他复出后寻求建设新方略的环 境需求,源于他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也源于他特有的个人素质:深厚的 理论功底、传奇式的经历和磨难、坚韧不屈的心理品格。邓小平创新精神的特征 表现为:勇于否定错误、开辟新径;善于吸取前人精华,开创实践成果;长于总结 实践经验,形成敏锐感悟;通过纵横比较,提出真知灼见。

    关键词:邓小平;创新精神;特征;动力中图分类号:A849;B8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1605(2007)08/09-0029-03 批判、进取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同样继承了批判、进取和创新的精神。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交 汇点上,回顾曾经走过的艰辛历程,展望充满希望的21世纪,尤其需要学习、研 究和弘扬邓小平的创新精神,以迎接未来的竞争和挑战。

    一、邓小平创新精神产生的动力 创造心理学认为,人的创新精神的焕发需要内外部许多条件,而社会 环境、责任意识和个人素质,则是产生创新精神最重要的因素。邓小平的创新精 神,正是在他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特殊环境下,以及他个人的丰富理论素养和 治国安邦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

    首先,寻求建设新方略是邓小平创新的环境驱动力。粉碎“四人帮” 后,邓小平面对的是一个问题成堆、百废待兴的局面。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面临 崩溃的边缘;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建设秩序均遭到严重的破坏;党内外一批冤假错案 急待平反昭雪;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信心发生了动摇。当时急需解决的全局性的 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冲破“两个凡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 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二是及早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口号,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尽快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提高各 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是根据已经变化的国际形势,调整我国对外政策,走出单 纯以意识形态的异同划分敌我的局限,打破闭关锁国、自我封闭的僵局,实行对 外开放,创造一个有利于我国“四化”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严峻的形势要求和激 励我们党和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寻求新的建设方略,拿出新的举措, 作出新的决策,尽快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把伟大祖国引上通往胜利的新航道。

    所有这些,都成为邓小平创新精神的环境驱动力。

    其次,领导地位是邓小平创新精神的责任原动力。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后,虽然并没有担任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职务,但他是党内一致公认的第二代领 导集体的核心。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邓小平,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责任感和崇高的党性原则。他历经磨难和坎坷,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再次出山,如 果选择当个太平官、安逸官,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也是问心无愧和无可指责的。

    但邓小平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决不当太平官、安逸官,而是以共产党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毅然决然地 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长征。正是这种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的宽 广胸怀和革命领袖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励着邓小平以革命的创新精神、毅力和 勇气,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这是难能可贵的。

    再次,特有的个人素质是邓小平创新精神的潜在动力。创新精神的萌 发是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相结合的产物。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否具有创 新的精神和勇气,主要取决于个人素质。邓小平特有的个人素质,决定了他具有 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的巨大潜能。一是他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早年他曾留学法 国,参加革命工作后长期从事党和军队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扎实的马克思 列宁主义理论基础。“文革”流放江西期间,他以总结和思考的态度重新研究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使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更为熟悉。特别可贵的是, 他从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着眼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着眼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中国建设的实际问题。二是 他的传奇式的斗争经历。邓小平青年时便投身革命,到巴黎公社的故乡学习马克 思主义理论,在白色恐怖的都市从事革命的地下工作;他领导过百色起义,参加 过举世闻名的长征,指挥过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他一生中“三起三落”的曲 折坎坷经历绝无仅有。经历和磨难是财富。邓小平的传奇经历和全面系统的工作 经验,是他的创新精神产生和形成的十分重要的条件。同时,邓小平还具备特有 的创新心理和品格素质。如坚定坚韧、不屈不挠;大胆创新、善抓机遇;勇于探索、 敢破陈规;高屋建瓴、敏行讷言。他从不迷信古人、洋人和“圣人”,一切从实际 出发,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邓小平一贯 的作风,是他的创新精神的内在动力。

    二、邓小平创新精神的特征 邓小平的创新精神,主要贯穿、渗透和体现在他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过程中总结出他的创新精神的主要特 征。

    一是否定错误、开辟新径。创新就要对旧有的错误的东西进行否定。

    没有对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事物的批判和扬弃,就没有创新。否定旧事物,必须 具备批判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的智慧和魄力;否定旧事物,还必须有敏锐的鉴别 力和巨大的政治、理论勇气。在这些方面,邓小平堪称表率。“四人帮”被粉碎后, 第三次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就针对党内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错误倾向尖锐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 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满腔热情地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邓小平强调指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 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978年,他在全军政治 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观点, 尖锐地批评了个人崇拜、教条主义和唯心论,号召大家要“打破精神枷锁,使我 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邓小平以无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胆略,坚决否定“两个凡 是”,支持思想解放运动。同时,他又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 误思潮。他郑重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 导全党全军和各族人民。”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四项基本原则,多次告 诫人们,马列主义不能丢,毛泽东思想不能丢,一丢就要出大乱子。在邓小平等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推动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同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这 是一次结束过去、开创未来的伟大创举。在这里,邓小平创新精神的高明和伟大 之处就在于,把“否定”和“创新”结合在一起。

    二是吸取经典营养,酿造实践精华。根据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不拘泥 于以往的结论,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和概括出新的认识,并使之深化、升华到新 的理论高度和新的思想境界,这是邓小平创新精神的显著特征。对此,可以从以 下两个方面来看:
    其一,根据形势的发展拓展已有的结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 克思主义的已有结论。二战后的六十多年来,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发达国家科学技 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达60%-80%。邓小平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及时提 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结论,使马克思主义的结论更符合当代的实际, 这不能不说是对马克思主义一个创造性的延伸和拓展。

    其二,根据现有实际重新界定、修正过去的提法。社会主义分阶段理 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毛泽东对此有过一些发展性的论述,但对我 国处于社会主义的什么阶段,始终没能形成一个真正准确的定位,这使我们对国 情的把握一直处于脱离实际的状态。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的 基本定义,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出发,认为 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一结论与原有的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 认识相比,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更准确地对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 主义的发展进程做了科学的界定。过去的社会主义理论总是把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当成本质,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根据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状况,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提出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 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新观点,澄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种种误区,把人 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

    三是总结实践经验,作出敏锐感悟。对层出不穷、日益涌现的新事物, 保持极大的求知欲望和敏锐的感悟,是激发创新精神的重要因素。邓小平历来尊 重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首创精神,善于创造性地把群众的丰富实践经验上升 到理论的高度,运用于指导群众的实践。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安徽省凤 阳县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做法曾一度引起争论,焦点是此种做法是搞社会主义还是 搞资本主义。邓小平以中国改革总设计师的敏感,满腔热情地支持了这一新事物。

    1980年5月31日,他就农村问题向中央负责人发表了重要谈话,指出:“农村政策 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党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推动了整个农村改革 的发展。城市改革推开以后,针对在市场经济问题上的争论,邓小平多次强调: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矛盾,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 搞市场经济。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新论断,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并把它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都表明了邓小平 尊重实践,勇于从实际出发进行创新的品格。

    四是纵横比较,提出真知灼见。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提炼新思想、 总结出独特的见解,这是邓小平创新精神的又一特色。

    其一,纵向比较,提出新观念。政治思想工作是我党的传统优势,但 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又出现了轻视思想工作,否定思想道 德教育作用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邓小平反复强调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并提出了著名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的新观点,确保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进。

    其二,横向比较,得出新对策。上世纪末,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冷战时代宣告结束,世界格局加速走向多极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邓 小平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提出:“我国应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往来,更好地扩大对外交往,争取为祖国四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们的建设赢得主 动。我们要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加快发展自己,推进改革开放事业。” 他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清醒地看到我国在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同发 达国家的差距,提出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强调“发展才是硬道 理”。

    其三,综合比较,形成新构想。“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解决历史遗留 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提出的新构想。这一构想既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 国家一般是单一制的理论,又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联邦制或邦联制。按照“一国两 制”构想成功地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实践,开创了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 题的先例,也给国际社会解决此类问题以及国与国之间争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可以这样说,“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世界当代史上创造 的一个奇迹,是对维护亚洲地区及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是邓小平创新精 神的又一成功体现。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的毛概论文_》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