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基本理论
  • 融资决策
  • 财务分析
  • 投资决策
  • 财务控制
  • 其他相关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财务管理 > 其他相关 > 高校师德制度建设问题与出路... 正文 2019-11-14 07:45:55

    高校师德制度建设问题与出路 高校制度建设专家

    相关热词搜索:

    高校师德制度建设问题与出路

    高校师德制度建设问题与出路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师德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值 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师德规范在实践中重公德轻私德,师德考评、教育、监督、 激励等相关制度仍不健全,教师准入制度中的师德标准作用发挥不够等。破解这 些问题应进一步完善高校师德规范体系,健全改进高校师德考评、教育、监督、 奖惩等制度机制,切实将师德要求纳入高校教师准入制度之中。

    关键词:高校;
    师德;
    制度建设;
    问题;
    出路 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 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社会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 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1]高校师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高等 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师德建设,一项根本的、长远的措施就是加强制度建 设,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本文通过探讨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应对策略,以期为进一步深化高校师德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一、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努力,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它主 要有三个层面:一是以国家法律、地方性法规为主要形式的法定规范,由国家强 制力作为保障,从法的意义上为高校教师师德行为提供强制性的规范和约束,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 教育法》等;
    二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具有行政约束力的政策意见,为高 校加强师德建设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日常行为、品格品质等提出明确要求和具 体部署,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建立 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 行为的通知》等;
    三是各高校自行制定的师德规范制度,进一步为高校教师明确 了职业道德标准,具有一定的内部约束力。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彼此联动,形 成了较为科学、完整的高校师德制度体系,为确保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化与规范 化提供了坚强保障。具体来说,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为解决师德失范现象提供制度保障。高校师德制度是需要高校教师共 同遵守的规章和准则,明确规定了高校教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为高校教 师的师德行为划定了界限和准绳,也为高校教师出现师德失范行为时提供制度依循。“随着社会体制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凸显,高校师德建设领域里道德滑坡现象 屡见不鲜,少数大学教师存在道德失范,理想信念滑坡,育人意识淡漠,利己主 义作祟等现象。[2]师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从反面证明了师德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这证明一些高校在师德建设上还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长期以来一些高校 的师德建设往往单纯寄希望于教师自我修养和内在约束力,而忽略相关制度建设, 没有充分发挥好高校师德制度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这也说明,虽然目前有些高 校也建设了相对完善的师德制度体系,但是仍难以适应日渐复杂的师德环境,需 要进一步下大力气研究探索师德制度建设的可行路径和努力方向,以更加科学、 更加完整的制度体系,确保制度建设的优势和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为解决师德失 范现象提供有力保障。

    2.克服道德自律约束的局限性。相比于以自律为核心的道德约束,制度 作为以规范个体和集体行动为目的的规则或运作模式,可以凭借体系化的准则和 依据为师德规范的转化提供强力约束和保障,从而有力调控和规约教师的道德品 行。“建设高校师德过于强调教师的自律因素而忽视外在的他律因素,效果必然 不佳,并会激起教师对师德建设的冷漠与反感。相应地,重视师德建设的他律, 建章立制,发挥他律的教育、引导与规范作用,必能内外互助,切实提高教师师 德水平。”[3]因此,高校师德建设应始终把师德制度建设及其运行机制作为核心 和关键来抓,扎实推进以特定师德价值取向指导下的制度设计,以严格系统科学 的制度他律带动教师道德自律,以道德自律彰显和补充制度他律,实现自律与他 律的有机统一。

    3.发挥串联枢纽作用。制度建设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实现方式,没有 制度这一串联方式,高校师德建设也无从下手。高校师德建设依赖于多个环节的 共同运行,包括高校师德规范、高校师德教育、高校师德考评、高校师德监督和 高校师德奖惩等。从单个环节的角度来看,需要分别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将每个 高校师德建设环节中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流程规范化和具体化;
    从多个 环节的联动角度来看,则需要制度从中发挥其贯通性作用,成为环节之间的枢纽, 将制度作为轴心,使每一项师德建设工作都能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有效运转起来。

    二、高校师德制度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师德规范在实践中重公德而轻私德。师德规范是针对教师道德行为而 制定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标准。科学制定师德规范,厘定师德标准是高校师德制度 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为此2011年国家颁布出台了高校师德规范的权威文件――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六个层面上规定了高校教师应遵循的师德规范,分别是: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

    这一文件对高校教师师德规范进行了高度凝练,详细且明确地规定了教师行为准 则,对高校师德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有些高校偏重 于从社会公共生活的角度对高校教师提出公德的要求,缺少对个人修养、作风、 习惯等私德的关注。以至于一段时间以来许多高校教师都是依靠自我约束和自我 修养来提高私德水平,但究竟应该达到何等私德水平,应该具备哪些私德品质, 许多高校没有给出详细规定。除此之外,因为缺少对高校教师私德层面的明确界 定,人们往往理想化地从对教师职业的固有观念出发来对高校师德提出要求,脱 离当前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生活的实际和特点,从而使部分高校的师德规范因 过于理想化而缺乏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

    2.师德考评制度不健全。师德考评制度是师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并形 成良好运行状态的重要一环,也是引导教师遵守师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的有效 途径。”[4](P4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通 过“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遣进修和 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制度不仅能够为增强师德整体建设 的实效性提供保障,更能够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在载体、管理等层面的创新。但片 面与不公正的考评制度却会适得其反。当前,不少高校的师德考核评价制度依然 侧重于业务考评而对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考评远远不够,即使存在师德考核评价, 也通常是软指标、虚指标,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首先,从整体来看,在考 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着“科研评价”与“教学评价”失衡、“学术评价”与“道德评 价”倒挂的现象。虽然现在多数的师德考核评价都与教师的岗位聘任、业绩考核、 评奖评优等相挂钩,但其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很难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其次, 从考评方式来看,当前的高校师德考评制度存在偏“量化”的现象,内容单一且形 式化现象严重,如对于教学工作常常重于考核工作量而不注重考核教学质量,但 师德师风是一种偏重于道德性和伦理性的指标,其优劣好坏常常难以量化,因此 单纯量化型的师德考评制度不易对师风师德作出科学的考量和评价。

    3.师德教育制度不完善。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性与整体性兼具的工程,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 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可以说,教育不仅是改进高校 师德建设的关键抓手,更是提升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水平的有效手段。师德教育的 重点就在于使一定的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中对于教师个体的道德内 化是核心。但目前的高校师德教育制度在“师德内化”层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主 要表现在:一是师德教育制度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足够规范化和体系化的师德教育制度模式,随意性较大而少连贯性的教育活动,普遍采取短期的灌输式集中 教育,使师德教育容易流于形式;
    二是师德教育内容不够充实,没有针对高校教 师群体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内容,更缺乏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使教学内 容缺乏吸引力与感召力;
    三是师德教育形式单一,缺乏高校教师的主体性参与和 实践性体验。在很多高校师德培训中,仅有理论讲述而缺少互动讨论,忽视了丰 富的道德实践环节与高校教师个人的主体能动性,进而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4.师德监督与激励机制待完善。师德监督与激励机制是师德建设工作机 制得以完善的关键与突破口。完备的师德监督机制,可以使高校师德行为处于得 以调控和约束的状态,而完善的师德激励机制,则利于激发高校教师自觉遵守师 德师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当前,不少高校在师德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方面还 存在一定欠缺,具体来说:一是师德监督流于形式。由于师德行为难以量化,导 致不少高校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标准和监督原则,这使得师德建设工作很难免除 干扰,监督的公正性与客观性难以得到保障;
    二是重体制内监督轻体制外监督。

    尽管多数高校师德监督体制的构建都采取体制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但相对于体制 内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在监督问题上的权重而言,体制外由学生、家长与社会构成 的监督体系仍然不够完善;
    三是师德激励机制处于“空缺”状态。当前多数高校的 激励制度主要针对的仍然是科研和教学的成绩,而对师德的激励比较乏力。一方 面没有建立起制度化与规范化的师德行为奖惩制度,另一方面也没有将师德与高 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挂钩,使得师德激励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5.教师准入制度中的师德标准作用发挥不够。《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 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 期注册制度。”教师准入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入职教师的个人素质水平,而 教师准入制度中师德标准的严格化与规范化则可以使高校在聘任环节便淘汰道 德水平低下的教师。因此,制定高标准、严要求的师德标准和准入指标对于高校 教师准入制度非常必要而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实际工作情况看,当前不少高 校在贯彻落实教师准入制度中的师德标准时表现出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其 具体表现在:一是重专业水平而轻道德表现,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师和引进人才时, 对于求学经历和职称职务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考察,而对师德表现却并未给予足 够重视,没有形成严格的师德考察标准,使师德准入标准流于形式;
    二是道德素 质准入考察不严谨。仅有师德准入标准是不够的,还要辅助以程序化和规范化的 考察工作,当前很多高校即使设置了师德准入门槛,但依然没有严格考察入职教 师的思想道德状况,无法有效彰显师德准入标准的作用。三、加强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主要路径 1.完善高校师德规范体系。完善高校师德规范体系应以《高等学校教师 职业道德规范》等权威的法律、法规、规章为准绳,以时代性和科学性的眼光不 断丰富其内涵。从总体原则上看,高校师德规范的设计要将教师的工作从对生活 的疏离走向对生活的回归,将推动教师主体个性发展作为重点与切入点,从而达 到高校教师自我觉醒、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一种奋发向上的人生境界。针对《高 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现有的内容基础,笔者认为应对其进行适当的重构。

    具体来说,一是处理好公德与私德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师德规范中,既要继续强 调高校教师公德的重要性,强化“师德六条”①建设,又要适当地对高校教师的私 德规范进行一定的界定,如个人修养和生活作风等,从工作和生活、公众和个人 等双重维度对师德提出全方位要求;
    二是适度地从“高标准”转向“低标准”。将师 德失范行为进一步具体化与明确化,结合教师具体工作实际,明确其思想政治素 质要求、道德修养要求、教学工作要求、科研工作要求等,使高校师德评价便于 操作。[5] 2.健全高校师德考评制度。科学的师德考评制度,能够对教师的品行起 到积极的规范作用。要使师德建设作为衡量办学质量、评估学校工作成果的重要 指标,使师德考核成为高校教师技能考评的首要标准,充分发挥师德考评制度的 导向和约束作用,并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来完善教师分类考 评办法,确立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贡献的教师考评准则,[6]依据师德 规范建立起多层次的考评指标体系,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有具体真实的内容和 努力方向。具体来说,一是要强化考评指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注重考核教师在 理想信念、教书育人、学术道德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表现,并加大学生在师德考 评中的权重,提升其对最终师德评定结果的影响,使师德真正落实到“以学生为 本”的目标上来。二是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高校师德考评方式,将学校评价与 社会评价、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定性考核与量化考核等评价标准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师德考评方式的科学革新。

    3.改进高校师德教育制度。师德教育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基本途径之一。

    建立岗前、在职和职后一体化的师德教育机制,有机结合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师德 培育,多渠道、分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是改进高校师德教育制度的 总体思路。第一,要构建规范化、制度化的师德教育体制。完善高校师德教育的 领导与组织机制,对师德教育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规划与安排,切实克服随意 化、零散化、非正规化的弊端。第二,实现师德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转化。师德教育内容应在坚持传统道德灌输框架的基础上,更好体现时代性的道德诉求, 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丰富和更新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还要避免空泛化的现象,使 师德教育内容高度契合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第三,促使师德教育形式的多样 化革新。改变单一“填鸭式”的呆板模式,多采用疏导式、开放式、体验式等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德教育手段的单向性、单一化向互动性、综 合化的转变。第四,设立专门的高校师德培训和研修平台,探索师德培训在各级 各类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有效融入。

    4.强化高校师德监督和奖惩机制。公正严明、行之有效的师德监督和奖 惩机制是提升师德水平的重要保障。在师德监督机制方面,首先要构建公正严明 的师德监督机制,制定科学的监督标准,使师德监督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协调 运转;
    其次要加强体制外监督的权重比例,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 会”五位一体的监督主体;
    再次要成立专门的师德监督领导小组。实行小组成员 不定期轮换制度,并接受全体教师的监督;
    最后要设立邮箱、电话、网络等多种 监督形式,确保监督渠道的畅通和有序。在师德奖惩机制方面,首先要突出师德 师风在教师评价中的位置,将师德置于和科研、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要 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 在物质激励方面,要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并在岗位津贴、职称 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在精神激励方面,要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和激励 作用。[7]最后,应建立健全惩罚制度,严格实行高校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于存 在师德问题的教师及时诫勉、警示和处分。

    5.坚持高标准的高校教师准入制度。“高标准”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应具有 高标准的道德水平与思想境界。首先,应确立师德标准在教师准入制度中的重要 地位,将其与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摆在同等地位进行评估,避免“有才无德” 人员的引入;
    其次,应确立科学严谨的师德准入标准。高校在招聘教师和引进人 才时,应仔细考察教师的政治素养、学术道德与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水准,将现实 表现与过去表现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立体、全方位的人才引入审查,将师德不过 关者挡在大学门外;
    最后,要做好教师准入师德考察的规范化和严密化工作,避 免师德考察流于形式,使师德真正成为评价人才优劣的重要标准。

    作者:金昕 王丹彤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高校师德制度建设问题与出路 高校制度建设专家》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