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中国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 思想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国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哲学其它论文 > 与历史有关的论文 浅谈历史... 正文 2019-09-22 07:37:38

    与历史有关的论文 浅谈历史教育的参考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历史教育的参考论文

    浅谈历史教育的参考论文 浅谈历史教育的参考论文篇一 《历史教育与爱国教育》 摘 要:一个社会的历史观决定了其历史书写的方式,也同时决定了 历史教育的内容与表达,而历史教育又是爱国教育的重要载体。无论从历史思维、 历史取向还是现实决策而言,历史教育都贯穿过去与未来,需要秉真求实,才能 收获实效。

    关键词:历史观;历史教育;爱国教育 中图分类号:K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2-2589(2015)09-0096-02 一 “史”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 也。”简而言之,史就是记事的形式加上中正的精神。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书写 的代表之一,他编删《春秋》,微言大义,形成传世的“春秋笔法”。同时历史书 写亦强调秉笔直书,如历史上津津乐道的“齐之南史,直书崔弑”即是一例。无论 如何,中国古代历史书写都强调中正的精神,即在事实叙述之上做出相应的价值 评判。

    近代以来,实证史学开始大行其道。20世纪初实证史学自西方传入中 国,一方面继承了乾嘉史学“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的考证原则,另一方面也吸收 了西方实证主义史学提倡的进化史观。其基本特征是求真征实,通过对史料的辨 伪、批判和考证,以达到对历史的解释。梁启超等人借鉴西方实证史学的思想, 在批判旧史学的基础上,号召进行“史界革命”,建立“新史学”,提倡“为历史而 治历史”,即要把求真放在首位,反对“文以载道”[1]。不同于古代的历史书写强 调中正的精神,实证史学尤其强调史料的考订、求真的精神和客观的研究。甚至 如傅斯年认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就是利用自然科学提供的一切工具,整 理一切可找到的史料。然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出现逐渐打断实证史学的发展进程, 一种新的史观开始影响并解释中国社会。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重新解释中国历史开始成为一种趋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唯物史观开始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占据优势地位。对于马克思 主义史家来说,历史既不是一种消遣,也不仅是一项学术事业;而是具有明显的 功能性和实践性。这种导向尤其表现在唯物史观对于历史问题的处理往往具有明 显的政治目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史学简单地视史学为政治的一种延伸,为 政治变革甚至是一个短期的政治政策的预定概念的被动继承者――当史学已经 服从于政治运动或执政的共产主义政权的需要时,情况尤其是如此。在这些情况 下,史学解释也倾向于强调历史的目的论预设和确定性观点――马克思本人也将 之加于历史理论之上以支持其政治预设。然而,在另一方面,作为对于现实的批 判性视角的来源和革命者发现理论指南以纠正其政治行动的相互作用的自主领 域,历史本身对于唯物史观是同样重要的。在这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需要这 种历史分析具备对现实的审慎明智的判断,以深入历史现象的表面从而把握其发 展的动力。在以上两方面之中,政治的动机都是主要的。”[2] 1949年以后,唯物史观开始遍地开花。直至改革开放,虽然从指导层 面而言历史观并未发生大的变动,但是时代在变革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 进,社会思潮与史学理论也开始多元化。在诸多社会进程的推动下,对于以往历 史的陈述与解释,逐渐脱离政治框架的约束,真实的历史面目开始浮出水面。学 术领域重新回潮的实证史学与思想领域再次树立的实事求是,都对整个社会包括 唯物史观所走过的弯路进行全面反思。历史教育也得以拨乱反正,经历了由政治 主导转向让事实说话的曲折过程。真实的记事与中正的精神在历史教育领域开始 重新树立,这也是爱国教育的根基所在。

    二 以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表述为例,可以清晰地印证这一转变过程,并 且在相当程度上带来对于历史教育的反思。晚清以来的日本侵华史是中国近现代 史教育与描述中的耻辱性记号,在“自强”――“复兴”一脉相承的民族语义建构中 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除了历史遗留问题以外,现实生活中涉及中日关系的大 小事件都可以迅速发酵为敏感甚至是重大事件。例如2003年的西北大学事件和 2004年的亚洲杯事件,一场晚会和一场球赛都可以把现实拉回历史,把娱乐连上 政治,这充分说明了中日关系的复杂、敏感与多变。

    这种状况现在看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很难发生突破性的转变。撇开日 本不谈,从中国自身来看,必须在中日问题交织不断的脉络里看到自身的危机与 问题。在有关中日关系的宣传与书写中,我们一面强调中日友好源远流长,一面 强调近代史上的丧权辱国和英勇抗争。关于中日友好在社会层面更多侧重于政治说辞和理论框架,相反关于中日在近代史上的交锋则是细节性甚至是戏剧式的呈 现。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偏重前者,各类的文学电影电视剧等则偏重后者。甚至出 现了一些使用夸张离奇的手法严重丑化日本侵略者的剧目,比如电视连续剧《小 兵张嘎》。虽然一些学者提出了异议,但是大部分老百姓还是看得津津乐道,因 为这符合并满足了很多人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情感。因此,二者合力的结果就是国 人关于中日历史的认知往往是模糊而准确,清晰而偏执。我们在历史教育中获得 的常常是点线式的比较零散的平面认知,而非立体式的结构性认知。前一种认知 往往带来接受或反对、是或非的二元对立式的反应和结果,后一种认知往往带来 分析、批判、包容等多层面的反应和结果。在现实问题的处理上映射出不同的思 维、取向和决策。

    从历史思维而言,在历史教育中要特别警惕过分强调历史的现实功能 与功用。这种实用性的历史态度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把历史作为可资使用甚至是 可利用的器物来对待。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在实用主义的历史态度中并不 能真正奏效,因为镜子如果出了问题,映像一定也是千奇百怪。法国历史学家亨 利-伊雷内马鲁认为,历史的宝贵之处不在于它是一门说教艺术,也不在于它能 提供趣闻轶事;历史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能扩展人类交往的范围,使往昔的文 化价值历久常新,从而丰富人类的内心世界。简而言之,历史能为个人与社会提 供知识、价值、思维与内涵。这直接关系到现实问题处理的基本判断。

    从历史取向来看,学习历史向来被认为是形成国家观念的重要途径, 是爱国教育的重要载体。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历史学不应当热衷于民族 主义的编造,也不应当只沉湎于人文主义,重要的问题在于,如果历史学消失, 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好,意大利也 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因此历史教育能够提供爱国教 育所需要的归属、认同、责任与使命,这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在《美 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要求所有的中小学学生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 和地理五门核心课程都要合格;其中历史课是培养公民意识的主要阵地,首要任 务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公民所必需的意识;强调历史教学要着重培养五类历史思考 能力:(1)年代性的思维;(2)历史的了解;(3)历史的分析和解释;(4)历史研究能力;(5) 历史的问题分析和决策制定。其中,第五项能力被认为是培养的关键所在,也是 历史教育的终结所在。

    这项目标在我们的历史教育里并未得到明显的体现。同时必须指出的 是,尊重历史并进行事实的还原梳理是历史教育的起步和根基。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历史书写与历史记忆的掌控,如果尊重历史事实与历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就会形成良性的规范。否则对于现实和未来就会贻害无穷,常见的危害就是历史 悲剧性的重演。因为对历史的无知或错误认知会导致当下的失重与未来的迷途。

    从现实决策而言,历史教育所保持和提供的历史求真的态度是处理现 实问题的根基。追求真实的坦荡,去除所谓的“忌讳”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感。对 过去的事情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是梳理与铺张事实的前提。这不以他国的态度 为条件,而是源于我们对于求真的信心,也是出于对现在与未来负责的态度,因 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其中,并要担负历史责任。

    三 历史教育贯穿历史与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甚或纠结之中,必须 厘清历史,才能认清现实。目前中国的历史教育需要进一步重整与建立,从历史 观而言,需要破除历史虚无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消极影响。

    首先,要有全面完整的历史观。抛开狭隘的革命史的思维模式,从中 国革命与现代化的主线来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在历史教育中整全一体,有利于从 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发展历程,可以有效避免片面性、模糊性与公式化。其次,要 有持续发展的历史观。以1949年为例,虽然1949年以后带来了新的变化,但是不 能简单地把1949年前后对立起来,变化与延续都不能偏废。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都是历史进程的组成部分,不可分割,不能以简单否定前一个阶段作为后一个阶 段存在合理性的原因与条件。再次,要有立体的历史观。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考察 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况,做出合乎事实的正确判断。谨防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 二元论,避免粗暴、简单的现实操作,从历史与现实的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综合 考察与研究,形成人们对于复杂多变的历史与现实的深度认知,这样才能取得历 史教育的实效。

    从实践操作层面而言,历史教育必须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从着力于传 讲灌输逐渐转变为研究探索的引导,与个人对于自我身份、国族文化、思维价值 的认知与体验较好地对接起来,使历史教育真正成为爱国教育的重要载体。

    因此,合理有效地使用历史资源必须务实求真。历史和现实的确可以 互相观照,但是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评判历史,也不能以历史的情境简单套用于 现在。我们要以整体、全面、连续、立体的历史观来解读历史,使历史教育在爱 国教育中发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奥古斯丁说: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样的区分,只有过去的现在、 现在的现在和未来的现在之分。过去和未来是现在意识对时间的折叠。没有人可 以忽略过去,也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然而谁又可以说现在不正是贯通着历史与 未来呢 浅谈历史教育的参考论文篇二 《浅谈初中历史教育》 摘 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作为一门连接过去和现在 的特殊学科,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高中的历史教学,提高教学 的效率成为了人们倍加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任务;价值观;师生关系 一、中学历史课创新教学的目标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去进行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弄清自己进行 的活动的目标是什么,这样才可以去进行教学活动。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称创新意识,指推崇创新、追 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学生才可 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进 行创新活动。这是历史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其次,要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这是指某种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 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简单地说,就是发现或发现一种新方法,并 用来创造性地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包括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 迁移思维、聚合思维方式等。这是学生正确分析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并将此迁 移到学生新知识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要 求贯穿以具体的尽可能完整的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 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回 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即史论结合。这是历史学科所独具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 力,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二、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任务 要想弄清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任务,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中学历史教学 是属于历史研究的范围还是历史运用的范围。历史研究是历史学家穷究历史发展 变化,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的过程。“历史学是历史学家在对人类以往 的历史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本质、历史的意义所作出的一种理论 解释和精神体验。历史学使我们不是简单地只生活在我们自己的时代、自己的国 度里,而是生活在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漫长的‘历史学时空’里,从而得以同过去以 往时代、同所有地域的人进行交流对话,汲取全人类的智慧与经验,把自己短暂 局促的个体生命融入到世界历史的无限进程中去,获得对自我的超越和升华。” 可见,历史学家们的工作是繁杂的、细致的、目的明确的。对中学生而言,学习 历史只是为了运用历史。这种历史的运用包含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规律;对学 生及整个社会进行宣传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为解决现实问 题提供信息,包括背景、经验等。中学生是要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历 史知识,为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为将来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的规 律积累足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而不是要求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就去寻 找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对中学历史教育价值的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使人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发展自己。

    人在社会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都是综合性的,单靠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难以 解决。近年来教育和课程的综合化趋势正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反映。历史与许多 边缘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历史再现了这些学科的发展轨迹。

    在教学实践中挖掘这种联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 价值。如学习历史必须具备相关的哲学、政治、经济和法律知识;现实的政治都 有历史渊源,学习历史不忘关注现实,能很自然地与政治时事联系起来。我们说 历史教育的意义不仅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那是因为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意义还 在于它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和进步。史学所研究的虽然是过去的人类生活, 但时间是永恒连续、前后相继的,过去、现在、未来都统一于时间的向度上,因 而史学思维模式在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几乎被完整地加以运用。史学思维模式是 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所以离开了历史教育,就等于离开了 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没有了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就难以谈及社会的稳定 和进步的可持续性。四、对中学历史进行创新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 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观念确立了,思路就会清晰,教育的机制就会灵活,才可 能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教育。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充实、 完善智能结构,才能日日见新,才能做一名创新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 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由教师向学生发射信息, 独占课堂代替学生思维的局面,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索情 境,鼓励学生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学生能够做到的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做,教 师起指导、点拔的作用。要精讲巧练,要实现做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实践 中学。

    五、在创新教育中注意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开拓能力的人才。人 心都是肉长的,当学生感受到你的爱时,他们也会回报你同样的爱。同时,一旦 他们喜欢你,也必然会喜欢你的教学,这就是“爱屋及乌”的道理。课后花一两分 钟时间与不同的学生聊天,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爱好等,这会让学生觉得老 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交心谈心的朋友。长期坚持下来,必然会赢得学 生的欢迎。老师的亲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你教的课的兴趣。但要 注意的是,跟学生的关系不能好得没有距离,要把握分寸,要让你的学生对你既 敬又爱。中学历史教学面对的是可塑性很大的中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 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规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助动,师生共同参 与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 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现代化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变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让他们在掌握和运用好书本知 识的基础上,形成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和勇于创新的开拓性,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 的一切。”“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 力。”想象是最有价值的创造因素。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创造力的灵魂。想象 力愈丰富,创造力愈强。在启发学生积极想象的时候,适度进行逻辑性的说理评 价,不仅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有益,而且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大有 益处。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与历史有关的论文 浅谈历史教育的参考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