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民法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法学理论论文
  • 司法制度论文
  • 国家法论文
  • 宪法论文
  • 刑法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法学论文 > 民法论文 > 民族文化反生态思想研究:生态... 正文 2019-11-06 07:34:19

    民族文化反生态思想研究:生态思想

    相关热词搜索:

    民族文化反生态思想研究

    民族文化反生态思想研究 摘要:学术界对于文化的研究一直都存在雅与俗、良与莠、先进与落后、精华与 糟粕、积极与消极等一系列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 态文化的研究也不应该有所例外。但目前,学术界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 化的研究缺少辩证分析的色彩。本文重申了辩证分析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 的必要性,阐述了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反生态思想的概念、特征及区分 标准等,分析了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反生态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其消解途 径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反生态思想;消解 关于文化的研究,学界一直都存在雅与俗、良与莠、先进与落后、精华与 糟粕、积极与消极等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相较而言,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 生态文化的研究则缺少辩证分析的色彩。目前,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 研究集中在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体系的解读、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价值评 价及建构途径的探讨方面。〔1〕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化的西部少数民族文化 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有些仍然是能够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而有些却与当前生 态文明建设倡导的理念相悖。因此,辩证分析西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的“糟粕” 无论对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还是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工 作都有重要意义。

    一、辩证分析西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消解其文化中反生态思想的首要步骤 早在2010年就有学者探讨过《辩证分析法在文化研究中的运用》问题,文 章认为,“只有对本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以及外国文化进行辩证的、历史的、 系统分析,才能科学认识文化的本质,把握文化规律,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正确 指导。”〔2〕相比较而言,目前学术界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却 主要集中在其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上,而忽视了文化在不同时代而表现出来的不 足之处。不科学的研究方法必然会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在其对待方式上也必然 会全盘吸收。因此,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否能够对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 发挥科学的引领作用,首先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认识了它的本质,是否分清了它 的构成成分。为此,必须采取辩证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诸多的文化现象中分解出 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进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它们尽可能发挥正面的、 积极的作用。首先,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优秀的、先进的生态文化进行科 学引领,而错误的反生态思想只会把人们引向歧途。“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是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的人类处理整个生态系统的积极成果。”〔3〕80“生 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先导,是因、在先;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发展的实 践产物,是果、在后。”〔4〕西部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是当地建设生态文 明的“理论先导”,不同民族的生态文化共同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 理论指导,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伦理观及政绩观、消费观和发展观。

    因此,“蕴含在民族和宗教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在原动 力。”〔5〕在西部地区,虽然民族不同,文化有别,但其生态文化的本质是共通 的,那就是它要求人们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开发西部,在保证天蓝、地绿、水 净的前提下发展西部,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保护西部。而西部地区少数 民族文化中的不良成分则无法发挥这些积极的作用,相反,会把我们的行为引向 保护自然的对立面,使我们成为自然的敌人。其次,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素质 的提升,需要有生态文化中正面的生态思想的引领和负面的反生态思想的警示。

    所谓生态素质,就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的、 心理的、技能的以及道德的综合素质。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的 知识,形成了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遇到环境问题能自觉地采取恰当的方法处理 就是一个具有较好生态素质的人。生态素质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教 育和培养。西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挖掘并整理这些民 族生态文化,对其中的“良莠”成分加以甄别,并在生态素质教育中充分、合理地 利用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人们的生态意 识、掌握生态保护的技能,同时通过反生态思想的梳理,可以警示人们不断反思 自己的行为,在生活中做到远离那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行为,做到自觉保护生态 环境,为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再次,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 传承与创新,也需要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进行甄别和扬弃。在对待文化 发展的态度上,我国一贯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缺 少科学研究这一重要环节。“倘若没有科学的研究和规划作为开发的基点,利用 就可能失之盲目和无序,文化开发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可能造成文化资 源的浪费与破坏。”〔6〕研究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就是要挖掘其中优秀、进步、 符合生态文明时代需要的“精华”,以便于人们去保持、继承和发扬;同时,甄别 其中有害的、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糟粕”,帮助人们去批判、改造以致于摒弃。

    最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全面建构,需要补充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生 态思想的有益成分,而对于那些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内容,则要及时加以修正或摒 弃。“生态文明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既离不开对人类社会历 史的反思与超越,也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关照和探索。”〔7〕生态文明理论体系 的建构,应该是“基于自然―――人―――社会‘三维化’的,由微观、中观、宏观和宇观四个层次共同构建的方法论体系”〔8〕,它需要世界人民携起手来,不分 种族、不分地域,不分国度、不分民族,齐心协力共同建设我们的地球家园。西 部地区少数民族作为我国大家庭中的成员,有义务、也有责任为我国生态文明理 论体系的构建做出贡献,而那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反生态思想则要从生态文明理 论体系中及时剔除。综上所述,突破原有的研究方法,辩证分析西部地区少数民 族生态文化,梳理出其中的反生态思想,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开发、 利用、传承与创新都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能够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而西部地区生态文明 建设的不断推进又为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使其具有更强的 生命力,更富有时代特征。

    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反生态思想及其特征 “生态文化中既包含文明、进步、科学、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也 可能包含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9〕ツ敲矗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形式, 我们如何从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不利于生态环境这两个方面来区分这些具体的生 态文化呢以什么标准进行区分它们又具有哪些重要的特征呢本文从文化与环境 互动的角度入手,对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的上述问题作出回答,以此加深人们对 于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认识。“生态文化是指各民族的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有关 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各种认识、经验和技能,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 活实践中获得并56逐渐积累起来的。”〔9〕ド态文化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本无 所谓好坏、优劣之分,但当生态文化与它所主导的实践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后 果联系起来之后,在价值指向上,它就有“正面”和“负面”、“精华”和“糟粕”的区 分了。因为只有正面的、优秀的生态思想,才可以培养人们形成生态保护的价值 观念、指导人们进行正确的生态保护实践;而负面的、违背生态保护理念的文化 往往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错误的方向,最终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钟伯清 把这种有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民俗称为反生态民俗,他认为“凡是对生态系统维 持其自身的平衡不利或破坏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行为、思想,都是反生态 的。”〔10〕按照这一标准,我们可以根据生态文化的具体内容,即人们对待生 态环境的态度、行为等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结果而将其区分为“生态思想”和“反 生态思想”。其中的生态思想,是指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对生态系统维持自身平衡发挥正面的、积极作用的文化成分,也就是少数民族文 化中的“精华”;与之相对应的反生态思想则是指那些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对生态 系统维持自身平衡发挥负面、消极作用的文化成分,即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的“糟 粕”。生态文化是人类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文化选择,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囊括了科技、伦理、哲学、文艺、美学、宗教、教育等文化形式。

    〔3〕142-155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对待人与自然的观 点也体现在本民族的哲学、伦理、科技、教育、文艺、美学、宗教等不同的文化 形式当中。那么,如此丰富的体系,用什么标准来确定哪些是生态思想,哪些是 反生态思想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要看这种文化所主导的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 结果是有利还是不利;是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 把自然当做朋友,还是把自然当做掠夺、征服的对象。“文化精华与文化糟粕是 文化的基本因素和两大界面,是文化涵盖及派生的相对峙的基本范畴。”〔11〕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中华文化,还是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都只能是“文化 精华”与“文化糟粕”的统一体。当然,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也不例外,是 由其中的“精华”―――生态思想和“糟粕”―――反生态思想共同构成。因此,生 态思想、反生态思想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反生态思想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构 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一是相对独立性。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与反生态思想的区分,是立足于当前各个民族在 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所做出的简单区分。现实生活中,无论 是生态思想,还是反生态思想,都体现在各民族文化的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中, 诸如政治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从这个角度而言,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 态思想与反生态思想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这里的“独立”不是“孤立”,而是“自 立”“自主”的意思。“由于这种独立性的客观性质,所以这种判断和归纳往往具有 人类的共通性,……当然,这种‘文化精华与糟粕’的独立性虽有人类共通性的特 点,但它仍然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绝不是永恒或绝对的。”〔12〕二是历史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产生的,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实 现自身的发展与变迁。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但同时又要 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影响和制约。西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西部地区各少数民族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下来的有关人与自然环境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总汇, 这种“总汇”正在伴随着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着不同程度、不同形式 的变化。本文中所谓生态思想与反生态思想的区分,是基于目前人们对于生态环 境的观念而对业已形成的生态文化做出的区分,具有鲜明的生态文明时代的特征。

    “离开具体的历史环境就难以对某些文化现象作出精华与糟粕的鉴别和判定。这 就决定我们应当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内来判定文化的精华与糟粕。”〔11〕三是少 数民族文化中的反生态思想与其中的生态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转化。任何文化一经产生便伴随着其自身的发展与变迁。文化是一个整 体,不可能以任何人为的方式将其不合理的成分剥离出文化的范畴,只能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让其自身实现进化、不断优化、不断适合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生 态文化也一样,其中的生态思想与反生态思想本身融为一体,只是随着时代的发 展,不断产生了一些促使其发生变迁的因素,使得原本对于生态有利的思想转化 为对生态有破坏性的思想,有些在生态文化的外在表现上逐渐弱化甚至逐渐从文 化体系中慢慢消失。因此,66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与反生态思想 原本就是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促使二者 分化的因素和条件。如果我们适当改变外部条件,对不利于环境的价值观、伦理 观和消费观等加以引导,修正那些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分,进而加以弘扬, 他们就会重新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正面作用。

    三、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滋生反生态思想的原因分析 文化现代化如同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一样,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必 然趋势,而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变迁。西部地区少数民 族生态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文化变迁,究其原因, 不外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从内部因素来看,少数民族生 态文化自身的演化与发展是产生生态思想与反生态思想分化的内在动因。“文化 作为社会基本样态的综合反映,具有非常稳定的自组织系统,在没有外来文化影 响和外来文化注入的情况下,特定民族或特定社会的基本文化价值体系会保持相 对稳定状态,但文化的自组织系统也会随社会的发展在自身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不 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13〕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作为人与自 然关系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稳定的自组织系统,即使没有外来文化的冲突或碰 撞,也会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这种变迁 对于文化自身来说是客观的、中立的,但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讲,就有可能出现 生态思想与反生态思想的分化。从外部因素来看,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

    其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干旱、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是当前西部地区的主要特征, 相比古代“沃野千里,谷稼殷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的景象已经大有不同。

    生态环境的变化,迫使生活在当地的人们不得不举起“保护生态”的旗帜,那些原 本属于本民族自然的放牧、人口繁衍等生产、生活方式,在新的历史时期都不得 不重新审视,一旦超过生态环境承载的能力就变成“反生态”的生活方式。因此, 当前的自然环境需要人们有更高的生态保护意识、更强的生态保护责任和更科学 的生态保护技能,否则,可能就会成为破坏环境的刽子手。其二是生产方式的变 化。西部地区很多少数民族在进行耕种的时候对土地进行适度的开发,并采取各 种形式减少与神灵的冲突。例如,佤族人在耕种的过程中,为了使土地上的森林 在砍伐之后获得复生的机会,他们在连续使用一块土地两年后就会放荒8-10年。〔14〕但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开发力度的增加和人口数量的增多, 人们逐渐缩短了土地轮歇周期和范围,致使所有的轮歇土地都变成了永久的固定 耕地,很多甚至被开发成种植经济作物的土地。这些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得原来 对于土地的敬畏意识变得淡漠,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在做着破坏自然生态环 境的事情,从而转变为反生态思想。其三是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哈尼族的传统观 念中,人类与自然万物“同源共祖”,视土地为自己的亲人和伙伴。〔15〕但是进 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人定胜天”和无神论思想的主导下,非理性的“大炼钢 铁”除了使很多森林遭到砍伐,连同哈尼族凭借万物有灵的神灵信仰保留下来的 寨神林和风景林也未逃脱厄运。这种以牺牲自然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 不仅在哈尼族中间盛行,在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中也不少见,它改变了人们衡 量自然价值的标准,使得年轻一代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因此,很多民族传 统文化中神灵信仰的文化结构在经历经济观念变化的过程中正在一步步陷入危 机。思维方式的变化,促使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中对自然有利的精华的内容逐渐淡 化,随之产生的是一些对社会发展不利的思想。最后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 目前关于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成果来看,很多学者梳理出来的少数民族传统 文化中的生态思想都是与该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偏低、科学技术不发达联系在一起 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人类 文化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迁。随着人类建筑技术的提升、交通工具的改进, 一些原生态、零污染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交通方式。有些 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采用现代化的开采方式开采当地的矿产资源,造成生态 环境的破坏。因此,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福利的同时,也提 高了人们掠夺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走向与自然对立的一面。

    四、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反生态思想的消解对策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反生态思想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机 构成部分。它的存在具有客观性,我们不能随意“创造”它,也不可能人为“消灭” 它,只能随着文化自身发展的不断完善和外部条件的不断改进而逐步得到消解。

    所以,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中反生态思想的消解过程就是重构、整合西部地区 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体系的过程。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体系的重构是一项伟 大而艰巨的事业。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宣传教育,改变大众的思想观念,培育 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文化本 质性作用。”〔16〕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遵循全局性、科学性、超前性、时代 性和地方性等基本原则,同时还要有相应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保障机制。首先,摆正态度,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与反生态思想的关系。“每 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两重性,有其自身的精华,同时也存在着本民族的糟粕。”〔17〕 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同样也难以避免其中的 “糟粕”。也许,在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里都是对自然有益 的思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在不断发生着变迁,而文化自身的调适又 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才能实现。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进入到生态文明,经济在飞速 发展,相比而言,文化的发展并没有与经济的发展完全保持同步。针对西部地区 的生态文明建设而言,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并没有完全与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进程 完全适应,其中一部分出现了与现时代冲突、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成分,为此, 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构成成分。其次,加强研究, 正确梳理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与反生态思想。对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 进行深入、系统、辩证的研究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首要步骤。通过 理论工作者对文本文献的整理和现实生活的田野调查,梳理其中的生态思想与反 生态思想,再通过一些知识普及读本等方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普及广大人民群众 中,帮助人们分辨清楚哪些是精华,为什么是精华,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弘扬;同 时也要分析哪些是糟粕、为什么是糟粕,用什么合理的手段可以剔除它们,等等。

    〔18〕为此,笔者认为,可以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从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领 域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同时运用生态学、环境学等领域的知识开展对西 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研究,在文化与环境的互动中梳理出西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 的“精华”和“糟粕”,即其中的生态思想与反生态思想,分析产生反生态思想的缘 由,探寻消解反生态思想的路径,并寻找弘扬生态思想的对策与措施,不断完善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理论体系,以此推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 进程。再次,多措并举,修正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反生态思想。从一种文化过 度到另一种更为优越的文化、把“糟粕”转变为“精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 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修正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反生态思想也必然是一个漫 长的历史过程,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在西部地区少数民 族中广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适当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反面事例告 诉人们生态破坏的严重危害性;并通过教育、公益广告等形式普及生态保护的知 识。这样,人们不仅能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还能掌握一定的生态保护 技能,以此达到帮助人们用正确的生态观念引导行为、用科学的生态知识规范自 己行为的目的。二是加强法制建设。针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出台防风固沙、 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加强群众的法制宣传 教育,完善监督机制,以此保证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朝着对生态环境有利的方向发 展。三是完善生态文化服务的公共体系建设。在民族聚居区建设教育机构、文化广场、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时充分渗透生态环境保护的主题思想;通过组织生态 文化活动,例如生态知识竞赛等活动强化人们对于生态知识的把握程度;加强西 部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为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文化服务网络平台 奠定基础。最后,继承创新,重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体系。对于少数民族生态文 化的建构与未来发展而言,我们应采取继承加创新的总体原则,不仅要继承和弘 扬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还要大力发展已经修正的反生态思想,使其为西 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指导作用。为此,我们首先要通过学校教育、网络教 育和社区教育等多种方式对当地公民实行生态文明教育,树立公民的生态化价值 观;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生态化转变;通过立项科研项目等措施加 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的力量,深入研究其中的构成成分,同时也要着力寻找 其传播、修正及弘扬的路径。最后,还要不断优化决策机制,确立科学的政绩考 核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由此,不断优化、创新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 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践行、丰富其内容,从而在推进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体 系建设的同时推进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

    作者:卢艳玲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民族文化反生态思想研究:生态思想》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