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民法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法学理论论文
  • 司法制度论文
  • 国家法论文
  • 宪法论文
  • 刑法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法学论文 > 刑法论文 > 心理教育的探讨述评|教育的目... 正文 2019-10-23 07:36:22

    心理教育的探讨述评|教育的目的述评

    相关热词搜索:

    心理教育的探讨述评

    心理教育的探讨述评 一、“心理教育”概念辨析 “心理教育”自诞生以来就有多种称谓,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 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与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 疗”等等。班华教授认为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 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

    申荷永教授以为心理教育是一项新的心理学事业,它以实现心理学自身的意义和 价值为目标,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心得体会提高人们的生 活质量为目的。樊富珉教授指出心理教育是指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的防治。

    可以看出虽然他们说的都是“心理教育”,但内涵却各有不同:前二者更关注心理 素质的教育与发展,后者更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笔者以为,“心理教育”可以等同于“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又与 “心理健康教育”同义。此外,其余称谓都可以看做“心理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 的子集:从对象上讲,辅导、教育的对象是“正常学生”;
    咨询以有轻度、中度心 理问题的学生为主;
    治疗则主要是面对有心理疾患的人。从功能上讲,教育与辅 导重在发展与预防,而心理咨询与治疗重在矫治和塑造。从内容上讲,教育给认 知活动以足够重视,而辅导、咨询、治疗则更重视情感体验、行为塑造、自我建 构和人格发展。在活动方式上,教育重视团体活动,辅导、咨询与治疗多是采取 一对一的方式。在方法上,教育的方法有更多结构化成分,具有计划性、共性, 心理辅导、咨询与治疗则是富有弹性的,富于随机性、个性。从时间上看,教育 是较长程的,辅导、咨询、治疗都会不同程度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但它们总是 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限。

    总之,笔者更认同“心理教育”的提法,工作总结因为它着眼于教育,专注 于发展,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更吻合当代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与需要。

    二、心理教育目标与内容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就概括出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1)生 活技能训练;
    (2)为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并突出操作、感受的作用;
    (3)人道主义 教育;
    (4)培训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导人员;
    (5)一系列的外展活动;
    (6)对大众的宣 传。我国学者陈家麟坚持活动论的观点,认为学校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 和技术为主要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 和谐发展和素质提高。张继如则持系统论观点,认为心理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 多种途径并运用多种手段,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 心理进行积极地教育和辅导,促进其个性全面而和谐地发展,维护其心理健康。

    张守臣认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有:(1)心理健康维护。(2)心理问题矫正。

    (3)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王福兰、张东红则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 于:第一,开发心理潜能。第二,心理保健。第三,提高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水 平。沈贵鹏认为心理教育与指导是学校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是对患有 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也只是消除发展中的障碍,为其进一步发展创设有利 条件。还有学者把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归纳为三个字:适即适应,适应环境、生 活、学习等;
    知即自我认知,了解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和即和谐,与社会、论文网他人、环境、自我和谐相处。

    笔者以为心理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应以教育发展为主,以辅导、咨询为 辅展开;
    其目标与内容应该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次即是心理问题的矫治,心理保 健次之,而开发心理潜能为最高。

    三、心理健康标准 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概括起来即4条标准:(1)身体、 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 在职业工作、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最具经典性的心理健康标准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制定的:(1)充分的自 我安全感;
    (2)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估;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完整、和谐的人格;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良 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当地宣泄和控制情绪;
    (9)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10)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要求做适当的满足。我国学者许又新提 出评估心理健康有3个标准,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同时也指出, 不能孤立地只考察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王极盛认为心理健康有6条标准:智力正常;
    情绪稳定而愉快;
    行为协调;
    反应 适度;
    人际关系适度;
    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

    综上,工作报告笔者以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某些共通性,如国内外学者 都提到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等内容,但我们也要看到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很强大的社会历史文化性: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与美国人的心理健 康标准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心理教育模式与途径 我国学者朱韶晖,马前锋认为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模式有:(1)学 校―家庭―社会结合模式;
    (2)行为表现―认知取向―人格培养模式;
    (3)“预 防―辅导”模式;
    (4)“一体两翼”模式――以群体事先心理保健预防与个体心理 障碍事后处理为“一体”,以多层次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 为“两翼”。(5)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作用的整合模式;
    (6)多维立体 模式;
    (7)“三级预防”模式。张东红归纳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的 探索主要有三种模式:医学模式;
    咨询辅导模式;
    免费范文教育模式。教育模式 是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中最常用的模式。学者徐晓芳、郭德华等提出五种模 式:(1)教、学、研三结合模式;
    (2)心理训练模式;
    (3)心理干预模式;
    (4)自主教 育模式;
    (5)全面预防模式。

    时至今日,就笔者所了解,国内学校开展心理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1) 课程讲授。(2)活动拓展。(3)学科渗透。(4)心理门诊。(5)学生社团。(6)团体辅导。

    (7)优化校园环境,建设校园心理教育网络。(8)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建立 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机制。(9)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 心理教育师资队伍。(10)与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11)开 展新生心理普查与约谈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

    五、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在多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区别:理论基础不同,具体 任务不同,范文网基本内容不同,采用方法不同,运作机制不同。但二者亦有联 系。从德育的视角来看,心理教育给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使其成为德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强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使德育与心理 教育融为一体,是现代德育的发展方向。从心育的角度来看,在主体性发展、整 体性发展、现代素质发展、道德心理能力发展、人格发展等方面,心理教育发展 观与德育发展观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两者的结合点是促进个体的道德健康、人格 完善发展,这种共同的发展观使心理教育成为现代德育的基础。笔者以为尽管它 们之间不仅有明显区别也有深刻联系,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绝不能混为一 谈,更不能相互代替。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责,各得其所,相互借 鉴,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应。我们应肯定对待两者的共通性,保留两者的差异性,注意两者的开放性,在实际工作中要肯定分化,但不要绝对化;
    正视 冲突,但不要扩大化;
    积极整合,但不能完全“合二为一”。

    六、心理教育研究前瞻 在世纪之交樊富珉教授就曾撰文指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将有九大发展趋 势。时至今日,一些趋势已变成现实,另外一些趋势我们还要拭目而待。

    综观近十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的现状,笔者以为心理教育研究 的发展趋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大家关注:(1)建构主义视角。工作总结建构 主义强调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主动建构性以及“知识建构共同体”和“协作 学习”。(2)积极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激发人 的活力,开发人的潜力与创造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 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观念等。(3)本土化立场。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丰 富的心理学思想,它们可能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从文化的视角、 文明的脉络出发研究心理教育可能是大学生心理教育本土化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4)系统化原则。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区(社会)、自 我―他我、个体―群体、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教育― 管理―服务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5)警惕心理教育异化和泛化现象。

    王志超教授曾撰文大声疾呼:心理教育是一个虚假命题……实施心理教育的结果 只能够增加更多的“心理不健康”的个体。其实,早在许多年前卡伦霍妮在《我们 时代的病态人格》中就曾指出病态的人源自病态的社会。笔者以为王教授的疾呼 更大意义在于唤醒大家要时刻警惕着,不要丢失心理教育的初衷。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心理教育的探讨述评|教育的目的述评》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