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基本理论论文
  • 成本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秘书文秘论文
  • 档案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管理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管理学 > 成本管理论文 > 【两伊政策】两伊 正文 2019-12-09 07:26:38

    【两伊政策】两伊

    相关热词搜索:

    两伊政策

    两伊政策 1伊拉克和伊朗的战略地位及战略价值 1.1伊拉克和伊朗的重要战略地位 1.1.1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的国家伊拉克,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 北部。与土耳其、伊朗、叙利亚、约旦、沙特、科威特接壤,东南濒波斯湾。幼 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贯全境,伊拉克是中东地区少有的不缺水 的国家。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同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 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邻,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北隔里海与俄罗斯和哈 萨克斯坦相望,素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它控制着海湾东岸和 霍尔木兹海峡,是连接波斯湾和里海、中亚的最佳通道。

    1.1.2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伊拉克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富有“油水”国家。伊 拉克的石油质量、储量、产量长期稳居世界前茅。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15 亿吨,居世界第三位;
    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3.1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十位。

    伊朗同样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截至2006年底,已探明石油储量 约211亿吨,居世界第二位;
    伊也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日 产原油能力425万桶。天然气储量约27.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15.6%,仅 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

    1.2伊拉克和伊朗的战略价值随着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各国对石油资 源的依赖与日俱增,各主要大国围绕着能源的较量日益激烈;
    伊拉克、伊朗两国 内部以及两国之间存在地固有的矛盾,为大国介入本地区事务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多方因素综合作用下,伊拉克和伊朗突显出其独特的地缘优 势和战略价值。

    1.2.1二战爆发后英国对抗德国岁月二战爆发前,英国与德国在中东进行暗 中较量,二战爆发后英国与德国的争夺就公开、激烈化了。双方在中东的冲突主 要集中在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及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亚两个地区。

    对英国来说,伊拉克是它在全球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旦失去就会危及海湾 和英属印度的安全,因此英国不能容忍一个反英国政权在伊拉克存在。1941年4 月民族主义者拉希德・阿里在军队支持下发动政变,成为伊拉克首相,组成新德 政府,拒绝英国提出的从伊拉克调动军队的要求,派兵包围了英国在伊的军事基 地,恢复同德国的外交关系,公开倒向轴心国。二战爆发后,伊朗政府虽然持亲德态度,但考虑到伊朗所处的位置,决定对两个相互敌对的集团――同盟国和轴 心国保持对等的距离,宣布实行中立。礼萨・汗在第12届议会的讲话中,再次强 调伊朗严守中立的立场,表示伊朗希望与“所有的国家一律保持有好关系”。伊朗 借中立之名继续向德国提供它所需要的物资,伊朗政府的亲德行为并没有改变, 只是在英国的压力下,变的更加隐蔽。英国为了切断德国与伊朗的来往,在海上 拦截往来于德国与伊朗的货船。德国却与苏联达成一项协议,允许德国与伊朗的 物资运输借道苏联转运。1941年6月22日德国军队向苏联发动进攻后,伊朗的处 境发生了变化,苏联也要求伊朗中断与德国的往来。同盟国还要求借道伊朗向苏 联转运物资。礼萨・汗已感到英、苏将采取行动,就在1941年解除了亲德的马廷・ 达弗塔里的首相职务,禁止德国人从事反对同盟国的宣传活动。但英苏两国决定 完全控制伊朗,消灭德国在伊朗的势力。两国政府于1941年7月18日照会伊朗政 府,要求它将所有德国侨民驱逐出伊朗。礼萨・汗拒绝了英、苏的要求,他认为 在伊朗工作的德国人大多为伊朗政府部门或企业所聘请,只要他们不从事非法活 动,伊朗政府有义务在道义上保护他们。

    1.2.2在冷战时期,遏制苏联的一道屏障朝鲜战争后,美国为防止苏联在中 东地区敲开通往温暖印度洋的大门,提出建立一个小型中东军事集团,即由苏联 的邻国伊朗、土耳其、阿富汗和接近苏联的伊拉克和巴基斯坦组成北方军事联盟, 并逐步形成中东军事集团。其目的在于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连 接起来,从而对社会主义集团形成包围之势。1954年4月21日,美国与伊拉克就 缔结军事援助协定进行换文,表示将“采取一切可能需要的合理措施以发展它们 的防御能力”,并“采取适当步骤以保证有效地使用美国所提供的经济和军事援 助”。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试图通过组建地区同盟来维护波斯湾的安全,促使伊 拉克与土耳其于1955年2月24日正式签署《相互合作公约》,即《巴格达条约》。

    英国、巴基斯坦、伊朗分别于同年4月、9月和10月相继加入该条约。同年11月, 这个条约的成员举行首次理事会,正式宣布成立“巴格达条约组织”。美国不是该 组织正式成员,仅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该组织活动,但是,美国人却在该组织关键 的委员会中担任职务,并参与它所有的磋商,同时还向缔约国提供经济、技术和 军事援助。1957年1月5日,艾森豪威尔在国会上发表以“拯救中东”为核心的中东 政策特别咨文,即“艾森豪威尔主义”,要求国会授权总统保护中东国家的独立而 使用武装部队,既遏制苏联向中东渗透,又控制中东各国日益高涨的阿拉伯民族 主义。伊拉克成为阿拉伯世界第一个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国家,也是最新西 方的阿拉伯国家。该计划以巴格达条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该条约中将两伊联系 在一起,成为西方对苏联实行“大包围圈”计划的重要一环,突显了伊拉克和伊朗 的地缘价值。1.2.3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开始摆弄中东新棋盘早在90年代中期,美国就把 中东的反美国家利比亚、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等称之为“无赖国家”。

    “9.11”事件后,美国再次将伊朗、伊拉克列入“邪恶轴心”国家行列。防范和打击 这些“邪恶国家”自然就成为美国在中东谋求霸权,维护战略利益的关键所在。

    2003年6月1日,布什率先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即美国可以在没有受到恐怖分子 袭击的情况下,率先对恐怖分子和“邪恶国家”进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这表明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已经由冷战时期的“威慑遏制”向“先发制人”战略转变。2003年, 美英师出无名,在“先发制人”战略的指引下,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并推翻了萨达姆 政权,同时又将战争矛头直指伊朗。美国改造“邪恶轴心”政权的战略意图已经十 分明显,在塔利班政权、萨达姆政权接连被美国颠覆之后,伊朗自然就成为下一 步美国重点改造对象。2004年美国提出“大中东民主计划”,试图通过在中东推行 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建立起美式民主和价值观念,从根本上铲除滋生 恐怖主义的温床,从而进一步控制中东地区。伊拉克作为美国这场改造过程中的 “试验田”,无疑起着标杆性作用。

    2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及对两伊威胁的认知 美国政府曾多次系统阐述其在中东的重大战略利益:①石油利益。保障海 湾石油以合理的价格获取,并且保证海湾石油不被某一国所掌控。②国家安全利 益。主要包括:“遏制激进民族主义国家的挑战,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打 击恐怖主义活动”等方面。③中东主要盟国的安全,尤其是以色列和海湾君主国 的安全。以色列和海湾君主国的事关美国在中东战略部署,也是美国维护海湾及 中东安全的保障线。④经济利益。中东一直是世界重要的军火贸易市场,市场前 景十分诱人,美国作为世界上军火出口大国不能不为之动心。两伊作为美国的“敌 对国家”对美国在中东的国家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石油利益21世纪世界各国将更加依赖波斯湾石油,尤其是美国等主要 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波斯湾的石油。美政府直言不讳地承认, “波斯湾石油对美国的重要性必须从全球角度来理解”;
    1994年7月21日美国政府 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也充分考虑了对石油能源 特别是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明确指出,“美国在中东有长久利益”,“从较长远的 时期来看,随着国内资源的逐渐枯竭,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程度越发重要。自 第一次石油冲击以来,美国经济大约增长了75%,可是那期间我们的石油消耗几 乎没变,而石油产量却下降了。这些事实表明:必须继续持久地依靠充分利用和 节约能源,寻找其他能源资源。尽管采取节约能源措施,美国仍然对无限制地获取这种重要的资源有极大的兴趣。”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悍然入侵科威特,并很占领了科威特。美国在 波斯湾的主要目标,即确保石油自由输出和防止不友好国家建立地区霸权。“如 果萨达姆被允许占领科威特,并由此掌握全球近9%的石油产量,那么,他的经 济力量就会超过占据全球约10%石油产量的沙特。此外,他的军队如果不遭受损 失并占领科威特,就会使他进而对沙特构成严重威胁,致使沙特人被有效地芬兰 化――即被迫遵从国外或巴格达主宰的石油政策。一旦遇到危机,巴格达就可以 通过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进而促使油价飙升来破坏全球经济。即使萨达姆选择遵 循高产量、低油价的政策,其即将获得的巨大石油收入,也会使他近乎无限制地 把钱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支持恐怖主义和其他喜欢的工程。世界将不得 不面对一个用核武器武装起来的萨达姆,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惟一水道。霍尔木兹海峡是世界上石 油运输最繁忙的通道,平均每8~10分钟就会有一条油轮通过这里,每年有7.5亿 吨以上的石油通过该海峡运往世界各地,占波斯湾地区石油运出量的80%,全球 石油贸易量的40%。控制了霍尔木兹海峡就意味着控制住了世界石油的命脉。伊 朗在两伊战争期间,为了加强对霍尔木兹海峡海峡的控制,频繁袭击过往的油轮。

    1993年,伊朗从俄罗斯购买了三艘基洛级攻击潜艇并在沿海的三个基地部署了约 18枚“CSSN-2蚕式”反舰导弹。1994年10月,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部署大量 军队和防空导弹,以期在西方国家发动对伊朗的攻击时切断西方国家石油通道。

    伊朗还加紧扩大小型攻击艇编队规模,准备对来犯的美军舰只实施“狼群战术”。

    据美军专家预测,目前,伊朗至少拥有2000枚各类型水雷,拥有3艘俄制“基洛” 级潜艇、60余艘小型舰艇、4艘袖珍潜艇和新型国产“鲸”式潜艇。一旦伊朗对霍 尔木兹海峡海峡实行封锁,无疑是对石油依赖日益严重的国际社会是一个重大的 打击。

    2.2国家安全利益由于伊拉克所处重要的战略位置,拥有比较强大的军事 力量,尤其是美国害怕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且萨达姆政权敢于同美国叫板, 公然挑战美国主导下的中东尤其是海湾地区的稳定,因此伊拉克已经对美国冷战 后极力维护的世界领导地位构成严重的现实威胁。海湾战争为布什构建“世界新 秩序”提供了良好契机,也使伊拉克经济军事实力受到重创。布什随即推动联合 国对伊拉克实施经济制裁,以期伊拉克在联合国的制裁下伊拉克人民起来推翻萨 达姆政权。严厉的经济制裁导致了伊拉克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但萨达姆政权 依然屹立不倒。克林顿政府试图借助伊拉克国内反对派的力量来推翻萨达姆政权,但由于反对派内部派系林立,内讧不断,严重影响了与萨达姆斗争的力度。“9.11” 事件后,布什政府力借反恐之机以军事手段强行改变萨达姆政权。如果美国能够 在伊拉克问题上得手,那不仅将保证石油的安全,巩固它在海湾乃至整个中东的 主导地位,而且将加强它对中、东欧和广大中亚地区的辐射影响,提高它对国际 事务的控制能力,更好的维护它的单极世界。同伊拉克相比,伊朗被认为对美国 构成的潜在威胁更大。在美国看来,伊朗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恐怖主义发起国”, 伊朗不断支持全球性的暗杀活动和恐怖事件,资助真主党、哈马斯以及伊斯兰圣 战组织等反对和平派别破坏中东和谈,并且每年要向这些恐怖组织提供数亿美元 的经济资助,使得这些暴力行动肆虐猖狂,严重威胁到中东以至非洲、欧洲、亚 洲、美洲等各个地区的安全;
    伊朗积极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试图发展核武 器,违背核不扩散条约精神,同时伊朗长期以来扩军备战,从俄罗斯等国家购买 先进武器装备以实现军队现代化,企图称霸海湾,主导中东地区事务;
    伊朗还一 直大力输出具有极端性的伊斯兰革命思想,其势力不断向亚、非、欧的穆斯林世 界扩大,尤其美国和阿拉伯国家担心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会引发穆斯林世界激进 的伊斯兰运动,危及他们的统治。

    2.3维护以色列的安全长期以来,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一直是美国在中东 地区的重大利益所在。美以不仅拥有相同的社会制度和相同的价值观,具有独特 的历史、宗教和文化联系,两国还互相拥有战略需要。肯尼迪是第一位提升美以 关系的美国总统。1962年,肯尼迪在会见当时以色列外长梅厄夫人时承认美以之 间存在着特殊关系,并承诺对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负责。约翰逊时期,美国改变 了在阿以之间保持平衡的政策,开始与以色列建立一种心照不宣的特殊关系。尼 克松政府更加看重以色列在维护美国利益方面的价值,加强了同以色列的全面合 作。尼克松不但利用以色列来抗衡苏联,还希望通过增强以色列的力量来解决阿 以冲突。“9.11”事件后,美国和以色列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方面找到了新的战略 战略合作点,以色列在美国的全球反恐战略中的地位突出。海湾战争期间,以色 列曾遭受伊拉克38枚“飞毛腿”导弹的攻击。“9.11”事件后,美国力主对伊拉克开 战,作为美国的盟友,以色列必然要面对的将是或携有生化武器的伊拉克“飞毛 腿”导弹的袭击。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从发射到击中以色列境内的目标最多不 超过7分钟,并且在导弹落地爆炸之前谁也不知道它所携带的是否为生化弹头。

    长期以来,伊朗都把以色列看作是西方殖民主义在中东的工具,反对以色列在巴 勒斯坦建国,不承认以色列的合法性。霍梅尼认为:“殖民主义无论是左翼还是 友翼都企图消灭伊斯兰民族和伊斯兰国家,殖民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正在包围伊 斯兰各民族,掠夺他们的财产和自然资源。以色列是西方殖民主义的产物,西方 殖民主义建立以色列政权的目的是镇压和殖民伊斯兰各民族。”消灭以色列的言论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常挂在伊朗领导人的嘴边,只是在 霍梅尼去世后,伊朗为缓和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对此有所淡化而已。2005年伊朗 强硬保守派内贾德当选总统。内贾德上台不久就语出惊人,声称要把以色列从地 球上抹去。内贾德对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生存权提出了置疑,加之伊朗核问题久 拖不决,导致两国关系面临剑拔弩张的局面。

    3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两伊政策 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两伊主要采取地区均势战略,即防止两伊中的任何 一个国家成为威胁美国霸权的地区性大国。在两伊战争期间,美国在两伊之间实 行“双轨”政策:即当伊拉克在战争中节节胜利时,美国便暗中支持伊朗,并制造 了所谓“伊朗门事件”,而当伊朗转守为攻后,美国又开始偏袒伊拉克,并为其提 供军事援助、农业贷款以及重要情报,美国舰队还以“航海自由”为借口在波斯湾 攻击伊朗海军。这一时期,美国在两伊的总体目标是使双方两败俱伤,尽可能的 削弱双方力量,使两伊均无法构成对美国霸权的威胁。

    1990年,当伊拉克军队悍然入侵并很快占领了科威特,美国骤然转变了对 伊拉克的态度。在入侵之前,他(萨达姆)是美国的朋友,而入侵后则马上成了‘新的 希特勒’。1991年1月17日,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 暴”的大规模空袭;
    同年2月24日,多国部队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随即多国部队 解放了科威特,并重创伊拉克部队,伊拉克的行为遭到了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 严厉惩罚。但是美国也不愿意过分削弱伊拉克力量,防止伊拉克被过分削弱而影 响两伊力量的均衡。克林顿时期,美国调整了两伊政策,放弃了维持两伊势力均 衡的做法,推出了“双重遏制”战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安东尼・莱克在阐述 “双重遏制”战略时把伊拉克、伊朗、利比亚等国均视为“对抗国家”。他认为伊拉 克在两伊战争中的胜利使伊朗的常规进攻能力大为下降,而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 被打败也使其进攻能力降低,但这类国家在“从事野心勃勃而代价高昂的军事计 划,尤其是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和导弹发射系统……以保护其政权或在国外推进其 目标”,“它们的行为是咄咄逼人的和对抗性的”,其势力一旦增长就会“严重威胁 正在其周围建立的民主秩序”。而“双重遏制”战略的基本目的“是对付巴格达和德 黑兰的敌对态度”,在中东建立一种起促进作用的均势,以“保护美国在维护盟友 的安全和使石油以稳定价格自由流动方面的利益”。从小布什上台至“9.11”事件以 前,美国的两伊政策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美国仍然奉行“双重遏制”的两伊政 策。“9.11”事件后,美国的整个对外政策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两伊政策作为其整 个对外政策的一部分也随之发生改变。反恐成为这个阶段的重心,并将在国情咨文中将伊朗、伊拉克列入“邪恶轴心”国家,实为“双重遏制”政策的继续或翻版。

    在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后,2003年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并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美国借反恐之名先后出兵阿富汗、伊拉克,同时又将矛头直指伊朗。2004年提出 所谓改造中东的“大中东民主计划”,试图通过在“大中东”实行一系列政治、经济、 文化改革,以美式民主和价值观遏制、淡化、甚至取代伊斯兰教的影响,铲除滋 生恐怖主义的温床,从而进一步控制中东地区。

    4结语 两伊均地处海湾重要战略地位,拥有十分丰富的石气等重要战略资源,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两伊还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中东也因其固有的民族、宗教、 领土、历史等内在矛盾,为美国介入中东事务敞开了大门。二战后至今,美国一 直都在谋求世界的霸主地位,并试图建立在其主导下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中 东作为美国建立新秩序的战略要地,备受美国重视。两伊作为中东的重要国家, 因其对美国中东国家利益构成严重威胁,被美国视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最大障碍。

    居于这种认知,“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之机相继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 战争,目的就是要推翻邪恶政权,维护美国在中东利益,强化美国主导下的中东 政治经济新秩序。因此,改变政权战略成为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两伊政策的重点。

    随着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伊朗失去了抵挡美国进攻的一道天然屏障,伊朗 俨然成为美国下一个重点改造对象。纵观80年代后美国两伊政策发展演变,从里 根、老布什维持两伊“弱势均衡”到克林顿时期的“双重遏制”,再到小布什的“改 变政权”,美国的两伊政策变的越发清晰,越发具有攻击性。为此,从整体的视 角来审视美国的两伊政策变得十分必要。它能够为人们认识当前美国两伊政策, 以及预测未来美国两伊政策走向提供一定的借鉴。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两伊政策】两伊》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