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证券投资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期货市场论文
  • 债务市场论文
  • 银行管理论文
  • 公司研究论文
  • 保险学论文证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证券金融 > 金融研究论文 > 文、理、艺学科教学的审美差... 正文 2019-11-13 07:43:49

    文、理、艺学科教学的审美差异 审美差异

    相关热词搜索:

    文、理、艺学科教学的审美差异

    文、理、艺学科教学的审美差异 摘要:文理艺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结构关系。这个结构 关系不仅体现出知识的建构,也为学科教学在审美层面上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思 考文理艺学科教学审美差异的目的,就是试图以现实为依托,把传统的学科结构 与当代审美教育的需要结合起来,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寻找培养学生审美理想的有 效途径。

    关键词:文理艺学科;
    教学;
    审美差异 一、激情与思想:人文学科教学的审美内核 在中小学,人文学科是个笼统的概念,主要包括语文、政治、历史、外语 等科目。这类学科除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外,往往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情感陶冶的任务,是中小学美育的重要途径,更是彰显教育的人文性的重要阵地。

    审美教育从某种角度说也就是情感教育。“没有情感,日常生活将是一种 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乏道德意义、空虚乏味而又充满无穷无尽交易的生 活。情感过程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因为一切个人都必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 中感受和体验到的自我感和情感加入他们自己的社会。”[1]情感教育是人文学科 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优势所在。人文学科的教学材料 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同时,在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不可避免会 受到教学内容的感染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会随着书中的人物、情节等或喜、或怒、 或哀、或乐。在很大程度上,人文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 情感的过程。因此,激情的生成与宣泄理所当然地成为人文学科教学的审美特色。

    当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这三者的情感高度一致,形成具有相当冲击力的情感场 效应时,就是人文学科教学的美好境界实现之时。

    空洞虚假的情感是对情感本身的亵渎。丰厚的情感能力是建立在深刻的思 想底蕴基础之上的。人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实质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观照与反思所 积淀的知识体系。或者说,在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处处闪耀着古往今来的先贤 们的思想光辉,字里行间也总会透出对人类命运的焦虑与奋斗。人文学科的教学 目的也主要是引导学生为人的个性、完整性、历史性而努力,致力于人性的生成、 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

    可以说,这是在性质上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迥然不同的地方。作为一种充满思想 与个性的人文知识,所期待的是学习者来自内心的疑问和关注。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多元对话”,人文知识才会“从无活力的知识变成有活力的知识,才能从专业 的知识变成一般的知识,才能从我们记忆的负担变成滋养我们人类脆弱心灵、生 命和人性的‘维他命’”。[2] 与思想性相呼应,人文学科教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强调个人见解。这里 不是指一般所说的个人偏见,而是指教学内容本身含有的主观色彩,比如作者观 点、思想、情感等;
    同时也指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在理解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时 都必然带有的个人观点或感受。这种主观性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应该得到承认甚至 加以鼓励。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不同,它不应该追求唯一结果,“答案是丰富多 彩的”才是人文学科最美的景致。

    人文学科教学在知识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出特殊的美感──知识教学的螺旋 性,这也是其区别于自然学科的又一个显著特点。人文学科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 综合性,所以它要求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应反复陈述主要的内容因素,在不同层次、 各个要点上给学生多次提供训练机会,使知识教学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我们应遵 循这一基本特点,不要追求“直线效果”而急于求成;
    但是,却不能因为有这个特 点,就认为人文学科教学可以不追求科学的逻辑的力度。因为,没有逻辑的教学 不可能是美的教学。而目前中小学人文学科在逻辑体系的建构上还相当薄弱,我 们在阐述“螺旋性”时应更强调其“螺旋漩涡”的形成和链接,更强调“以点带面”的 有序反复,更强调“点教学与延伸教学”的设计与操作效果,从而让学生能有效地 理解人文思想、感受人文精神、懂得人文关怀,能真正陶醉在人文世界之中。

    二、客观与理智:自然学科教学的审美特质 中小学的自然学科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这些学科 是构成中小学生科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摇篮, 是引导学生用美的规律去认识自然、探索物质世界奥妙的主要途径。毋庸置疑, 自然学科的教学同样具有自身的审美特质。现实中某些数、理、化课堂里人为添 加的一些与教学内容不相干的音乐或诗文等表现形式,绝不是自然学科教学本身 的美。那种把其他教学的审美因素硬塞进自然学科教学之中的做法是幼稚而肤浅 的。

    中小学的数、理、化等课程正是揭示宇宙万物基本规律的学科,其中包含 的定理或原理等内容都已经系统化和公式化,这种知识所体现的“真”就是科学性 的基本含义,也是自然学科所具有的审美特质的基准。科学知识本身既是“真” 的成果,也是“美”的结晶,它们往往在深层内容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学科反映着客观世界的构成及发展规律,它追求唯一的最准确的可以证明的答 案。在自然学科领域容不得半点主观臆断和猜想,也不需要发表个人感受和体会。

    虽然在某个阶段可以而且应该“异想天开”,但必须出示“证明”后方可真正“入场”。

    可以说,这种客观性正是自然学科的魅力所在。因此,其审美化教学设计与操作 应引导学生学会用事实、用数据说话,感受概念、定理、公式、实验等客观规律 所蕴含的逻辑力度和简明形式之美,引导学生在对客观世界的发现中体验迎面而 来的神秘感、畏惧感、庄严感、神圣感、崇高感,并为之激情澎湃。

    人们之所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是因为他们从中能感受到更大的满足,这 种满足并非以实用为出发点,但追求本身却往往能意外获得实用的功效。整个科 学史可以证明,有益于人类的大多数真正伟大的发现,并不是由实用愿望所推动 的,而是由满足好奇的愿望所推动。“当你领悟到一个出色公式时,你得到同听 巴赫的乐曲一样的感情,在这两种感觉之间没有任何区别,除去如下一点:要从 数学得到满足比起爱好音乐者的欣赏来,必须受到更多的训练。”[3]这就需要教 师在讲解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自然学科教学所要求的客观严谨而形成 的独特之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让学生体会追求科学规 律的艰辛与快乐。

    人文学科强调在丰富的情绪基础之上,形成美好的情感和情操。但自然学 科则应在意志品质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理智感的培养。“在一种科学、数学和 技术气息日益弥漫的文化氛围中,科学素养使公民具有必需的理解能力和思维习 惯,使他们能够紧跟世界发展的形势,大致知道自然和社会的运行情况,批判性 地和独立地思考,对事件的不同解释加以辨认和权衡并提出协调方案,敏锐地处 理那些有关证据、数字、模型、逻辑推理和不确定的问题。”[4]很明显,能否形 成科学素养与理智感的强弱紧密相关。所谓理智是指在自然学科的学习中所表现 出来的冷静、沉着、不被自己情绪左右的心态,以及正确的认识、理解、思考、 决断的能力。理智因素与意志品质直接相关,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质是中小学教 育的重点也是难点。而目前自然学科的教学还缺乏这方面的自觉意识,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中小学生对理智之美的理解和感受;
    也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自然学科审美化教学设计与操作应抓住契机,在点燃学生好奇心的同时设置恰当 的难度,让学生体会运用智慧战胜困难、沉着机智解决问题、“跳一跳、摘到桃” 的更为内在和深刻的美感。

    自然学科的知识教学同样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就自然学科知识体系及 学习自然学科知识的进程而言,它具有相当严密的逻辑程序。在学习时必须沿一定的逻辑线路,由易到难逐步增加新的内容,基本上是一步一步的直线推进,这 是学习自然学科时必须重视的一个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来进行审美化教学就要着 重研究“最佳线路”。也就是说应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学生特点,花大力气 整理、重组中小学各自然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利于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捷 径”,让所有学生都能进入“科学美”的殿堂。正是基于自然学科学习具有“直线性” 的特点,其教学过程就应着力创造一个简明和谐的美的境界,培养学生从大千世 界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寻找其内在秩序,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宇宙万物矛盾运动中感 受科学发展的节奏。从而在这种简明和谐的境界中积累审美经验,训练睿智敏达 的思维,造就具有洞察宇宙奥秘的智慧与改造物质世界能力的人才。

    三、形象与直觉:艺术学科教学的审美指向 艺术学科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其特殊的学科价值,使之在 基础教育“三足鼎立”的学科结构中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可以说,音乐、美术、体 育等艺术类学科课程是中小学里最美的领域,这类课程的教学应该是美的集中体 现。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忽略艺术的教育功能,不仅这类课程的设置在中小学课 程体系中处于次要地位,就是这类课程的教学本身也不够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 养。因此,即使是艺术学科,其审美化教学依然是一个新的值得探讨的课题。

    艺术家用各种物质材料塑造出丰富多彩的美的形象,给人们带来美丽与欢 乐、震撼与思索。艺术学科的内容就是由这些形象和塑造这些形象的手段以及欣 赏这些形象的方法等构成。可以说,没有形象就无所谓艺术,也无所谓艺术学科。

    严格地说,艺术中的形象应该是一种“意象”,是一个“完整的,意蕴内在于其中 的感性世界”。“‘意象’是艺术的本体。不管是艺术创造的目的,艺术欣赏的对象, 还是艺术品自身的同一性,都会归结到‘意象’上来。对于艺术来说,意象统摄着 一切:统摄着作为动机的心理意绪,统摄着作为题材的经验世界,统摄着作为媒 介的物质载体,统摄着艺术家和欣赏者的感兴。”[5]可见,意象是艺术本质的决 定性因素。因此,作为艺术学科审美化教学的重要原则就是不能丢失了这个“意 象”,或者说,不能让艺术的本质被非艺术的教学所取代和掩盖。在教学设计与 操作中要注意用各种媒体将艺术形象清晰、鲜明、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要努 力使眼前之景与学生心中之情自由地交流融会。这是艺术学科审美化教学的前提。

    “慢慢走,欣赏啊!”每当看到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的真诚告诫,我们 总是会心地微笑。如果把这句话移置到艺术学科教学之中则有更为广泛的意义。

    首先,应该明白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审美理解是通过艺术形象而物态 化的,对艺术形象的理解需要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和想象才能完成。而且这个“完成”不是一次性的,甚至可能“日日观之日日新”。因此,在艺术学科教学中务必 给学生足够的欣赏时空,使之能──“慢慢走,欣赏啊!”此外,对这些艺术作品 的欣赏能力也不是天生的,它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而且 还必须感受大量的艺术精品。在此基础上才能把握艺术欣赏活动的特点,也才能 达到艺术欣赏的境界。因此,在对艺术学科教学进行审美化设计与操作时必须处 理好知识传授、作品分析、欣赏体味等方面的关系。既不能没有目标地让学生盲 目欣赏艺术作品,也不能只强调知识及分析,而忽略和淡化艺术欣赏活动的重要 意义。

    艺术形象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它以其形、色、声等直接诉诸人们的视听 等审美感官。人们对美的事物通常都凭直觉去体验和感受,这种直觉力是非常重 要的,它不仅出现在艺术审美活动的开始,而且贯穿整个活动过程。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艺术就是一门感觉的学问。因而培养学生艺术感觉特别是敏锐的直觉力 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艺术学科审美化教学的重头戏。换句话说,如果破坏了学生的 审美直觉,艺术教学就是失败的。所谓直觉力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意会或审美领悟 的能力,是审美理解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快速反应。它是“审美活动中,主体用某 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意蕴和审美活动意蕴的直接的整体的把握和领会。它是审 美活动的理性因素,渗透在知觉和想象的整个过程中”。[5]因此,重视直觉力的 培养并不等于排斥理性在艺术审美中的意义。感性的深化离不开理性的引导,而 理性的训练又正是为了使直觉感受到的美更真切、述说起来更生动准确、理解和 评价也更全面深刻,从而形成更完整、更丰富、更激荡心灵的审美意象。

    艺术欣赏活动必然会激发学生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的欲望,而任何表现和 创造都离不开一定的技能。针对实际情况,适时适当地教给学生艺术方面的专门 技术,以帮助他们实现艺术表现和创造的愿望,也是艺术学科审美化教学的重要 任务。这种技能训练最忌讳变成与审美欣赏无关的枯燥乏味的纯技术的重复。但 现实中这种现象却很严重,以至于学生们面对这种可怕训练时,不得不将心中渴 望艺术技能的窗口关闭。很明显,能否有效地处理好技能训练与美感体验的关系 是艺术学科审美化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志。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文、理、艺学科教学的审美差异 审美差异》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