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民法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法学理论论文
  • 司法制度论文
  • 国家法论文
  • 宪法论文
  • 刑法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法学论文 > 民法论文 > 关于新闻摄影技术的论文 [浅... 正文 2019-11-24 07:34:18

    关于新闻摄影技术的论文 [浅谈新闻摄影相关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新闻摄影相关论文

    浅谈新闻摄影相关论文 新闻摄影相关论文范文一:试论数字时代下的新闻摄影 摘要 数字化是新闻摄影未来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在数字时代下新 闻摄影的真实性受到威胁,本文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字 数字时代 新闻摄影 机遇 挑战 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强调以视觉传 播为核心,大量运用以速读性、易读性和娱乐性为目的的传播方式,图片新闻正 是符合上述这些要求的一种传播方式。笔者认为,图片新闻在媒体中的重要性超 越了以往新闻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因此对数字时代下的新闻摄影的研究也就显 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一、 新闻摄影已步入数字时代 在新闻媒体步入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新闻摄影的工作模式早已 被颠覆,适应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工作模式则尚未完全确立,图片新闻的重要性 又日渐凸显。对此,我们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甚至媒介管理者多少会感到一些 不适。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既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在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国外摄影人提出了新闻摄影是否面临死亡的 问题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是:版面的限制、费用的限制、胶片无法满足新闻图片 的快速传播都使新闻摄影进入了一个艰难的境地,新闻摄影记者随心所欲的年代 已经结束了。数字时代的到来最初并没有为新闻摄影带来转机,摄影记者一方面 在对以传统机械相机和银盐胶片为载体的新闻摄影充满怀旧的情绪,抵制数字影 像的冲击;另一方面,更多地摄影记者则对数字摄影所带来的新的法律和道德问 题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担忧。但是最终,人们还是接受了数字影像技术,并让它走 进了新闻摄影领域。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部主任罗伯 特·吉尔卡(Robert Gilka)就告诫他的学生:“数码摄影没有出现在昨天,没有出现 在今天,也不见得就出现在明天,但它将出现,并伴随着你们的余生。”①迪克· 哈尔斯坦德(Dirck Halstead)是数字摄影记者(The Digital Journalist)网站的创始人, 他是如此评论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的:“我说新闻摄影即将死亡,是指传统意义 上的把一个瞬间凝结在银盐的胶卷上、然后通过媒体传播这样的新闻摄影的死亡。

    而在不远的将来,新闻摄影将通过移动的影像、声音,通过网络和电视进行传播。网络将取代印刷媒体。这其实是传统的新闻摄影开始以另外一种形式发展,而人 类视觉传播的历史仍然在继续,信息传达者的任务仍然是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事 件和新闻人物。”② 从目前我国新闻摄影的现实情况来看,数字影像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 技术优势,使新闻摄影已经不可逆转地从机械复制时代进入到了数字影像时代。

    数字时代下,新闻摄影最直接改变在于摄影器材上的变更。传统的以机械相机和 银盐胶片作为新闻摄影的工作载体,让位于数码相机与光电耦合元件。拍摄器材 的变化,不单单导致了摄影记者拍摄技术的改变,更从深层次上改变着摄影记者 的新闻摄影理念,这其中既充满机遇,又具有挑战。

    三、 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优势与不足 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究竟有哪些优势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1.强化新闻摄影的时效性 数字技术强化了新闻摄影对时效性的要求。在传统的机械复制时代, 由于新闻记者所拍摄的胶片必须送回媒体进行冲洗、放大,进而再进行挑选、编 辑,新闻图片的发稿时间常常多达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在数字时代, 传统新闻照片上的银盐颗粒变成了马赛克,传输照片的载体从照相纸便成了由0 和1组成的比特,这种改变使新闻图片的快速传输有了技术上的保障,新闻图片 完全可以做到即摄、即传、即编。当摄影记者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新闻照就已经 发回了记者所在媒体的编辑部,这对于每一个摄影记者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法 新社北京分社的社长孟飞在回答北京奥运会法新社将会采取哪些新技术支持本 届奥运会的报道这一问题时,曾不无自信的说:“技术方面的保障,比如影像的 快速传输、现场技术应用,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在众多竞争对手当中,取得最 好的成绩。打个比方,在百米跨栏比赛结束的时候,我们的摄影记者应该在不超 过一秒的时间内把他们拍摄的照片传输出来。”③ 2.降低拍摄难度,扩大稿源 其次,数字技术令新闻摄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令新闻摄影的操 作难度得以降低。在传统的机械复制时代,新闻摄影是一项技术难度较高、操作 难度较大的工作。摄影记者不仅要专注于用镜头捕捉某一特定时刻,将形式、设想、光线、新闻事件、画面主体等所有视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决定性瞬 间”,同时还要兼顾一般摄影的技术标准——曝光、对焦、色温、明暗对比度、 构图。一旦摄影记者按下快门,也就意味着一张新闻图片的拍摄已经完成,新闻 图片在后期所能做的修饰仅限于裁剪。在数字时代,摄影记者按下快门仅仅意味 着获取这张新闻图片的开始,图片的曝光、色温、明暗对比度、裁剪都可以通过 特定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后期调整。虽然过度地依赖计算机的后期调整可能会引发 某些道德和法律问题,但是不可否认,数字技术令新闻摄影工作的后期编辑与前 期摄影变得几乎同等重要。这也使从事新闻摄影前期拍摄的技术难度大大降低, 在对图片质量要求不高的一般采访中,普通的文字记者也能进行一般的新闻摄影 工作。这不仅仅大大降低了媒体的经营成本(雇佣更少的专职摄影记者),也使更 多的摄影爱好者有机会投身到新闻摄影的工作中来,媒体获得突发新闻事件现场 的第一手影像资料的可能性反而大大增强。实际上,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 媒体,专职摄影记者的人数是相当少的,大部分新闻图片是通过兼职摄影记者、 签约摄影记者以及图片库来获取照片的。我国的新华社也在2003年9月已在全国 签约摄影师300多位,并制定了三年发展2000名签约摄影师的目标。

    3.便于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拍摄对象 再次,数字技术能使摄影记者能够更好地进行拍摄前期的准备工作。

    而今,利用互联网络和电子邮件的帮助下,摄影记者可以随时收集到更丰富的资 料,以帮助自己寻找合适的选题,更深入地了解被摄对象,从而在新闻摄影的工 作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实质与内涵,使拍摄的新闻图片更 加真实、生动。

    4.扩大展示、交易平台 最后,数字技术为摄影记者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提供了广阔的 空间。在传统的新闻摄影工作中,摄影记者所拍摄的新闻图片只有极少一部分能 够发稿,出现在报刊的版面上;绝大多数的新闻图片被放入了媒体的影像资料库, 有的新闻图片甚至仅仅停留在胶片上,尚未被洗印出来。这在客观上既造成了一 定的浪费,同时也是对摄影记者的辛勤劳动没有给予充分的尊重。进入数字时代, 互联网为摄影记者发表大量摄影作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摄影记者可以通过自己 的个人主页展示所拍摄的新闻图片,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络上的新闻图片代理机 构售卖自己拍摄的新闻图片。早在1995年,世界上就已经有将近一半的图片库实 现了“在线”,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的新闻图片代理机构也都实现了网络化。④这样 既能够更好地调动摄影记者的工作积极性,也在更大程度上尊重了摄影记者的劳动价值。

    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是不是完美无缺的呢显然不是的,2007年在网络 上争论的沸沸扬扬的“华南虎照事件”至今悬而未决,2008年新春伊始则相继出现 了“香港明星不雅照事件”、“《大庆晚报》摄影记者刘为强藏羚羊照造假事件”。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2007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评选上,又出现了造 假行为:非突发新闻类金奖作品、组照《为什么不回家》,因作者声明其中错传 了一张经过PS(通过电脑软件修改)的图片,主动申请“红牌”,被取消了获奖资格。

    ⑤数字时代新闻摄影要走的路距离美好的终点还有很远。

    1.新闻摄影的真实 性受到严重威胁 首先,数字时代新闻摄影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新闻图片的真实 性。虚假的新闻摄影图片不是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独有的产物,但不能否认伴随着 数字时代的到来,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将遭遇到更大的威胁。在传统的新闻摄影工 作中,造假者大多是通过摆拍、图片说明的失实描写等手段制造出虚假的图片新 闻,虽然运用多张底片叠加、底片遮挡等技术也可以制作出虚假照片,但这种方 法费时费力,且很容易被识破,因此新闻摄影中影像本身的真实性尚未受到威胁。

    然而,在数字时代,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对新闻图片中某些新闻场景的修改、 部分新闻元素的添加或删除、移花接木进行多张图片的合成都将变得轻而易举, 并且在图片效果上足以乱真。对此,图片编辑们也常常显得无可奈何,数字影像 的出现使摄影记者对自己拍摄的新闻图片的编辑权扩大了。从前,记者将整卷底 片交给图片编辑,图片编辑能够从中清晰地看到摄影记者拍摄的全过程,然后进 行判断选择。但是现在,记者可以只选择愿意给图片编辑看的照片,而将其他的 隐去。图片编辑拿到的是不完整的资料,进行的是二次编辑。同时,如果记者作 假,图片编辑也无从考证。⑥ 正因于此,即使是数字影像方面的专家,在面对精心制作的虚假照片 时,仅凭肉眼也很难分辨出真伪,就更不要说普通的受众了。当受众看到一张具 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首先想到的不是新闻事件本身,而是质疑新闻图 片的真伪时,即便这是一张真实的新闻图片,它作为佐证新闻事实的价值也大打 折扣了。新闻摄影中影像本身的真实性被质疑、被颠覆,这才是数字时代新闻摄 影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虽然,将虚假新闻图片的泛滥完全怪罪于数字技术的进步 多少有些绝对,但无所不能的数字技术无疑放大了某些追求名利的摄影记者的贪 欲。从2003年美国《洛杉矶时报》的布莱恩·沃尔斯基因为合成虚假新闻图片最 终导致了解雇,到我国2005年“华赛(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 自然及环保新闻金奖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涉嫌拼接合成,再到《大庆晚报》摄影部副主 任刘为强藏羚羊照造假,以及《杭州日报》摄影记者王一《为什么不回家》其中 一张拼接合成乌云。虚假新闻图片的屡屡出现值得深思,而这些获奖的新闻摄影 作品或许仅仅是大量虚假新闻图片中的冰山一角。

    2.新闻图片的把关难度加大 其次,数字时代新闻摄影所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对于新闻图片在 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与控制。图片的数字化和图片传输的网络化,无论是对新闻摄 影还是对媒体本身都是一次革命,数字技术的进步解构了传统新闻图片的传播规 则。基于互联网络的交互性,作为新闻图片发布者的传统媒体,同时也变成了新 闻图片的接受者;与此同时,作为新闻图片接受者的受众,则一跃变成了新闻图 片的发布者。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新的新闻图片的传播规则,传统媒体、图片编辑 对新闻图片的把关与控制效果将被极大弱化。例如,普通的摄影爱好者可以将其 拍摄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图片通过网络进行随意发布,虽然图片本身也许是真实的, 但却不利于社会舆论的引导,甚至涉及到泄漏国家机密;而摄影记者所拍摄的新 闻图片的版权在互联网络上得不到有效保护,侵权、盗链、篡改摄影记者所拍摄 的摄影作品屡见不鲜;更为让人担忧的是互联网络成为不法分子手中的有力工具, 恶意传播非法照片、虚假照片,从而误导公众舆论、破坏社会和谐、制造公共危 机。今年年初“香港明星不雅照事件”在网络上的迅速蔓延,正是这一危机的具体 体现。

    四、 解决问题的对策 面对数字时代下新闻摄影所出现的种种弊端,我们究竟应该采取哪些 对策呢 对于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受到威胁,我们认为一味强调新闻摄影记者的 职业道德并不能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完善数字时代下新闻摄影的工作机制,制 定相关的工作准则,才是彻底根除虚假新闻图片的良方。目前,西方媒体和我国 一些成熟媒体,已经建立起了一套针对数码时代下的新闻摄影的有效管理体制。

    例如,在图片拍摄权和图片编辑权的分离,摄影记者不允许私自修改照片;设立 图片总监职位,专职负责媒体的图片事务;对摄影记者所拍摄的图片,后期编辑 从操作上做出明确的规定,哪些是允许做的、哪些是不允许做的;建立完整的问 责制度,增加摄影记者造假的成本。从具体操作层面上,一些成熟媒体对数字新闻图片的操作准则值得借 鉴。以美联社为例,他们在对数字新闻图片的后期调整中,遵循以下几点规定:
    1、 只对照片做传统暗房可以做的加光、减光、调整色调、剪裁等处 理,无论如何也不能修改图片的内容。

    2、 在调整颜色时一定要非常小心,确保是现场真实气氛的还原,如 果出现不同寻常的色调一定要在图片里向读者说明,一定要把色彩的改变控制在 最小的范围之内。

    3、 如果在照片的处理过程中有任何问题,立刻像高级编辑咨询。

    4、 诚实是美联社图片的最高准则,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⑦ 应该指出的是对数字影像必要的后期调整还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不 改变新闻图片实质内容的前提下,对色阶、色饱和度、对比度、曝光量的适当调 整应该被允许。一些内容被部分修改的图片,如果确有必要刊登、发表,应当就 修改的内容在媒体上做出必要说明,并且此类图片不能被划归到新闻图片的范畴, 而只能作为报刊的封面图片或插图。

    针对数字时代新闻图片传播的把关难度加大,我们认为应该从政府、 媒体、受众三方面共同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设置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互联网络这一权力真空地带的 监管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对一些蓄意发布不良图片的网络媒体和个人,应坚决予 以惩处,涉及法律问题的,应追究违法媒体及个人的法律责任。其次,仅仅依靠 政府加强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各主流网络媒体自身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一套合理、 科学的图片发布机制。例如,目前部分网络媒体就采用了图片延迟发布的机制, 任何在个人在网络上发布的图片必须都要经过网站管理人员的审查,经确认没有 危害后放可在网络上浏览、传播。最后,切实加强对广大受众的媒介教育,提高 广大网民安全、健康地使用互联网络的媒介素质,才是新闻图片在互联网络上健 康传播,新闻摄影在数字时代茁壮成长的根本保证。

    注释 曾璜,任悦编著:《图片编辑手册》,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年2月第2 版,第10页,第195页,第108页,第105页。Dirck Halstead,Revisiting the Death of Photojournalism,2001年1月, www.digitaljournalist.org 徐静策划:《奥运来了》,载《大众摄影》2007年第8期,第39页。

    杨宣:《“照相机”为啥要说谎》,载《人民日报》2008年2月27日第 11版。

    新闻摄影相关论文范文二: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的开拓者 摘要 沙飞,中国革命新闻摄影的先驱和奠基人,也是中国人民革命 摄影艺术创作实践和摄影理论探索的引导者。他为革命摄影事业的创作和发展做 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光辉历程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影像纪 录,为革命摄影事业奋斗了一生。他用摄影作为武器,探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 度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不平等现象,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各角落,反映社会底层的劳 苦大众在社会底层挣扎、呼号的情景,以及边区抗战军民的英勇斗争事迹。研究 沙飞同志摄影理论和摄影作品,对促进新时代摄影事业发展,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革命摄影 理论和实践探索 先驱和引导者 1936年10月19日伟大的鲁迅先生逝世。鲁迅生前最后一次参加社会活 动,是1936年10月8日,他在上海参加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现在流行的 照片是谁拍摄的过了十一天,10月19日,鲁迅与世长辞,最早拍摄鲁迅遗容的人 是谁这两组照片,现在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但谁是摄影者,却鲜为人知。这位拍 摄者就是中国人民革命摄影事业的开创者沙飞。

    沙飞,原名司徒振华,司徒传。1912年阴历5月5日,生于广东省开平 县赤坎区司徒村(现西溪村)。一父亲司徒俊勋,在广州经商。当沙飞19岁时,父 亲破产,沙飞是八个弟妹中的老大,被迫辍学,挑起一家生活的重担。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的刺激,受鲁迅、茅盾、郭沫若革命思想的 启发,沙飞想做一个革命文学青年,几张好的新闻照片,却使沙飞十分激动,决 心要做一个进步的摄影记者。于是开始了摄影活动,他刻苦自学,掌握了摄影技 能。

    1935年6月,沙飞用司徒怀的名字,参加了在上海的全国最大摄影艺术团体“黑白影社”,在黑白影社举办的第三届,第四届摄影展览会中,展出了《图 案》、《渔光曲》、《勤俭》、《绿波留恋浣沙人》等作品,他把摄影作为暴露 显示的最有力的武器。

    沙飞从进步刊物上看到全国救国会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陶行知 等人的活动,看到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觉到全国抗战形 势的将临,,便不顾一切,奔往上海去了。

    沙飞在上海的时间,是他一牛事业的转折点。1936年9月,沙飞进了 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西画系学习。他把美术绘画的知识,运用于摄影和木刻,他一 边上学,一边给进步刊物投稿和寄照片,用稿费来购买摄影材料。

    时的中国木刻界是得到鲁迅的亲手扶植的。沙飞利用参加左翼文学活 动的机会,很快认识了鲁迅,他聆听鲁迅的指教,怀者敬仰的心情为鲁迅摄影。

    沙飞最后一次见到鲁迅,并为鲁迅拍照,是1936年10月8日,鲁迅到上海八仙桥 青年会参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时,当时鲁迅曾问沙飞,“你最近拍了些 好照片吗”沙飞答:“在十六铺码头拍了几张工人生活。”鲁迅还提醒沙飞:“应该 特别注意学素。描,基础打好了才能产生好作品呵!”就在这时,沙飞拍摄了鲁迅 与青年木刻家林夫,,曹白,陈烟桥,黄新波和新闻记者、白危的谈话镜头。这 是鲁迅生前最后一次公开活动。

    沙飞运用新闻摄影现场纪实的技法,气氛浓郁强烈,真实亲切感人, 它永远记录了鲁迅对于中国新兴木刻界的关怀和友谊。这次拍摄是沙飞从事新闻 摄影的开始,拍摄的成功,坚定了沙飞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信心。

    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内陈列室展出的《鲁迅与青年木刻家在一起》的 一组蜡像,塑造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就是依据沙飞拍摄的照片为蓝本创作的, 观众乍看,还以为是真人装扮而成的。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沙飞得到信息,在鲁迅逝世数小时内, 立即赶到鲁迅家里,就在鲁迅生前的卧室兼工作室,拍摄了鲁迅的遗容。这就是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一帧珍贵的历史照片。

    鲁迅逝世后,沙飞积极进行摄影报道和悼念活动。上海人民向鲁迅遗 体告别,入殓前后,并结队游行,送葬队伍高唱挽歌,高唱挽救民族危亡的歌曲, 沙飞是当时最活跃的业余的摄影记者。他同摄影家吴宝基、沈振黄,明星影片公司摄影师,《良友》画报社的记者一起,为中国人民记录了这一悲壮的历史事件。

    沙飞将所拍的鲁迅生前最后坐在藤椅抽烟的特写镜头,参观木刻展览 会和青年版画家谈话照片,以及鲁迅遗容,遗体入殓前后,民众举行葬礼等成组 照片,投寄上海各大报刊发表。

    沙飞关于鲁迅逝世的摄影报道,为上海的《良友》、《时代》、《生 活星期刊》、《中国图书杂志》等摄影画报所广泛采用。他第一次用“沙飞”的署 名。黎烈文主编的《中流》第一卷第五期,出了《哀悼鲁迅先生专号》,封面上 是沙飞拍摄鲁迅遗容(1936年10月)。沙飞把鲁迅照片的发表,表示对鲁迅沉痛的 悼念,衷心的景仰,永恒的纪念。

    沙飞在家乡去上海之前,先去南澳岛拍摄照片。南澳岛位于厦门与汕 头之间,距台湾不到400涅,是控制闽西南和粤东的门户。这时已成为日本帝国 主义南进中国的一个目标,日本从台湾派遣了很多浪人,到南澳岛活动,使面积 只有160平方里,居民三万多人的小岛,受到威胁,南澳岛成了国防的前线。沙 飞以新闻记者的敏锐力,对挽救民族危亡的高度责任感,对这个小岛上人民生活 作了报道。1936年11月29日,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星期刊》第26期,以《南澳岛 ——日人南进的一个目标》为题,用一整版发表了沙飞的7幅照片。

    1937年6月,上海《中华图书杂志》第55期,又以两个版面,以《敌 人垂涎下的南澳岛》为题,再次发表了沙飞的这组七幅照片,其中三幅和《生活 星期刊》相同,并绘制了南澳岛的地理形势图。

    1936年12月3—5日,沙飞在广州,举办个人摄影展览。展出摄影作品 114幅,其中“纪念鲁迅先生”26幅“国防前线南澳岛”20幅,“风景、静物图案”16 幅,“一般生活”52幅。沙飞在鲁迅肖像下面写着:“我们要继续鲁迅先生的对恶 势力誓不妥协的伟大精神奋战到底,”以此激励自己的斗志。广州《民国日报》 1936年12月3日的副刊《艺术》第14期,对沙飞的影展作了生动的评论:“内容可 分三部分,一部分是华南国防前线的南澳岛的形势及土人的生活,这类带有国防 性的摄影是最有意义的,因为摄影给人们认识现实比之绘画更真切”,“第二部分 是大众的一般生活,……人在社会上认真地搏斗、挣扎的各种生活,跳不出沙飞 的镜头。”“第三部分是鲁迅先生的纪念照片。沙飞在沪时幸运地在第二回全国木 刻展览会场里摄取了当时思想界的领导鲁迅,并为鲁迅先生最后的遗像之后,又 摄得逝世后一般场面。这部分二十多张作品,告诉我们痛悼鲁迅的情绪怎样紧张, 同时表现出鲁翁精神之伟大。”“统观全部作品,与一般的摄影展在质上略为不同,这是摄影界的一个新动向。”1937年6月25—27日,沙飞又在广西桂林举办第二次 个人摄影展览,共100幅。他的展出,受到舆论界和文化界名人的一致赞扬。《沙 飞摄影展览会专刊》刊载沙飞的七幅照片,沙飞写的《写在展出之前》一文和千 家驹、陈望道、马宗融、祝秀侠、廖壁光、洪雪村、李桦,柔草等八人的评论。

    千家驹教授认为沙飞作品,“真能站在大众立场,以艺术为武器来描画大众生活 与表现社会之矛盾。”“绝大多数是对大众生活的写真。”陈望道教授评论,“他们 摄影差不多随便哪一张都是严肃内容的表现,这在现在用美女照片作封面,用美 女照片装底面的摄影时风中简直是一种革命。” 廖壁光教授认为摄影“有它特殊的价值,它是暴露显示之极逼真极有 力的武器。由于这次沙飞摄影展览会的作品,更是证明摄影在现阶段对于社会所 尽职能的伟大。他预期:“沙飞将来必有大成。” 洪雪村认为:“沙飞先生的摄影工作,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变革,他 把整个的艺术从雅士名嫒的小摆设,移送到广大的民众来了。”他还认为:“崭新 的摄影艺术之途是有沙飞先生苦苦开辟出来了,以后只望有志于摄影艺术的同仁, 大家走上去就是了。” 事实证明上述论断的正确,不久,预期变成了事实。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沙飞“决 心立即北上至华北前线收集材料(拍摄照片)”。不久,太原危急,国军主力南撤, 八路军115师一部在聂荣臻将军率领下,深入五台山地区打游击,创建第一个敌 后根据地。10月,沙飞参加了八路军,他是第一个参加八路军的摄影家。他的革 命热情和才干,受到聂荣臻的赏识。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12月, 聂荣臻委任沙飞为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第一任编辑科科长兼《抗敌报》副主任。

    沙飞除了编报,用文字对抗日军民进行宣传鼓动和对敌斗争,还坚持 新闻摄影。由于沙飞在新闻摄影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1939年2月,军区政治部 宣传部建立新闻摄影科,聂荣臻任命沙飞为科长。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第 一个新闻摄影机构。

    新闻摄影科的建立,在中国摄影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 中国人民革命摄影事业新阶段的开始。摄影被公认为革命的一种武器,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闻摄影科的建立,为中国人民建立 起一支为人民服务的摄影战士队伍,为中国人民伟大革命斗争史实,有摄影的记 录而永垂千古,成为后世的历史教材。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成立后,冀中军区,晋绥军区也在1940年先后 建立摄影科。

    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建立后,沙飞一面深入第一线,拍摄晋察冀军 民抗战的新闻照片,一面用带徒弟的办法,先后教会,了罗光达等同志摄影。沙 飞主持成立军区摄影训练队,成批地培训摄影战士,逐步在军区和各分区建立摄 影组。从1940到1946年,共举办了八期摄影训练队,使整个军区的各个部队,都 有摄影员。新中国建立,在著名的摄影家中,有很多人就是从这些训练队培养的。

    1939年初,阴历春节,沙飞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蛟 潭庄办了敌后第一个,也是中国人民革命摄影史上第一个抗战照片街道展览,照 片基本上都是沙飞拍摄的。

    为了充分发挥八路军新闻摄影的战斗作用,沙飞要创办一种新的画报, 用来反映革命显示、加速革命进程,他的建议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支持,1942 年3月20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出版了《晋察冀画报,时事专刊》的试刊。1942 年5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时,军区委任沙飞成为画报社主任。《晋察 冀画报》是敌后,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创办的中国人民第一个新闻摄影画报。

    由于聂荣臻司令员重视人才,知人善任,军区党政军民们信任和支持;沙飞得以 充分发挥其个人的创造性和才能。沙飞是画报社主任,又是画报的记者、编辑和 校对,他还是画报设备的采购指挥,保管和保卫者。

    根据沙飞的要求,《晋察冀画报》于1942年7月7日,即抗战五周年纪 念日正式创刊第一期。画报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名义出版,16开本,连封面封底 共94页,根据聂荣臻司令员的指示,照片说明用中英两种文字。创刊号共发表照 片11组,162幅。第一期画报上的摄影作品,主要是沙飞拍的。封面和封底刊登 了沙飞于1937年10月拍摄的,杨成武支队向长城内外进军的《塞上风云》,115 师骑兵营向冀北挺进的《沙源铁骑》,五色套印。画报系统地反映了晋察冀边区 军民坚持敌后五年的应用斗争历史,其中有10幅照片介绍了白求恩大夫在边区活 动,他逝世后边区军民对他的悼念。画报对日寇暴行进行揭露与控诉,报道了狼 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发表了百团大战中聂荣臻将军营救日本小姑娘(美穗子) 的故事等。除照片外,画报发表了邓拓(署名萧斯)的《晋察冀的舵师聂荣臻》长 篇文章。《画报》还有军区首长聂荣臻,朱良才,宋邵文,肖克,程子华等人的 亲笔题词。《画报》在边区发行,通过地下交通,冲破封锁线送到延安,重庆, 甚至日寇占据的城市北平、天津等地。在敌、友、我三方引起了极为强烈的反响。1980年5月28日,《人民日报》刊载了《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 通讯,还提供了历史照片,一个八路军战士挑着一担箩筐,里面坐着一个日本小 姑娘。通讯引起了中日两国新闻界长达两个月的极大关注。根据照片当年月击者 的回忆,这照片就是沙飞在1940年8月21日拍摄的。这位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后来 到中国,拜访了她的恩人聂荣臻元帅,这件事在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史上,写下 了感人肺腑的一页。

    鲁迅给予沙飞以伟大的影响,沙飞对鲁迅怀着特殊的深情和真挚的崇 敬,他始终不忘鲁迅对“革命思想的启发”,始终不忘他所拍摄的鲁迅新闻照片, 始终不忘这些照片所产生的伟大的社会效果,成为后人认识鲁迅形象的最重要依 据,为此坚定了沙飞一生献身摄影事业的决心。沙飞把自己所拍摄的鲁迅照片的 底片,看作自己生命一般珍贵,他从离开家乡,北上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在战火 纷飞的残酷战斗岁月中,把鲁迅照相底片装在一个金属盒子中,始终带在自己身 上,须臾不离身。

    残酷的战争岁月,使得沙飞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摧残。1949年冬 天,沙飞因为结核病住在石家庄“白求恩和平医院”。12月15日,沙飞因精神病发 作,将为他治病的和平医院内科主任日本医生津泽胜枪杀。

    1950年3月4日,沙飞被当时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决死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沙飞子女根据沙飞生前战友提供的沙飞病 情,提出申诉,要求重审。北京军区军事法院经数年调查,“再审查明,沙飞枪 杀津泽胜是患有精神病的情况下作案,其行为不能自控,不应负刑事责任……判 处其死刑,是错误的,应予纠正。” 到1986年5月r9日作出新的判决:“撤消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1950 年2月24日法字第九号判决,给予沙飞恢复军籍。” 中共北京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于1986年6月11日亦作出“恢复沙飞同 志党籍”的决定,并撤销1950年1月10日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关于开除沙飞党籍的决 定。

    在中国现代摄影史上,沙飞是开创中国人民革命摄影事业的革命摄影 家。沙飞是《人民日报》的前身《抗敌报》和《解放军画报》的前身《晋察冀画 报》的创始人。他最先使摄影成为我党我军整个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最早成为中国人民培养,建立起一支革命的摄影战士队伍和照相制版技术力量。他 为党和国家拍摄,积累和保存了一整套反映我国华北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 史纪程的珍贵底片。他所拍摄的八路军奋战长城内外的现场照片,已经成为表现 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最重要的历史图象。他所拍摄的白求恩大夫在边区的生 活和工作照片,让后人对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保留了直观的感受。

    沙飞离世时,年仅三十八岁,沙飞是一个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民族解 放事业,奉献给革命摄影艺术的人,沙飞在中国人民革命摄影史上的地位,将永 垂青史。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关于新闻摄影技术的论文 [浅谈新闻摄影相关论文] 》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