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农村研究论文
  • 人口问题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有关互联网教育模式论文_互联... 正文 2019-09-22 07:25:53

    有关互联网教育模式论文_互联网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有关互联网教育模式论文

    有关互联网教育模式论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一:《“互联网+教育”运行模式探究》 [摘要]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在政府工作报 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伴随知识社会的来临,驱动当今社会变革的 不仅仅是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 知识。在互联网上,你可以轻松获取耶鲁、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的公开课 视频,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各种在线课程来增强自己的应试能力或工作技能。

    未来,互联网教育势不可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中国教育正进入一场基 于信息化技术的伟大变革中。

    一、互联网+概念 “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 “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 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二、互联网+教育概念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模式。现代远 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 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网络教育,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 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 联系。互联网+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巨大变革,符合社会发 展趋势,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式。

    三、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改革的重要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是当前教育的热门话题,计算机网络具有资源共享、 系统化、规模化、大众化等特点。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为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 活力,通过计算机及网络实现了对现有教育优化和拓展的重要功能,对教学内容 的优化、教学方式的更新、教育信息资源的统整、学校体制的变革、教育功能的 拓展都极有重要意义。四、互联网+教育的运营模式 4.1互联网+课程 互联网教育探索和建立了“课程学习材料包”资源模式。“课程学习材 料包”由课程教材、课程学习指南、多媒体课件光盘等媒体和材料组成。全方位 的在线学习指导和丰富精彩的课件,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碎片时间进行自主学 习,让学生有直接聆听教师讲课的感觉,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已经受到学生的广 泛欢迎。为了丰富学生的网络在线学习资源,互联网教育还应当自主设计和开发 了与课程学习材料包配套、适合网络传输、方便网络浏览的web课件,逐步形成 “课程学习材料包+web课件”的资源模式,使课程学习材料包、web课件满足学生 网络自主学习的需要。

    4.2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时空限制,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和自由时间优势, 可以真正实现一对一的在线辅导,开展直播课堂,老师和学生可以实现异地授课 和实时授课,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人人都可以听名师讲课,实现教育资源的平 均分配。

    4.3互联网+学习 利用互联网技术,学生通过各种题库、在线答疑APP等软件学习相关 知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课堂下学习,让学生的难题不再是难题。对于广大学生 而言,这种教育学习方式相当于随时随地都有专业辅导老师进行专业学习指导, 可以随时随地运用全球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此外,学生还可以根据题库里的题 后分析学习到详细的解题思路,通过软件分析进行错题综合练习,使学习更加高 效更有针对性。

    4.4互联网+互动交流 随着多媒体、云计算和智能终端等新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扩散和 渗透,在线学习环境已经具有了新的特性:在线服务的主动性和智能性、学习资 源的小粒度性和泛在性、教师指导的即时性和多媒体性、学习终端的移动性和便 携性。利用互联网便捷的沟通功能,老师不再是单向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学生 知识的引领者。通过各种即时通讯软件,可真正实现师生双向自由沟通,课下师 生互动交流的高效学习方式。通过在线互动交流,教师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可将学习延伸至任何时间,随时随地解答学生的各种学习疑问。此外,互联 网沟通的便捷性还可以进一步拉近师生间的举例,使学习环境更加和谐、融洽, 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4.5互联网+模拟实践 对于很多实践性较强的高校课程,互联网的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 效、直观、生动。例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通过观看酒店标准服务的各类视 频进行业务模拟和练习,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操作软件和仿真情景进行前台业务模 拟操作和餐厅管理软件操作,使学生及时掌握行业内的更新技能,真正实现学校 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熟练操作,有效缩短学生的就业过渡期。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则可以通过参与在线市场营销软件竞赛全真模拟市场化的企 业运营环节,熟练掌握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环节的各种经营管理技能,实现书面知 识和实践技能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真实的市场环境。

    4.6互联网+评价 为了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交互活动,学习者的评价权重也会根据其在 线行为动态变化,对于每位学习者,将根据上一阶段的表现来确定下一阶段的评 价权重。每位学习者都会定期收到自己的参与度情况,以及班级的整体参与度情 况,让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在线参与度,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教 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价,看到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学 习的真实感受,探明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为后期的教学调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 量提供真实、科学、客观的数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个性化定制。

    五、总结与发展前景 全球的互联网教育快速发展,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互联网企业积累 的海量数据和技术创新都将助力于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展望未来,互联网教 育将会出现更多新的教育模式,产生更多教育新媒体;大数据下互联网教育模式 的发展会有更大的空间,数据共享将会使更多的人学习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学 资源平台的建设将会使教师的教学更加专业、更加高效,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 轻松、高效。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
    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 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 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 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 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 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 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 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 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 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 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 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 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 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实施方案,还有微观的操 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 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 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 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 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 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 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 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 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 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 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 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 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 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志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 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 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

    李志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 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 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 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 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 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 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 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 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 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 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 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 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 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 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 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 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 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 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 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 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 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 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

    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 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 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 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 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 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 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 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 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 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 的分析。[6]“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 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 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 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 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体操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 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时 间管理、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 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 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 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2.0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 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2.0 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 学生创新力评价与职业规划”。[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 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 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 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 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 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 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 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 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 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 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 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 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 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 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 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
    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 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

    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 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 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 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 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 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 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 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 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 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 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 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 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 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 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 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 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 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经验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 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 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 +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 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 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 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 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 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 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 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 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 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 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 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 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 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 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 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 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 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 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 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 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 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 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 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 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 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 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 标准V5.0、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 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 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 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 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 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 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 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 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 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 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 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 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 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 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 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 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 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 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 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 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 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 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 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 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 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 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 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 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 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 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 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 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 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 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 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 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 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 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 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 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 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 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平台的 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 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 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 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 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 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 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 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 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 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 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 “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 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 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

    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 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 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 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有关互联网教育模式论文_互联网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