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基本理论论文
  • 成本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秘书文秘论文
  • 档案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管理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管理学 > 成本管理论文 > 关于农民工子女上学的论文【... 正文 2019-09-22 07:26:44

    关于农民工子女上学的论文【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大学毛概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大学毛概论文

    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大学毛概论文 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大学毛概论文篇一 《浅谈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解决策略》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民工去城市打工的人数也与日俱增, 他们往往是过了新年就出来打工,一走就是一年,这样的情况导致的直接问题就 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没办法解决。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子女的 教育问题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关乎农民 工家庭教育问题以及文化教育的普及,进而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入学难;解决策略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和平安定、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想建设和谐社会,对于占我 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工问题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积极采 取办法解决,再苦不能苦教育,不能让国家的花朵没有绽放就要凋零。

    一、剖析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原因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农 民工一般是过了年就去外面打工,一般一去就是一年,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本身 就是有限的,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更是跟不上了,孩子一般都是跟着爷爷奶奶过, 到了上学的年纪,很多问题就会相继而来,父母都想让孩子陪在自己身边,但是 去城里上学要面临户口问题,还会有户籍问题等,而且在城里的开销也是很大的, 甚至有的孩子到了城里上学还会面临攀比问题。如果把孩子留在乡下让年迈的父 母照顾,那孩子的教育可能就会跟不上,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孩子在学习上的问 题,已经年迈的父母本身受过的教育就是有限的,而且如果隔辈教育,孩子的叛 逆性和思想更加没办法及时沟通。所以,这是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都很难权衡的 问题。

    根据2009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农民工子女中达到义务教育适龄阶段的 人数就已经有997.1万人,通过数字,我们可以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感觉了,也应 该能理解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难处。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各 级人民政府应该合理设置小学和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上学。”另外,限制上学的还有就是户籍限制,根据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规定,我国户口分为“农 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在日常生活中城市户口、农村户口、本地户口、外地 户口对于一个人的就业、福利待遇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即没有本地户口的农 民工子女就没办法享受到与当地学生一样的义务教育待遇,一般如果去另一个地 方上学,都 需要缴纳借读费。

    首先,谈谈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经历了3次改革, 从1985年开始的3次改革依次为:第一次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第二次的“以 国务院为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再到现在的“在国务院领导下,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其中包含的义务教育的费用都是由各级政府 负责,对于农民工的子女教育经费则是由当地县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来划拨的, 所以,学生受教育的地方有着局限性。而没有父母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没有 好处的。

    其次,如果农民工想要陪伴孩子,让孩子去城市上学,面临的另一个 问题就是进入公立学校关卡重重,国家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而对于各教育 厅公布的对接受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的落实却面临各种问题,而且公 立学校进去就已经很难 了,办理入学手续的费用对于工资单薄的农民工来说也是份不少的支 出。对于一些私立学校,学费支出更是多得让农民工汗颜。所以,要重视农民工 子女的教育问题。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建议 在教育领域,农民工子女作为一种弱势群体,其先天的弱势地位是自 然存在的事实。我们的教育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去调整这种城乡之间的差距,保 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对于出身,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在这样一个平等的社会里是不 应存在的观念。我们应该重视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积极地想办法去改变这种差 异,尽可能在政策还有生活中去协调这种关系。

    我们应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有针对性地改变现状,让 孩子都有学可上,这样,随着孩子们文化的提高,我国的现状才可以 得到根本的改变。对于“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投入体制,着力义务教育的深入开展,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我们还可以采取“省级统筹,责任分担”的模式。

    因为农民工子女大部分是跟随自己父母跨省跨地区来到不同的地区,所以要解决 他们的问题, 绝不是一个地方的责任,需要各个地区之间的紧密合作和推动实施, 对于农民工子女流动量大的地区,我们可以通过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之间的相互 协调来解决这个问题,做到双方政府责任分担,以保障农民工子女的顺利入学。

    另外,对于限制学生入学的户籍制度,学生上学没有学籍就没办法升学,不可避 免地老要换学校,或要疏通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使户籍和学籍相脱离,这样就 可以避免学生受到户籍的拖累转学困难,如果可以统一学籍信息, 推进义务教育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这样,学生去哪个城市上学都是 可以的,当然,每个制度的存在都有它的价值,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方法灵活地转 变。

    另外,要从根本上让各基层地区和学校认识到,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 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农民工城镇稳定就业,进一步推动 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 要。这就要求各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建立农民工子 女义务教育的保障体制。我们可以在农民工集中地采取就近入学原则,允许合格 的私立学校的建立,当地政府要大力整合公办学校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再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在农民工相对集中 的区域对公立学校实施扩容建设,使其最大限度地接纳农民工子女,使他们可以 有着一样的环境得到相同的教育。对于离公立学校较远的农民工子女,我们可以 安排学生就近去学校学习,根据情况给他们的孩子安排住宿,解决农民工交通不 便带来的障碍。总体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办学校的资源,从根本上采取 措施解决这个问题。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出台各种政策,成立专门的组织对所 在区域内现有的私立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指挥辅导和管理,起到辅助学生上好学 的监督、辅助作用。我们不仅只是把学生带到学校就算大功告成了,我们还要对 学校的教学质量把好关。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应适时建立公正、合理并切合 实际的评价体制和监督机制,通过对教师进行有效的考核机制来保证教师的教学 质量。

    温家宝同志曾经就深刻地谈到并出书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可 见教育的重要性,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前进的不竭动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只要我们认识到农民工子女入 学难的根源所在,根据根源对症下药,相信这个问题会慢慢得到解决。让农民工 子女人人都有学上,而且还会有好的教育环境。

    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大学毛概论文篇二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分析》 [摘要]社会排斥是权力集团为实现本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剥夺弱势群 体的基本公民权利。农民工随迁子女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一直遭受着各种社 会排斥。其入学问题是制度性社会排斥、经济性社会排斥等多种社会排斥交织在 一起产生的结果。而户籍制度作为制度性社会排斥的突出表现,是农民工随迁子 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的主要障碍。随着“两为主”政策的实施,这一问题虽然很大 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是仍有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被拒绝在城市公立学校之外,影 响教育公平的实现。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办学校;“两为主”政策;社会排斥;流动儿 童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6-0001-04 一、研究背景 (一)农民工出现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为严格 限制农民流入城市,二元划分的户籍制度在中国逐渐形成,全国人口被分为农业 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同类型的户口决定了人们享有不同的权利和社会福利,非 农业户口中的城市居民在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占有优势。1978年改革开 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地区推行,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 使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开始凸显。与此同时,户籍限制逐渐放宽,允许农民自由 出入城市。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迁往城市,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社会群体――“农民工”。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农民工群体出现了携妻带子的“家庭化”倾向,由原来 分散的、单个的外出向“家庭型”外出转变。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考虑到子女 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情感交流以及接受教育等方面的因素,选择克服各种困 难将孩子带在身边照顾。所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数量急剧增加。2000年,我国 14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为1410万人[1]。2005年,我国14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的 数量达到1834万人,其中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76.5%[2],即农民工随迁子女有 1403万人。而到2011年,14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的数量已达到3000万。十年间流 动儿童的数量增长了113%。根据以往的调查,流动儿童中属于农业户口的占四 分之三,也就是说,在流动儿童这个群体中,农民工随迁子女占了绝大多数。随 着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的迅速增长,他们受教育的问题日益凸出,尤其是其义务 教育阶段的入学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二、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 (一)是否有学上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问题涉及两个方面:是否有学上 和能否进入城市公办学校。众多学者的前期调查表明,包括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内 的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段成荣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推算,2000年全国适龄流动儿童中未按要求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为4.8%,高于全 国的平均水平3.3%[1]。200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 中心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一直未能够上学者占6.85%,失学者 占2.45%,合计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3%,受教育状况未达到到全国儿童的平 均水平。[3]导致流动儿童失学的原因有很多,父母工作流动性大,家庭经济状 况的限制,教育资源不足等都会导致其失学。

    (二)能否进入城市公办学校 由于流动儿童的户口不在流入地,当地政府不愿为他们提供义务教育 服务。以北京为例,2007年有超过40万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北京读书,25万在公立 学校读书,其余15万都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4]尽管打工子弟学校在一定程度 上满足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的要求,但是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普遍不如当地的公办学校。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来说,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读成为一个难题。

    2007年,中央教科所对北京等12个容纳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不等的城 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石家庄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公办学校做到了100%接 收农民工随迁子女,而广州只有28%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能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另 外,调查的12个城市中,只有北京、无锡、杭州、成都、乌鲁木齐、沈阳6个城 市明确提出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免收借读费[5]。将这个比例推广到全国 范围,至少有50%的城市仍向农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数据从侧面反映了多数城 市在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上学的问题上设置了门槛。以广东东莞市为例, 该市农民工随迁子女若要想与本地儿童缴纳同等入学费用,学生家庭背景需要符 合两个条件:在东莞市同一招生学区所在地有固定住址,且连续暂住5年以上;
    有合法经营证明和计划生育证明。符合这些条件的流动儿童家庭非常少,大多数 的流动儿童家庭都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6]。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多数农民工 来说,如果想让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只有两条选择,要么缴纳高额的借读费在 公立学校“借读”,要么去各方面条件都相对较差的打工子弟学校。对那些工作在 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来说,公立学校收取的借读费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 力,他们只能将孩子送到打工子弟学校。因此,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像本地儿童一 样顺利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读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 (一)“两为主”政策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不仅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政府在政 策上也迅速做了应对。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
    “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 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 利。”这即是著名的“两为主”政策,截至目前它是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核 心内容和基本原则,为之后相关政策的出台探明了方向。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 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 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各个部门在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上的具体工 作和责任作了明确规定,“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农民工子 女入学政策正式确立。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再次强 调“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 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 民工子女入学”。(二)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 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义务 教育阶段的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教育经费保障、法律责任等教育的各 方面作了重大调整并作出新的规定。其中第十二条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 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 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 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 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异地入学提供了 法律上的保障。

    “两为主”政策以及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保障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 市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有效缓解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但是 从中央教科所对北京等12个城市的调查情况来看,由于各城市义务教育资源的有 限性以及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两为主”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同,“两为 主”政策并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社会排斥理论 社会排斥(socialexclusion)概念是欧洲福利国家制定社会政策、探讨社 会问题深层原因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最早对社会排斥进行研究的是西欧。从二 战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欧度过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辉煌的30年”。从70年代开 始,受全球化、经济自由化的影响,西欧经济发生了大规模的结构性变迁。西欧 福利国家再次出现了人们以前认为已经消灭了的问题――“贫困”。西欧学者在对 这种非个人因素而是由大规模经济变迁引起的“新贫困”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 了社会排斥理论[7]。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ReneLenoir)。社会排斥 最开始用来描述那些没有受到社会保障的保护、同时被贴上“社会问题”标签的人, 主要包括残疾人、精神病患者、老年患者、受虐儿童以及其他社会不适应者。经 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社会排斥这一概念的内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展。但 因社会排斥成因复杂、表现多样,所以缺乏一个涵盖全部内容的概念能对其明确 界定。本文将其简单地界定为:权力集团为保证本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剥夺弱势 群体的基本公民权利。社会排斥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贫困、弱势群体的边缘化等社会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其父母作为城市里的“乡下人”,处于城市的边缘,遭遇各种排 斥,其入学难也是制度排斥、经济排斥等多种社会排斥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结果。

    五、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排斥原因分析 从社会排斥的成因角度来看,可以将社会排斥分为功能性的社会排斥 和结构性的社会排斥。所谓功能性的社会排斥是指被排斥的个体或群体由于自身 的身心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年龄等缺陷而导致的一种被排斥状态;结构性的 社会排斥则是指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社会排斥。而制度性社会排斥是结 构性社会排斥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权力部门在制定制度和政策过程中造成的,有 些是由政策本身的导向所形成的,还有一些是无意识的政策失误或不正当的政策 导向所引起的,而且这种排斥还受到国家政策、法律、社会习俗的认可,例如户 籍制度。[7] 可以说,户籍制度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等流动儿童入学问题产生的重要 原因。它将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区分开来,导致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构架中获 得的教育资源不均等。[8]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上,义务教育 阶段就近入学政策与户籍制度密切相关。农民工随迁子女因其户口不在居住地, 无法拥有与户籍紧密联系的各种福利待遇及资源,无法像本地儿童一样进入当地 公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是 根据户籍拨付的。这也就是说,即使儿童流动到其他地区上学,该生应有的义务 教育经费还是归属于户籍地政府。虽然有“两为主”和《义务教育法》等政策、法 律支持流动儿童到公办学校上学,但是流入地的政府和公办学校都不愿接收农民 工随迁子女。其一,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就学办法是按照户籍所在地“就 近入学”,各个政府只需保障本地户籍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但是按照“两为主”的 规定,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就变成了流入地政府及其公办学校。

    他们要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及其他流动儿童完成义务教育并保证其人身安全,却 不能获得相应的教育经费支持。有人认为,这是“由中央政府出面把流出地政府 对其户籍人口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转移到流入地政府身上了,而把义务 教育经费转移支付给了流出地政府”[9]。其二,相关政策缺乏责任主体及具体的 责任追究制度,出现了有章不依现象。自2003年《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 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颁发以来,未见过一例追究地方政府及领导人责 任的报道。政策上的漏洞和相互排斥造成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困难。

    大量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的涌入,对流入地政府来说有利有弊。农民工的到来对城市的发展无疑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无疑给城市 政府增加了负担。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是,流入地在教育资源供给方面接纳 随迁子女的能力有限,如果随迁子女的数量超过了其教育供给能力,就意味着有 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无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那么牺牲哪一部分随迁子女的 义务教育权利是政府部门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毫无疑问,学校更愿意接收那些 能给其带来利益的学生,所以各种名目的借读费也就出现了。那些不能明目张胆 地收取借读费的学校,只好设置别的“门槛”来限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进入。而那 些既没有钱交借读费又不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只能被排斥到公办学 校的大门之外,其结局无外乎两个――要么去打工子弟学校上学,要么辍学在家。

    如果当地政府默许这样的情况继续存在,对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无疑是不利的。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关于农民工子女上学的论文【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大学毛概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