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会计理论论文
  • 管理会计论文
  • 电算会计论文
  • 成本会计论文
  • 管理体制论文
  • 审计论文
  • 会计研究论文
  • CPA行业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会计审计 > CPA行业论文 > 有关哲学的论文【浅析教育哲... 正文 2019-09-22 07:33:53

    有关哲学的论文【浅析教育哲学省思的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教育哲学省思的论文

    浅析教育哲学省思的论文 浅析教育哲学省思的论文篇一 《西方节日流行的教育哲学省思》 [摘要]近些年来,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 大,但同时也出现不少反对的声音,认为这会侵蚀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文认为, 一方面文化是洞穴,理应多元,所以在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也应理性看待 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另一方面中西文化都遭遇了现代性的侵蚀,节日的欲望 化现象很突出,这需要中西双方共同面对。对于教育者来说,在尊重学生选择权 利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节日的仪式和氛围中,让其心灵接受传统节 日所内蕴的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节日 文化洞穴 理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5349(2016)06-0049-02 在西方,圣诞节是快乐的,可在中国,圣诞节却常常引发争议。有媒 体报道,西安一高校平安夜封校,学生被要求在教室集体观看有关中国传统文化 的宣传片,谁过圣诞节就处分谁;温州市教育局也发文要求“不在校园内举行任何 与圣诞有关的活动”。湖南一大学的学生也着汉服,抵制圣诞节。之所以这样做, 最根本的理由就是弘扬中国传统节日,反对崇洋媚外。

    这样的处理和解释却引发了社会上的热议。这是值得思索的事件,之 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节日作为社会时间之流中的重大“节点”,它通过种种仪式所 传达的一个社会的、核心的、重要的价值观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产生着 潜移默化的作用,或者说,节日具有单纯的说教所无法替代的教化作用,它使得 我们成为“中国人”而不是“西方人”。所以,深入思索这一事件,把握问题出现的 原因,解释其中所蕴含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助于教育者更为自觉正 确地对待节日文化,进而利用正确的文化去培育出美好的心灵。

    就争议出现的原因而言,其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彰显的体现。我们知道,技术、资本、通讯的 发达让今日的地球人身处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中国人也不例外。如果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传统中国被迫进入全球化的进程,那么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意 味着我们主动加入了这一进程。对于全球化,一种乐观的观点认为,它会破除国 家和民族所制造的壁垒,人们将会摆脱国家和民族所加之于人的特殊身份而转变 为世界公民。可让人惊讶的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领域的障碍在破除,但 文化领域里的保守力量却在日益增强。在世界各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族意 识在彰显,传统的文化、本土的特色被人们强调和弘扬,强势的西方文化所宣传 的普遍性被很多人视为一种侵略性的力量而遭到抵制。在开头所提及的西安高校 中,学院委员会和学院学生会就挂出了这样的宣传标语:“国人慎对圣诞节,走 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争做华夏优秀儿女,反对媚俗西方 洋节”,“抵御西方文化扩张”。也就是说,学校和教育部门对圣诞节的抵制,体 现了国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对民族的、本土的、传统的文化的重视,对西方文化 侵蚀的反感。这亦是“读经热”产生的原因。

    如果上文所述是事实,那么国人宣扬中国节日文化,抵制西方节日文 化的正当性经得起审问吗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 人有“文化”。用卡西尔的话说,人是运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如果失去了运 用符号创造文化的能力,那人的生活就一定会像柏拉图著名比喻中那洞穴中的囚 徒那样[1],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就会找不到通向“理想 世界”的道路――这个理想世界是由宗教、艺术、哲学、科学从各个不同的方面 为他开放的。不过,这不意味着“理想世界”是普遍的文化世界,因为“人类”并不 是“铁板一块”,而是以“族群”划分的,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密码和文化 基因,不同的文化密码和文化基因让不同的民族成为他们自己,使他们获得自信 和信任。譬如中国的节日文化就体现了农耕时代的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情感、 记忆、想象和时间观,诚如有学者指出的,与西方的节日相比,中国的节日私性 的成分更多些而公共性的成分有所欠缺,这自然和中国人强调家庭伦理,缺乏公 共空间和公共伦理有直接的关联。在这个意义上,符号系统和文化能力既让人类 走出了蒙昧狭隘的“生物性洞穴”,同时又因人类是族群性的存在而将人类分别置 于自己挖掘的“文化洞穴”中。就此而言,国人宣扬文化,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 无可置疑的正当性。当然,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似乎很难将自己封闭在“文化 洞穴”中,我们需要文化的交流和接触更多的文化世界。这固然是不错的,只有 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但问题的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 须认同自己的文化,必须扎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否则就失去了魂魄,不知自己 究竟是谁了。也许有人会说,失去自己的魂魄而投入到另外一种文化世界又有什 么不好呢这里,姑且不论人能否摆脱根深蒂固的“乡愁情结”,能否解开另一种文 化密码,顺利成为那个文化世界的文化人,单就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来说,这也是错误的。须知,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使人类的文化世界充满色彩和活力,使得人 类有更多的选择去应对日益复杂的世界,也使得在文化交流和碰撞中文化的更新 和创造成为可能。文化的同质化和单一化并不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福音。就此而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弘扬和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正当的,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西 方文化强势的时代。概言之,经济上是一元的,但文化是多元的。正因为多元, 所以我们反对节日的同质化,捍卫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

    不过,抵制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当性,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抵制行为就没 有任何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尽管我们区分了中西节日并做了自己选择, 但却没有看到中西节日文化在这个时代共同存在的“异化”倾向。亦是说,不论中 西,节日被欲望化了,节日变成了消费的狂欢,无论政府还是商家都特别重视节 日对民众消费能力的拉动,而这不是节日的本来面目。节日是一种文化,文化关 乎人的灵魂品质的培育而不是关乎人的肉身欲望的满足:西方的圣诞节强调的是 人与上帝的精神关联,中国的春节传达的是万物复苏时节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期 望。用余世存的话说:“节日不是轻浮的狂欢,节日不在于欲望享受,而在于归 宿认同。节日是共同体的经验,是一切人的。节日的经验就是不允许人与他人分 割开来。我国人族人歌哭于斯,聚精会神于斯。”可如今中国的传统和非传统的 节日大都变成了送礼节和消费日,如中秋节只知买和吃月饼而遗忘了亲情,教师 节只知给教师送礼而遗忘了对教师的真正尊重。当下的中国节日已经丧失了对灵 魂的教育意义,人与人的灵魂无法在节日中相遇、相通并获得提升。西方的节日 如圣诞节在中国也发生了变异,购买苹果和彻夜狂欢成为主题,而本应成为主角 的对耶稣降生的庆祝却退场了。其实,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而言,中国人过圣诞节 也无可厚非,关键是我们得真正理解节日活动背后的文化密码,而不是将之作为 物质消费的借口。由此可说,当我们弘扬中国的节日文化、抵制西方的节日文化 时,应该看到节日文化本身在现时代的共同的异化状况,否则我们就无法回归到 真正的中国文化,也无法真正领悟西方节日文化的精髓。

    另外,对于学校和教育部门而言,抵制西方节日文化的另一个问题, 是忽视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如前所述,弘扬中国文化是正当的,但我们不能 因此而忽视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换句话说,不能因为目的是好的,就忽视了 手段自身的道德性,因为现今时代不是一味强调共同体利益忽视个体权利的古典 时代。是否重视学生的权利和自由,是标示一种教育是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 尺度,如果压制了学生的自由和权利,以实现所谓的好的目的,结果只能是不仅 目的无法达成,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必须清楚,如果种下的种子是坏 的,那长出的大树也是坏的。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必须是统一的,也就是必须都具有善性,不可以以目的之善来论证手段之善。由此而言,今天的中国节日教育需 要教师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尊严的基础上,理性的思考如何弘扬和建 设中国的节日文化。采用强制性的或行政性的手段去要求学生弘扬中国文化,抵 制西方文化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最后,笔者想具体谈谈如何进行传统的节日教育。节日教育有效的方 法也许是这样的。在课堂上,不妨开设与中国传统和西方节日有关的课程,教师 与学生可以一起透过节日的表象,探究中国和西方的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和密码, 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学生从理智上把握我们自己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当然, 对节日文化的领悟和把握也可以渗透在相关的与节日有关的语文课中,比如在共 同学习杜牧《清明》的时候,就可以对其进行扩展式的讲解,让学生在认知层面 上了解清明节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明节所传达的价值观念。知识层面上的理解是 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对节日文化的参与和实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节 日根本上不是一种“静止的知识”,而是一种我们的身体、情感、观念全方位参与 的“群体性活动”。这意味着,学生们只有身心投入到这种节日活动中,才能真正 领会节日的内涵,心灵才会变得充实和鲜活。总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不允许学 生进入到真实的具体的节日仪式中,学生的心灵就永远是冷漠的,而不是鲜活和 丰富的。另外,节日这种群体性的活动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其中蕴含着对社会的 稳定和谐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共识”,如果一个社会丧失了这种全体社会成员共享 的价值观,社会就会变得原子化和松散化,甚至会瓦解。这种重要性就要求教师 必须重视节日教育的“参与性”和“时间性”,重视学生与节日的互动。当然,强调 节日活动以及学生的参与,前提是节日活动首先得存在着,否则,参与就变成了 口头支票。这就要求社会有责任去建设和维护一种良好的节日文化氛围,对当前 节日所存在的种种异化现象进行批判,理性地引导着学生亲身参与到节日文化中, 让他们在复杂的仪式活动中,体验仪式所承载的我们这个民族的价值观、情感、 记忆和想象。我想,经由这样的社会化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一定具有较强的文 化自觉意识和实践文化的能力。此外,除了社会的努力之外,作为个体的教师也 要力所能及引导学生进入和体验丰富的节日文化。譬如,春天到了,万物复苏, 教师可以在清明节这一天,带领学生到野外踏青,放风筝,大声朗读与春天有关 的美文,体验春天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这一天祭奠和缅怀我们的 先人们,因为正是他们赋予了我们生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滋养,我们需要怀着 一个感恩的心,不可忘记它们。

    末了,笔者认为,当我们以正确的方式进行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孩子 们正确地认知和体验到了中国传统的节日,那他们的心灵就会是健康的、丰富的、鲜活的,因为中国的节日文化本就不是封闭的。毫无疑问,一颗健康的心灵在遭 遇西方的节日文化时,会保持一颗宽容和理性之心,也就是说在坚守自己的传统 节日文化的同时,乐于去了解和接受西方的文化,进而为自己节日文化的丰富提 供了可能。

    浅析教育哲学省思的论文篇二 《浅析教育哲学视角下的生命教育》 摘要: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与存在形态,强调生命本体 的存在价值、对生命家园的建构、注重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是对生命本身的关 注。从教育哲学的视野反思生命教育的内涵、理论基础以及价值,以探寻有效的 实施策略,对促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进一步探索生命的意义和完善人格 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哲学;生命教育;生命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独特的,致 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1] 生命是教育的本质,教育之道就在于祛除个体生命躯体上的遮蔽,引领个体走向 完整、和谐的诗意境界,使之焕发出人性的光辉。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价值 追求与存在形态,其蕴藏着广博而深刻的哲学内涵。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作为一个现代教育概念,最早由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提出来。

    他认为,学校教育不应只训练学生谋取职业的技能或获取知识,还应引导其充分 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其做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2]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 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 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 的提升。

    教育哲学视角下的生命教育就是指,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 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 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的一种教 育活动。[3] 二、生命教育的哲学视角 生命教育不只是生理、心理的教育,更是一种哲学式的教育,哲学式 生命教育能增加生命的深度与强度。

    (一)生命教育要珍视生命本体的存在价值 人的生命价值首先在于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本身,脱离开生命本体存在 和延续的过程来实现生命价值无疑是荒谬的。维持生命存在是每个人最自然的不 可剥夺的权利。对他人的尊重和对他人价值的承认,首先是对他人生命存在的尊 重与承认。要引导学生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 的行为,都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的亵渎和践踏。[4] (二)生命教育应强调对生命家园的建构 要解决人的精神家园问题,必须由人的生活走向生命,由个我走向类 我。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没有生命便没有生活,没有生活, 生命也无从谈起。所以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金钱、财富,还是权力、地位、 美色,都是易于失去和消解的,生命的品格则是普遍和历史的,只有从个我的生 活走向普遍性的生命存在,才能消除生活与生命之间的紧张。同时必须引导学生 认识到,人的生死决非个人之事,而是与家庭、社会密切相关的。只有努力沟通 个我生命与类我生命,重构生命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才能消解个 我与类我的紧张。

    (三)生命教育要注重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 当人的基本生存没有满足时,美是一种远离生活的东西;但当人的基 本生存满足后,审美渴求便成为人的生命的最高追求。当代学生生命审美教育要 强调两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生活趣味的人。因为一个有生活情趣的 人,必然是一个生命感觉良好的人,是一个热爱生命、呵护生命的人。第二,引 导学生认识生命负面状态所蕴涵的积极生命意义。生命教育要善于引导学生体认 生命负面状态的意义与价值。譬如引导学生学会苦中寻乐,善于把人生痛苦置于 更强烈的痛苦背景中来对待,帮助其在痛苦中努力寻求独特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使其重新发现和体认生命的美好,坚强地生活下去。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重视生命教育应当成为教育部门新的教育使命 作为教育行政当局,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和引领者,要转变教育 观念,与时俱进,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将之纳入学 校教育目标中,并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加以推动。作为学校和各科教师,要成为 生命教育的响应者,要把生命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利用自己 的优势地位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二)拓宽渠道,生动活泼地开展生命教育 现阶段,中国内地开展生命教育并非一定要另起炉灶,而是要从学校 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生命教育可以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 源优势,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三)重视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台湾教育当 局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初期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也相当重视对师资的培育。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采取指派教师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集中教育培训、 加强生命教育观念的宣导、举办读书会、现场观摩教学、观看视听教学资料、制 定教师手册等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人类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解放自身,追求生命的自由和平等的历史, 而人类的教育史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追寻生命解放、发展生命个性的历史,这使 得教育不断向生命的本质回归。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

    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 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

    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关注生命教育,使我们得以开拓视野,从新的角度解释看待生 命教育的贯彻和实施,更好的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有关哲学的论文【浅析教育哲学省思的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