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基本理论论文
  • 成本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秘书文秘论文
  • 档案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管理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管理学 > 成本管理论文 >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教育目标的... 正文 2019-10-15 07:34:58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教育目标的变迁|职业教育的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教育目标的变迁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教育目标的变迁 " 摘 要:中国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变迁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 成部分。其后发外生型特点决定了其教育目标走过了一个从“求强”、“求富”的社 会本位目标到注重“个人生计”、“个性发展”的个人目标,之后又不断循环往复的 变迁过程。了解这一变迁过程,有助于人们比较准确地把握教育目标,满足时代 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育目标;
    变迁;
    现代化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当时中 国的精英们为了摆脱民族危难,求强求富,从西方引进机器工业的同时,也引入 了西方的职业教育(当时称实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在中国经过百余年的发展, 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进程中,职业教育目标的侧重点不断 改变,走过了一个从“求强”、“求富”的社会本位目标到注重“个人生计”、“个性发 展”的个人目标,之后又不断循环往复的变迁过程。这个过程既反映了时代对职 业教育的要求,也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水平。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育目标的变迁 对教育目标的考察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一是教育章程和法令中的正式表 述;
    二是教育思潮中教育专家和权威人士的主流思想;
    三是办学实践。教育章程 和法规中关于教育目标的正式表述最具权威性,特别是当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力愈 强其表现愈明显,它代表了政府的办学主张,往往是对教育目标的思考和实践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教育章程中教育目标的表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 往往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宗旨和目标已发生转移,而正式表述中却反映不出来。教 育思潮是一种流行性的教育思想,个别人的教育思想能发展成为影响广泛而深远 的教育思潮,必是倡导者深孚众望,追随者众多,才能形成一时之潮流。教育思 潮中关于教育目标的理念必然会反映在办学实践中。从办学实践中窥察教育目标 应该说是可信程度最高的,也符合实践检验原则。但从纷繁的办学实践中归纳总 结出一定时期的教育宗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免会以偏概全。因此只有把三个 角度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教育目标。

    随着殖民统治者对 中国的侵略日甚一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当时的一些先进人物认识到,要 反抗侵略不仅要“练兵将、制船炮”,增强军事实力,还必须大力发展国内农工商 业以增强经济实力,“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商战之本在学战”成为当时包括洋务派 和维新派在内的各种政治力量的共识。洋务派代表张之洞提出“窃维富国之道不外农工商之事”,而“国事之强由于人”(张之洞《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 会折》)的主张。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他的《物质救国论》一书中指出:中国的 问题在于“病弱”,“而就急的方药非有他也,在不讲物质之学也”。明确提出广设 实业学堂以兴农工商各业,富国裕民实现实业救国、实业教育救国的愿望。在对 实业教育的这种认识下,借鉴国外的教育制度,一批农工商实业学校纷纷建立起 来,如杭州蚕学馆、端平化学学堂、广东商务学堂等。从这一时期实业教育的办 学思想和实践可以看出,人们对实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已从 单纯地为抗拒外来因素而“求强”发展为更具根本性的为“求富”培养实学人才。

    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行是实业教育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是前一阶段西 学东渐思潮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它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已从器物层面向 制度层面演进。《学务纲要》在其全国学堂总要中阐明“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 为宗旨”,这是中国新教育史第一次对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教育目标。《奏定实 业学堂通则》中则指出“实业学堂所以振兴农工商各项事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 这是对这一段时间教育思潮和教育实践的总结。办实业教育以培养实业人才,为 富国裕民之本计的教育目标通过学则的形式明确下来。当然实业教育中提出“富 国裕民”的口号,其“裕民”并非指希望老百姓都富裕起来,这里“民”实际上指相 对于官的士绅,是新兴的民族实业。实业教育是振兴民族实业的工具,是“裕” 士绅的工具,而并非为接受实业教育的人谋前途。这一点与后来职业教育思潮中 为“个人谋生计”以及“平民教育”的理念是不一样的。

    自清末中国引进西方教育 制度后,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产生了许多流弊,实业学校学生存在着严重的 书生气,工学生不学习,农学生不务农。1914年,黄炎培在调查全国教育情况时 发现:实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出路问题日益严峻,许多学生毕业后即失业,实业教 育被称为“失业教育”。这实际上反映了实业学校的生计问题,引起有识之士的思 考。实业教育解决不了人的生计问题,何谈富国裕民职业教育此时成为人们的选 择。俞子夷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能营完全生活之人,间以处理实际之 社会问题”(俞子夷《现今学校教育上急应研究之根本问题》)。这表明人们已 经认识到职业教育不仅是富国裕民之手段,对个人而言也有重要意义。1917年, 《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开篇即言:“今之策国是者,莫不重教育;
    策教者, 莫不谋普及”,提出普及职业教育的理念。又指出“夫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曰为人 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及也。一曰又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把 个人生计提到教育目标的重要位置。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新学制壬戌学制 于1922年颁行,把中华职教社的主张通过学制的形式确定下来。新学制关于职业 教育的指导思想有七条,全面揭示了职业教育与社会、个人的关系。第一条称“适 应社会进化之需要”,是把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涉及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与个人发展两个层次;
    第四条、第五条“注意国民经济力”、“注" 意 生活教育”,指出了社会经济与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二条“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和第三条“谋个性之发展”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教育人本主义思想和教育普及化、教 育是普遍权利的理念,这是对职业教育认识的重要进步。

    194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新政权接管了旧学校,并对其加以改造,职业教育随之发生了重大变 化。1952年,《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指示》提出“我们的国家正 在积极准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技术人才是国家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大量地 训练和培养中级与初级技术人才尤为当务之急……”“积极整顿与发展中等技术 教育以解决国家建设所迫切需要的中级和初级技术干部问题”,这表明新中国的 职业教育是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技术干部。关于中等专业学校的 教育目标,1954年的《中等专业学校章程》作了阐述:“在于培养具有马克思列 宁主义基础知识、普通教育的文化水平……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中等 专业干部。”关于技工学校的教育目标,劳动部颁发的《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 提出“为了有计划地培养技工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教育结构上的分化 只是人才培养定位有了分化,而直接满足国家建设需要的教育宗旨并没有分化。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遭受严重挫折和 损失,职业教育也难逃厄运,这期间政治以及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干扰尤为严重。

    文革前期,大量的职业学校被撤销,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更无从谈起。后期为整 顿教育,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和国务院科教组关于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办 学中几个问题的意见》提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必须以批林整风为纲,…… 努力为社会主义各民族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又红又专的人才”,仍然打上了 深深的政治烙印。

    1976年以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逐步走向正轨,职业教育也进入恢复和蓬勃 发展的新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教育 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 这个教育目标实际与文革前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宗旨无明显区别,强调为国家服 务的社会本位。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生活领域发生了重大改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济领域的变革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是深远的,就业上的计划分配体制逐渐解体,毕业生需要自谋出路,这给职业教 育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新课题,因此为学生谋生计的内容被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民办职业教育的兴起,更激发了这种势头。另一方面,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相对变 得较为宽松,社会在重视普遍发展权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个人需要和个性发展的 内容。

    考察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走过了一条从“求强”“求富”的社会本位目标 到注重“个人生计”、“个性发展”的个人目标,之后又不断往复调适的变迁之路。

    之所以走过这样一个历程,原因在于中国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变迁实际上是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现代化进程的后生外发型特点决定了职 业教育从西方的引入必然是先器物(科学技术等教学内容)、后制度、然后观念 的过程。教育目标作为观念层面的东西,其引入在教学内容之后,引入之后又要 不断与环境进行调适整合。实业教育引入中国之初,主要是教学内容的引进,西 方科学技术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而观念文化还是原有的,实业教育成为功利 主义的工具。结合中国当时境况,其教育目标必然是为“求强”“求富”而培养实学 人才。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职业教育思潮兴盛时期,外国的教育理念已经浸润到 中国先进分子的意识之中,职业教育的引入已发展到观念层面,教育目标便增添 了“个人生计”“个性发展”的内容,之后这种新的观念不断与中国国情协调适应, 形成了中国职业教育本土化的教育目标。中国职业教育教育目标的变迁之路实际 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二、我国职业教育教育目标变迁的特点 (一)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会或多或少增添 个人需要的内容,但社会本位一直是教育目标的主要方面 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传统注重国家、社会,忽视个人需要的价值取向,造成 职业教育目标的社会取向,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观念使 教育目标不时向个人需要、个性发展偏移。另一方面,在中国,国家政治对教育 的控制和影响一直比较强烈,但其中也有若干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国家主动放 松或被动削弱了对教育的控制,使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呈现出一种总的是社会价 值取向,但有时也赋予个人需要的内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 比较重视个性与生计,这不能不说是与当时政权更迭、政治集权较弱有关。

    (二)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超越了发展阶段 的教育目标只能成为一种教育理想 (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与社会精英对教 育本质的认知程度紧密相关考察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社会精英们所发挥的影响功不可没,精英们对职 业教育的思考和理念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许多职业教育的倡 导者、思考者不仅停留在理论的倡导和阐述上,更是亲身实践,创立了不少职业 学校,去实践教育目标。清朝后期,李鸿章、张之洞等权柄在握的洋务派重臣, 提出求强求富的口号,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呼吁求物质之学以解中国之 病弱,那个时期的教育目标也基本上在这些精英的主张范围之内。20世纪20年代 末,黄炎培等不遗余力地倡导职业教育要“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给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增添了新内容。以后精英们发起的平民教育思潮、生产教 育思潮等对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职业教育在中国发展了一百多年,其教育目标取向走过了一个在社会与个人 间选择的过程,其内容也多次发生变化。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处于一个新的时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定位在哪里,历史会引起人们有 益的思考。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教育目标的变迁|职业教育的目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