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基本理论
  • 融资决策
  • 财务分析
  • 投资决策
  • 财务控制
  • 其他相关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财务管理 > 其他相关 > 茶文化下大学生素质教育可行... 正文 2019-10-29 07:35:02

    茶文化下大学生素质教育可行策略:实施素质教育有哪些策略

    相关热词搜索:

    茶文化下大学生素质教育可行策略

    茶文化下大学生素质教育可行策略 摘要: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化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使得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愈加不重视。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它在培养人的品格,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加入茶文化的教育,利用茶文化中的功能性作用,让学生学 习茶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素养,是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培养君子品格,培养全 面发展人才的有效措施,也是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素质教育;
    茶文化;
    和谐;
    传统文化 1茶文化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 1.1美学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唐朝就经历了一个繁荣鼎盛的时期。茶 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茶集自然所含灵气,含有清新自然的美学。茶 所包含的美学包括物质之美和精神之美。其中茶香、茶色、茶味就表现出了茶的 物质之美。茶色清新自然,茶香悠远轻盈,茶味甘冽、沁人心脾。茶的物质之美 能够让人心情愉悦。除了物质之美,茶还有精神之美,也就是茶所表现出来的意 境美。静下心来品茶可以让人在喧嚣的世界里感受到山川河流等自然之美,让人 在闲适中放松心情,缓解内心的压力,使人心情舒畅,这就是茶所体现出来的精 神之美。茶文化的发展也衍生出了很多表现茶美学特征的艺术形式,比如茶诗、 茶词、茶画等,这些艺术形式是茶的精神之美下的延伸。在很多有名的茶画中都 能体现出人们与朋友一起品茶时的轻松、愉悦,仿佛远离尘嚣,与自然相融,特 别是一些文人墨客将自身融入于山水,即兴而发,挥洒出心中的情绪,写下茶诗、 茶词,并且在自然中感受茶的韵味。这种田园、自然的生活也表现出他们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这些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让茶和艺术有效融合,将物 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升了茶的美学特质。

    1.2哲学 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包含有很多的内容,其中体现最明显的要数哲学思想了, 我国茶文化中儒家、道家的思想都有体现。儒家所倡导的中庸、和谐、仁爱等思 想,其核心在一个“和”字,希望实现各项事物之间的一种平衡,是吸纳和谐统一, 在各项事物之间保持一个稳定、恰到好处的状态。其讲求的不是单纯的调和主义,而是一种和谐思想。而茶本身就具有平稳人心态的平和功效,另外在饮茶文化中, 讲究的就是饮茶饮态度,在饮茶的过程中减轻浮躁、快速的生活环境,营造出轻 松、平和的氛围,在饮茶的同时感受生活的平静和谐之美。与儒家和谐思想在茶 文化中的体现相辅相成的是道家的自然之说。道家崇尚自然,一直追求万物与自 然和谐相处,在自然中寻得规律,与自然融合。茶文化中也强调人与自然融合, 大多数人品茶都愿意选择清幽自然的环境,远离喧嚣,在品茶的时候与山水自然 相伴,与自然亲近接触。饮茶不单单是为了享受其甘冽的茶味,更是为了感受万 物交融,以及灵动的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所带来的美感。从品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 有效融合,实现万物和谐发展。茶文化中主张与自然保持和谐,在自然中放松心 情,融入自然,是茶文化与道家文化彼此相融的很好的体现。因此,在茶文化中 包含有许多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需要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慢慢体会,进而 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2茶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2.1知识传承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茶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有 饮茶文化的起源,茶在我国的发展和传承以及饮茶的风俗等。这些茶文化都可以 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开设茶文化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对更加深 入的了解传统文化,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起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 发展的作用。

    2.2精神培育 新时代,信息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审美多元化使得大学生的美学意识纷 繁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帮助学生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良好的审美态度, 那么茶文化中的美学功能就能帮助大学生在多元化的审美中培养健康的审美观, 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层次,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更容易的认同和接受。信 息化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同时也导致快速文化的发展,导致人们 对传统的优秀文化越来越不重视,快餐文化很容易导致享乐主义心理和功利主义 价值观,大学生处于心智不稳定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影响。茶文化底蕴深厚,体 现出来的精神比较平和质朴,在大学生教育体系中加入茶文化课程,有利于培养 大学生踏实做人,认真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戒骄戒躁,回归自 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另外,茶文化中提出来的品性特质非常符合我国 素质教育中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内容。学习茶文化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茶质朴的文化下形成宽以待人、包容的健全的品格,让学生学会自我审视,培养其君子品格。

    另外让学生在对茶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对茶文化做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 大学生对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进而通过深入的了解产生民族自 豪感。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国文化的传入,使得大学生对我国的文化精 髓越来越不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我国现代化的稳定、 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基于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可行策略 3.1举办茶文化学习讲座 在高等院校,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经常 会举办一些讲座。那么学校就可以举办一些茶文化讲座,这样可以在传播、宣传 茶文化的基础上,让大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茶文化、茶历史,对有关茶的知识也会 认识的透彻,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图书馆、校园网站等 公共资源对茶文化讲座以及文化活动进行宣传,给予学生更多茶文化交流的机会, 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利于茶文化活动的开展,促 进学生之间对茶文化的交流。

    3.2把茶文化课程设置为为公选课程 高等院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可以把茶文化设置为公选课程,纳入到教学 体系中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茶文化课程,通过具体的学习对茶文化 有一个系统、完善的了解,对茶的历史、品种、制法、引用等文化有一个深入的 认识。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对茶文化所 体现出来的人文理念更加认同及更深入的认识,也能够促进学生文化素养,人文 素质的发展,起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开设课程后就 要聘请一些专业的教师或者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授课,以保证课程的专 业性,让学生能够接受到专业的教育,达到课程设置预期的作用,避免因为不专 业导致学生产生疑惑、质疑甚至排斥茶文化的心理。

    3.3建设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高校要承担起传统文化的责任,所以高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对学 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 的思想、思维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以应对未来的工作,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建设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课 程体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对茶文化的学习、认识,可以让学生产生民族认同感、 自豪感。另外,以茶文化为代表的课程体系的形成,能够以教师教育为代表,形 成良好的校园环境,构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为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提供条 件。

    4在素质教育中推广茶文化的积极意义 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开展茶文化的教育对于弘扬、传承我国茶文化 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但是随 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淡忘,做为传统文化的代 表,茶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精华也正在被人们遗忘,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 越来越小。甚至在当今社会,饮茶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这种情况下,在大学生 素质教育中开展茶文化教育就非常重要了。这是一种传承和发展,在大学生素质 教育中开设茶文化教育的相关课程可以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现代 文明中延续下去。另外,通过茶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 大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5结论 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全 面的多功能应用型人才。教材选择正确,那么很多美好的事物、思想就能对学生 起到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我 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将茶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 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 同,让学生产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通过 有效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断引导,从而实现学生素质教育,让形成 良好的人文素养。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茶文化下大学生素质教育可行策略:实施素质教育有哪些策略》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