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农村研究论文
  • 人口问题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设计抄袭现象对设计教育的影... 正文 2019-10-11 07:29:47

    设计抄袭现象对设计教育的影响|如何杜绝抄袭现象

    相关热词搜索:

    设计抄袭现象对设计教育的影响

    设计抄袭现象对设计教育的影响 摘要:在我国设计抄袭现象普遍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设计存在的抄袭现状, 挖掘抄袭现象的本质原因,提出通过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加强文化内涵的建设, 解决抄袭问题,实现中国艺术设计的繁荣。

    关键字:抄袭;思维方式;文化内涵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 以实现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产业升级,从而增强国家在国际间的竞争力。但是长 久以来,中国在世人眼中一直是一个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并且近几年来 中国设计抄袭现象严重,中国设计存在的问题值得深思。

    一、设计抄袭现象概述 在当代,我国设计抄袭的现象屡见不鲜:当耐克的儿童毛毛虫鞋大火之后, 由国内一家企业制造的几乎与耐克如出一辙的毛毛虫鞋随之诞生;
    当IPhone手机 普及与流行之后,HTC手机厂商发布OneA9的手机外形可谓是似曾相识;
    当巴黎 世家oversize服饰流行之后,国内各个厂商蜂拥而至制作其“双胞胎”……无论是 “山寨”还是“淘宝同款”,这些刺耳的词汇变得令人习以为常。中国设计存在着大 量模仿或抄袭国外现有成熟设计的现象,缺乏自己的语言。

    二、抄袭现象存在的原因追溯 所有的问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笔者在此回顾与思考中国设计的发展,寻 找问题的根源。1.我国古代设计概述。追溯远古,中国设计是一个“早熟的儿童”。

    早在《说文解字》中,古人已经对与设计有内在联系的“工”进行定义,即“按照 一定法式尺度进行手工制作的人和事”。并且在《考工记》中,对于精美的制品 有“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形容。中国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已对设计的用材、尺度与式样等进行了总结。但是,综合之后 缺乏必要的科学分类,定性之后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因此,离散的经验不能上 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虽“国有六职”但是却没有再进一步对 手工艺行业进行科学系统的划分,并且此“六职”设立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大一统政 治,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封建制度的工具。人们在宗教思想、宗法观念以及封 建礼制的控制下,没有独立的人格与思维,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而闭关自守。理 论总结可谓“圣贤哲人”之事,而委以重任的“圣人”不过是把科学直觉去转变为“天地人”之间的宏观玄学。因此国人的思维在此时就已受到禁锢,行为能力随之 也受到局限。2.近现代的设计教学。到了近代,鸦片战争打开国门,清政府在战 败中寻求自救。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为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的目 的,兴办实业学堂,招收并培养了大量的设计制图人才。清末学堂也开设了“图 画课”,对学生有了“临画、用器画、写生”等等要求。但看似繁荣的教育表象下, 其实也隐藏了种种问题。首先清末的实业教育中,只重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而 不关心对其思维意识与道德伦理的建设;
    其次,洋务运动对于外来模式的学习基 本上生搬硬套,未能在自身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引用;
    另外,实业学堂中无 论是制图还是绘画课程的训练,在一开始就与中国传统工艺分割开来。所以中国 设计在萌芽之初,就缺乏了自己的语言与思维能力。到了20世纪初,一些新式的 美术学校相继创办起来,国内许多设计教育的先驱们到国外求学,借鉴外来的成 熟经验,如“以法为师”、引进日本“图案学”体系等等。设计教育隐约有所发展, 可是在教学方法上,各学院仍以绘画技能为基础,以“写生变化”为主要技法。中 国设计教育重技巧、轻思维的现状并未改变,对于借鉴来的教学模式,也成了误 解加不求甚解的生搬硬套。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推进,艺术 设计教育迅速发展,但是从大多数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设置来看,基本是照 搬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现有的设计专业课程,也有的是在传统美术教育课程上进行 了或大或小的调整与改革,还有一些院校干脆根据自身的师资开办课程,完全不 顾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很多院校片面追求“市场化”,学校成为了投市场所好的 技能培训所。社会、人文、科技综合类课程缺失,设计策划、商务应用性等课程 也很缺乏。院校与社会多少陷入了“唯利思潮”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升, 思维方式也得不到锻炼。中国设计逐渐迷失自我,但仍不断“批量生产”而不注重 质量。中国设计教育没有弄清要带给学生的应该是什么,也没有从根源上解决自 身所存在的问题。

    三、抄袭现象的本质 造成今日中国设计抄袭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有商家的急功近利,也 有消费者的随波逐流,还有相关机构的无所作为等等。但是归根结底,本质上是 中国的设计人才出现了问题。他们所作的设计不能令消费者满意也无法让厂商盈 利,所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开始各显神通以达到自身的利益需求。而人才的问题源 于教育,中国设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很多达不到社会需求,更别说推动社会发 展了。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设计教育长久以来缺乏对学生思维方式与 行为能力的培养,并在教育中缺乏对自己民族思想文化的塑造。郑曙D先生曾 说:“比遭受市场垄断更为深重的危机,实际上是文化和精神意识上的控制与支配。”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在思维意识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欠缺, 所以我国设计存在抄袭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建议 一味地追随外来教学模式,将心思花费在设立虚无的目标上,而未从本质 上解决问题,那么设计教育再怎么改革也不过是纸上谈兵。所以面对抄袭现象, 设计教育应该从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想文化建设这两方面努力。1.改变教学模式。

    在中国大多数高校中,艺术设计教育基本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一 味地在大课堂中教授知识,学生单方面接受,缺乏和教师的交流与反馈。在这样 的教育方式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学生的特长无可发挥。教育没能做到“以 人为本”,那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自然也会大打折扣。杜威的整体性生存论 强调人与环境是不断契合相互依存发展的整体,那么人在这个整体中会不断地 “做与经受”,这种“做”是人主观能动的改造,它是内生于生命与环境的互动与彼 此契合的关系之中,也正是在这个关系中,展开出生命存在的不息活力和鲜活的 丰富多样性。所以设计教育应该注重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全面地锻炼人的思维 与能力。设计教育的课堂形式应该丰富多样,以学生不同的特点展开教育,使学 生进行思考、交流与探索。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师都该让学生明白自己要 做什么、为什么那么做以及怎么做。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与独立思考的习惯,使 学生可以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慢慢地就会明白自己 需要学习什么,如何努力。从而对知识有了积极主动的渴望,对于设计亦可有自 己的独到的见解与展现,本身也可获得不断发展的能力。同时,艺术设计教育要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通过建立工作室还是校企合作的方式,都要 帮助学生将其思想观念真正付诸实践,注重与社会真实情况的联系。如此设计才 能逐步体现“中国特色”,实现在我国国情下对人们衣食住行的改善,避免对国外 生活模式与各种设计的生搬硬套。2.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 论是其中的传统文化还是哲学精神,都是设计的不竭之源。中国的设计教育缺乏 对学生文化内涵的塑造。当代设计迷失自我,这其中根本的原因是,对中国传统 审美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忽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设计教育没有把传统文化与 哲学精神贯穿于学生的设计创作之中。而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内涵才是自身设计 的核心,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精神需求、思维方式与艺术特色。当今 设计教育一味地要求学生在创作中要体现中国特色,然而又不加强对学生文化素 养的建设,这样的设计无疑宛如空中楼阁。近些年,外来文化的水土不服已经慢 慢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的审美与生活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人的 生活。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在设计教育的源头上解决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应该为人文教学保留一席之地,要对文化进行适当“扬弃”,对学生进行文化内涵与 思想精神的塑造,使学生通过积累与内化,自然而然地将所学体现在具有中国特 色适用于人们生活的设计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各地域文化优 势,使艺术设计教育不再千篇一律、照搬照抄。展现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体现 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这样中国设计才能逐渐得到世界的尊重,走上独立自主的 道路。

    五、小结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发展时间较短且经验尚少。在发展 的过程中有借鉴也有迷失,所以在实现设计教育的独立自主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 程要走。在当代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锻炼,增 强自身民族文化精神的建设,在开放的思维中进行体现中国特色的设计。这样类 似抄袭等的不良现象才会逐步远离人们的生活,“中国制造”才能逐步走向“中国 智造”与“中国创造”,中国的设计才能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掌声。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设计抄袭现象对设计教育的影响|如何杜绝抄袭现象》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