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农村研究论文
  • 人口问题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追求者不断的女人特征 简析... 正文 2019-11-08 07:38:45

    追求者不断的女人特征 简析提高教育质量的永恒追求与时代特征

    相关热词搜索:

    简析提高教育质量的永恒追求与时代特征

    简析提高教育质量的永恒追求与时代特征 质量相对于数量而言,质量与数量应该协调统一。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 教育是教育质量与教育数量的统一,是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最高理想、永恒追 求和主题。无论是在数量扩大还是在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教育都应重视、保证和 提高质量。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得显著成绩、社会发展对 提高教育质量提出强烈要求和提供良好条件的情况下,强调教育内涵发展和提高 教育质量,研究目前认识还不是很到位的教育质量的内涵和特征,教育质量与教 育普及、教育大众化的数量扩大关系,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和策略有重要的理 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教育质量是教育本质规定性的纯真程度 保证质量,提高质量,这个事物质量高,那个产品质量低,是人在日常生 活和工作中的口头禅。但对究竟什么是质量,怎样评价质量,如何提高质量等问 题,人们则有许多不同认识。有人把质量看做是事物的好坏,是生活用语;
    但什 么是好,什么是坏,内涵很不明确。有人把质量等同于价值,认为质量是实体所 具有的固有特性满足相关方需求的程度。这种观点把价值界定为客体满足主体需 要的程度本身就有问题,其实价值是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主体不仅对客 体有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或是否满意的评价,也有对自己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是 否满意的评价。此外,价值的基础是事物的功能和规定性,价值的主体是人的需 要,人的需要的种类和层次水平不仅主导事物显现价值的发挥、利用,也主导事 物潜在价值的发现、发明。质量与人的需要有密切关系,人对高质量、提高质量 和创造更高质量事物的需要越强烈,人的能力和人创造的事物的质量就越高,但 决定质量的核心或根本要素是事物质的规定性,不是个人的喜好。人的普遍良知 和永恒追求对评估或认识、提高质量有根本和关键作用,但这不能决定或代替事 物本身的质量。追求高质量是人的本性。古今中外每个人都需要高质量而不是低 质量,由于经济实力、能力水平等因素决定一些人选择和创造了低质量事物,不 能说他们需要低质量事物。

    有数量就有质量,低质量的事物和高质量的事物都既是有质量的事物,又 是具有不同纯真程度和水平的质的规定性的事物。事物质的规定性程度越高质量 就越高,反之质量就越低;
    事物质量的核心和关键是事物本质规定性的纯真程度, 不仅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社会事物的质量是由主体形成的,自然事物的质量是由 事物的本质本身规定的。无论对于社会事物还是自然事物,都不能说人越是需要,事物的质量就越高;
    人越是不需要,事物的质量就有越低。水的本质是氢二氧, 水的杂质越少,氢二氧的程度或成分就越高,水的质量也就越高,相反质量就越 低。古今中外的任何人不管对水有多少种类和层次的需要,概莫例外。不能说有 人更喜欢、更需要喝糖水或茶水,就说糖水或茶水是最高质量的水,其他水都是 低质量的水。高质量的糖水是高质量的水与高质量的糖的有机结合,不纯正的低 质量的水与不纯正的低质量的糖不可能造出高质量的糖水。

    教育质量与教育价值及人对教育的需要有密切关系。人对高质量教育、提 高教育质量和创造更高质量教育的需要越强烈,人的能力和人选择、创造的教育 的质量也就越高。但教育质量的决定要素是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质量是教育本 质规定性的纯真程度。教育是培养人或形成人的活动,教育质量的高低就是教育 培养的人的质量的高低,人的质量的高低就是人是否更像人的程度。人之所以为 人,有许多基本组成成分或要素,综合各个基本要素就是自然身体和社会身心两 个方面。衡量人的质量不能缺少基本要素,但主要是德才兼备或又红又专这两个 核心或根本要素。古今中外任何民族、社会和时代的任何人不管对教育有多少不 同层次和种类的需要,无论需要什么样的德、什么样的才,但对高质量的人的需 要,对德才兼备的人的需要或要求则是永恒的,形成德才兼备的人是教育的终极 目标、最高理想、永恒追求。教育形成的德才兼备的人的程度和水平越高,教育 质量就越高;
    形成有才无德、有德无才、德才平平或者都差的人,教育就是低质 量的。

    教育质量与人对教育质量的认识不能等同。人类普遍良知和最高追求、合 理诉求,既是永恒不变的,也是认识、评估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人的本 质规定和质量、教育的本质规定和质量,既是本来是什么的是什么,又是应该是 什么的是什么,是本来是什么的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是什么统一的是什么,或 者是实然存在和应然追求统一的存在。追求高质量教育是人的本性,虽然不同国 家、民族、社会和时代对教育质量的关注程度有差异,但只能说那个国家、民族、 社会和时代更关注质量,不能说它不关注质量。教育只有时代的质量,没有质量 的时代。世界上既不存在只有民族和时代特征而没有一般本质的人,也不存在只 有一般本质而没有民族和时代特征的人。任何民族和时代的人都是一般本质与民 族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人。教育首先应该形成充分具有人之所以为人的质的规定 性的人,然后才是形成人具有不同国家、民族、社会和时代的素质的人。评价教 育质量的标准首先是人类的普遍良知和最高追求、合理诉求标准,然后是适应国 家、民族、社会、时代要求的标准。某个国家、民族、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特征可 能充分包含人类的普遍良知和最高追求、合理诉求要求的人和教育质的规定性,也可能包含的不够充分甚至有明显偏离。人和教育的本质规定和质量也应与时俱 进,但这是指人和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和形成方式应适应时代要求,而不是指 人之所以为人、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终极根源、最高追求和根本目标要朝令夕改。

    教育既有万变不离其宗的共同本质或质的规定性和质量标准,还有由不同 国家、民族、社会、时代及其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特点的人、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教 育决定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和质量标准。不同层次、类型、对象、目标和条件的 教育既有任何人、任何教育都共同具有的普遍规定和一元标准、指标,也有不同 的质的规定和质量标准、指标。社会和教育鼓励每一个人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培养的人,首先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人,然后是有不同质量和 个性的人。

    因材施教和有特色的教育,首先是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教育,然后是有不 同目标、内容、过程、方式和结果等特点的教育。教育也应该使幼儿更像幼儿那 样玩耍、游戏,在游戏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使中小学生更像中小学生,把学 习当做本分、职责,通过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使大学生更像大学生,研究 生更像研究生,就是高质量的教育过程、方式和结果,才能使人更像人。否则, 把幼儿当做中小学生,把小学生当做大学生和成年人,把大学生当做是没有担当、 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般人,其实就是把人不当做是人。这样的教育不可能使 人更像人,或者不可能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或文明人,不可能是高质量的教育。

    二、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大教育数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 教育质量与教育数量相互对应,有一定数量就有一定质量,有一定质量就 有一定数量。发展教育不能只要数量不要质量,也不能只要质量不要数量。数量 多质量未必低,数量少质量未必高。质量高、数量多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数量 少、质量低的教育是不好或很不好、最不好的教育。质量与数量应该相互协调统 一,扩大数量未必影响质量,但也可能影响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处理好教育 质量与教育数量的关系。教育数量是具有不同程度本质规定性的教育活动的扩展 和普及程度,即接受教育和教育形成人的多少程度。教育质量只有最低标准和指 标,没有最高标准和指标。保证教育质量,形成合格人才,是保证教育的基本标 准和指标。提高教育质量既包括提高很低水平的教育质量,使其达到基本标准;
    也包括发挥教育质量的最高极限,培养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优秀人才。

    不同时代和社会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规定和数量要求,最终形成的教育本质纯真和 数量规模有不同程度和特点,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大教育数量,使更多的人 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最高理想、永恒追求和主题。少数人接受教育或优质教育,多数人不能接受教育或接受劣质教育;
    所有人接受劣质教育 或不接受教育,都不是教育的目标。

    处理教育质量和教育数量的关系与对教育公平的本质认识和价值追求,以 及处理好教育公平中的平等和效率关系有密切关系。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公平、 平等和有效率的教育,但公平、平等和有效率的教育未必是高质量的教育。高质 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教师、高质量的课程、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和方式、高质量 的生源、高质量的教学设备和充足的教育教学经费等教育资源,甚至与高质量的 自然、社会环境等支持也有紧密关系。这几个方面都是高质量才能保证教育的高 质量,低质量就不可能有高教育质量;
    这几个方面质量高低不一,教育质量既可 能是高的,也可能是低的。教育资源主要是社会资源的转化,任何社会的社会资 源都是有限的,即便无限,其利用和分配的目的、内容、方式和结果也受价值取 向的根本影响。把公平看做是平等的教育公平价值取向,利用和分配教育资源的 目的和方式是保证每一个人都接受相同质量的教育,结果必然是扁平化或全熵化 质量状态。重视效率和质量的教育公平价值取向,利用和分配教育资源的目的和 方式是保证有潜能、能吃苦、愿意学习的一定数量的人接受更好追求、合理诉求 标准,然后是适应国家、民族、社会、时代要求的标准。某个国家、民族、社会 和时代的教育特征可能充分包含人类的普遍良知和最高追求、合理诉求要求的人 和教育质的规定性,也可能包含的不够充分甚至有明显偏离。人和教育的本质规 定和质量也应与时俱进,但这是指人和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和形成方式应适应 时代要求,而不是指人之所以为人、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终极根源、最高追求和 根本目标要朝令夕改。

    教育既有万变不离其宗的共同本质或质的规定性和质量标准,还有由不同 国家、民族、社会、时代及其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特点的人、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教 育决定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和质量标准。不同层次、类型、对象、目标和条件的 教育既有任何人、任何教育都共同具有的普遍规定和一元标准、指标,也有不同 的质的规定和质量标准、指标。社会和教育鼓励每一个人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培养的人,首先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人,然后是有不同质量和 个性的人。因材施教和有特色的教育,首先是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教育,然后是 有不同目标、内容、过程、方式和结果等特点的教育。教育也应该使幼儿更像幼 儿那样玩耍、游戏,在游戏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使中小学生更像中小学生, 把学习当做本分、职责,通过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使大学生更像大学生, 研究生更像研究生,就是高质量的教育过程、方式和结果,才能使人更像人。否 则,把幼儿当做中小学生,把小学生当做大学生和成年人,把大学生当做是没有担当、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般人,其实就是把人不当做是人。这样的教育不 可能使人更像人,或者不可能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或文明人,不可能是高质量的 教育。

    二、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大教育数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 教育质量与教育数量相互对应,有一定数量就有一定质量,有一定质量就 有一定数量。发展教育不能只要数量不要质量,也不能只要质量不要数量。数量 多质量未必低,数量少质量未必高。质量高、数量多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数量 少、质量低的教育是不好或很不好、最不好的教育。质量与数量应该相互协调统 一,扩大数量未必影响质量,但也可能影响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处理好教育 质量与教育数量的关系。教育数量是具有不同程度本质规定性的教育活动的扩展 和普及程度,即接受教育和教育形成人的多少程度。教育质量只有最低标准和指 标,没有最高标准和指标。保证教育质量,形成合格人才,是保证教育的基本标 准和指标。提高教育质量既包括提高很低水平的教育质量,使其达到基本标准;
    也包括发挥教育质量的最高极限,培养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优秀人才。

    不同时代和社会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规定和数量要求,最终形成的教育本质纯真和 数量规模有不同程度和特点,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大教育数量,使更多的人 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最高理想、永恒追求和主题。少数人接 受教育或优质教育,多数人不能接受教育或接受劣质教育;
    所有人接受劣质教育 或不接受教育,都不是教育的目标。

    处理教育质量和教育数量的关系与对教育公平的本质认识和价值追求,以 及处理好教育公平中的平等和效率关系有密切关系。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公平、 平等和有效率的教育,但公平、平等和有效率的教育未必是高质量的教育。高质 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教师、高质量的课程、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和方式、高质量 的生源、高质量的教学设备和充足的教育教学经费等教育资源,甚至与高质量的 自然、社会环境等支持也有紧密关系。这几个方面都是高质量才能保证教育的高 质量,低质量就不可能有高教育质量;
    这几个方面质量高低不一,教育质量既可 能是高的,也可能是低的。教育资源主要是社会资源的转化,任何社会的社会资 源都是有限的,即便无限,其利用和分配的目的、内容、方式和结果也受价值取 向的根本影响。把公平看做是平等的教育公平价值取向,利用和分配教育资源的 目的和方式是保证每一个人都接受相同质量的教育,结果必然是扁平化或全熵化 质量状态。重视效率和质量的教育公平价值取向,利用和分配教育资源的目的和 方式是保证有潜能、能吃苦、愿意学习的一定数量的人接受更好家与惠及民生相得益彰的人民满意的教育公平;同样也应该是基本平等和公平与差异平等和公平 相互促进,在保证基本平等和公平的前提下,通过差异平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基本平等水平,逐渐形成高度平等与高度效率相互促进的高度教育公平。

    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除了有内涵的规定外,还有外延的规定。就教育层次 而言,有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公平。就教育 对象而言,既有不同群体和阶层间、东西部和城乡不同区域间的教育质量和公平, 也有同一区域不同群体、阶层间的教育质量和公平。不同层面的教育质量和公平 都受教育投资、教师质量、教育教学设备和自然、社会环境及生源等的影响。中 小学教育的生源质量主要是自然人的质量,教育质量和公平受自然和社会环境影 响较大。高等教育虽然逐步实现了普及教育和教育大众化,能够上学接受教育的 人数越来越多,但还是一种选拔性教育,教育质量和公平既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 影响,也受生源质量的影响。现在许多中学名校、大学名校的教育质量高,与它 们有高质量的生源等教育资源有密切关系。评估和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及其与其他因素产生的相互影响。

    三、提高教育质量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强烈要求 教育质量的标准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阶段紧密联系。普及教育和教育大众 化时代的教育质量与精英教育时代的教育质量不同。通过评估形成教育质量的核 心要素水平和教育本质规定性的纯真程度与通过评估教育活动和结果对社会产 生影响的程度,不仅都是评估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和方式,而且教育质量的高低 最终要以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成果来衡量。很难想象,如果中国过去的教育低质 量能够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又好又快发展,但如果中国以往的教育质 量比现在更高,中国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可能比现在更好更快。中国教育 发展一直注重质量和数量的统一,但一直存在着进一步协调质量与数量关系、提 高质量和扩大数量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教育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能 不能上学的问题,是在保证基本质量前提下,扩大教育数量和普及教育的问题。

    中小学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绩,教育质量也在 稳步提高。改革开放30 多年以后的现在,教育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再是能否上学 的问题,而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提高创造性人才形成的数量和力度问题。现在 强调提高教育质量主要不是因为以前的教育质量低,或不重视质量只注重数量, 而是因为国家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更好条件,提出更高要求,广大 民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
    是因为促进未来中国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 更好更快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都需要更高质量的教育。研究、评估教育质量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但教育质量不仅是水平高低 的问题,也有价值取向和结构优化问题。价值取向明显偏离和结构质量有严重缺 陷的教育不可能是高质量的教育,至少不是全面高质量的教育。教育质量的第一 个价值取向是德才或红专关系的价值取向,第二个价值取向是知识与能力、理论 与实践关系的价值取向,第三个价值取向是质量和数量关系的价值取向或教育公 平的价值取向。处理好前两个价值取向关系是处理好第三个价值取向的基础,前 两个价值取向不合理,不能处理好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和知识与能力、知行统一 关系,教育质量就会偏离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第三个价值取向就不可能在实质上 合理。教育的高质量既应该是有合理价值取向和结构优化的,也应该是可以测评 的。教育数量和普及程度的测评比较容易,但教育质量的测评则十分复杂,教育 数量和教育质量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的测评更加复杂。但无论如何必须想方设法 找到测评的标准和方法,否则谈论教育质量和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或 者只能停留在理论研究、理想追求层面,不能落实到实践行动,或者只是一种只 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感受,不能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事物。教育 质量的测评既有对某个教育阶段、层面和教育教学过程、环节甚至某个班级和学 生个人的测评,也有对整个学校、地区和国家的教育的横向和纵向、单向质量和 结构质量的测评;
    既可就教育本身的考核成绩、毕业率、升学率、就业率等进行 的体内测评,也有通过测评教育对地方和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等发展 做出贡献的程度评价其质量的外推测评,类似于黑箱、黑洞研究的外推研究。各 种具体测评和综合测评都很复杂,但也可用这些测评方法进行概括和宏观估计。

    用这些方法做宏观估计,可见当代中国教育的质量问题既有程度不同的价值取向 偏离问题,也有某种程度的结构失调问题。

    ( 一) 纵向或动态比较平均质量提高明显,横向比较平均质量提高乏力。

    中华文明5 000 年,涌现出许多文化艺术和思想大师,也有不少科学发明与创造。

    但近代以来不仅缺乏重大科技发明,也缺乏文学、艺术的重大成果。爱迪生一人 的发明超过了中华民族5 000 年的四大发明,现当代文化艺术创造能超过《西游 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也不多。有研究认为,世界主要国家在独立30 年 后一般都能获得诺贝尔奖①,但新中国建立近70 年后才获得一个名副其实的诺 贝尔奖。

    ( 二) 内测基本质量稳定提高,外推最高质量提升乏力,教育质量呈现扁 平化、平均化倾向。随着基础教育普及化和质量提高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质量提 高,我国国民素质和教育质量比以前普遍提高是毫无疑问的。但我国目前还缺乏 表明教育最高质量、国民素质最高质量和国家核心竞争力最高指标的诺贝尔奖和文化艺术大师、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等。

    ( 三) 平均质量稳定提高,结构质量优化不足。教育基本质量和平均质量 的持续稳定提高对国民平均质量和基本素质的持续稳定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但 平均质量的提高可能是在基本质量与最高质量、学科专业质量、区域质量、城乡 质量结构优化状态下的提高;
    也可能是注重基本质量,轻视最高质量,或基本质 量较高,最高质量较低甚至很低的扁平化质量状态;
    也可能是学科专业质量、区 域质量、城乡质量结构失调的质量状态。当代中国平均教育质量不仅基本处于基 本质量较高、最高质量较低甚至很低的扁平化结构失调状态,也基本处于不同学 科专业特色淡化的同质化结构失调状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乡有很大差 距甚至两极分化、固化的结构失调状态。

    ( 四) 价值追求等软质量影响科技、文化创新等硬质量的提高。高质量的 人才不仅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而且也是以科学文化创造为最高追求甚 至惟一生命的人才。良好的环境对人才成长和科技文化发明创造有重要作用,但 科技文化发明创造的关键是人的追求精神和毅力、决心。中国优秀文化许多是被 中国文化糟粕强烈打压的、以科学文化创造为最高追求甚至惟一生命的人创造的。

    司马迁《报任安书》里说: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 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 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西方也 如此,伽利略、布鲁诺等大科学家为发明创造都付出了生命代价。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总干事马约尔认为: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②中国现当代教育培养的人缺乏追求 死而不亡者寿的精神,创造发明方向不明、动力不足是创造力能力不高、创造成 果贫乏的根源。

    ( 五) 基础教育质量与高等教育质量缺乏协调,影响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导致的结果是知识质量不低,能力质量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质量不高。教 育质量不仅是教育形成个体人的质的规定性的纯真程度,还有不同教育阶段、层 面、程度本质规定性的个体组成的整体组织结构化的质的规定性的纯真程度和对 社会的影响程度。中国学人基础扎实,创造能力不足,既有教育形成人的目标和 素质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质量不高的问题;
    也有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目标和结构不 合理导致的质量不高的问题。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既要优化各级各类教育促进学生 品德与才智、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关系,又要优化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不同学科专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式和评价等结构关系。有人对中美中学生素质 的8 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学生惟一强项是基础好,美国学生惟一弱项 是基础差;
    而创新能力则相反。这既有中国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基础而轻视创造能 力培养和发展的根源,也与现当代教育改革不力有密切关系。有人提出,使中国 基础教育加上美国式的大学教育就是诺贝尔奖,这种说法明显荒唐。有人以美国 人学习中国加强基础教育的经验,说明中国教育加强基础的正确性和不可改变性, 这种逻辑更加荒唐。

    ( 六) 教学内容质量、过程质量、方式质量和教育管理质量不高是教育结 果质量不高的根源。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整体优化科学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内容、 教育教学方式,也要全程优化不同阶段和同一阶段的不同环节的教育教学内容、 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教学过程。现当代中国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既与教育内容 质量、过程质量、方式质量不高有紧密联系,也与教育管理、教育质量不高导致 的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有紧密关系。提高教育质量首先是提高教师质量及其教 育管理质量,通过提高教师质量提高内容质量、过程质量、方式质量,通过提高 教育管理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设备质量和利用率,改变设备重复购置、反复拆修造 成的低效率利用和浪费。

    四、降低功利化追求是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时代中国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 有效措施 ( 一) 降低功利化追求、抑制应试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最根本有效方式。

    发展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规律既是客观的,又是选择的;
    既有刚性,也有弹性;
    既有永恒不变性,也有时代变化性。规律不为目的而服务,但为目的而选择。教 育能做什么、能满足人的什么需要是教育的功能问题。人需要教育的什么和怎样 的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目标、价值取向和根本动力问题,人使教育如何 满足自己的需要是怎样发展教育、从事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问题。人需要的未 必是教育能够满足的,教育能够满足人的未必是人需要的。即便既是需要的,又 是教育能够和满足了的人的需要,如果人的教育需要方向有误,也很难达到教育 目的,不是高质量的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都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精华, 是社会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化表述,也是我们的口头禅。但我们的社会和教 育基本没有这样做,基本都是急功近利。欧洲人建一座教堂都要上百年的历史, 我们的住房使用价值只有70 年。欧洲有些国家为确保幼儿的纯洁宝贵精神世界 不被损坏,颁布严格法律禁止学前教育,有些学者为了学术自由和追求不被政治干扰的真理,宁可穷困潦倒。但我们的教育一味拔苗助长,我们的一些学者为了 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学前教育的功利化,痴想使两三岁的孩子成为小学生、 中学生甚至大学生、科学家。中小学教育的功利化不断强化应试教育,重知识教 学轻能力发展,只为高考和国际奥林匹克比赛服务,结果开始都是一流的学生, 最后却成了二流的学者,三流甚至末流的科学家。如此急功近利的教育何谈国家 民族振兴和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 就业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目标和指标,但绝非惟一目标和指标,教育更 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就业和创业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把 就业和创业与教育质量挂钩是通过抬高教育的作用而捧杀教育。中国现当代高等 教育不仅强调就业,把找好工作、好职业作为最终目标,而且只追求到体制内去, 结果使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学子成了只为稻粱谋的俗人,成为赚钱的机器, 什么科学技术发现、发明,什么文化传承、创新,什么民族振兴、复兴,全抛在 脑后。为了国家民族振兴、复兴和科学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改变如此急功近利的功 利化教育。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是对古代教育和学习非功利化和现代 教育功利化的最好概括。功利化教育未必是假教育,但很可能是假教育。人吃饭 首先是为了充饥,为了身体健康,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许多目的。充饥是为了活着, 健康则是为了活得更好,为了享受和交往也是吃饭的重要目的。吃饭的目的不同 吃饭的态度也不同,但无论如何都不会吃假饭。功利化教育不仅作假,而且急功 近利地作假。一些学者为追逐名利而弄虚作假,不少学校为应试教育也作假。假 教育不可能培养真人,更不可能培养为科学创新、文化繁荣和民族振兴而拼搏的 高质量人。( 二) 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兴趣、动力,形成追求卓越、超越和 永恒的理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教育抑制功利化必须教育人追求远大理 想,追求永恒长存。历史上凡有建树的学者都把追求永恒作为终极或最高理想, 把《道德经》中的死而不亡者寿当做座右铭,坚持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 放松的精神。舍勒认为,爱始终是激发认识和意愿的催醒女,是精神和理性之母。

    在人是思之在者或意愿之在者之前,他就已是爱之在者。

    人只能认识自己所爱, 爱,或者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就越深刻越完整。

    对象首先出现在爱的过程 之中,然后感知才描摹它们,理性随后对他们做出判断。永恒主义教育哲学重视 教育的理想追求,认为文明就是对共同理想的刻意追求。教育就是刻意地试图用 一个理想来塑造人。

    其实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与有真知而后有真人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既是科学文化的发明创造,更是追求发明创造的人,人追求发明创造的精神。

    有些学者、专家谈国家、民族和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只谈科技文化、发明创造, 而不谈人追求发明创造的精神;
    有些学者只强调道德底线,而轻视高尚道德和远 大理想目标的追求,这都是急功近利的根源。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培养道德高尚和 富有创新性相统一的人,把追求永恒作为永恒追求的重要目标的人。

    ( 三) 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变革教育质量观,从提高教育教学内容、过程、 方式及其管理质量等方面做起。教育的核心是教学,教学的核心是教育教学内容、 方式和过程。优化教育教学内容涉及教育专家等各个层面,但优化教育教学内容、 方式、过程的责任则主要在于教师。教育教学内容、方式、过程的价值取向对教 育培养人的价值取向有决定性影响;
    教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全面程度与教育 教学内容、方式、过程的科学程度对教育培养人的知识结构、认识和实践能力的 发展取向有决定性影响。提高教育教学内容、过程和方式质量必须提高教师质量 和教育教学研究质量,改变只重视宏观教育研究和教育理论研究的倾向,必须重 视和鼓励教育教学内容、过程和方式等微观实践研究。所有教师都不能只做教书 匠,应该成为教学内容、过程和方式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者。教师不能进行研究 性的教、知、行统一的教,就很难使学生具有研究性的学、知、行统一的学。青 出于蓝首先要有蓝,否则,教育和教师谈何履行天职、完成使命。

    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严格教育常规评价等管理制度。义务教育质量通过监控 入学率、辍学率、升学率、毕业率等的管理只能监控基本质量,并不能完全克服 重智力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等的价值追求。高等教育宽进严出、严进宽出都能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育基本质量,但像现在的远程网络教育那样宽进宽出就很难 保证基本质量,更不要说达到最高质量,这不仅影响人们求学上进的动力,还会 毒化社会风气。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基本是宽进宽出,也很难保证高质量。宽松的 教育评价常规制度,实际上使有潜能的人、诚实厚道、积极上进、努力学习、工 作的人吃亏,而使耍奸溜滑、耍小聪明的人沾光。这是鼓励后进、抑制先进的制 度。高质量教育必须严进严出。

    ( 四) 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彻底变革教育评价 和社会选拔任用人才制度。科学的教育评价和人才选拔任用是提高教育质 量的重要保证。高考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是中小学设置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 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的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
    怎样考就怎样教、怎 样学,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这是科举考试对教育和人才培养危害的实质。

    现代考试考的是现代内容,但考的方式与科举毫无二致。千篇一律的填空、判断、选择甚至简答题等,加强了考试的统一性、规范性、客观性和标准化,但也抹煞 了对被评价者的主动性、批判性、创造性和个性或独特性。这不仅强化死记硬背, 而且鼓励将错就错、以讹传讹,是一种宁可错判有创造性的1 000 人,也不使分 数高的1 人漏网的考试。这种考试方式与中国人口多、评价难等技术性问题有一 定关系,但主要是观念问题,是教育改革的胆识、勇气问题;
    关键是求稳怕乱, 对教育评价和社会选拔任用人才制度改革的意义和紧迫性的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教育评价深受社会对人才评价和选拔的影响,社会对人才评价和选拔的论资排辈、 惟出身论和任人唯亲,对教育评价有很大影响。社会真正改变论资排辈、惟出身 论和任人唯亲的用人和评价风气而为重视人品、能力而不是学历、出身的用人和 评价方式,教育也一定会形成这样的评价方式。

    ( 五) 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实现平等和效率相促进的教育公平目标,普遍提 高民族素质。教育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教育发展的 基本规律,但教育适应和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适应和促进不同地区经济 社会发展往往存在一定矛盾。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如果教育适应了当 地经济社会发展,就可能导致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较大差异;
    如果教育适应了整 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就可能或者超越欠发达地区经济支付教育经费实力和容纳 人才空间,或者滞后于发达地区经济支付教育经费实力和容纳人才空间。教育公 平发展必须适应和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适应和促进不同地区经济社会 发展相结合。不同地区和学校、层次和类型的教育既要遵循国家规定的目标,也 要有不同的追求,在出色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更高目标。不同学校都应 该根据自身目标和条件确定发展战略,形成不同模式,办出各自特色。有潜力和 实力的大学应该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做出重大贡献,成就名校、名 师、名人和世界级科学家、文学艺术等大师,成就世界一流大学。国家应该采取 特殊措施,防止大学的同质化和扁平化,防止形成有平等无效率、有效率无平等 和有钱能办好教育、没钱办差教育的两极分化的教育;
    解决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 相互排斥问题和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导致的不平等、低效率和不公平问题。我 们当代人绝不能再走老路,把特殊措施常态化,必须使教育公平回归平等与效率 相互促进的良性状态,形成平等与效率、均等与优质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发展的 合理状态。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对否定世袭制和以权、以钱谋私有积极意义,但它并未 涉及造成分数、能力差距和教育不平等的经济、文化、制度等根源。解决由于经 济条件差而导致的教师、教学设备和教育质量差的问题的根本措施只能是提高经 济发展水平,降低分数的倾斜招生政策不仅只是权宜之计,还可能造成对学校和个人的更大不公平。教育本应对促进国民社会流动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城乡二元 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长期较低,导致农村孩子儿时受较差教育, 长大上较差大学、找较差工作,不仅使城乡差别、贫富差别固化,使农村许多人 对通过教育和学习改变环境、命运丧失信心,对通过社会变革改变环境、命运也 失去信心,而且还降低了条件优越的人的积极进取动力。这种教育无论基本质量、 平均质量和最高质量多高,也不是高质量教育。

    ( 六) 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使社会价值追求与教育价值追求相互促进。社会 追求永恒是教育追求永恒的基本保证,社会急功近利是教育急功近利的根本原因。

    社会在不断变化,但人类的普遍良知和永恒追求是不变的,正因为如此,人类文 明才不断向人类追求的理想发展。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也要引领社会发展, 不能不辨是非、善恶、美丑适应社会发展;
    要努力通过培养人和加强正面社会教 育、舆论引导,使社会形成追求永恒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组织保 证,使社会价值追求与教育价值追求相互促进。如果只强调适应社会发展,而不 重视追求永恒理想、终极目标,我们教育培养的人,创造的精神、物质财富都将 只能是昙花一现,成为过眼烟云,不仅对人类文明、文化不能做出重大贡献,而 且浪费自然和社会资源,特别是浪费世界上最宝贵的人的时间、精力、能力和生 命资源,甚至使人类发展误入歧途。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追求者不断的女人特征 简析提高教育质量的永恒追求与时代特征》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