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发展战略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行业经济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相关... 正文 2019-09-23 09:06:53

    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相关论文:宏观调控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

    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相关论文

    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相关论文 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相关论文篇一 《论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作用的科学定位》 摘要: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正在进一步完善和健 全的过程中,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政府 对经济的有效调控并达到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论证了在现代经济中, 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都有缺陷但又缺一不可。进而提出,能由市场调节的应交给 市场去发挥作用,政府干预只能做那些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干预 和调节应以市场为基础。

    关键词:市场失灵;宏观调控;政府失灵;市场机制 中图分类号:F713.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 号:1673-291X(2009)15-0003-04 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证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如果没有必要 的宏观调控,就会变成“野马狂奔”;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则证明,缺少市场机 制的经济,最终会因这个“动力系统”的缺损而停滞不前。这就说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 统一起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 本质要求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所谓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就是要通过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市场 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和政府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的体制安排。

    显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必须科学定位宏 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实现两把双刃的剑――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和功能互补。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环境的某 种限制,而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有效配置到最佳状态。宏观调控是指 由于市场调节的内在功能缺陷或局限性而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国家采取一定 的手段来进行的宏观调控。这时的宏观调控主要是为了解决市场办不了的事情和“市场失灵”的问题,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从而保证宏观 经济目标顺利实现。正是由于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加强和改善国家 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就成为必然[1]。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调控能够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存在着 功能缺陷和不足。从中国目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经济的作用仍在不 断扩大,市场失灵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市场经济中的调节机制不能促使微观经济提 高效率,具体表现为:第一,市场不能满足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公共产品是指它的 供给能为大家所利用而不需要花费额外成本。公共产品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

    由于公共品无利或少利,很少有人自愿提供,因而难以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供求平 衡,需要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有计划地安排和提供。第二,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 应问题。所谓外部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厂商的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厂商的外部 影响,外部效应包括外部经济与不经济。外部经济是指某些经济单位的生产和经 营活动可以提高别的某些当事人的效益;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些经济单位的生产和 经营活动,降低了别的某些当事人的效益。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 对其他当事人产生效应或负效应。由于企业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存在差异,外部 效应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来表现,市场机制调节对外部效应无能为力,往往导致产生 诸如环境污染等外部不经济,甚至阻碍能为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事业的发展。第 三,市场垄断的存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着使厂商及其资源无法自 由进出行业市场的障碍,会造成市场垄断的存在,使得垄断企业可以凭借其优势地 位操纵市场和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垄断会造成社会的效率损失、阻碍技术进步 和创新。若在这种市场下,就会导致只有少数企业供给商品,而如果他按经济上有 效率的水平来生产,其利益就会受损。若按垄断价格出售商品就会导致低效率,社 会资源不能得到最优配置。第四,市场机制不能保障公平的收入分配[2]。由于不 同要素所有者所拥有的要素数量和质量不同,竞争机会不均等,他们的收入必然会 差距很大,出现分配的不公平。对市场分配不公平不加限制,会导致两极分化,不仅 会降低市场效率,还会引发社会矛盾。市场经济以其效率价值高于伦理价值的原 则,加大了社会平等、公平伦理制度建立的成本。在市场失灵,调节机制不能解决 分配公平问题的情况下,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二是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在经济周期的作用下,国民经济仅靠市场 来调节,犹如“野马狂奔”。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一旦面临突如袭来的经济危机、 股市崩溃、投机泡沫、金融危机时,给予国民经济的打击就可能是致命的。这种不稳定性有时也表现为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消费和投资不平衡[3]。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大萧条和当前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是长期执 行自由主义政策,任经济自行发展的恶果。中国经济正面临国际经济金融动荡的 严峻考验,但是,在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条件下,中国宏观经济运 行的稳定性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一旦国内外市场上有些风吹草动,市场调节机 制可能失灵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又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就有可能引起国民 经济发展的较大波动。目前,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呈现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4万亿 投资计划使投资的增长加快,但作为拉动经济的“三大马车”要同时转动才能使经 济健康、持续的增长。若投资单方面过度增长,在出口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必然导 致生产过剩,接下来就会导致对投资收益率的悲观预期,伴随大量失业的经济衰退 就会随之而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失灵问题会不断影响市场效率 的发挥,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这不能不使我们表示强烈的关注。面临日趋激烈、 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单靠市场作用是不行的,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尤为必 要。

    2.宏观调控能够减小市场价格调节引发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任何社会 化生产都必须按照社会需要的一定比例来分配社会劳动、优化资源配置,社会主 义社会的生产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使经济主体多元化和经济 决策分散化,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根据价 格的波动作出决策,这样,必然造成经济活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一是市场信号有 可能失真。不能有效地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二是 即使市场信号不失真,个别生产者和经营者,也不可能了解全部市场情况和其他经 济主体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其决策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自发性和盲目性。三是 市场上价格的波动,只能反映商品供求的短期动态,而不可能准确反映供求的长期 动态,分散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市场信号作出的决策也就难免带有盲目性。此 外,市场信号具有滞后性,即从市场价格的变动到信号反馈到生产者,再到生产者 作决策,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间隔,也会造成微观决策的盲目性。四是市场调节属于 事后调节,尽管它可以通过自身机制的作用来纠正已出现的偏差和失衡,但它无法 预防偏差和失衡的发生[4]。市场调节所引发的经济活动的自发性的盲目性,必然 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由于市场价格调节存在上述自发性和盲目性,需要宏观调控 的制约与缓解。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政府实行了临时价 格管制并出台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九大措施,使市场价格调节的自发性和 盲目性得以有效缓解。

    3.宏观调控能够维护市场秩序。市场竞争的结果会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是积极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是消极效应,即容易在不 同程度上带来经济秩序的某种紊乱现象[5]。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以 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他们受局部利益驱动,其市场活动容易和社会整体 利益发生冲突,使竞争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甚至发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 活动。例如,假冒商标、商业贿赂、欺行霸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生产和销售 假冒伪劣产品等。这些不仅会损害消费者利益,还会导致市场紊乱,妨碍市场机制 作用的有效发挥,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消极后果。在这种情况下, 单靠市场经济的自身的功能不能解决问题。2008年9月政府对婴幼儿奶粉事件的 果断处置以及对2009年2月糖脂宁胶囊假药致死人命案件的重拳出击,都体现了 政府维护市场秩序的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

    总之,“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来弥补。凡是市场经济都存在着失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特别是对于一个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主 要是一种局部的功能性障碍。而在中国这样欠发达的国家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失 灵首先是因为工业化程度低、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信号扭曲等原因造成的,从 而使市场失灵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了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6]。在这种情况 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 初期,市场尚不规整,许多地方倾向集中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包括政府进行资 源配置。按照发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个人、市场、社会和政府是有明确分工的, 凡是个人、市场和社会能独立承担的事,任由个人、市场和社会来承担。政府的 作用虽然重要,但只起着促进性、辅助性的作用,如维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 秩序;当市场失灵时可以采取与市场行为一致的过程的政府,目的在于最低限度地 介入经济过程,这种介入不在于扭曲经济,而在于为市场竞争打通道路。政府在承 担一项事情时要考虑其正当性,比如在市场失灵时考虑政府纠正市场失灵问题是 否会造成政府失灵,而且考虑政府失灵问题是否比市场失灵问题产生的不良后果 更加严重。

    1.“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所谓政府失灵,不同学者因研究角度不同对 其概念有不同的界定。萨缪尔森给政府失灵所下的定义是:“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 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灵便产 生了。”[7]从中可以看出,萨缪尔森是从“手段”和“结果”及其比较中认识政府失灵 的。据此,国内有的学者认为,“政府失灵一般是指用政府活动的最终结果判断的政 府活动过程的低效性和活动结果的非理想性”,“是从政府采取某种手段干预资源 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前后结果的比较中得出的概念”[8]。另有学者指出,参照萨缪尔森的论述,可以将政府失灵的概念界定为,“它是指政府无力,或者不能达到相应公 共目标,或者损害了市场效率,或者自身低效率运行的行为。”[9]“政府失灵”主要表 现在: 一是政府的过度干预。即超出了所需要的范围和力度,不仅没有弥补 市场功能之不足,相反,却形成了对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限制,引起经济关系 的扭曲,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政府的无效干预。即干预的范围和力度不 够,或干预的方式与目标选择不合理,从而不足以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护市场机制正 常运行的合理需要。不能够使市场的功能按照干预的目标正常地发挥作用。三是 政府的失衡干预。政府活动损害了市场效率,而又没有达到相应的公平目标。在 公平与效率上,政府从长远利益和社会稳定出发,往往在某些方面倾向于实行公平 的政策,但如果实际结果既没有达到公平目标要求,又牺牲了效率,就出现了政府 失灵。

    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和合理调控的实践看,“政府失灵”的存在 是一个客观事实。

    2.“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一是信息的不完全性。政府对市场经济的 有效干预取决于对市场信息的全面和准确地把握,但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系统的复 杂性和变动性,使这种对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严格要求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从而 政府的经济决策往往不得不在信息不完备的条件下做出,因而也就不能充分保证 真正地反映和满足市场迅速发展的状况和需要。二是利益取向的非均衡性。现代 政治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如同在经济活动中一样,政治领域中的个人同样 是自利的、理性的“经济人”,政府机构中掌握权力的官员们关心的是如何谋求保 存和扩大自身的权力。由此看来政府就未必是公共利益的天然代表者,它极有可 能沦为某些特殊利益集团手中的工具,而此时的政府干预就会偏离和牺牲公众利 益,从而不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政府干预应超越短期利益和集 团利益的制约,而着眼于全社会长远发展的目标,在这一方面政府应具有相应的优 势。但实际上,政府仍不能体现完全的中性均衡原则,因而不能避免使经济运行完 全摆脱政治化的倾向。三是系统运行的低效性。政府系统的运行往往是通过行政 力量推动,公共部门则普遍是缺乏市场竞争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和执行政 府干预政策的官员及管理者不可能具备私人企业相同的直接经济利益动机,因而 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压力,容易造成浪费和无效。四是决策的误差性。政府 的决策有时候会发生失误。由于受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政府不可能完全正确 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作出的决策也不可能完全都正确,政府有时候也会犯错误。退一步说,即使一个政府是由最杰出、最有才干的“贤人”组成的,但如何收集准确的 信息、作出可靠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仍然是一个问题[10]。正是由于政府的决策 并非都是科学的,所以政府干预绝不能过度。否则,就有可能造成资源配置失调, 经济秩序混乱,经济发展受阻。

    由于存在上述一些制约,再加上主观对于客观的认识往往存在一定的 局限,因此,在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很难避免不确定性。政府干预的时 机、形式、力度和效果如果做不到合理地准确地把握,或合理地有效地评价与监 督,则可能在克服市场作用自身的盲目性的同时,出现政府干预的随意性,给经济 运行带来另一种不稳定因素[11]。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政 府对金融业的监管不力。新任总统奥巴马表示,他的振兴计划的一大要素,就是要 加强对金融业的管制,以鼓励银行、评级机构和房贷经纪,以更负责任的行为办事 以及确保他们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政府失灵”需要市场机制来弥补。政府在修补市场失灵上并不是万 能的,并不是所有的市场失灵政府都能修补。实践证明,对于某些市场失灵,政府能 够修补,而对另一些市场失灵,政府可能无力去修补,如果勉强去修补,就会造成政 府失灵。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的后果往往更严重。我们研究政府干预的相关理论 与政策,其目的就在于正确地限定政府干预的合理界限,正确地选择政府干预的手 段与方式,正确地发挥政府干预的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 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干预的政策失误。

    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在注意弥补“市场失灵”的同时,又 必须警惕酿成“政府失灵”,做到政府干预的合理性、适度性和有效性,实现经济的 稳定增长和均衡发展。同时,要使经济有活力和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充 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一切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市场供求变化,体现 平等竞争的原则[12]。因为商品生产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形成的驱动力和 市场竞争形成的强制力,使市场机制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所以要使中 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1.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自从亚当斯密以后,放任的自由市场理论曾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占主导地位。以1929年西方经济大危机和随后的罗斯福新政为标 志,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理论上也诞生了 以凯恩斯主义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并从各个方面总结提出了一整套政府对经济 运行实行宏观管理和干预的经济思想,其中关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观点对于 以往的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补充与发展,也最引人注目。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起因,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在通胀率很高、而经济 增长又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根据凯恩斯理论制定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失灵了,于是 主张市场调节的芝加哥学派开始打破凯恩斯学派在美国经济界的垄断地位。到了 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美经济再次转入停滞甚至衰退,尤其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 于中产阶级大批银行存款投入共同基金,货币供应量已经与经济活动水平脱节,迫 使联邦储备委员会放弃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宏观运行检测指标。目前,美国新任总 统奥巴马上任后又推出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救市措施与方案,主张国家干预的新 凯恩斯主义再次抬头。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政府 从来都不是无所作为的。即使在古典的自由竞争时期,政府对经济发展所发挥的 关键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其中某些作用方式事实上可以看做是现代市场条件下 政府宏观管理方式的历史渊源。一般来说,在古典自由竞争时期,国家是执行“守夜 人”的职能,即为市场经济的充分自由发展而创造和维护一个稳定的内外政治经 济环境,不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此经常和如此广泛地介入经济活动。事实上, 对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归根结底不在于是否有政府的干预,而在于政府干 预的程度和范围[13]。

    2.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应该是有机统一的。市场 有缺陷,但资源配置仍要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也并非完美无缺,但经济运行同样离 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政府和没有 市场的经济都是一巴掌拍不响的经济。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是经济 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维护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中心内容,所 谓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就是政府干预机制(看得见的手)与市场机制(看不见的 手)内在的合乎逻辑的统一。因此,政府干预的作用绝不是要弱化市场的作用,更不 是取代市场的作用,而是为市场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秩序。我们应该彻 底纠正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中“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信条,现在应该 是:“管得最合适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对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在认 识上的深化,人们经历了从过去“市场失灵”而对政府干预寄予很大的希望,又转向 由“政府失灵”而更多地寄希望于市场调节的变化。这种认识上的摇摆,使更为理 性的人们提出了在现代经济中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都有缺陷,也都不可缺少的论 点,进而提出,能由市场调节的应交给市场去发挥作用,政府干预,只能做到那些市 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干预和调控应以市场为基础,并根据经济发 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实行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动态统一。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相关论文篇二 《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摘要: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市场经济不 是万能的,还有其弱点和缺陷,存在“市场失效”问题,进而提出政府宏观调控的必 要性。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宏观调控的简要回顾,实证市场机制与宏观 调控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又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文章结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宏观调控的重点和 调控措施。

    关键词:市场机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方式 一、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市场竞争为主要特 征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运行方式,适合于社会化大生产、适应经济全 球化发展进程、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客 观需要,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 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虽然市场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自身有其弱点 和消极方面,这就是“市场失效”问题。“市场失效”主要表现为:市场不能调节具有 外部性的行为;市场很难调节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产品生产的垄断,导致富有 效率的价格机制弱化甚至失效;信息不完全,难以实现“市场成功”;收入分配不公, 导致“市场失效”。上述引起市场失效的情况表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依靠市场 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显然不能解决市场本身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由于“市场失 效”的存在,政府宏观调控就成为必然,因为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 有效地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

    宏观调控,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政府运用经济 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配置偏离、商品价格 与价值严重偏离的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调节、控制,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的最佳运 行。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型以来,经济运行经历了几次周期性波 动,即“增长-过热-衰退”循环。我国政府针对经济过热、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状 况,及时进行宏观调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分割。宏 观调控要以市场配置资源和市场调节为基础,市场经济运行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 的补充。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基本模式。这种体制,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又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消 极作用;既有利于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又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显示 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 体制,则以无限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当经济危机爆发时,受害最大的是广 大劳动者。

    二、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 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 时,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强化宏观调 控的科学性,突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从而可以保证经济运行的健康发展。

    (一)强化科学的宏观调控 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 统筹兼顾,克服急于求成思想,避免顾此失彼,防止经济运行发生“大起大落”,运用 宏观调控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节奏,促使经济发展进程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科 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实施宏观调控过程中,要切实 处理好如下重大关系:生产与需求相适应;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就业创业相协调;实施财政、货币政策与加强财政、金融 监控相结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相互促进。

    (二)结合实际针对重点实施宏观调控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改革开 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增长堪称“奇迹”,GDP在全世界名列第三,外汇储 备世界第一。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我国30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解决了世界 上人口最多国家的贫困问题。但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出口贸易受阻,经 济增长下滑。我国长期以来,靠投资和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世界金融风 险的严峻挑战。这种靠投资和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造成环境和资源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因民生领域欠账不少,又造成内需不足,越来越难以维持经 济的高速发展。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无论是否发生世界金融危机,在其边际收益最 大化后,调整发展方式的周期迟早都会到来,世界金融危机将这种周期大大提前了, 并成为迫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外在契机。所以,从表面看世界金融危 机冲击的是出口产业,实际上冲击的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我国目 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表现为高投入、高增长、高出口、低消费的主要特点。经济 高增长是靠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获得的,而并非技术创新获得。这种经济高增长会 刺激资源价格和要素价格的上涨,由此引发资产价格膨胀,也成为从货币与商品渠 道推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现存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客观地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把保持经济平稳 较快发展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 展。

    2、扩大内需,提高国内消费水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成果。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与国民消费水平相比,却显得很不协调。国民消费率 指标,能够反映出内需不足、消费水平不高的现状。2000年国民消费率为 62.3%,2006年为49.9%,2007年为49%,消费水平呈下降的趋势,已经低于世界平均 消费水平。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具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扩大内需经济, 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经济增长和赶超世界发展的原动力来自内部,发展 内需经济,扩大国内需求,提高国民消费水平,是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最佳选 择。扩大内需既能拉动经济增长,又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符合科学发 展观关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要求。当然, 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发展外需经济不重要,要在扩大内需经济的同时,稳定外需经 济的发展。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不失时机地加快外需经济的发展。

    3、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结构调整,要按照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 的原则,运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进行客观引导、规范、调节和控制。一是推 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一方面,调整方向,以扩大国内需求为重点,优先发展民生 产业,引导竞争力差、出口受阻的外向型经济实体向内需经济转型,促进涉及广大 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生存必需的产业以及文化、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另 一方面,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出发,增强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 质量和经济效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按 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收入的比例,增加劳动收入的分配份额;调整经济实体管理人 员、特别是高管层人员与普通劳动者收入分配的比例,缩小分配差距。通过调整收入分配,增强广大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加强对银行信贷的监管,抑制通货膨胀,防御金融风险。在金融全球 化局势下,金融往往是产生系统性风险进而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因素,2008年美国 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国银行对房地产贷款,也潜在较大的 风险。潜在风险的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房地产贷款上升速度过快,是房地产过度膨胀的指标之一。近几年 房地产贷款增长率超过25%,比金融机构全部人民币贷款增长率高20个百分点。

    2006-2007年,12家H股上市房地产公司抵押贷款平均同比增长53%,而非抵押贷款 平均同比增长286%。2008年前三季度,各类房地产贷款增加4264亿元,占全部中长 期贷款增加额的37%,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增加1350亿元,同比增加1006亿元(林 跃勤,2009)。

    (2)全国商品房存量市场巨大,空置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占全国城市住 宅面积的5%以上。

    (3)房价持续大幅度上涨,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房价上涨幅度,已大大 超出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为什么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市场存量巨大,房价还持 续大幅度上涨呢究其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土地资源有限。在人们思想上形成了 房价必然上涨的认识,尽管消费能力不足,也要争先贷款购置住房。二是低息贷款 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了廉价的资本。我国目前银行信贷具有高储蓄、低利率的特 点,房地产开发商通过低息贷款,取得廉价资本,再通过提高房价,获取超过平均利 润的高额利润。三是投机商炒作房价。采取囤积住房,散布虚假信息等手段,合伙 抱团抬价,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四是土地和原材料涨价。从表面上看,由于土地和 原材料涨价,使房价上涨。实质上是由于房地产发展过热,造成土地、原材料短缺, 推高了土地和原材料价格。五是房地产行业垄断。通过市场竞争,逐渐形成了行 业垄断,市场调节价格的机制弱化或失效,垄断开发商成为市场价格的决定者。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银行贷款大量投入房地产行业,房地产市场存量 较大,房价大幅上涨,导致房价膨胀、泡沫积累增多。在住房销售萎缩,加上银行对 房地产开发商借贷和展期困难的情况下,将会造成负债率较高的开发商资金链吃 紧甚至断裂,形成恶性循环。开发商一旦无能力偿还贷款,就会把巨额风险转移到 银行。房价严重膨胀、泡沫积累增多,潜在较大的金融风险,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 全和社会稳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和难点。在实施宏观调控过程中,一方面要 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发挥价格、税收、利率等杠杆的调节作用,抑制房价上涨,促进其回落并贴近价值;另一方面,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监督 管理,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并采取必要的限价措施,实行双向调控。同时,加强金 融监管,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增强监管手段和约束力,增进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建立 良好的金融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防范金融风险,把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放在更为 突出的位置。

    (三)注重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 中央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制定出台了一 系列宏观调控政策、规定和措施,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了上万亿元的资金,用于刺激 消费、扶助民生、拉动增长,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全国人民的 拥护。但是,能否收到预期效果,也是全国上下乃至世界各国关注的大事。因此,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把财政下拨的资金花在刀刃上, 充分发挥资金的最佳使用效率。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求真务实,克服利益趋动的本 位主义倾向,切实抓好政策、措施和资金使用的落实,防止宏观调控失效。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是经济学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新自由主 义”和“华盛顿共识”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政府除了保护产权、 制定竞争规则外,不应该管更多的事情,政府从经济中一退出,市场马上就会繁荣。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政府迅速退出许多经济领 域。但是,其结果却因政府作用的过度削弱,还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社会混乱。

    我国的经济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 制有机结合起来,既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又保持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和 管理。这对“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观点,是一个实证否 定。市场经济活动,是一个不断运动的变量系统,而宏观调控则随着市场经济的运 行,不断地发挥作用和完善。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越发展,宏观调控越重要。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相关论文:宏观调控意义》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