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教育理论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地域性建筑文化初探] 地域性建筑 正文 2019-11-05 07:34:27

    [地域性建筑文化初探] 地域性建筑

    相关热词搜索:

    地域性建筑文化初探

    地域性建筑文化初探 摘要:介绍了伊敏河镇概况,从鄂温克族狩猎文化、拓跋鲜卑族墓葬文化、蒙古 族游牧文化、现代矿区文化四方面,对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伊敏河镇建筑文化进行 了探讨,为今后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鄂温克族,伊敏河镇,地域民族文化,鲜卑族 1伊敏河镇概况 鄂温克族自治旗是全国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伊敏河镇气候特点为冬 季绵长且异常寒冷,夏季短暂。额尔古纳河支流伊敏河流倘其间,南端邻近红花 尔基樟子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异常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为鄂温克族繁衍生息的 传统谋生手段狩猎和饲养驯鹿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一区域大量鄂温克族为1732 年清政府从布特哈地区强行征调驻防呼伦贝尔的1600多名鄂温克族兵丁后裔,为 削减政府财政支出,拨给牲畜迫使其从事畜牧生产自给自足。改革开放时期伊敏 河镇迎来了煤炭工业文明。境内驻有国家大型能源企业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 司,伊敏露天矿为全国五大露天矿之一,2009年伊敏河镇获“全国文明镇”称号。

    2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伊敏河镇建筑文化 2.1鄂温克族狩猎文化 2.1.1萨喜格柱 鄂温克族传统民居为适应狩猎生活的简易帐篷萨喜格柱,“柱”即“房子”的 意思。基础框架由三根木杆相互交叉形成,并以数十根木杆固定围合,夏季以桦 皮、草皮、柳条编笆等覆盖作挡雨遮光,盖以苇子作房盖[1]。冬季以皮围子 作挡风雪,顶端留有通风换气、采光照明的孔洞,雨雪天以毛皮覆盖防漏。门开 向日出方位。当地民俗中室内中央即为火位,女性居南部,男性住北部,最北为 “玛鲁”神位。妇女分娩不可在有玛鲁神的“柱”里,要另建一间临时产房。一个家 族(乌力楞)的居住习惯是由五六个或十几个小家庭的撮罗子并排搭建。萨喜格柱 建筑形式的出现,使得以狩猎这种生产方式为主的鄂温克族人可以随着动物的迁 徙而迁徙,保证了不同季节均能获得充足的食物来源[2]。

    2.1.2地窨子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有“夏则剿居、冬则穴处”的居住习惯,即冬季居住在 地穴或半地穴式的住所中,鄂温克族也居住在这类传统建筑中。如图1所示为1976 年第一批来到伊敏露天矿建设指挥部的创业者为抵御冬季严寒所建的地窨。选址 于背风向阳邻近伊敏河的山坡之上,建造方法为向地下挖四尺深的坑,空间尺度 由居住人数决定,坑内立中间高两边矮的柱子,柱子之上放檩条、椽子,椽子的 外沿搭建在地面上或伸入坑壁的土壤之中,屋顶盖用半尺厚泥土压实。房门位于 南侧,仅东南角留出透光的小窗其余部分用土封堵。建筑内高2m,伊敏河镇地 区地窨子多建有火炕。在地中央扣上铁锅供烧火取暖用。为防止牲畜踩踏地窨子 四周围合有一定高度土墙。功能分区中晚辈居住在东、西侧,长辈居住在北侧[3]。

    2.1.3土木结构居所 伊敏河镇所在地区部分鄂温克族人已定居,居住在土木结构房屋中,按季 节外出狩猎时才会住在萨喜格柱中。功能布局融入了该地区鄂温克族人特有的生 活习俗。平面有两间、三间之分。两间房布局的住所呈东间、西间布置,烟囱设 在距离外墙面1m处。东间厨房靠北墙布置有小炕连着锅台。东间(外屋兼厨房) 南部设门,西间房开有西窗、南窗,南窗较西窗大,忌讳将窗设在北、东侧。居 室内布置有南、北、西三面的火炕,长辈及未成年子女在南炕,儿女位于北炕, 贵客来访住西炕,西窗侧墙壁上布置玛鲁等神位,与蒙古等少数民族神位供奉方 位一致。房屋为三间布局时,功能分区上东、西两间为居室,中间厨房。长辈在 西居室,鄂温克族称“玛鲁拉”屋,贵客到访在此房间接待[2]。

    2.1.4仓房―――靠劳宝 “靠劳宝”为鄂温克语,是这一地区鄂温克族猎民所建造的搭建在树上的高 脚仓房(如图2所示)。搭建地点位于狩猎区域的中心或迁徙时路过的地方,为“乌 力楞”共同利用的仓房,是暂时不需要的衣物、粮食、用具等的贮存处,一般夏 季储存冬季物品,冬季则贮藏夏季使用物品,为防止野兽攻击而修建,最初为鄂 温克族居所,后为仓房。随着靠劳宝逐渐私有化,也可两三家共用,因狩猎带来 的迁徙生活,靠劳宝的所有权并不固定,也可转赠。建造方法为:在森林中择取 四棵对角为长方形自然生长的树木,在四五米左右处砍掉树冠,固定底部、四框 并以细木搭建。人字形屋面,覆盖木板。木刻楞底端留一开口,由地面竖起一根 砍有豁口的木柱做梯子,鄂温克语称“吐克台木肯”[4]。“木刻楞”开口长方形 排列高树吐克台木肯图1伊敏建矿初期指挥部(地窨子)图2鄂温克族“靠劳宝” 2.2拓跋鲜卑族墓葬文化鲜卑族为我国历史的一个古老民族,依地理位置鲜卑族分为东部鲜卑和北 部鲜卑(拓跋鲜卑)两大部。伊敏河镇发现的墓葬为拓跋鲜卑族古墓群,称“伊敏车 站古墓群”,位于伊敏车站东南0.5km处。时代约在东汉时期,发现地点位于伊 敏河左岸,距伊敏车站东南0.5km处,共计清理4座古墓,编号为伊M1-M4。

    M1墓主人为成年男性,M2为幼童,M3亦是幼童,M4为单人葬。这批墓葬形制 特点均为竖穴土坑,以马、牛、羊、狍的头蹄骨来代替整畜,殉牲头向北或北偏 东。进一步说明了墓主人身份为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5]。

    2.3蒙古族游牧文化 呼伦贝尔草原自古便为游牧民族蒙古族提供了天然牧场[6]。伊敏河镇 一带牧区的鄂温克人吸收了蒙古族的传统住所蒙古包的形制搭建毡包。鄂温克语 称作“俄儒格纠”,因屋顶圆孔的名字而得名。木构架主要以上、中、下三部分结 构组成。搭建时,雨季为防止漏雨倾斜角度偏大,冬季为减缓刺骨寒风斜度角度 偏小。围护结构夏天以柳条串成帘围,冬季则用帆布外加毡子。为抵御呼伦贝尔 的严寒,也在毡包内的床下搭建火炕,维持室内温度。室内摆设布置有床、火炉, 柜子、桌子等[2]。敖包祭祀为这一地区蒙古族的传统宗教活动,祭祀者边说 吉祥话边系上哈达,再顺时针转上三圈等。

    2.4现代矿区文化 伊敏煤矿东侧有南北走向的伊敏河,勘探区内有伊和诺尔湖、柴达敏诺尔 湖,位于勘探区东南的伊和诺尔湖已经干涸,周边为采空区,勘探区内自北而南 有北露天矿、三号露天矿、一号露天矿、南露天矿。露天矿旁有露天开采所堆砌 的排土场。煤电联营的电厂建筑位于勘探区东南,伊敏河西岸。露天矿与电厂之 间有两条主要的皮带走廊,将露天矿的煤运往电厂的运煤胶带,将废弃物运回需 通过运灰胶带。在电厂与露天矿南北两侧邻近位置布置有两个主要供矿区职工生 活的居住小区(建工小区、敖伊木沟区)。北侧邻近伊敏河布置有“五牧场”保证职 工食物供给。煤矿与外界连通主要交通道路为贯穿两个居住区和电厂的南北走向 公路―――“海伊公路”,通往呼伦贝尔市政府所在地海拉尔区。修建有专门运输 煤矿资源的铁路。如图3所示的“七五三”展览馆是伊敏河镇标志性建筑之一,入 口的雨棚设计为草原上的雄鹰造型。建筑的制高点有一匹奔腾的雕塑马。建筑屋 顶处设计有凸出的圆形的观景平台,与萨喜格柱、蒙古毡包的平面形式相契合。

    伊敏河镇建筑中绝大多数都有中国华能的LOGO。矿区建有大量工业性质建筑, 以图4电厂为例,高耸挺拔的烟囱为矿区工业的标志。3结论与展望 鄂温克族狩猎文化、鲜卑族墓葬文化、蒙古族游牧文化、现代矿区文化等 等共同构成了伊敏河镇特有的建筑文化理念。原始农业和采集、渔猎、畜牧等生 产活动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呈现出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结构特征。伊敏河镇 处在我国北疆呼伦贝尔草原腹地之中,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对伊敏矿区建筑研究 并没有广泛开展起来。希望本文能够为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镇地域性建筑文化 的探求提供借鉴意义,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理论基础。希望越来 越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能够参与到我国北部边陲草原矿区伊敏河镇的城镇建设 中来。

    作者:李志忠 王敏 单位:中冶地建设集团(三河)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地域性建筑文化初探] 地域性建筑》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