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会计理论论文
  • 管理会计论文
  • 电算会计论文
  • 成本会计论文
  • 管理体制论文
  • 审计论文
  • 会计研究论文
  • CPA行业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会计审计 > 管理体制论文 > [明朝灭亡的真相] 红楼梦明... 正文 2019-10-15 07:32:47

    [明朝灭亡的真相] 红楼梦明朝灭亡的真相

    相关热词搜索:

    明朝灭亡的真相

    明朝灭亡的真相 写在前面 收到林洛先生寄来的这篇文章,非常欣喜。林洛先生在文中从各个角度详 细分析了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原因,很值得一读。比如他在对皇太极和明朝皇 帝用人方面进行比较时,写道:“皇太极对祖大寿这种强敌,有杀害无数清兵、 背信弃义的事实,还能够容忍下来,接纳下来,并且让他一直平平安安活到老。

    这样的器量,也难怪满清能够使无数的人才死心塌地为之效忠。试问汉人皇帝之 中,上千年来几个君王能有这样的器量呢?这样的君王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善待 人才,又怎能使人才不趋之若鹜。明朝的皇帝实在是差得太远了。”在分析李自 成失败原因时,作者写道:“李自成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也不存在急剧腐化, 政策并没有任何错误。经历山海关兵败后才出现军纪问题,但总的来说,李自成 的失败并不是因为腐化问题。那么李自成失败在哪儿呢?……”对抗清英雄史可 法作者的评价是:“史可法是典型的文人出身,缺乏军事才能……不顾实力,只 顾报君父之仇。在当时情况下,自顾南保半壁尚不足,却还要欲图合师进讨,问 罪秦中,先讨伐李自成军,使得北岸清兵赢得时间和精力。……固然八十万老百 姓的死守先该归咎于杀人者。但是史可法的心中,可曾把这八十万个老百姓当成 一回事,考虑过他们的生死呢?”最后,作者回顾中国历史写道:“没有谁是真正 为了老百姓,强权都是打着为民的招牌谋自己利益,自我标榜是为了争取更多的 支持。如斯而已。所以中国几千年来,换了这么多王朝,不过都是‘逐鹿中原’, 那只‘鹿’就是老百姓,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希望此文对大家了解那 段历史有所帮助,亦希望今人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中国》主编时寒冰2002年2月1日 1.萨尔浒大战战略 明朝与满清的第一次大战就是萨尔浒大战。以兵力论。清兵八旗兵约六万 人。而明朝辽东经略杨镐率明军十八万,叶赫(满清的世仇)兵二万,朝鲜(中国的 属国)兵二万。共二十万左右。明朝是攻势。(一说明军共为九万兵力)明军还有一 个优势,就是有火器钢炮,军火锐利得多。清兵为一路。明军兵分四路,一路由 山海关总兵杜松率领;
    一路由辽东总兵李如柏率领;
    一路由开原总兵马林率领, 并有叶赫援军;
    一路由辽阳总兵刘□率领,并有朝鲜援军。杨镐坐镇沈阳指挥。

    在指挥上,清兵统帅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历史上少有的天才军事家。明军的 总统帅杨镐是文官,缺乏带兵经验,没有军事常识,虽然手下每一路的将领不乏经验丰富的军官,但是总体调度肯定有问题。就士兵的素质看。其时明军政事腐 败,连带军政废弛,军队缺乏训练,没有必要的军事准备。而且士兵来自各个地 方,南方的士兵对北方寒冷气候不适应。清兵却是身经百战,军纪严明,在辽东 作战,熟悉地形,适应气候,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清兵采取集中主力,各 个击破的战略,首先主攻明军西路。西路军总兵官杜松,明军勇将,率军六万, 是为明军主力。史书记载明清两军列阵交锋之时,突然天昏地暗,数尺之外就甚 么也瞧不见了。杜松下令点起火把。这下明军在光而清军在暗,整个成为清兵的 箭靶子。努尔哈赤统兵六旗主攻,代善和皇太极各统一旗在右翼侧攻。杜松的身 中十八箭而死。总兵官阵亡,明军大乱,全军覆没。马林闻变,急守尚间崖(距 萨尔浒山约二、四十里)。努尔哈赤挥军北进,大败马林兵。马林仅以身免,逃 回开原。叶赫兵见势,不战自退。既败杜松、马林之兵,努尔哈赤即统八旗返回 赫图阿拉。当时刘□不知萨尔浒之败,努尔哈赤使明朝降卒持杜松令箭,假报杜 松已得胜深入,刘□遂直进赫图阿拉,走到阿布达里岗,遭到后金兵夹击,刘□ 战死于阵中,全军覆没。(东路总兵官刘□,明朝骁将,曾打过缅甸、倭寇,更率 兵援助朝鲜对抗日本入侵,大小数百战,威震海内)朝鲜兵大惊,不战而降。明 经略杨镐闻知叁路兵败,急令李如柏撤兵,狼狈逃回。这一次战役,双方作战五 日,后金大获全胜。萨尔浒之战的结果,辽东局势起了根本变化,从此明朝在军 事上失去主动进攻的力量,被迫处于防守地位,而后金则由防御转入进攻,萨尔 浒战后不久,后金又连下开原、铁岭,并灭掉叶赫,兵锋直指辽沈。这场大战是 清兴亡的关键,当时明朝国力强大,统计人口数量就有六千万,当时实行的是按 人口缴税政策,所以民间隐瞒了大量的人口,专家一般认为当时明朝人口大约在 一亿左右,还有学者认为人口在1.5亿左右。其时满清人口约为50、60万,士兵 为十万左右。无论怎样计算,明朝的人口远胜满清。明朝可算是有近乎无限的补 充能力,满清却是难以承受一败。就战前条件权衡,未必能证明满清一定能够胜 利。明军各路指挥官都还是有能力的。从后来的明清多次战争来看,明军问题主 要在于士兵的战斗力,野战能力极差,而且士气低落。明清的兵力差距很大,当 时明军士兵还没有畏惧“辫子军”的心理,取胜不是没有可能。而努尔哈赤能够以 集中兵力,利用时间差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分别与叁路明军交战。这种运动战中部 队的快速行动速度、持续作战的战斗力,以及统帅高超的指挥能力,的确令人咂 舌。明朝后期赖以克敌制胜的锐利火炮在这场战斗中派上用场。火炮固然威力大, 攻击力强。但是致命缺点的是移动力差,如果一味依靠火炮,在野战中反而会拖 累部队。这场明清第一次大战,暴露了明军一些问题。随着以后的战略的发展, 明军这些问题越来越体现在战略决策上,从而导致明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因为 战争的原因,造成巨大的军事开支使得明朝不断加重赋税,激化了国内的矛盾,导致明朝遭遇内忧外患的袭击,两面作战。不过当时谁也不会料到满清将会取代 明朝入主中原。满清无论从哪方面说,根本没有灭亡明朝的实力,(事实上明朝 也不是满清灭亡的),在军事实力上满清也缺乏统一中原的兵力。努尔哈赤之后 的皇太极,一代雄主,以战略眼光认识到自身实力的先天不足,没奢望满清能战 胜明朝,只是努力想让明朝承认满清在山海关以北的统治地位,所以战略上一直 很谨慎。满清根本不可能灭亡明朝。明朝招致灭亡,完全是自身的原因。满清取 代明朝,是在明朝自身、李自成以及满清的合力下造成的。2.明朝皇帝战略 努尔哈赤以13幅甲胄起家,到统一北方,野心勃勃。满清努尔哈赤有军事 天赋,皇太极有政治天赋,多尔衮兼而有之。他们积极进取,都在小心翼翼地强 大自己的实力,以前所未有的器量拉拢明朝的人才,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 标。相反明朝的皇帝,行径却是匪夷所思,以常人不可想象的作为逐步毁灭自己 的王朝。首先得从神宗说起。神宗年号万历。坐了四十八年的皇位。当时明朝经 过张居正的治理,发展相当的不错,国家富强。可是要破坏一个国家,对皇帝来 说易如反掌。神宗的所作所为简直不可理喻,可是明朝就是出了这么个皇帝,而 且以后的几个皇帝都分别在自己的领域毫不逊色神宗。

    神宗懒。万历四十二年,首辅叶向高奏称:六部尚书中,现在只剩下一部 有尚书了,全国的巡抚、巡按御史、各府州县的知事已缺了一半以上。万历四十 叁年十一月,御史翟凤羽中的奏章中说:皇上不见廷臣,已有二十五年了。神宗 能够懒到这种地步,完全不理国是。大臣们的直言犯忌、乃至所有大臣都在骂皇 帝了,也置之不理,以神宗的懒惰而言,很有可能是懒得连罚人也不想罚了。难 以想象天下会有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皇帝。但事实上这样的皇帝竟然存在。对神 宗而言自然谈不上什么战略了,想来再有本事的人在神宗面前也只能放弃努力。

    神宗的贪也是一绝。

    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为什么还要囤积财产呢?皇帝拿这些钱能有什么用 处呢,他要什么就有什么,钱能做什么用呢。可是神宗这个皇帝偏偏爱财如命, 不过在明朝皇帝中倒也不是绝无仅有的。神宗在贪这一点上一点都不懒,比今天 的贪官污吏的热衷丝毫不逊色。在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之时,全年岁入是四百万 两左右,皇宫的费用每年有定额一百二十万两,已几占岁入的叁分之一。可是张 居正死后,单在万历二十七年的五天之内,就搜括了矿税商税二百万两。神宗其 他什么奏章都不理会,但只要是和矿税有关的,呈报上来,就立刻批准。神宗重 用太监,让太监作为皇帝代表到处搜刮,所收上来的钱全部放进自己的私人仓库, 称为“内库”。可以想象,这些有极大权力的太监出去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混乱。太监本来就是心理不正常的,现在以皇帝的名义做事,有着不受限制的权力,正 是宛如出笼的猛虎。他们在将税上缴给皇帝的同时,也要给自己积累财富,这些 钱对明朝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这样一个在位四十八年的皇帝和他的政策。

    就是明朝溃烂的开始。

    正在神宗懒与政事、大肆搜刮的时候,满清开始崛起,并且发兵攻明,攻 占辽东重镇抚顺。明兵大败,总兵官张承荫战死,万余兵将全军覆没,举朝震骇。

    这时明朝发动了一次反攻,进行了前面介绍的萨尔浒会战。萨尔浒会战大败,杨 镐全军覆没,朝廷派熊廷弼去守辽东。熊廷弼刚出山海关,铁岭都已经失陷。经 过几十年神宗的“勤于国事”,其时军队纪律荡然,士无斗志;
    骑兵故意将马匹弄 死,以免出战。听到敌军来攻,满营兵卒竟然全部逃跑。面对这样的局面,皇帝 还是拖欠军饷。

    边界上的警报不断传来,群臣请求皇帝临朝,会商战守方略。皇帝总是派 太监出来传谕:“皇上有病。”无论如何也不肯召开国防会议。神宗的战略,我是 迷惑不解的。

    神宗死后,儿子光宗只做了一个月皇帝,误服药物而死。光宗的儿子朱由 校接位,称熹宗,年号天启。熹宗最大的特长就是做木匠活,并且真是一手好手 艺。到了醉心于木匠活的地步。如果他是个木匠,倒也还称职,可是他偏偏是皇 帝。熹宗又是另外一个匪夷所思的皇帝。他对明朝最大的“贡献”就是重用了魏忠 贤来治理国家。魏忠贤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监。想必任何一个王朝有了魏 忠贤,就只能有亡国的下场。于是魏忠贤撤掉颇有军事才能的熊廷弼,重用一大 批八股文专家为统帅,导致了每每全军覆没,已经意料之中了。明朝的这几个皇 帝根本不在乎江山,一心一意的做自己的事情,倒也还逍遥快活。与满清的努尔 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相比,明朝的皇帝完全没有战略可言。很奇怪明朝居然还 能生存这么久,这样一个腐烂的王朝,真不如早点结束好啦。身为皇帝这样的不 负责任、愚昧、愚蠢。究竟是谁的过错呢?明朝后期的太监掌权危害,其患并不 在太监,而在君王的放纵太监。就战略来看,仅以双方统治者比较,明朝不亡, 已经是没有天理了。

    3.明朝的军事实力 以下是明代正规军的装备介绍。

    每一营(5000人)其用霹雳炮3600杆,合用药9000斤,重八钱铅子90万个;
    步枪、大连珠炮200杆,合用药675斤;
    盏口将军160位(盏口将军是明代对野战重型炮 的称呼),另外有1000人为骑兵。可见明朝军事实力很强,有重炮,有很多使用 火药的攻击武器。可以看到,明军装备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比起很长一段时 间只有弓箭刀枪的清军,差距极大。人数方面,明朝军队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是数 一数二的。朱元璋刚建国的时候,全国军队达180万人,后来永乐到正统时期甚 至超过200万,正统以后保持在120万的水平。而满清入关前最多也就十万八旗子 弟。

    明朝在装备和军力有巨大的优势,为什么会作战失败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军事制度,明朝制度是“将不专兵,兵不私将”。明朝的兵和将不是在一起, 而是分开独立的,需要打战的时候才集结一起。这样能够防止大将拥兵自重造反, 但是作战起来,则是效率低下,管理混乱和训练不足。兵源问题。明军部队主要 的来源是“垛集军”。“垛集军”就是把大批人民划为军籍,世代相传。明朝皇帝一 般把自己的对头变成垛集军的来源。军户的生活相当悲惨。强制的军事屯田,世 代不得脱籍,军饷微薄,战时做炮灰,平时做苦力,逃亡则采取连坐,强制亲戚 家人代替。这样的兵源先天缺乏强大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而且这种“为战而战” 的“职业”士兵很容易军心涣散,厌战心理很强。在明朝后期,采用了募兵制的征 集部队方式。一般结果是民众将军饷一抢而空,然后四处逃命。养兵问题。明朝 实行军事屯田制度,的确是自力更生,不花国家的钱。但是在战争时期是行不通 的,如果皇帝以可以屯田为借口克扣军饷,很容易导致兵变,军人生活已经困苦 不堪,还要克扣正常开销,只会使得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并且毫无斗志。

    战争时期军饷是极其严重的问题。神宗天性贪财,熹宗宠用的魏忠贤贪财,那些 权位极高的太监也贪财,要发达的人只能以钱来谋升官,升官后自然要千百倍的 剥削回来。军队的管理这也是这样,军官大肆贪污,虚报兵数。于是军费开销越 来越大,户部这儿越来越没钱,只有加重老百姓的赋税。就这样矛盾越来越激烈, 军事问题却没有解决。政治上的战略直接影响着战争的战略。

    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并没有必胜袁绍的把握。军力相差太多,自己粮 草不够,袁绍也不是昏庸之极的人,手下有大批谋士和猛将。曹操要战,是不得 已。如果战前有求和的机会,曹操是不会放过的,积蓄自己的实力,削弱敌人的 实力,从而达到不战而胜,或者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才是真正的战略。可是 战与不战,本是曹操能够控制和选择的,其实曹操退无可退,退兵则必败。既然 大环境不是曹操可以决定的,那曹操抱怨也无济于事,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袁 绍的劣势,把握最佳的时机出击,如此而已。结果虽然曹操的胜利,但并不是战 前可以肯定的。即使有取胜的机会,也仍是需要双方统帅对队战机的利用、转换、把握能力。曹操还是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战后烧掉了自己军中与袁绍联系 将领的名单,固然是收买人心的手法,但也是证明曹操清楚地看到那时的形势。

    同样,袁崇焕无力改变当是明朝政治的腐败,而且抗清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的。

    但是袁崇焕不可能什么也不做,他还是有可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训练士兵, 将满清控制在北方,甚至如果皇帝信任,假以时日,消灭满清也不无可能。看皇 帝的战略,需要看到政治的高度,需要看的是吏治、政策、管理、用人。就一个 将帅而言,要看的就是他在自己能力和权力范围内的作为。尤其是在极端不利的 情况下的作为。很像下象棋,你比对手少了一匹马,埋怨和不冷静不会对你后面 的棋有任何帮助,只有确认这个情况,下出着这种劣势情况最好的对着,利用对 手的弱点和软手,争取胜利或者求和。才是正确的战略。所谓战略,就是判断决 策的过程,虽然能够对结果有直接和较大的影响,但最终结果并不是单方面战略 能够决定的。凭借结果来对一个人定性是不可取的。袁崇焕初到辽东的时候,局 面很艰巨。明朝军事上已经是几番惨败,颇有军事才能的熊廷弼也被无端逮捕, 士气低落。背后是昏愦胡涂的皇帝、屈杀忠良的权奸、嫉功妒能的言官;
    手下是 一批饥饿羸弱的兵卒和马匹,将官不全,兵器残缺,领不到粮,领不到饷。当时 明军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山海关。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防守京师的第一 大要塞,然而它没有外围阵地。清兵若是来攻,立刻就冲到关门之前。袁崇焕提 出了将防线向北移的战略,不久他到达了宁远,宁远在山海关外二百余里。袁崇 焕到后,当即筑城,次年完工,城高墙厚,成为关外的重镇。这座城墙把满清重 兵挡在山海关外达二十一年之久。袁崇焕指挥明军打赢了两次宁远大捷,都是血 战险胜。但是这两次的胜利都是属于防守性质的,什么时候开战、什么时候撤走, 都取决于满清,清兵有了这样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掌握战机,不利的时候就 撤退,所以并没有给清兵造成实力上的致命一击,而且明军野战能力极弱,防守 已经是十分勉强,更不用说追击。这两次大捷,其实都是清兵的战略撤退,而不 是溃败。其间袁崇焕上了一道奏章,提出守辽的基本战略。其中主张:一、用辽 人守辽土;
    二、屯田,以辽土养军队;
    叁、以守为主,等待机会再出击。他提出 了战术的基本原则:“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而且袁崇焕还提 出和皇太极议和。(这时努尔哈赤已死,满清由皇太极掌权)当时议和是对双方面 有利的事情。满清方面,努尔哈赤新死,满洲内部人心动荡。皇太极的权位还不 巩固。在经济上,因为与明朝开战,人参、貂皮等特产失去了市场。满洲当时是 奴隶制,掳掠汉人农耕,生产力低。但军队大加扩充,这时已达十五万人,军需 补给发生很大问题,偏偏又遇上严重的天灾,辽东发生饥荒。向关内侵略,又打 不破袁崇焕这一关。在这时候,皇太极定下了正确的战略:侵略朝鲜。朝鲜物产 丰富而兵力薄弱,明清交战时,朝鲜出兵助明,又供给明军粮食,成为满清后方的一个牵制。皇太极进攻朝鲜,可以解决经济上、战略上的双重困难,同时凭借 军事胜利树立威望,巩固权位。(不久满清进攻朝鲜胜利,朝鲜投降,订立了对 满清十分有利的和约)明朝方面,明方需要的是练兵、筑城、屯田。明朝需要精 锐的野战军,需要建设防御极强的城,更主要的是,朝廷向来拖欠军饷,不得已 还要屯田来保障补给的供应。明方的议和是攻势的,最后目标是消灭满清,收复 全部辽东失地。清方的议和主要是守势,目的在巩固已得的土地,要明方承认双 方的现有疆界,双方和平共处,进行贸易。满清所提的要求是经济性的,皇太极 自知人口与兵力有限,经不起长期的消耗战,对于缔结和平具有极大诚意。可是 明朝朝廷瞧不起金国,于对方来信一概不答,只由地方官和对方通信,而且对于 议和一概不予理会。并且有大臣为此一再弹劾袁崇焕。谈和虽然没有成功,但是 袁崇焕还是利用了满清入侵朝鲜的时机大大巩固了宁远的防御。不久袁崇焕在魏 忠贤的压力下被迫辞职。直到崇祯杀死魏忠贤后,才重回宁远担当大任。袁崇焕 坚持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以守为主的战略。他第二次督师宁远, 主要战略就是解决两个问题。

    明朝重文清武,军队的统帅基本都是文人出身,比如袁崇焕,也是进士出 身。文人出真正的帅才很不容易,明朝的运气很好,明末抗清有叁个名将,功勋 卓着:熊廷弼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孙承宗是万历叁十二年的进士第二名(榜 眼)。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做八股文考中进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现了叁 个军事专家。可是明朝皇帝罢斥了其中一个,杀死了另外两个。其他的文人统帅 基本上就是全军覆没。明朝的战略基本上是防守型。所以袁崇焕能够以几千士兵 防守住满清十万大军,但在是野战的时候,明朝优势兵力却难以击败清兵。明朝 的长城是很有名的,长城就是典型的防守型战略思维产物。明朝后期根本缺乏积 极进取的皇帝,战略谈不上积极进取是很正常的,加上体制和实力的约束,后期 已经无法开展进攻战了。所谓明朝的超级装备,在某些条件下就变成了不利因素。

    火炮是从外国传来的,制造这些装备需要大笔的开销,为了避免损耗和外流,一 般这些装备都保存起来。可是到了战争的时候,士兵不会使用这些火炮,经常发 生击中自己人的事情,更可笑的事,府库管理由太监把持,要使用火炮抗敌,还 要向太监们行贿才行。于是军事技术上的进步完全被政治腐败抵消了。可见政治 上的腐败完全能够抵消军事实力、军事装备的优势。这个时候军事上的优势甚至 变成了危害自身的劣势。从战略上看,这些战争没打之前已经胜负已分。如果不 改变明朝腐败的制度,或者说不改变专制的制度,纵然是积累了战术层面上的胜 利,也只是苟延残喘而已。明朝的腐朽注定了他的没落。明朝的溃败不是靠某个 英雄能够挽救的。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英雄注定了悲剧的命运。4.袁崇焕战略 其一,军饷问题。

    当时为了军饷问题已经发生了多次军变。宁远这样的国防第一要地,欠饷 达四个月之久。袁崇焕杀了几个为首的军官,暂时平息了局势。可是军饷迟迟不 到,兵士又哗变。朝廷一次又一次的欠饷,袁崇焕提出了发“内帑”,“内帑”是皇 帝私家库房的钱。崇祯为此很不高兴,不愿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最后才很不得已 的拿出钱来。(看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府库清单所列,府库存银叁千七百万两, 金数千万两,而户部仅银四十万两、捐银二十万两。可见国库之虚,而皇帝的私 家库房还是很充足,崇祯很舍不得拿自己的钱出来)。

    其二,议和问题。

    袁崇焕罢官时候,皇太极开始自称皇帝。

    袁崇焕回任之后,与皇太极开始和谈,用以拖延时间。皇太极对和谈极有 兴趣,立即作出有利反应。袁崇焕提出先决条件,要皇太极先除去帝号,恢复称 “汗”。皇太极居然答允。但要求明朝皇帝赐一颗印给他,表示正式承认他“汗”的 地位。(皇太极一直千方百计的求和,不但自己写信给明朝边界官员,又托朝鲜 居间斡旋,要蒙古王公上书明朝劝告。每一个战役的目标,都是“以战求和”。他 清楚的认识到,满清决计不是明朝的敌手,明朝的政治只要稍上轨道,满清就非 亡国灭种不可。满族的经济力量很是薄弱,不会纺织,主要的收入是靠抢劫。) 再看一段史实记载。《天聪实录稿》六年六月,清太宗致崇祯皇帝信:“满洲国 汗谨奏大明国皇帝:小国起兵 5.凌迟 相对于那个悲剧的时代,凌迟只是盛筵上一个不起眼的水果拼盘而已。那 只是一个小小的结束,并不是这幕悲剧的高潮。那个悲剧时代太多太多不可思议 的事情,凌迟看起来也不算很不可理解。既然说袁崇焕在战略上根本没有过错, 为什么又会导致凌迟这个最终结果呢?难道是命运的不公平吗?命运甚至没有 给过袁崇焕机会,都是袁崇焕自己在争取。相比之下,命运给了吴叁桂机会,吴 叁桂也及时把握住了,命运也给了史可法机会,史可法却毫不犹豫的放弃了。袁 崇焕能够避开凌迟的命运吗? 袁崇焕绝非不知进退的人。在魏忠贤权倾天下的时候,袁崇焕一样在辽东给魏忠贤建生祠,魏忠贤派太监监兵,袁崇焕也应付得很好。袁崇焕在政治上属 于魏忠贤的敌对派系。他中进士的主考官、保荐他的御史等都是东林党的巨头。

    可是在袁崇焕的战略中,他首先必须要有督师这个官位,才能够开展自己的练兵、 守城战略计划,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当时,魏忠贤大肆消灭东林党人,对袁崇焕 还算客气,不能不说与袁崇焕的妥协战略有关。到了今天,有些人习惯性的指责 历史上说过违心话的人物,认为他们应该宁死不屈,直言不讳,其实是太过了。

    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令人敬佩,有人忍辱偷生,也是为了解决问题,付出的 代价、承受的压力更大。要袁崇焕像史可法一样战死,像东林党人一样骂魏忠贤 而死,很容易做到。袁崇焕并不畏死,可是这样的死除了给中国历史上增添一个 道德高标,给自己留下一个“有气节”的名声,还能够怎么样呢?能够解决当时一 丝一毫的问题吗?对国家有一点建设性的作用吗?当时明朝能够没有袁崇焕这 样的人才吗?然而,纵然是崇祯信任和重用袁崇焕,给予他完全的权利和军饷, 袁崇焕如愿以偿地在十年内彻底消灭满清,那又怎么样呢?他马上要面对的是李 自成的百万大顺军。他还能够成功吗? 袁崇焕就像是一个消防队员,他积极的扑火,可是外面、里面都起火了, 而且火势愈来愈大,最终他也会力不从心,他很有可能也能够平息李自成的大顺 军,但是明朝腐败的制度才是那个到处放火的,他能够平息以后显然越来越多的 “反贼”吗?他又能够忍心对没饭吃,不得不造反的农民下杀手吗?或者说,他能 够觉悟而反对明朝吗?袁崇焕的结果是那个年代注定的悲剧,凌迟只是悲剧结局 的一种而已。

    6.崇祯战略 明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朱由校病故,其弟信王朱由检继位,次年 改元,是为崇祯。弟代兄位,承接下的是一个烂摊子,朝廷内外都被阉宦魏忠贤 及其党羽所控制。崇祯不露声色,即位未久便粉碎了阉党,臣民赞颂不已,誉为 “神明自运,宗社再安”。既而又下诏,撤罢各镇内臣,以杜绝宦官乱政之门。在 位十七年,他一直勤政理事,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 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讲励精图治,崇祯是朱元璋以后明 代16位君主中最突出、最言行一致的一个。崇祯继位没多久,十七岁的时候,能 够以相当的老练和果断铲除魏忠贤及其党羽,十分的不容易,丝毫不比康熙铲除 鳌拜逊色。崇祯的勤勉是中国几千年皇帝史上罕见的。虽然皇帝不是只靠勤勉就 能当好的。他面对局势严重时,一而再、再而叁的向天下发“罪己诏”,反省错误 招纳贤才,哀叹“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自杀殉国是的遗书写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 无面目见祖宗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以一人。

    这样一个皇帝是怎样失败的呢?他对面临的问题开展怎样的战略呢? 其时崇祯面对叁大难题。

    6.1.一为内忧 李自成、张献忠屡败屡战,总是无法剿灭。而且贼是愈剿愈多。

    要剿贼就要用兵,要用兵就要用钱,钱从哪里来?皇帝的办法就是加税。

    其时赋税已经很重,加上连年的天灾人祸,老百姓负担很重,再加税就是逼老百 姓活不下去了。万历末年已加重了对民间的搜括,天启时再加,到崇祯手里更大 加而特加,到末年时加派辽饷九百万两,练饷七百叁十余万两,一年之中单是军 费就达到二千万两(万历初年全国岁出不过四百万两左右),国家财政和全国经济 在这压力下都已濒于崩溃。那个时候的税重到什么程度呢?据顾炎武在《天下郡 国利病书·福建叁》中记载:“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当时福建 的粮食亩产最多叁石(不到300公斤),正常年景不过卖一两银子。就算福建粮价 疯涨,叁石大米也不过卖六两银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私派比正赋多,暗的 比明的多。据钱泳《履园丛话》记载,崇祯末年,盗贼四起,年谷屡荒,人们都 以无田为幸运。明朝就出现了流民遍天下的现象。流民也要吃饭,也要活下来。

    而这个时候剿贼的官兵是怎么做的呢? 明朝的郧阳巡按高斗枢在《守郧纪略》中记载了明末的情景和官军的表现。

    他说,崇祯十四年(1**1年)六月,他奉命驻守郧阳。七月初,他从长沙动身,水 路到达荆州,路经襄阳,八月初六进入郧阳。一路数百里的农田里都长满了蓬蒿, 村落破败,没有人烟。惟有靠近城市的一些田地,还有城里人耕种糊口。他说, 在他抵达郧阳前的十几天,左良玉率领的官军路过此地,二叁万官兵一涌入城, 城中没有一家没有兵的。“淫污之状不可言”。住了几天大军开拔,又将城里所有 人家清洗一空,十多天后他到了,竟然找不到米和菜。士绅和百姓见到他,无不 痛哭流涕,不恨贼而恨兵。李清在《叁垣笔记·下·弘光》中说:左良玉的兵一半 要算群盗,甚是淫污狠毒。每入百姓家勒索,用木板将人夹住,小火烧之,胖人 有的能流一地油。他们抢掠来妇女,公然在大街上奸污。将她们拉到船上抢走时, 有人望着岸上的父亲或丈夫哭泣,立刻被这些兵砍下脑袋来。左良玉的部队在明 朝官军中并不是最坏的。他们烧杀抢掠,但是还能打仗,比那些见到百姓如狼似虎,见到清兵和土匪便逃跑的强多了。官军抢劫百姓,也是出于迫不得已。官府 的税费一征再征,仍然严重拖欠军饷。士兵们被迫卖命打仗,却又缺粮断饷,抢 劫起来自然理直气壮。明朝的官军数以百万计,便是横行天下的百万豺狼饿虎。

    与官军的表现相反,李自成的军纪越来越好。高斗枢在《守郧纪略》中说:
    早先,张献忠和李自成每攻陷一城,就要大肆抢掠一场。到壬午(1**2)夏秋,李 自成和罗汝才每得一城,则改为派“贼”防守,并且严禁抢掠,以笼络民心。到这 个时候,这个战自然是打不下去了。

    6.2.二是外患 满清日益强大起来。

    自萨尔浒之战到努尔哈赤死,明、满清间又发生过几次战役,满清先后攻 取沈阳、辽阳、广宁等重要据点,从辽河以东扩张到辽河以西地区,明军节节败 退。

    满清继续向明进攻,在皇太极时期,清军曾四次入关攻明。

    所谓入关攻明,是指清军不由山海关,而由间道越过长城,深入明之内地, 大肆抢掠骚扰,削弱和消耗明朝的实力。不久,清军又取得松山之战的胜利,击 溃明军十余万。

    明崇祯帝即位以后,起用名将袁崇焕。皇太极见辽西方面袁崇焕坚城难攻, 于是计划绕道进袭北京。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亲自率军出动,以蒙古军为 响导,从龙井关、大安口入塞,攻破遵化,包围北京。袁崇焕闻讯,急率锦州总 兵祖大寿等自山海关疾驰入援。不久,崇祯帝杀袁崇焕。这次皇太极统兵入塞, 先后攻克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于次年自率大牟退还沈阳,留阿敏等驻 守关内四城。不久,关内四城被明军收复,阿敏率残兵败将逃归。

    祟祯六、七年间(16331634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先后航海投降 为满清带来许多兵马和船只,并且带来西洋葡萄牙大炮。此炮是当时明朝最新式 武器,金军有了这种大炮以后,其攻坚和野战的能力大为提高了。崇祯九年(1636 年),皇太极又命阿济格等入长城,破昌平,焚天寿山德陵(明熹宗陵),然后绕过 北京,直插保定以南,凡克城十二座,俘获人口牲畜十八万。明朝督师张凤翼等 皆按兵不敢战,听任清兵从容退去。崇祯十一年(1638年),皇太极又命多尔衮、 岳□等越过长城,大举深入。明朝以卢象昇为督师,宦官高起潜为监军。负责督军迎敌。而高起潜与兵部尚书杨嗣昌皆不欲战,结果卢象昇孤军奋斗,在矩鹿贾 庄血战而死。这年冬,清兵大蹂畿辅,连下四十叁城。次年,清兵南下入山东, 攻破济南,俘明德王朱由枢。然后清兵由山东回师出塞,明军皆尾随不敢击,这 次出塞,清兵俘汉人四十六万余,获白金百余万,满载而归。几年后,明清之间 又发生规模巨大的松山之战。先是崇祯十四年(1**1年),皇太极发大兵围攻锦州, 势在必克。清兵逼城列营围困,明锦州守将祖大寿告急。明朝即遣蓟辽总督洪承 畴率吴叁桂等八总兵,领兵十叁万来援,集结宁远。洪承畴主张徐徐逼近锦州, 步步立营,且战且守。但是兵部尚书陈新甲一再促战,同时又有密敕刻期进兵。

    洪承畴迫不得已,即进师松山。皇太极闻知,亲率大军赴援,陈师于松山、杏山 之间,切断明军粮道。洪承畴抵松山后,因军中乏粮,诸将各怀去志,不待军令, 争相率军逃奔,返口宁远就食。清军趁势掩杀,前堵后追。明兵十数万土崩瓦解, 先后被斩杀者五万叁千多人,自相践踏死者及赴海死者无计其数。最后,总督洪 承畴等被围于松山,士卒不过万余,饷援皆绝。崇祯十五年(1**2年),松山城破, 洪承畴被俘解送沈阳,投降清朝。不久,锦州粮尽援绝,祖大寿也率众出降。塔 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松山失陷对明朝影响极大,从此明朝在关外已不 能再战,完全无力应付辽东局面。崇祯十五年十月,皇太极又命阿巴泰等作皇太 极生前最后一次入关攻明,兵分两路入长城,共会于蓟州,直抵山东兖州而还, 攻破叁府十八州六十七县,杀明宗室鲁王,俘获人民叁十六万余口、牲畜五十万 头。次年(1**3年)四月,阿巴泰等始率军经通州徐徐凯旋。清兵南北往返,明朝 诸军皆尾随其后,始终未敢一战。这年八月,皇太极死,庙号太宗,葬昭陵,其 子福临继位,由多尔衮辅政。这时关外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均为清朝所有, 唯宁远等四城未克。

    6.3.叁是用人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或副宰相), 十四个兵部尚书(那是指正式的兵部尚书,像袁崇焕这样加兵部尚书衔的不算)。

    他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除袁崇焕外还有十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 一人。他责备“臣皆亡国之臣”,难道真的是手下没有忠君爱国的人才吗? 事实上我们知道的明朝可用之才还是有很多的。军事才能极高的有袁崇焕、 孙承宗、洪承畴、乃至后期的吴叁桂,这些都是难得的将才,如果能够给他们必 要的信任和权力,足以抵挡住满清的进攻。政治上更不用说,大批的明朝降臣为 满清效力时,能够提出正确的国策。尤其是洪承畴,他的政治才能很高,满清的 进驻中原,稳定江山和他的战略有很大的关系。只不过是崇祯缺乏用人的才能而 已,这个倒不是崇祯的错。崇祯个性上的缺点,加上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这一堆烂摊子任谁也难以 处理。崇祯这个亡国之君有点儿冤。但是既然身为大明皇帝,必须要承担起自己 的责任。既然崇祯为自己的江山付出了自己的代价,也没必要苛求。我们要做的 就是吸取教训,至少能够做到用制度的完善来避免因为个性、劣根性犯下大错。

    7.皇太极战略 满清入关前,从用人就可以看出满清君王的器量和战略。

    祖大寿,在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 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 劳。辽东将士中,他是唯一亲见自己主帅在殿前被捕下狱,一怒之下领兵反叛, 毁山海关东走。可是袁崇焕在狱中的一纸书信又把他招了回来,他的母亲及孙承 宗劝他奋勇杀敌以赎出袁督师。在辽东将领中,他是营救袁崇焕最力一员,曾请 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袁督师性命。但袁崇焕最终还是被他奋勇保 卫的人千刀万剐了。之后祖大寿率领袁崇焕旧部,这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驻守 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 守大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

    祖大寿突围不得,援军又被击退,只能闭城坚守。皇太极不断地送信劝他投降, 他都不予理睬。坚守了叁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 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 了,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的互相残杀了。无论如何,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 有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于是祖大寿长叹一声:
    “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叁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 于是杀了誓死不从的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然后 他向皇太极献策,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皇太极满心欢喜。

    但祖大寿进锦州城后就抵抗清军。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 远,都无功而返。祖大寿又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 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 溃,洪承畴投降;
    祖大寿粮尽援绝,城中又开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这样的 情况下,皇太极仍没有杀他。只是没给他部队,没再重用他了。史书中记载他投 降以后的唯一事迹,是曾经写信劝他的外甥吴叁桂投降。吴叁桂当时还没有“冲 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劝降信自然毫无作用。祖大寿平平安安地活到了顺治十叁 年,老死。可以说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

    皇太极对祖大寿这种强敌,有杀害无数清兵、背信弃义的事实,还能够容忍下来,接纳下来,并且让他一直平平安安活到老。这样的器量,也难怪满清能 够使无数的人才死心塌地为之效忠。试问汉人皇帝之中,上千年来几个君王能有 这样的器量呢?这样的君王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善待人才,又怎能使人才不趋之 若鹜。明朝的皇帝实在是差得太远了。皇太极总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但是在他那 个形势下看来,几乎是完全没有指望的。明朝的实力,包括土地、生产力、人口、 人才、兵力、军事力量,是满清的百倍。《天聪实录稿》元年叁月初二日,“秀 才岳起鸾曰:我国宜与明朝讲和。若不讲和,则我国人民死散殆尽。”《明清史 料》甲编,天聪二年八月“事局未定”奏疏:“南朝虽师老财匮,然以天下之全力, 毕注于一隅之间,盖犹裕如也。”《太宗实录稿》:天聪七年十月,皇太极责骂 主张出兵南攻之人:“天予我有数之兵,若稍亏损,何以前图?”皇太极对明朝及 其客气,甚至给袁崇焕的信中称呼“汗致书袁老先生大人”。皇太极所求者,只是 明朝对满清在辽东地位的承认,和给予一定的钱粮。当然满清有乘机占明朝便宜 的心理,但是顾忌也很多,一个袁崇焕的几千兵力就可以几次击败满清,逼迫满 清绕道而走。满清就这样,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叁代人的小心经营下渐 渐壮大起来,把握住了明朝内溃的战机,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战略:统一中 国。8.明朝最后战略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改元,旋即渡河东征,一路势如破竹。

    这时,明朝的精兵良将已经丧失殆尽,吴叁桂手下的叁万关宁铁骑成了最后一张 王牌。正月十九日,崇祯帝在德政殿召集大臣,正式商讨调吴叁桂入关事宜。这 其实是饮鸠止渴的一步棋,吴叁桂入关,就意味着撤去了满洲人面前最后一道屏 障。面对这个难以决断的问题,大明朝的官僚系统最后一次典型地表现了它的低 效性。先是,满朝的文武大员面面相觑,怕承担责任,都不敢发言。内阁首辅、 大学士陈寅,首先打出“一寸山河一寸金”的旗号,坚决反对弃地,同时又认为调 兵势在必行。这位老丞相慷慨激昂了半天,却等于什么也没说,可是满朝文武却 大受启发,纷纷按这个调子发言,结果调兵之事一议再议,迁延了一月有余仍然 没个结果。李自成却不必等待廷议的结果。这一个月之中,他的大军已逼近畿辅。

    北京的陷落看来只是时间问题了,只有到这个时候,朝廷才下了最后决心。叁月 初,崇祯帝诏封吴叁桂为平西伯,命其入关勤王。可是吴叁桂还没来得及赶到, 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城。

    其实明朝本来有最后一次战略的机会。他可以选择与满清求和,来集中精 力对付李自成,甚至可以通过割地赔款等方式借清兵的力量来打击起义军。可是 明朝是一个什么局面呢?崇祯十五年,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洪承畴于所统大军全军覆没后投 降满清。松山、锦州失守。崇祯便想和满清议和,以便专心对付李自成、张献忠 军。兵部尚书陈新甲更明白无力两线作战,暗中与皇帝筹划对满清讲和。崇祯和 陈新甲不断商议,朝中其他大臣听到了风声,便纷纷上奏,反对和议。崇祯矢口 不认,说根本没有议和的事,你们反对甚么?崇祯每次亲笔写手诏给陈新甲,总 是郑重警诫:这是天大机密,千万不可泄漏而让群臣知道了。该年八月,崇祯派 亲信又送一道亲笔诏书去给陈新甲,催他尽快设法和满清议和。陈新甲出外办事 去了,不在家,那人便将皇帝的密诏留在他书房中的几上而去。陈新甲的家童误 以为是普通的《塘报》(各省派员在 9.吴叁桂的叁个选择 吴叁桂驻守山海关的时候,局面之艰难、承受的压力只有比袁崇焕更大。

    满清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已经没有后患和牵制,并且可以不经山海关进攻 北京城。洪承畴失败投降,松山、锦州的占领,满清战略位置极佳,实力也是空 前强大。并且自己也有了大炮等装备。宁远方面,袁崇焕被杀影响深远,明朝军 心早已涣散,军饷问题达到最严重的地步。而且自己一方的战略防守位置已经不 成形了,只是独立支撑。明朝局势已糜烂不可收拾,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城。

    这个时候崇祯要吴叁桂放弃山海关,全力救北京城。

    此时,大明朝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李自成的军队连战连捷,士气正旺。吴 叁桂的叁万关宁铁骑能挡得住李自成的百万大顺军吗?吴叁桂应该与大明朝共 存亡。并且就算是送死,也该兴冲冲地赶着去吗?吴叁桂很犹豫,但是圣旨不可 不停,于是他带兵慢慢的走向北京城。然而,李自成出乎意料地很快攻下了北京 城(多少也是吴叁桂期待的)。崇祯自杀,国都易主。这个时候,吴叁桂该向谁效 忠呢?吴叁桂的军力,不过数万而已。

    当时他可以有叁个选择。

    一、领兵杀回北京,争取夺回明朝皇帝后裔,然后以他的军事才能,保住 一方领土,然后手握重兵,权倾一时,达到个人政治的最高峰。可是首先的问题 是:他打得过李自成吗?军力相差太多了。而且,满清在关外虎视眈眈,他吴叁 桂腹背受敌,可能吗?要想活下来,则必须连大顺抗清,或连清抗大顺。否则必 死无疑。二、投降满清。马上开关,与满清合兵攻打李自成。吴叁桂为什么没有这 样做呢?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吴叁桂背不起汉奸之名,何况明朝溃烂,吴叁桂早 已知晓,李自成军纪严明,而且有招降之意。

    三、投降李自成。说实话,要作到这点很不容易。吴叁桂是大明提督,而 且大明刚刚被灭亡,不思报国犹自可,马上投奔“反贼”,只怕招致很多人非议。

    可是从战略眼光看,不可能选择腹背受敌的做法,也不可能面对国内这样大的变 化不做反应,既然排除了投降满清的选择,自然倒向李自成。毕竟大家都是汉人, 这样能保证国家不受到外敌的入侵,对自己和士兵的北京家属问题也是一个交待。

    吴叁桂是个一代名将,他看到这样的局势下,投诚李自成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吴 叁桂把山海关交给了大顺军,带领部队到北京来见李自成。然而李自成却令吴叁 桂失望了。

    在回京路上,吴叁桂听到了李自成手下冲进他的私宅、查封他的家产、抓 走他的家人、抢走他的爱妾陈园园的消息。吴叁桂勃然大怒。就这个消息看,吴 叁桂可以理解为李自成对吴叁桂的示好置若罔闻,这种不友好的态度令吴叁桂无 法信任李自成了。试想自己身为边防将士,在前方浴血奋战,后面的统治者却玩 花样,抢走财产、打击家人、甚至把老婆也夺去,简直是对吴叁桂及其辽东军队 的奇耻大辱,而且连吴叁桂都保不住自己的家人,那些边防士兵的家属想必更不 用说。一下子,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吴叁桂当即退回山海关,并且开始联络满清 多尔衮,意图借兵复国。不久,李自成大军进攻山海关,满清奇袭李自成,并且 击溃了李自成,清兵顺理成章的进驻北京,建立了大清王朝。借清兵打击李自成 这个战略在当时是认为正确的。政治上,南明朝廷为这个举动很是夸奖了吴叁桂, 并且认为满清是友军,希望能够联合清兵征讨李自成。在军事上,既然已经和李 自成撕破脸皮,当然要考虑下一步的李自成大军进攻山海关问题。山海关固然可 以防守清兵,但是这次李自成是从关内来的,对内的防御肯定不足。此之为不借 兵不行。至于引清兵入关,其实明朝崩溃,对清兵的防御早已实行同虚设,只有 山海关的吴叁桂有战斗力。满清数次进攻北京都是绕道过来,不存在需要吴叁桂 开关引清兵。此之为不开关清兵也能入关。崇祯也有过要吴叁桂放弃山海关破 “贼”的旨意。

    谓之吴叁桂“汉奸”“卖国”,实在太苛。其时,吴叁桂已经没有选择。何况 明朝亡于李自成,而非满清。中国又岂是吴叁桂一人可以卖得了的?也太抬高吴 叁桂了。

    10.李自成兵败在事实上,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军纪相当的严 明。大顺军在北京一共经历了四十二天。大顺政权当时占领的范围,包括了整个 西北、华北、山东、河南两省、湖北、江苏的部分地区。大顺政权的主要政策包 括:一、接管政权,稳定人心。二、向南方地区派兵占据要地、委派地方官稳定 地方。叁、调军南下,准备南征南明朝廷。四、准备即位有关事宜。五、清点府 库,没收皇宫、宗室、勋戚、太监的财产,打击官僚。就这些政策来看,李自成 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也不存在急剧腐化,政策并没有任何错误。经历山海关 兵败后才出现军纪问题,但总的来说,李自成的失败并不是因为腐化问题。那么 李自成失败在哪儿呢? 一、人才的录用。

    李自成文官除牛金星、顾君恩外,其他多是明朝降官。大顺政权后期缺少 的是了解情况、统筹全局、能够制定战略方针的人才。投降大顺政权的明朝官员 中,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其中有的后来被清廷选拔为六部首脑甚至大学士。可 是大顺政权规定的是文官受武将节制制度,要求的是起义将领居于支配地位,对 降官不能重用,这就是战略上的最大错误。李自成过于迷信军事上的胜利,在政 治上没有作为。这与他缺乏政治上的远见和不能够重视政治治理人才有关。他的 军饷主要来自追赃助饷,这样能够做到不扰民而补给充足,但是毕竟不是长远之 计,军队庞大需要大笔的开销,树敌多,没有开展农业生产,缺乏合适的政策在 占领地上实行,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看上去占领大片领土,其实并没有良好的 治理,而这些政治上的政策不是武将能够了解的。一旦兵败,马上就不可收拾, 号称百万大军的大顺军之所以到后期毫无抵抗力,一败涂地,也就是这个原因。

    满清在入关以前就网罗了范文程、洪承畴等人,在决定战略方针时能够征求他们 的意见;
    入关以后,对明、顺两个政权的官员一概收揽,还多次命令已经投降的 汉族官员推荐人才,动员他们写信招降。对曾经对仗的敌人也以前所未有的器量 容纳。可见人才只有在能够重用他们的君王手下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二、追赃助饷。

    大顺政权坚持“叁年免征”赋税政策,通过没收明内帑、宗室、勋戚、太监 的家产和对明朝官员实行追赃助饷的办法,来解决财政问题。攻克北京后,缴获 属于皇帝的私财(即内帑),可信的说法大概是白银叁千七百万两,黄金一百五十 万两,数量相当庞大。就战略而言,大顺军在进入北京以后,大规模地实行追赃 助饷是不合时宜的。当时仅没收的明廷内帑,就足够大顺政权两年以上的全部支出,不存在财政上的紧迫性。并且,李自成没有考虑到进入北京后客观形势的变 化,政策上没有作出相应调整。在大顺政权统治地区地区内普遍地推行追赃助饷, 使各地官绅人人自危,造成树敌过多的局面。当然,其间最大的失误就是造成了 吴叁桂的倒戈。

    之前李自成让吴叁桂之父安抚吴叁桂,并且顺利交接了山海关。但是在京 城里,没收吴叁桂的大笔财产、将吴叁桂的家人下狱、甚至刘宗敏抢走吴叁桂的 爱妾陈园园,使得本来对李自成不太信任的吴叁桂失去了对李自成的信心。直接 导致了吴叁桂的夺回山海关、交好满清,以国破家亡的哀兵抗击大顺军。李自成 进攻山海关失败,在于低估了吴叁桂的实力和当前的形势。吴叁桂的辽东兵力其 时只有叁万,却是整个明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与满清的搏斗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 经验,而且据关而守,有火炮相助,再加上满清上十万铁骑的出其不意。李自成 的大顺军实力也是相当的强,并且有兵力上数倍于敌人的优势,山海关险要,可 毕竟此时此刻不比吴叁桂有整个大明作为后援的抗击满清,说吴叁桂是负隅顽抗 也不为过。李自成首先将山海关团团围住,还意图劝降。这样延误了战机。攻击 山海关的时候,面对的是明军中的最强军力,抵抗之强是李自成没有料想到的。

    即使是这样,如果没有清兵出现,山海关还是可以攻下来的。

    可是多尔衮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战机。在吴叁桂兵力接近崩溃的时候杀了 出来。突然出现这个效果是吴叁桂和多尔衮刻意隐瞒造成。李自成在毫无心理准 备的情况下,看到突然出现的庞大数目辫子军,知道这一战必败无疑,所以选择 了主动离开战场,不久杀害吴叁桂的全家,放弃北京城。在军事指挥上,李自成 的能力极高,并不存在大的失误。是政治上的失误导致了李自成的失败。之后李 自成经不起屡战屡败的打击,又渐渐刚愎自用,重用牛金星,杀害大将李岩,自 溃长城。尽管手上有几十万的军力,但是在天才将领吴叁桂及其辽东精兵、多尔 衮的满清铁骑,还有南明的部队合力攻击下,迅速的兵败了。

    11.满清战略 满清进入北京后,多尔衮在范文程、洪承畴等的建议下,提出了“经纶方 始,治理需人。凡归顺官员,既经推用,不必苛求。此后官吏犯赃,审实立行处 斩,鞭责似觉过宽。自后问刑,准依明律”的用人政策。也就是说,以前的贪官 污吏行为一概不计较,只要有利于大清朝的就用,只要以后不再犯法就既往不咎。

    这样,满清征战方面有多尔衮及其八旗子弟兵,有吴叁桂的辽东精兵,战略方面 有范文程、洪承畴等运筹帷幄,政治制定合适的政策,大量启用明朝的降臣治理 国家,巩固占领的领土,为出击李自成和南明,(其实军事上满清仍然没有优势,只是李自成和南明本身存在重大问题,自我溃败而已。)以及未来的一统天下做 好了准备。同样是明朝这些降臣,在崇祯手下成了空谈、亡国之臣。在李自成手 上成了阿谀奉承之辈,成了李自成军饷的来源。而到了满清手下,却变成了中兴 之臣,真是令人惊异。在人治的制度下,人才的应用直接决定了政策的制定和实 施。所以尽管有满汉之分,尽管有“扬州十日”,尽管有读书人“怀念前明”,尽管 有以后吴叁桂的“大周天下”,尽管有台湾郑氏的“反清复明”,尽管有“文字狱”, 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仍是安安稳稳的过自己的日子,能够让人活下来就心满意足。

    清朝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基本上都是实行 的“轻赋税”政策,顺利地完成了大乱到大治的过程。什么民族矛盾,民族仇恨, 很快就被人淡忘了。治理天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用人治国的道理,都懂, 这些都是汉人总结出来的道理。明朝皇帝明白,李自成也明白;
    亡国的经验教训 大家都听说过,明朝皇帝听说过,李自成也听说过。可是那个时候真正做到的确 是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不能不让人反省,中国的 制度和道德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更不要说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提及过的民主和科学 了。我们的目光又局限在中国大陆这一片土地上,那个时候,没有人能够有远见 的看到世界战略的形成,或者说,那时的中国没有培养有世界战略远见人才的土 壤吧。

    12.南明小朝廷战略 南明小朝廷更是将明朝的弱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甲申年(1**4)四月,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崇祯吊死煤山,南京明朝大臣 们面临解决王朝继统问题,崇祯的叁个儿子都没有逃出北京,只有从藩王中挑选, 而当时藩王中尚存的神宗直系子孙,有福王、惠王、瑞王、桂王四人,后面叁者 分别在广西、四川,地处僻远,离南京近的只有从河南逃来的福王朱由崧和旁系 的侄儿路王朱常芳。(在鹿鼎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为自己拥护的皇位继承正统, 这些爱国志士内斗不断)阉党阮大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密谋此事,阮大铖建议立 福王朱由崧。其时福王有昏庸之名,但是阮大铖、马士英认为这样的皇帝容易控 制,于是就联络总兵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实力派,宣布拥立福王。

    兵部尚书史可法认为立福王有“七不可”,即贪、淫、酗酒、不孝、虞下、不读书、 干预有司,这种五毒俱全的人作了皇帝定会误国误民。然而,福王朱由崧被马士 英等人早早迎入南京,史可法与高弘图无奈,也只得加入了奉迎的行列。南明控 制的区域,东自黄河下游以南,西迄武昌长江以南,其物力、财赋、人力也比清 廷所控制地区雄厚。当时南明设江北四镇,共拥兵叁十万。武昌的宁甫侯左良玉,拥兵二十万。

    福王继位后,组成了东林党和阉党混合的内阁,阉党因为拥戴有功,掌握 朝廷权力,竭力排挤,打击东林党人,史可法受排挤,离开南京,督师扬州,高 弘图被迫辞职。阮大铖入朝后,任兵部尚书,借作“顺案”之名,恢复了特务机构 东厂,处死了东林党和复社人士。史可法曾上书要求给士兵加饷,然而马士英却 将奏折扣下,将史可法的士兵的薪水全扣了下来。当时众将怂恿史可法反南京, 以“清君侧”为名,将马士英杀掉,但史可法以大局着想,没有同意。朱由崧在政 治上毫无作为,生活上荒淫透顶,政事全委托给马士英处理。

    皇帝如此,大臣们也不逊色。将领们一样只知道吃喝玩乐,对目前的现状 毫无了解。江北四镇中,二刘之兵皆“虚夸不中用”,惟高杰兵战斗力强。高杰凶 悍桀骜,却毅然拒绝清肃王“大者王,小者侯,世世茅土”的诱降,疏请以己重兵 驻归德,冒大雪,沿黄河筑墙,专力防御清兵,并联络河南睢州总兵许定国“以 奠中原”。不料许定国暗通清兵,设计于酒后谋害了高杰,渡河降清,并引清兵 至仪封。就在清兵迅速南下,形势危急之际,拥有数十万重兵、镇守武昌的左良 玉,发兵南下,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却公然提出:“宁可君臣皆死于 大清,不可死于左良玉之手”。当时有人抗言:“淮扬最急,应亟防御。”马士英 命令“有议守淮者斩”,朝议之后,竟诏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史可法扼守 扬州,以身殉国。他的顽强抵抗招致满清的“扬州十日”大屠杀。

    孙可望后期的飞扬跋扈,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卖身投靠。

    郑成功有大志、有军事才能,却私心自用,断送华南抗清大业。之后退守 台湾,一心守护自己郑家的地盘。明清之际优秀军事家李定国也是悲剧,出滇抗 清前期遭孙可望妒恨,无法在两湖、江西战场上施展雄才大略;
    中期寄厚望于郑 成功连兵粤、闽,会师北上,得到的却是郑的虚应,结果导致丧师失地,南明中 兴从此无望,最后只好死而后已。整个南明前期是建立在错误估计形势上的,朝 廷加上继承了昏庸腐朽的传统,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后期南明团结了几十万大顺 军、张献忠的战败部队,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共同对付清兵。但是大势已去, 各个将领各自为政,没有任何政改吏治,既不得民心,又没有军心,被吴叁桂各 个击破。南明前期的战略很重要,当时满清刚进入北京,政权不稳,而且准备也 不足,南明有足够的实力收复北京。但是南明面临满清这样的强敌无动于衷,认 知上出现方向性错误。一直以李自成为敌人,认为吴叁桂携清兵入关是救了明朝 的江山,以满清为友,打如意算盘,想和满清共同讨贼,图谋划江而治的天真战 略。后来清兵兵临城下,满清早已稳定北方,只要不出现战略的重大错误,南明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明朝灭亡的真相] 红楼梦明朝灭亡的真相》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