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基本理论论文
  • 成本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秘书文秘论文
  • 档案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管理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管理学 > 成本管理论文 > 形势与政策有关中东局势的论... 正文 2019-09-21 07:34:45

    形势与政策有关中东局势的论文_形势与政策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形势与政策有关中东局势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中东局势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中东局势的论文篇一 《中东剧变与中东军火贸易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剖析中东地区军火贸易的产生及发展入手,重点分析了 2010年以来中东变局对地区军火贸易的发展格局、商品结构、供需市场等多方面 产生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该地区极有可能掀起军备升 级狂潮、再攀军火贸易高峰。从一定程度上看,军火贸易是军备竞赛的“晴雨表”, 中东地区军火贸易的不断扩大反映了地区军备竞赛的升级加剧,会导致地区安全 形势恶化、经济发展延缓、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将对阿拉伯一伊斯兰地区稳定和 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冲击,中东地区的军备控制依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中东地区;军火贸易;军备控制;中东变局 文章编号:1673-5161(2012)05-0109-12 中图分类号:E92 文献标码:A 中东地区战略格局特殊、利益关系复杂,因其特殊的政治、军事、宗 教、民族和地缘环境,军事冲突与局部战争频发,局势长期动荡不安。2010年以 来,该地区又经历了自冷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冲击最广、影响最深的大变局, 安全形势恶化、武装交火频发、军事储备锐减。各方历史矛盾与现实利益交错萦 绕,主要大国的利益角逐与国际社会的调解压力相互碰撞,使得各国“不安全感” 持续加深。

    在此背景下,部分国家将购置武器、升级军备作为安身之本,某些大 国为谋求经济利益,实现多重战略目标,又极力兜售武器装备。中东剧变后,该 地区达成了多笔大规模的军火贸易订单:沙特同美国于2011年12月29日签署了 294亿美元的巨额军事装备销售协议;叙利亚自局势动荡后投入数10亿美元购买 了俄罗斯最先进的武器系统,着力提升空中和海上作战能力;伊拉克计划今年从 美国进口110亿美元军火。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该地区极有可能再度掀起军备 热购的狂潮、再攀军火贸易的高峰。一、中东变局前地区军火贸易发展现状 军火贸易是指直接用于战争的武器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的买卖,是贸易 双方或多方通过买卖方式把军品从卖方让渡给买方的行为,贸易主体是武器及武 器系统。军火贸易作为国际间的一种间接军事斗争手段,在调整多边关系、改善 战略态势、平衡战略力量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具有政治、军事、外交多方面 的重要意义。中东地区的军火贸易历经从无到有,从萌芽、发展到高涨的演变过 程。几十年的军火贸易过程,牵动着中东政局的脉搏,同时还伴随着连绵不断的 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血雨腥风,其产生及迅速发展的主要过程是:
    (一)在“地区冲突”的激化下产生。中东国家竭力扩充军备的原动力始 于1948年5月以色列国建国后阿以矛盾的激化。第一次中东战争初期,阿拉伯国 家占据战争主导权,但以色列充分利用停战良机,向西方国家购进了大批先进的 航空及装甲兵器,打造了一支机动能力强、打击威力大的正规化军队,对后来几 次战局的演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阿拉伯国家为打破和消弭以色列的军事优势, 历年来一直把振兴军备作为优先追求的目标,力图通过大规模进口先进武器以确 保自身安全、夺回军事优势,但这一举动进一步刺激了以色列争取军事平衡的欲 望。阿以双方在军事领域的对抗成为了中东地区军火贸易产生的最主要动因。

    (二)在“石油美元”的支撑下攀升。中东地区堪称世界“石油宝库”,石 油与中东地区的军火贸易能力紧密相连,许多国家的军火贸易都是以“石油美元 换武器”的形式进行的。而且,不仅中东产油国惊人的军费消耗依赖石油美元, 就连部分阿拉伯非产油国,其采购武器的费用,有相当一部分也是用产油国的军 援资金支付的,如沙特国民卫队曾出借过F-15S战斗机、M1A2坦克和“狂风”战斗 机,供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军队使用。2010年,欧佩克中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出口达 到了创纪录的4510亿美元。巨额的石油收入为中东地区的军费提供了充足雄厚的 资金保障。目前,中东已成为世界上军费增长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中东各国军 费在保障自身军事力量的正常运转之外,最主要的用途之一就是进口武器装备。

    据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中东地区军费数据显示,2010年军费开支较十年前增 长了35%以上。

    (三)在“大国之争”的刺激下升级。大国的利益争夺对中东的军火进口 起到了极大的刺激作用。对美国等军火出口大国而言,军火贸易意义重大。不仅 可以获取超级丰厚利润,还可以支撑和促进本国强大的军火工业可持续发展,有 利于本国经济。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军火贸易,大国可对国际和地区局势施加影 响,使之服务于本国的全球战略利益。美国资深国际问题专家安德鲁·内森和罗伯特·罗斯指出,对于军事大国来说,“军火贸易是和平时期维持军工生产的重要 收入来源和对武器进口国施加影响的工具”。中东地区一直是众多军售大户不断 进行“肉搏”的军火大市场。2006至2010年5年间,美国约有28%的武器出口去向 是中东地区,主要对象是阿联酋、以色列和埃及;俄罗斯约有8%的武器销往中东, 主要对象是叙利亚及北非国家,2005至2009年5年间,俄罗斯对阿尔及利亚、摩 洛哥的武器出口分别占两者进口量的92%及78%;欧盟成员国作为一个国家集团, 约有9%武器出口去向是中东国家。未来,这些国家仍将是中东武器进口的主要 源头。

    (四)在“安全困境”的桎梏下加剧。世界大国对中东军火贸易的发展影 响巨大,但是真正决定当地军火贸易发展趋势的是处于“安全困境”下地区各国做 出的外交和战略选择。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国家为了自身安全,都 会从最坏的情况出发,想尽办法扩充军备,企图以此方式提高自身安全,最终却 陷入螺旋上升的军备竞赛中,成为无法摆脱的“安全困境”。中东地区的几个大国 ——以色列、伊朗、埃及、沙特等国都曾经或正试图成为地区主导,由此而导致 了多次战争发生以及各方敌对程度加深。目前,阿以冲突根深蒂固、经久难解;
    伊以之间针锋相对,相互难容;伊阿之间缺乏信任,互相提防;阿拉伯国家内部存 在领土、资源争端,矛盾重重。中东国家之间这种“互为威胁”的恐惧感及历史积 留的多方矛盾,驱使相关国家通过军火贸易的方式进口先进军备,意图牢牢占据 优势地位,其结果却更加深了他国的不安全感,导致地区军火贸易的不断升级。

    在此影响下,中东地区成为世界军火贸易中最为重要的买方市场,军火进口密集 而频繁,进口比例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中东地区武器库几乎囊括 了所有门类的顶尖常规武器,装备总量几乎处于饱和状态。2005至2009年五年间, 北非国家主要常规武器的交易量环比增加了273%。2006年至2010年五年间,在 世界主要常规武器进口国排名前五十位中,中东国家就占据了五分之一,包括阿 联酋(第6位)、阿尔及利亚(第8位)、以色列(第12位)、埃及(第16位)、沙特阿拉伯 (第22位)、伊拉克(第24位)、伊朗(第30位)、约旦(第38位)、叙利亚(第39位)、阿 曼(第45位)等10个中东国家均跻身于其中。

    二、中东变局对地区军火贸易的影响 纵观中东地区军火贸易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在相关国家内在“不 安全感”的刺激和外界大国的利益追逐的影响下,当地军火贸易保持着几十年“长 盛不衰”的历史。从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形势来看,该地区各种矛盾丝毫没有缓解, 仍然纷繁复杂,尖锐激烈,很多国家仍在竭力扩充军备,不断寻求有效威慑手段获取相对战略优势,由此造成了地区军火贸易“愈演愈烈”的局面。而2010年底开 始的中东大变局,不仅改变了当地原有政治进程,更使国际力量对比日趋失衡, 国际体系转换进一步加快。在权力与资本扩张日趋借助暴力手段的大背景下,中 东地区变得更不太平。不管叙利亚和伊朗未来是否会遭受西方军事打击,但可以 肯定的是,利比亚战争绝不是中东地区的最后一场战争。

    在战争阴霾的笼罩下,中东国家普遍认为,在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依 然存在的国际政局中,“达摩克利斯剑”仍然高悬,军事力量始终是争取强国地位 的基础和条件,是实现国家意志、维护国家安全的有效手段,武器装备的数量和 质量仍然是决定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因素。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2012年3月发布的全球军火交易最新数据显示,中东变局开始后,2011年的中东 地区军火贸易额有所上升,占全球军火进口总量的17%,远远高于其人口比重、 领土比重以及经济比重。中东变局使各国更加重视军事力量在综合国力和国家安 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会对地区军火贸易的发展格局、商品结构、供需市场等方面 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第一,中东变局将会影响地区军火贸易的发展格局 此次中东变局是阿拉伯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各种矛盾日积月累到一 定程度的总爆发,对地区安全局势、科技发展等方面造成巨大冲击,可能会对未 来地区军火贸易发展格局产生如下影响:首先,安全局势的恶化将造成持续的贸 易需求。目前,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阿拉伯国家分化严重,沙特与伊朗矛盾加 深,土耳其和以色列的地区影响力增强。中东和平进程、叙利亚问题和伊朗核危 机等热点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地区局势的恶化加之美国政府“伊朗威胁论”的不断 炒作,致使陷入“安全困境”的中东国家纷纷开始重调军品编制、武器购买清单。

    包括以色列、沙特、伊拉克、卡塔尔、科威特在内的几个中东国家,近期同美、 英等国已经达成了相当规模的军事订单,如阿联酋在2011年接连抛出大笔军事订 单升级军备,其中已签约的合同金额高达11亿美元。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东地 区的军费开支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军火贸易额将迅速增加,极有可能出现一 轮新的地区武器装备竞赛;其次,自主军工科技发展的滞迟仍将强化其依附地位。

    中东变局之前,许多当地国家尚未形成独立的军事技术体系。就研发基础而言, 基本上没有自行研制、开发武器装备的能力。很多国家的国防工业发展基础十分 薄弱,对自行生产缺少一个完整、清晰的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缺少发展军事工业 所急需的高素质科技人员,依赖自身无法完成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必须引进国 外先进的武器装备。除以色列、埃及等少数国家具备一定出口能力外,其他大部分国家均属纯粹的武器进口国。目前,中东变局造成的动荡已对当地国家造成了 深远并具有持续性的内在影响。利比亚前“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就曾表示, 利比亚战争使该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状况比战前落后50年。可见,目前中东相 关国家的军事体系在短期内很难通过自身能力“造血”而充分发展。因此,中东地 区在未来的军火市场中仍将处于依靠大量“输血”提升军事能力的买方地位;最后, 更新换代周期缩短促使二手市场升温。从历史发展看,中东地区在海湾战争和伊 拉克战争结束后都曾进入一个军火贸易的高涨阶段,两次战争相隔时间较短,引 进的新式武器功能还未等完全发掘利用就已成为更新换代的对象。目前,中东各 国的武器均处于比较饱和的状态,共包括装甲战车约7万辆,各种火炮超过6万门, 各式飞机5200余架,直升机2000余架。庞大的数量、无休止的进口使得原有武器 的解决就成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退役的装备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可为一 些第三世界国家利用。这些被称为“二手”武器的军火,价格相对便宜,使用价值 并不低,很有吸引力。因此,若中东地区依然以这种势头大量进口武器的话,该 地区在未来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手武器交易市场。

    第二,中东变局将会影响地区军火贸易的产品结构 中东变局引发的利比亚战争呈现出不对称战争样式,呈现出以空袭作 战为军事干预主要打击手段、以精确制导为空袭毁伤手段的显著特征。高技术武 器装备在战场上显出的威力将会进一步促进军火贸易结构的调整,在此影响下, 中东军贸市场的产品结构将随之发生一定改变:首先,空中力量的发展将成为重 中之重。空中打击是利比亚战争的主要作战手段,由于作战半径的局限,传统上 由地面炮兵完成的任务在这次战争中几乎全部成为空军的专利。很多中东国家都 更为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战争的重点在于现代化的空军,这无疑为全球战斗机市场 注入了强心剂,2011年沙特就与美国签订了154架F-15SA作战飞机的巨额订单。

    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军用战机的市场份额将位居中东地区军贸市场的主导地 位:其次,精确打击能力将不断予以强化。从国际武器装备技术发展看,无人控 制技术、精确打击技术和隐身技术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军事装备的关键评价要素。

    利比亚战争中联军第一周使用的武器全部是精确制导武器,包括巡航导弹、空地 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在解除被攻击方的防空能力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不少中东国家已经将精确打击武器(如近中距空空、空地导弹、智能炸弹)、 导弹防御系统列入优先采购项目。美国政府在2011年11月公布的军事援助计划中 表示,将出售给阿拉伯国家4900枚精确制导炸弹;最后,防空体系建设将提上议 事日程:从以前的中东武器市场格局来看,防空系统的进口只是整个武器进口的 “零头”。目前,中东各国的军事攻击能力不断增强,但防御能力偏弱。特别是近些年,伊朗在导弹技术上突飞猛进也给其他中东国家造成巨大压力,迫使其加快 防空体系的建设。阿联酋2011年已经计划引进俄制“铠甲S-1”系统,并升级已部 署的美制“爱国者”系统,还计划引进美国“末段高空区域防御”先进反导系统,仅 这一项就可能耗资约70余亿美元。

    第三,中东变局将会影响地区军火贸易的供需市场 从买卖双方来看,中东变局前的地区军火贸易市场分布不均衡,买卖 双方都很集中。买方市场中,进口最少的国家与进口最多的国家相差甚远,且买 方地位变化较快,以2009年为例,沙特从昔日中东最大的武器进口国降至第四位;
    而阿联酋则突飞猛进,占据榜首。就卖方来看,主要集中在世界大国,尤其是美、 俄、欧洲部分国家,其他国家少有参与。结合各国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及最近的局 势变化,中东变局后,未来五年地区军火市场中的买方和卖方将会出现一定变 化:就买方市场而言,可谓有升有降。也门等国由于国内局势不稳及自身经济实 力的抑制,在军火市场上的份额可能会下降;伊朗由于联合国对其实施武器禁运 等干涉因素的影响,也很有可能减缓前几年军火贸易的高额势头。以色列作为美 国打入中东的一支“楔子”和战略“棋子”,仍将会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保持军事优 势;伊拉克已重新进入世界军火市场,军火购买能力逐步恢复,利比亚的未来也 可能类似伊拉克,二者未来的贸易份额将逐步攀升。埃及目前每年从美国获得约 13亿美元军事援助,相关援助将持续到2018年,重新整合过的政权预计会继续寻 求获得美援。对于目前正处在动荡之中的叙利亚而言,阿萨德政权自从反政府抗 议爆发后,就花费巨资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近期叙利亚的军火贸易份额仍将保 持高涨。此外,在周边局势动荡的刺激下,“财大气粗”的海湾阿拉伯国家所占市 场比重也将会越来越大;就卖方市场而言,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优越性、国际能 源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巨大的市场利润的吸引,注定了现有的中东武器供应国 都会紧紧抓住这个市场,并试图扩大市场份额。未来几年各国的竞争很有可能不 会打破这一格局,即美国扮演重要角色、欧盟不断谋求扩大影响,俄罗斯等其他 国家积极介入。可以预料,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随着各军火供应国争夺力度的 不断加大和买方市场的活跃,争夺中东军火市场的战斗必将趋于“白热化”。

    综上可见,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当地不少国家对军火的需求更加旺 盛,军火出口大国也将继续死死咬住中东市场这块“肥肉”,地区军火进口产品类 型将继续以高、精、尖武器为主,武器杀伤力将不断增强。日益兴旺的军火贸易 将会加剧武器扩散和军备竞赛,对本身矛盾重重的中东地区而言,更无异于“火 上浇油”,会对各国发展、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三、中东变局后地区军火贸易的负面效应 军火贸易所带来的影响效应十分复杂,就积极方面来而言,中东国家 的军事力量增长的确从一定程度上有效巩固了国家独立、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国 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相对积极影响,中东变局后,地区军火贸易的升级加 剧带给当地国家更多的则是消极作用,各种高、精、尖武器的扩散将会对相关国 家的经济发展、中东地区的稳定、全世界的安全等方面造成重大冲击。

    从国家经济层面看,中东国家大力扩充军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 先进的技术支持,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延缓甚至阻碍一些中东国家综合国力的发 展进步。目前,许多中东国家依然背负着相当沉重的军事负担,以2007年为例, 包括沙特、以色列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军事开支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8%甚至更 多,阿曼甚至达到了10,6%。而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军费开支水平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比重一般为4,7%。超出正常防务需要的军事开支会对国家经济建设产生极 大的不良影响,影响政府提供完善的社会福利,致使科研技术的发展滞后,还会 造成失业率升高和通货膨胀,从而影响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从地区稳定层面看,军火贸易使中东军备竞赛得以长期持续进行。由 于缺乏强大的现代工业基础,大部分中东国家的武器供应严重依赖进口,而随着 武器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和生产难度加大,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在某种意义上看, 军火贸易是中东军备竞赛的“生命之源”,离开了外部供应,中东军备竞赛就难以 长时间进行。军备竞赛的长期存在会使固有争执更加复杂、危险,致使该地区的 国家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之下,大大削弱安全系数。本已十分脆弱的中东军备控制 机制会面临新挑战,地区安全环境将愈加恶化。

    从全球安全层面看,中东地区军火贸易的不断加剧,为恐怖活动在某 种程度上提供了方便。长期的军火贸易使中东地区积累了大量武器,由于管理不 严格及其他因素影响,致使大批武器流落民间,为恐怖主义活动的产生提供了条 件。特别是中东变局中,卡扎菲政权的垮台导致大量武器在混乱中流失,它不仅 加剧了阿拉伯社会的动荡,更成为恐怖主义滋生蔓延的物质基础。一旦恐怖分子 掌握先进军备或相应制造技术,将可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这不仅威胁着特 定地区安全,而且还使国际社会处于不断加剧的恐怖主义威胁之下,对国际安全 造成重大隐患。

    从国际军控层面看,国际军备控制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如前所述,中 东变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刺激了军贸需求,对新一轮的国际军备竞赛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持续进行的军备竞赛将日益成为国际和平、安全甚至人类生存 的威胁,将是人类为追求发展目标而付诸的努力的威胁,也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 序的障碍,并妨碍了人类面临的其他关键问题的解决。

    四、结语 从14世纪以来,军火贸易一直是破坏性力量的主要根源,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中东地区频繁爆发的冲突、战争及恐怖主义事件,无不与逐渐上升的军 火贸易有着密切的关联。长时期军火贸易引发的军备竞赛使中东地区囤积了大量 武器,整个地区成为一个“火药库”,随时都可能爆炸。这不仅阻碍了中东地区和 平与进步,还累及了整个世界的发展与稳定。

    自2010年开始的中东变局引发了阿拉伯世界的大动荡,西方大国不断 插手干涉地区事务,致使各方的历史矛盾与现实利益不断碰撞,不仅打破了地缘 力量的平衡、推动了地区格局的“大洗牌”,还严重冲击了当地政治、经济秩序。

    不断恶化的地区安全环境促使各国大量进口先进武器装备,对本就十分旺盛的军 火贸易起到了“火上浇油”的刺激效应。军火贸易的不断攀升带给中东地区更多的 是消极作用,它恶化了国家间关系,致使地区局势长期紧张,还给西方大国插手 中东事务提供了机会;大量宝贵的资金、人力投入军火贸易,挤占了有限的经济 资源,阻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武器的泛滥又导致恐怖主义活动猖獗;还对生态环 境造成严重破坏,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此背景下,推动军备控制对实现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就显得尤其 重要,通过削减军费开支和武器进口,建立相互信任措施等手段,可以有效缓和 紧张局势,增进国家间理解,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地区矛盾的解决和实现共同繁 荣。但就目前局势而言,中东地区的军火贸易依然兴旺,军备竞赛的势头依然强 劲,军备控制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中东地区要想全面、彻底地实现军 备控制,就必须首先改善地区政治、安全环境,减少、消弭中东各国之间的猜疑 与敌视,增进各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各方只有在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 础上,保持耐心、克制的态度,寻找并扩大利益遇合点,加强相互信任与理解, 才能真正实现军备扩散的有效遏止与军备控制的全面落实。形势与政策有关中东局势的论文篇二 《有关当前中东变局的两点思考》 【内容提要】最近在中东地区发生的变局,由于还没能夺取政权并对 社会进行根本改造,因此,就其目前的性质而言,还是称为民众社会运动比较客 观,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当然,民众社会运动也可以逐渐演化为革命,关键要 看政局的未来走向。虽然不可否认,中东变局存在着不少外部推力,但根本性原 因还在于其内部的结构性冲突,即政治上威权政权的僵化结构、社会上人口增长 的能力结构和经济上对外关系的依附结构。

    【关键词】中东 变局 思考 【作者简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社科院欧亚研究所 研究员、中东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一月以来,中东地区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变。1月14日,突尼斯 总统本阿里在民众大规模抗议浪潮中仓皇出逃,24年的强人统治骤然告终;2月11 日,在中东核心国家埃及,已经执政30年的穆巴拉克总统在民众、军人和美国的 三方合力逼迫下,结束18天的最后顽抗而黯然辞职下台。另外,利比亚、也门、 巴林、沙特、阿尔及利亚、吉布提等阿拉伯国家也相继爆发街头抗议政治运动, 在利比亚甚至演化成残酷而激烈的内战,中东局势在地区结构矛盾和全球化冲击 下丕变。

    当前中东变局的性质到底是什么中东变局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两个当 前亟须我们作出判断的问题。但是,由于中东变局仍然处于进一步演化之中,其 未来走向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与研判,因此本文就上述两个问题的思考只能是初 步的和探索性的。

    一、中东变局的性质就目前而言是一场民众社会运动 中东变局发生后,西方一些政界人士、智库专家和媒体纷纷给其打上 “革命”的标签。在本阿里总统逃离突尼斯后,西方舆论将突尼斯的民众运动称为 “茉莉花革命”;当穆巴拉克总统在民众不懈要求下最终宣布下台时,西方又有人 赋之于“莲花革命”。此外,由于社交网络在这次中东变局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中东变局又被称为“脸谱革命”或“推特革命”。那么,这场中东变局到底是不是一 场革命如若不是,中东变局目前的性质又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讲,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革命指的是推动事物 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狭义上的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 命和政治革命。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有关革命的定义主要有四种视角:一是道 德视角,即革命是一种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二是权力转移视角,即革命 是一种权力转移的方法。美国政治家杰克A.戈德斯通认为,革命就是“不同集团, 其中包括前政府,都力争使自己成为中央权力”。

    三是大众心理的视角,即革命 是一种发泄不满和改变现状的途径。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分析产生革命 的原因时指出:“有些人看到和他们相等的他人占着便宜,心中就充满了不平情 绪,企图同样达到平等的境界。另一些人的确有所优越,看到那些不能和自己相 比拟的人们却所得相等,甚至反而更多,也就心中激起了不平情绪。”四是历史 进程的视角,即革命是一种实现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现代社会科学家们往往把 革命和巨大的社会变革联系起来,认为任何革命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夺取政权的事 件,而是一个变革社会的过程。应该说,上述四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革命 的含义,对我们理解社会意义上的和政治意义上的革命的含义有不少启发和借鉴。

    但是,这些定义都存在不少局限性。例如,将革命视为权力转移,也就是某些阶 级或集团将国家或中央政府的权力转移到本阶级或本集团手中的观点指出了革 命的中心问题,但是没有把制度外的政治革命的权力转移与高度体制性的、属于 常规政治(routine politics)的政府权力转移区别开来。又如,把革命看成是一种变 革社会的过程是颇有道理的,但是,只从动态上阐释革命,而不论及本质是不全 面的。

    要全面地科学地理解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革命的含义,我们还是 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上来。马克思主义有关革命的理论主要有三个基 本观点:第一,革命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第二,革命是一个阶级 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第三,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马克思指出:“社 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 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 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因此,我们要理解革命,不能仅看表象,还要看本质。从表象上看, 中东出现的集体性政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不满心理,提出了要求变 革政权,实现民主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权力转移,但是,我们仔细 分析可以看到,即使按照西方政治学理论的定义范畴,中东变局目前的权力并没 有从原来的统治集团转移到民众手中。在埃及、突尼斯,目前的政权仍然掌握在原来统治集团成员手中。即便今后取得了政权,是否能推动巨大的社会变革,也 还值得进一步观察。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中东巨变在一定程度上是 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但还谈不上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更不是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严重冲突。因此,就目前进程而言,中东变局不管西方势力给它带上 何种“革命”的桂冠,其性质离革命还相去甚远。

    既然不是革命,中东变局的性质是什么呢根据西方社会学的定义,集 体性的政治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就是 有许多个体参加的、具有很大自发性的制度外政治行为。二是社会运动(social movement),就是有许多个体参加的、高度组织化的、寻求或反对特定社会变革 的制度外政治行为。三是革命(revolution),则是有大规模人群参与的、高度组织化 的、旨在夺取政权并按照某种意识形态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制度外政治行为。

    按照这一社会学的定义,中东变局在某种程度上的确类似革命。例如,有大规模 的人群参与,通过社交网络和反对派政治领导人的组织,也表现出相当高度的组 织化,但是,就目前而言,还没能夺取政权并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因此,中东 变局的性质就目前而言,还是称为民众社会运动比较客观,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当然,民众社会运动也可以逐渐演化为革命,关键要看政局的未来走向。事实上, 大多数革命一般都肇始于社会运动,只有当统治者对某些社会运动应对有失误时, 那些社会运动才会走向极端,有可能导致革命性的结局。当然,也有一些初始目 标是革命性的社会运动,由于政府有效处置而逐渐衰减为社会运动,甚至最终被 纳入体制轨道。应该说,中东变局正处在民众社会运动向革命演进的过程中,但 最终如何要视各方力量博弈结果而定。以埃及为例,如果今后通过选举,产生的 是一位类似穆巴拉克的政治强人继续执政,进行一些表面化的民主改革,那么由 民众社会运动向革命的演进进程就中止了。如果埃及日后民选上台的是世俗民主 力量,那么可能会进行民主化的政治革命。而伊斯兰势力掌权的话,除了政治革 命外,还将进行彻底改造社会的社会革命。

    二、中东变局的根本原因主要还是内部结构性冲突 正如前文所言,这次中东变局的实质是民众为改善生活而发动的政治 抗议运动,并将运动指向革命性地明确表达为推翻现有的中东威权政治体制,促 使其向现代民主制度转型。其实,就突尼斯、埃及等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而言, 总体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例如,突尼斯一直被认为是中东阿拉伯国家中最稳定、 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其全球竞争力排在马格里布地区之首,国内生产总值 (GDP)年均增长率为4.5%。2009年,突尼斯现价GDP为540亿第纳尔,同比名义增长6.1%,人均GDP约有4000美元。2009年,埃及经济增长5.1%,并在2010年 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甚至被列入“金砖五国”之外 的“新钻十一国”的行列。既然如此,引起当前中东变局的原因何在呢虽然不可否 认存在着不少外部推力,但我认为,根本性的原因还在于内部的结构性冲突。

    首先是威权政权的僵化结构。中东地区独立初期的“弱国家―弱社会” 的结构决定了威权主义政权结构有着一定的存在合理性,特别是美国为了阻止反 美的伊斯兰激进势力掌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也积极支持中东的威权主义政权。

    事实上,近年来中东许多威权主义政权国家也积极发挥国家宏观指导功能,并推 进经济改革,经济发展总体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出任世界银行行长的罗伯特佐利 克曾表示,埃及是近年来经济进步最大的国家之一,并且其经济改革模式可以为 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借鉴。但是,威权主义政权毕竟应该是中东地区阶段性的政治 体制,毕竟只是中东地区进入现代社会的一个过渡政治形态,因为威权主义政权 的运行存在许多自生性弊端,如长期压抑人们的民主要求,强行控制和干预经济 生活,特别是权力的集中化所产生的政治腐败,最终会动摇政权的合法基础。埃 及、突尼斯等国任人唯亲,官员的贪污和腐败严重,从而使得这些国家近年来贫 富两极分化现象日趋突出,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据开罗美国大 学的社会学家阿明分析,埃及全国人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富人集团, 他们占人口总数的20%,但却拥有社会财富总量的55%,这些人或从政,或经商, 腰缠万贯,挥金如土。第二层次是中产阶级,他们占人口的20%,占有27%的社 会财富。第三层次是穷人,他们占人口的60%,由于收入低下,拥有的财富占18%。

    在穷人阶层中,政府下层公务员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他们中具有大学学历的月收 入为130埃镑,其他公务员的月收入在80埃镑到120埃镑之间。据统计,一个埃及 家庭平均每月的生活支出是400埃镑。在一个威权主义政治体制中,随着社会分 化的不断增加,通过使用强力和系统的压制手段让一个已被激活的平民群体钝化 的压制成本也会增长。因此,必须逐渐采取主动的改革,以开放接纳新的利益诉 求,给予心理或者经济报偿,否则,以政治权力的排他性和封闭性为基础的政治 稳定势必会丧失民众的支持,并被逐渐强大起来的公民社会所摧毁。

    其次是人口增长中的能力结构。中东地区的人口一直保持着大大高于 全球平均水平的增长率。在一些国家,如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人口增 速要到2025年才可能放缓,而另一些国家甚至要到2050年才可能面临真正的人口 爆炸。最为重要的是,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年轻人在全部人口中的比例大幅上 升,形成突出的“青年暴增”现象。据统计,25岁以下的青年人口在总人数中所占 比例,埃及为52.3%,突尼斯为42.1%,阿尔及利亚为47.5%,摩洛哥为47.7%,利比亚为47.4%,约旦为54.3%,沙特阿拉伯为50.8%,也门为65.4%,巴林为43.9%。

    人口结构的年轻化,按理说是经济发展现实的或潜在的红利,但是,中东国家的 人口结构存在严重“知识赤字”和“能力赤字”。例如,埃及约6500万成年人为文盲, 其中三分之二是妇女。另外,由于教育体制与经济发展脱节,中东国家许多大学 毕业生存在“能力赤字”,择业和自我创业的能力有限,导致“毕业即失业”。以埃 及为例,自上个世纪90年代埃及推进私有化改革以来,在用人方面较为苛刻,就 业市场一直较为严峻。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赴国外工作的劳务人员不得不打道 回府,而国内经济对劳动力的容量又有限,使得失业问题更为突出。埃及政府公 布的2007―2008财年失业率为8.9%。埃及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显示,埃及2009 年第一季度的失业人口为234.6万,失业率达9.4%。2011年动乱发生时,官方统 计的失业率数字为8.5%,实际的失业人数还要高些。据2001年5月11日《国际商 报》报道,埃及官方发表的数字称,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8%。但国际建设 与开发银行认为埃及的失业率为11.3%。而非官方估计失业率达17%左右。值得 注意的是,在埃及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所占比例很高。根据埃及官 方统计,2010年,埃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失业率达到18%,比全国平均失业率 还高出不少。在突尼斯,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为14%,但一些经济学家表示失业率 其实超过了20%,而对于15―29岁的年轻人而言,失业率可能超过了30%。这样, 中东地区巨大的青年人口没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人力资源,反而成为严重的社 会危机,特别是当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对就业有较高期望值的青年大学毕业生, 由于“能力赤字”和权贵集团任人唯亲而无法体面就业时,以大学毕业生为核心的 青年人就成为民众抗议运动的主力军,正如埃及和突尼斯所发生的那样。因为“失 业使当代社会所倡导和强调的自由与权利等动人心弦的价值观和思想变成空洞 无物的虚伪的政治口号”,失业会“产生和强化失业者的疏离感和无归属感,使之 逐步脱离现存的社会秩序,然后变成现存社会秩序的敌对者”。2010年,有位中 东著名企业家曾颇有先见地指出:“中东地区有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这就是中 东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就业压力巨大。今后六七年,在中东需要创造1亿个就业 机会,来吸收这些走向劳务市场的青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中东地区的经济 保持每年8%的增长率。然而,中东各国的经济增长率仅为4%左右,远远满足不 了就业大军的需求。这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发。” 第三是对外关系的依附结构。虽然近年来中东各国都进行了经济改革, 但其经济结构仍然比较单一,很多国家主要依靠油气出口,对外部世界的依附性 很强,因此抵御外界风险能力较弱。作为中东较大的经济体埃及,独立后历任总 统纳赛尔、萨达特和穆巴拉克都曾努力对原有的殖民地经济结构实施改造。然而, 从本质上讲,埃及经济的对外依附性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直至今天,埃及的经济发展依然无法摆脱对于世界市场的依赖。石油天然气、旅游、侨汇和苏伊士运 河是埃及四大外汇收入来源,它们无一不是紧密依赖世界市场。在这次国际金融 危机中,埃及经济受到危机阴影的笼罩,出口受到严重限制,国外投资大幅减少, 许多工程项目延误。据埃及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6月埃及的城市通货膨胀率升 至20.2%,达到近20年来的最高水平。据报道,世界范围内的日用品价格上涨是 导致埃及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从表面看,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埃及近 年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然而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埃及经济对外依附性没 有得到真正的解决。突尼斯虽然近20年来发展情况较好,但其经济结构失衡的问 题始终没有得到改变,主要依靠出口、吸引国外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制造业和 加工业仍以廉价劳动力为竞争优势,没有及时进行技术革新,无法有效地解决就 业问题。此外,突尼斯近80%的出口产品销往欧洲,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国际市 场需求大幅减少,海外投资亦相应锐减,就业情况更趋恶化,而突尼斯另一个支 柱产业――旅游业也深受影响。著名美国政治学家斯蒂芬克莱斯勒认为,在全球 化时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果获得足以应付国际体系冲击的国家权力能力,就能 决定性地减缓国内结构上的脆弱性,而这种国家权力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经济规模,如中国和印度;二是拥有特殊资源,如石油出口国,可以凭 特殊资源介入国际市场;三是发展出一套灵活而成熟的国内机制机构,能够对国 际体系层次上的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如新兴工业化国家。目前看来,中东 国家显然不具备国家经济规模,同时也没有发展出一套有效的国内机制,唯有极 少数海湾石油输出国国家,如阿联酋通过石油介入国际市场并利用石油资本改进 国内经济结构。因此,总体来看,中东地区的对外经济结构的依附性非常强固, 从而时常受到国际市场变动的冲击,使得国内业已积累的社会矛盾,在经济环境 日趋恶化的情况下,以要求改善民生的社会运动形式爆发出来,并最终引向作为 上层建筑的政权体系。突尼斯、埃及等中东国家的这场政治变动就是由国际金融 危机输入的高通胀点燃爆发的。

    三、结 语 自独立以来,中东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都是权威主义统治形式, 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既有传统历史根源,又伴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是历史 与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从“要求―绩效”差距来看,中东的威权主义政权 正逐渐丧失自身曾经拥有的动力机制和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资源。在由传 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日趋尖锐的思想文化冲突,日益凸现的社会矛 盾冲突以及政府自身全能主义所导致的腐败,都使得民众预期与现实出现极大反 差,普遍感到威权主义政权无法拿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整套方法,从而产生要求政治变革的意愿、呼声和行动。虽然这十多年来,中东一些国家的威权主义政府 为巩固统治,赢得民众支持,经济改革取得不少进展,但是即便如此,按照著名 政治学家亨廷顿的经典论断:“现代性孕育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仅仅依靠经济发展并不能保证威权统治的合法性。因为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社 会转型往往会引起结构性冲突和危机,而社会转型中分化产生的利益集团在一定 条件下会汇聚成具有反抗性的政治力量,如果不能进行政治改革,有效吸纳这种 新的政治力量和有效回应这些不同的利益诉求,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原有政权 的合法基础就会被逐渐消解乃至崩塌。因此,虽然这次中东变局过程中,存在美 国等的外部干预,特别是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但是,变革的内在动因还是中东 国家内部结构冲突在全球化冲击下的聚合反应。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 播信息的作用,同步、加大和加速了街头民众抗议行动的作用,但其无法取得高 度认同的价值观所起到的“强联系”功能。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形势与政策有关中东局势的论文_形势与政策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