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发展战略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行业经济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新媒体传播的变革【社会变革... 正文 2019-11-16 07:40:58

    新媒体传播的变革【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研究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研究论文

    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研究论文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闵大洪 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及对人的观念、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是巨大的,这通常是传播研究的一个重点。然而,社会的发展变革对传媒的使用 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巨大的,二者之间呈现互动关系。

    纵观当代中国(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传媒的发展历程, 至1958年电视开播,完成了今天被视为传统媒体发展的历程。

    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在1981年8月12日推出该公司的第一部个 人电脑IBM5150后,个人电脑为各行各业包括传媒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如果可 以称为中国“新媒体时代”的话,那么进入这一新的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的,其标志就是个人电脑在中国的使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个人电脑普遍接入互联网,更将新闻和信息的流通 带入一个全新阶段,中国的“新媒体时代”也随之进入又一新阶段,其标志就是中 国向全社会开放互联网接入以及各类数字新媒体开始大量进入民众家庭。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传统媒体”比较而言。但“新媒体”有一 个本质的特征,就是它是数字化媒体。

    因此“新媒体时代”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各类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步伐加快。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尽管最后的 形态还是以纸介质呈现在受众面前,但制作全过程已经数字化;
    传统摄影正在向 数字摄影发展;
    传统电影正在向数字电影发展;
    广播在经历了调幅、调频两个技 术发展阶段后,正进入数字音频广播新阶段;
    电视也正全面迈向数字高清晰度电 视及数字压缩卫星直播电视。完全数字化后的传统媒体自然也就演变为“新媒体”, 因为它不但将原有的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而且具备了众多新的功能,且 可以与其他任何数字传播进行信息交换。

    二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新的传播工具层出不穷。如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录机、 数码录音笔、PDA、eBook、MP3播放器、摄像头、扫描仪、DVD、光盘刻录机、3G手机、PS2及XBOX游戏机等等。当然,对于全球信息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力首 屈一指的互联网,也可视为“新媒体”,即今天常说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

    中国“新媒体时代”的起步与发展恰恰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大变动期 同步的。那么考察一下中国社会变革对新媒体的使用发展有哪些影响和作用,无 疑是一个有意思有意义的话题。

    一、中国社会变革提供新媒体发展开放环境 新媒体在传播方面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使信息的自由流通达到前所未 有的地步,这在网络媒体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很难想象一个“民可使由之,不可 使知之”的社会,一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社会,能够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互 联网。

    中国在确定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后,开放的方针始终是明确而坚定的。

    具体到对待互联网问题上,多年来也是持这一方针进行积极的建设与发展。今年 7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再次强调:“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我 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 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 技术,并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 (新华社,2001)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民众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也持普遍积极的认同态度。

    今年4月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数据显示:
    表一:青少年对互联网的认同比例 调查问题:“互联网对人类是有利的” 不确定很不同意不太同意比较同意非常同意N 用户2.71.53.935.256.6741 非用户14.63.78.239.534.01381 (卜卫、郭良,2001) 表二:成人对互联网的认同比例调查问题:“互联网对人类是否利大于弊?” 不知道或不确定弊大于利有利有弊利大于弊 用户4.71.343.950.1 非用户25.13.442.728.7 (郭良、卜卫,2001) 如果说,以往中国互联网是在一个逐步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那 么今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新的里程碑就是本月中国 将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经过长达15年与各国(142国)的磋商及谈判,9月17日,中国与WTO正 式签定了入会议订书。在这份900多页的文件中,中国承诺将逐步开放国内市场, 遵循WTO有关投资及贸易规定,建立一套完善、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其中一项 重要的条款为向外资开放中国的电信增值业务市场,包括互联网接入和互联网内 容服务市场。

    11月10日,中国将成为WTO中的一员。国务委员吴仪曾作这一事件的根 本意义作了如下精辟的解说:“加入WTO后,中国将由目前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 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
    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 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
    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 间的相互开放”(新华社,2001) 可以预见,包括互联网(尤其是宽带网络和无线互联网络)在内的各类新 媒体在今后中国更加开放的环境中的发展会更加迅猛。

    二、中国社会变革提供新媒体发展市场环境 很难想象一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业垄断和行业壁垒森严的社会,能够 为各类新媒体的研发生产和普及提供内在持久强大的动力。

    由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最重大的变革,市场化运作同样是 中国互联网及其他新媒体持续高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1次和第8次的4项调查数据相比,就 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近四年来的高速发展情况。

    表三:中国互联网四项指标的增长状况 1997年10月2001年6月增长(倍) 带宽25.4M3257M128 联网主机29.9万台1002万台33.5 上网人口62万2650万42.7 CN下注册域名406612836231.6 WWW站点数1500242739161.8 (CIINC,1997、2001) 在这组数据背后的则是另一些数据。如目前经国务院批准已投入运营并正 在建设的互联网骨干网已达10家,其中6家可以提供商业服务。在接入层,600 多家ISP展开价格和服务的激烈竞争。用户只要付费,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便利 地上网。近年来通信费和上网费一降再降,1997年初,上网费为20元/小时,今 天有的ISP的价格在优惠时段已降至0.5~0.3元/小时,各ICP在提供信息和网络功 能服务方面,亦想尽各种办法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竞争的环境,而有竞争才有发展的动力,有竞争才有 创新的动力。

    在中国的市场上,不仅是国内厂商与国内厂商的竞争,也不仅是国内厂商 与国外厂商的竞争,还有不同国家著名厂商间的激烈竞争。国内厂商充分利用国 外的先进技术,尽快将自己做大做强,不少产品的更新换代与世界保持同步,并 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VCD的兴起是中国市场上的一个奇迹,从1996年开始,在短短两年左右的 时间里出现了爆炸式增长,使录像机和LD同时在市场上失去了空间。巅峰时期 的生产厂商一度达到1000多家,销量达到7000万台。VCD的性能不断提高而价格 一降再降,成为迅速进入千家万户的最成功的新媒体产品。到了今年,正在出现的是DVD将VCD挤出局的场面。据业内人士估计,去年市场上DVD销量约300 万台,今年可望突破500万台,到明年将达到800万至1000万台的总容量。其中一 个重要因素是,DVD价格不断下降,与1998年刚上市时3000多元的价位相比, 价格三年当中跌了近70%,平均售价已在1000元上下,与当年VCD走红时的价格 相差无几,而在今年国庆期间,有的DVD机型甚至已打出500元低价位。(南方 网,2001) 近年来,卫星直播电视成为重要的传播手段,尽管目前中国没有开放家庭 利用小口径碟形天线接收直播卫星信号,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有关卫星接收设备 的生产、销售在很多地方迅速扩展。这种状况至少说明需求产生市场,并促进产 品研发与生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现了很多不断冲击、突破现有法规规定的 新情况。

    一年前,《日经商务》曾出专辑“中国:世界的工厂”,描述了制造能力飞 速提升的中国经济。这一专辑引起了巨大反响,以致日本媒体后来广为采用“世 界工厂”这一表述来形容今天的中国。NEC总裁西垣浩司前不久指出:“不仅是对 日本,就是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中国的冲击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制造方面, 我想如果不与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联手的话,就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进一步 说,甚至连生存都很困难。”(日经BP社,2001) 当然,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够健全,也不够规范,但市场经济机 制的确立,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

    三、中国社会变革提供国民购买及使用新媒体经济实力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经济实力的贫国穷民的社会,能够为各类新媒体的大普 及和大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基础。

    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万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按可比 价格计算,比1995年增长41%。“九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8.3%。随着中 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国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200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 入达到2253元,比1995年的1578元增加了675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为6280元,比1995年的4283元增加1997元。总体看,“八五”时期中国尚在世界低 收入国家行列列,而“九五”结束中国进入下中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了由温饱向小 康的跨跃。(国家统计局,2001)表四:“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增长情况 2000年(元)1995年(元)实际增长(%)年均增长率(%) 人均GDP6900485440.07.0 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428332.25.7 人均消费性支出4998353827.35.0 (国家统计局,2001) “九五”期间,国民的消费领域出现了明显改观,其中用于新媒体软硬件的 购买、通信及信息服务领域消费的比重大为增加。新媒体的消费通常要两个特 点:一是购买设备价格昂贵,二是持续消费的价格不菲。中国国民经济实力和购 买力的增加,使得几乎所有的新媒体一旦在市场上出现,就立刻会拥有其消费群 体,并且具有向高档化发展的趋势。

    表五:城镇居民家庭电脑、手机拥有量变化情况 电脑移动电话 2000年(台/100户)9.719.5 1997年(台/100户)2.61.7 增长(%)273.11047.1 (国家统计局,2001) 中国近年来电信业的一大变化,就是移动电话(手机)发展的高速发展。

    据信息产业部的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7月底,中国手机用户数已达 1.206亿户,首次超过美国的1.201亿户,成为全球手机用户数最多的国家。据新 华社引用相关报告指出,中国手机市场目前仍处在成长期,未来市场发展潜力无 穷,现在不仅在总用户数居全球之冠,而且手机的更换率也超过美国。(人民日 报,2001) 今天及未来的手机已不仅仅是点到点的语音通话工具,而正在成为多功能 的媒体工具。以目前广受手机用户欢迎的短信息服务一项而言,据中国移动通信预计,今年全年短信息的发送量将在100亿条,如果以每条0.1元人民币来计算, 这就意味着用户心甘情愿地掏出10亿人民币。(赛迪网,2001) 今后宽带网络、无线移动网络、卫星直播电视、数字音频广播、数字高清 晰度电视等都是巨大的市场,人们为获取和传输不同形态的信息将付出更多的金 钱,而这一切没有富国富民为基础,那就什么也谈不上。

    四、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的逻辑关系 不同国家对新媒体的认识不同,使用新媒体的时间早晚不同,使用新媒体 的广泛程度不同,新媒体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政府对新媒体进行监管的力 度不同,完全取决于国家形态、社会制度、经济实力、传播体制及科学文化发展 水平的不同等因素。

    在观察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的关系上,有两个基本现实必须给予充分注 意:
    (一)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国家,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均经济总量仍 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848美 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30倍以上,与美国的29240美元和日本的32350 美元相比,差距更十分悬殊。(国家统计局,2001) 中国国内各地区的发展也不平衡,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职业不同 收入人群之间,对于新媒体的使用(不用说新媒体,至2000年底,我国才基本实 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差距也是十分巨大的。对于今天中国互联网用户 2650万人口,我们可以说近年来增长速度极快,可以说绝对数量将成为世界第二, 可以说中国是未来互联网最大的市场,但一个基本现实是,2650万网络用户仅占 国民总数的2%,与网络用户占国民总数的30、40%甚至50、60%的发达国家及地 区相差甚远。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不可作出盲目乐观的判断,认为 此时“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进入信息时代或新媒体时代,中国 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并不是从同一起跑线出发的,即使单从技术角度看, 几乎所有新媒体的核心技术包括技术标准的制定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信息时 代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能否在较短时间内 整体缩小这一差距并在某些方面超出,要看我们的政策、机制和创新努力,如果 贻误时机,已经存在的“数字鸿沟”不是缩小而是会进一步拉大。(二)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国政权后,也就取得了全部媒介权力,成为中 国传媒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大众传媒业呈现出以下六个显著 特点:1、集团化、产业化的步伐日益加快;
    2、传播内容和传播形态日益多样化;

    3、各类传媒间及同类传媒不同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4、各类传媒广泛采用高 新技术手段及众多新媒体日益涌现;
    5、与国外海外媒体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及国 外海外资本的进入日益活跃;
    6、各类传媒及其产品日益走向全世界。中国传媒 业的改革是在中国社会改革大框架下进行的,每一步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宏观指导和进程控制下进行的。中国的媒体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正像党的宣 传领导部门一再强调的那样,“无论什么情况下,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 党管媒体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 因此,新媒体在中国的使用并非由于其新的传播技术特点,便可以与整体 传播环境发生背离,恰恰相反,现实要求它必须适应整体传播环境。例如,2000 年出台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就将网络新闻传播纳入整 体传播格局之内。归根结底,“技术创造一个允许做事情的条件,但不能决定做 什么事情,换言之,技术本身并不能改变历史的逻辑。”因为“技术诞生在确定的 社会学空间中,技术发展的逻辑自我铭刻在这个空间的秩序中。只有文化主义的 幻觉才会让人相信一种新技术将颠覆决定的秩序,而这个秩序不是通过文化领域 优先孕育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技术没有对社会产生实际效果,也绝不意味着 技术不是革新的携带者,而是强调技术逻辑服从于社会和历史的逻辑。”(阿芒・ 马特拉,2001)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人士对待中国的事物往往往看走眼,例如期待 互联网信息传播对促进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产生“奇迹”作用,就在于他们单纯 以“技术决定论”的眼光看问题,颠倒了技术逻辑与社会逻辑的关系。

    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巨大的,它对新媒体在中国普及使用的推动是巨大的。

    当今中国社会最响亮的一个口号是“与时俱进”。新媒体在中国的大普及大发展大 提高,有赖于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资料及数据引用:
    1、新华社,《中共中央举办法制讲座江泽民主持并作重要讲话》,7月11 日北京电 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卜卫、郭良,《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 成都、长沙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2001年4月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郭良、卜卫,《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 成都、长沙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成人部分)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997年10月第1次调查、2001年7月第8次调查) 5、新华社记者任涛、杜海涛、戎霄,《吴仪称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将出 现三个转变》,8月13日上海电 6、南方网,《DVD掀起降价风暴厂家打出“跳水”价》,2001年10月4日 7、日经BP社报道,《NEC总裁西垣浩司:尽取两种制度之长》,2001年 10月26日 8、国家统计局,《人民生活水平步步高》,2001年7月4日 9、国家统计局,《城镇居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九五”时期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十八》,2001年3月23日 10、同上 11、《我国手机拥有量全球首位》,《人民日报》2001年8月24日第六版 12、赛迪网,《中文短信息顶级大战紧锣密鼓》,2001年7月9日 13、国家统计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九五”时期国民 经济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二十二》,2001年3月29日 14、阿芒・马特拉〔法国〕,《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陈卫星译,2001 年10月,中央编译出版社,第4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新媒体传播的变革【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研究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