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发展战略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行业经济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曾国藩 正文 2019-09-23 09:10:52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曾国藩

    相关热词搜索: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篇一 《论曾国藩的治学品格》 [摘要]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 称赞。他坚信“学以立志”,强调学为立身行事之本;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 中豪杰。曾国藩“博”、“专”结合,强调贵在坚持,学以致用,其严谨的治学理念 和优秀的治学品格值得后人学习。

    [关键词]治学品格 学以立志 学以致用 曾国藩为官、治军,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曾间断。他一生孜孜治 学,经史子集,无不深谙博览;义理训诂,兼采并蓄;吟诗作联,游心词章。他归 依儒学,深究宋明理学,是新文化运动出现前的旧文化的一个突出代表。曾国藩 良好的治学品格,甚为后人称赞,彰显着时代价值。曾国藩“学以立志”的治学理 念 立志、定心:志存高远,学为立身行事之本。曾国藩的成就,可以从 “学”字上找答案。他认为,学习读书,首先要立志、定心。不立志,无追求,必 浑浑噩噩,芸芸庸庸,白掷光阴。“譬诸草木,志之不立,本则拔矣。是知千言 万语,莫先于立志也。”他在日记中写道:“君子庄敬日强。我日日安肆,日日衰 尔,欲其强,得乎……自去年(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后,心常中忡不自持, 若有所失亡者,至今如故。盖不能立时易放倒,故心无定向。无定向则不能静, 不静则不能安,其根在志之不立耳。” 立一志,心有定向,目标终一,践履笃行。曾国藩立志之大,立志之 坚,其时无人于比。他在诗文、家书中多次写道,立志可以成就自我,成就大事。

    人如果能立志,圣贤豪杰所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如果人不能立志,即使 整日与尧舜禹汤在一起,也受不了感染,学不了圣人,成就不了大事。曾国藩认 为,读书人就要“立大人之学”,就要立志为圣人、贤人。曾国藩不仅自己读书立 志,而且不断劝弟弟及晚辈读书立志。在家书中他这样写道:“君子之立志也, 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恭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玩民 梗化则忧之,蛮夷错下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闲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上述这段家书,虽是劝弟读 书立志,实是本人决心立志的反映。

    学圣人、做豪杰:曾国藩坚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努力向圣人学 习,力求做人中豪杰。咸丰九年,他提出了三十二圣目,作为学习效仿的榜样。

    三十二圣目是:周公、孔子、孟子、左丘明、庄周、司马迁、班固、诸葛亮、陆 贽、范仲淹、司马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载、韩愈、柳宗元、欧阳 修、曾巩、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许慎、郑玄、杜佑、马瑞临、顾炎武、 秦蕙田、姚鼐、王念孙。为了有效读书,曾国藩刻苦努力,奋发图强,定《五箴》 来勉励自己。

    他在“立志箴”中写道:古哲先贤,他们都是人;卑鄙渺小的小人,他 们都是父母所生。聪明福禄,我得已很丰厚。不顾一切地贪图安逸,这是招致凶 灾的作法。到那时无论多么后悔,也晚了。过去的已经没有办法挽回了,一切都 必须从现在开始。所立誓言,一息尚存,永记不忘……在“居敬箴”日:天地定位, 阴阳五行孕育生命,国家礼乐制度作配,这实际上就是天、地、人三才。严格静 洁身心,是真正珍惜生命。不庄重严肃,就会损害自己的性情……做事松松垮垮、 漫不经心的人必定一事无成,对别人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的人必定要自作自受。

    即使别人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必然会助长自己的骄气。“主静箴”日:
    静卧在书房观看朝阳,天将黎明时听得雄鸡一声高唱。万物都寂静无声,只能听 见清脆的钟声。即使前有猛虎,后有毒蛇,只要我自己心安神定,无所畏惧,谁 又能奈何我呢……“谨言箴”曰:花言巧语取悦人,只能扰乱自己身心。闲言碎语 度日,定会搅乱精神。明白事理的人从不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必定是不明白事 理的人。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只能使愚蠢的人惊骇而聪明的人嗤之以鼻……“有 恒箴”日:自从读书识字以来,经过各种各样的世事纷纭,至今已经有28年,却 一无所知。昔日所沾沾自喜的,一个时期之后就感到十分鄙陋浅薄。旧日所学既 已抛弃,新近所事又很快见异思迁。德行学业不能持之以恒,是由于为俗务所牵 累…… 曾国藩“治学品格”的价值体现 “博”、“专”结合。曾国藩深知“空言无益”,他勤学深思,躬行践履, 以“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自警。主张:“虽偏长薄善,苟其有裨益于吾,未 尝不薄取焉以自资益。”,秉着广收博取的治学态度,每天发奋用功,为后来成 为中兴桐城派古文的坛主,打下了坚实基础。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他给 诸弟写信,谈到自己每天必做的三件事:一是用楷书写日记一篇;二是读史书十页;三是记茶余饭后感想一则。此三件事,没有一天间断过,并立志终身不间断。

    他要求诸弟,定立每日学习课程,即使行船走路,也要带在身边。一个人如果天 天坚持读书学习,就能广闻博学,事业有成。

    曾国藩认为,要做到博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识别能力,第三 要持之以恒。他在强调博学的同时,强调“专”和“精”。博与专相辅相成,学问如 金字塔,基础愈广博,愈可以高精;而学问高精,又常易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增加广博度。曾国藩说:“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 博爱也不亲。心有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他从专注的观 点生发出去,主张读书须单科独进,守约以通博。读书不二,专学一古人,治学 之道,做人之道。在专学一古人思想的指导下,曾国藩对程朱理学有深入的研究。

    研究成果有四:其一,继承并发展了“理一元论”,“理一分殊”的学说;其二,强调 “理则礼也”,阐发了儒家礼学之新意;其三,以“体”、“用”论义理与经济,将“经 世之学”纳入理学范畴;其四,强调“力行”,主张通过躬行实践来强化封建道德的 修养。其理学研究成果彰显了他求“专”的治学精神。

    “情趣有恒”。曾国藩把读书单科独进、专注于一,叫“主一”。实现“主 一”的根本方法曰“有恒”。有恒,与广博、专注一样,都是古训,曾国藩加以全 面继承。他指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曾国藩“五箴”中的“有恒 箴”述说了贵恒的重要性。他强调日积月累之功,不提聪明的“顿悟”之说。强调 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首尾不懈。“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0曾国 藩内省自己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矣,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 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每做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 不能临摩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三耻也。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此 三耻。……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曾国藩认为“恒常”是人生第一美德,读书 恒常,必须要做到“耐”字。他指导诸弟说:“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 下旬;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字也。” 学以致用。曾国藩一生好学,总结了许多有价值的学习方法,对后人 启发很大。其中,消化知识、融会知识的方法,叫“虚心涵泳”。曾国藩对“虚心 涵泳”做了全面解释:涵,如同春雨润花,如同渠水灌溉秧苗。雨润花,小则难 透,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渠水灌溉秧苗,过小,水量不足,易干枯, 过多易成涝,适中则涵养而勃兴。泳,如同鱼游水,如同人翟足。善于读书的人, 书如雨露甘甜,每每读书,甘露流进心田,滋润着人,让人汲取营养。其中惬意, 难以言表。在“虚心涵泳”的基础上,曾国藩进一步提出了“切己体察”。“切己体 察”,就是读书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去领会。只有“切己体察”才能深入地读懂 书籍,才能举一隅而三隅反,悟出新的境界来,逐渐进入创作的天地,获得独见 的权舆。他说:“习其器矣,进而索其神,通其微,合其莫。”读书能进到“索神、 通微、合莫”的境界,是“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结果。曾国藩谈读书,提倡“看、 读、写、作”并举。他说的“读”,指对某些书“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在家书中,把“看”和“读”作了生动的 区分,他这样写道:“譬之求富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 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之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 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 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曾国藩认为,求学的人,看、读、写、作四个环节缺一不可。看,要 博览群书,涉猎宜广,速度要快,有些时候要走马观花;读,要深入细致,消化 理解,全神贯注。看、读是两码事,两者截然不同,对于读书人来讲,看、读缺 一不可,但不能混淆。曾国藩认为,古人只看不读的,几乎没有。曾国藩继承了 传统的学习方法,认为“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是君子三乐之一。对于书本知 识和自身经验,曾国藩则更注重后者。其读书不呆板、用书不教条、知识巧运用 的品质,值得后人好好学习。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篇二 《曾国藩理学思想探析》 摘要:曾国藩在理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突破传统理学的 束缚,体现出了新的特点。一、提倡汉宋交融,调和二者矛盾;二、“义理经世之 学”;三、阐发礼学与理学的关系。曾国藩的努力为理学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曾国藩 理学 汉学 经世 礼学 湖南湘乡曾国藩(1811~1872年),字涤生。他生活在中国清朝的中后 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4个朝代。当时正处于清朝从强盛逐渐衰落的 拐角点,这个昔日不可一世的帝国正面临着轰然倒塌的危险。在这种艰难的岁月 中,也不乏曾国藩这样的仁人志士。“时势造英雄”,苦难中曾国藩不忘修身养性、 以求上进。他27岁中进士,之后,就如芝麻开花一样连连晋级,历任翰林院检讨、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又通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两江总督 等职。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清皇帝给他的谥号为“曾文正 公”。

    曾国藩曾经被人推许为继孔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在儒 学诸多方面的学术趋向,他毕生研究和服膺的是理学,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曾 国藩是晚清时期的理学名儒,有“一代儒宗”的美名。曾国藩的理学突破了传统理 学狭窄范围,开创了理学新篇章。以下是关于曾国藩理学的特点的浅析。

    一、提倡汉宋交融,调和二者矛盾 汉学又称为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的学问,是与宋学相对的儒学流派。

    汉学以儒家经典作为说经者的对象,为经书中的名物、制度作注释,它与以星、 理解经的宋学迥然不同。清代中叶之后,汉学和宋学各铸壁垒,长期对峙并相互 攻讦,“党同妒真,判若水火”。

    曾国藩以理学为自己言行的依归和标准,但是却“不废汉学”,对于汉 宋之争采取超然态度。他反复指出:宋学在孔门为德行之科,汉学在孔门为文学之 科。“言道则宋师为大”“言艺则汉师为勤”,各有短长[1](P250)在平息汉学与宋学 争论的基础上,曾国藩力图求得二者的融会贯通。比如他对“实事求是”的阐释:
    关于“实事求是”,较早见于《汉书景十三王传》,说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 实事求是”。清代初叶,顾炎武把实事求是作为一种学风大加倡导,强调从客观事 实中探究出隐含的真理规律,而不能空口无凭、信口开河。“即物穷理”是程朱理 学的命题,这种“即物”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诉求,即认识客观实物应该服务 于既定的道德伦理。不过,这种客观和主观间的区别在清中叶以后发生了变化。

    汉学家从顾炎武“经学即理学”、黄宗羲“学者必先穷经”等命题中,剥离出“惟经”、 “惟古”的内容,从而使得对于古经书的考据代替了对“实事”的探索,所求之“是”, 或者变成了琐碎的“是”与“非”,或者变成了圣经中所蕴含的“大义”,就后者而言, 经学“大义”与理学的“义理”并无本质性区别。曾国藩把朱熹的“即物穷理”说与顾 炎武的“实事求是”说附会联系在一起,旨在说明二者不过是殊途同归。

    曾国藩认为“汉儒之训诂,宋儒之义理,相须而行,阙一不可。”持有 这种相对的态度,使他不拘于派别,所以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评价汉学 家的优缺点,同时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除糟粕,使理学向更广的学术范围发展。

    二、走“义理经世之学”的道路道光朝之后,由于唐鉴、倭仁、吴廷栋、曾国藩、何桂珍等理学家的 努力,为原被人讥为空疏无用的理学灌注了新的力量。他们都注意到理学和经世 致用的联系,走出了一条“理学经世”的康庄大道。

    曾国藩毅然以“行仁义于天下”为己任[2](P22)。曾国藩指出“经世要务, 不可不尽心讲求。”即用经世之学,济理学之穷。他在强调“义理”的同时,又适 宜地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曾国藩把经济分为十四方面:即官制、财用、盐政、 漕务、钱法、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兵制、兵法、刑律、地舆、河渠。这些 在曾国藩看来不仅是国家治理的要务,同时也是治学的内容。但是,也应该注意 到,毕竟曾国藩是以理学为宗的,所以“义理”和“经济”二者地位不是平等的。在 他心目中,“经济”应是服从“义理”的,即达到一种理学为体,经世之学为用的效 果。

    在这方面,曾国藩是身体力行,躬行实践的。一方面,他向皇帝上疏, 指出清朝廷在吏治、经济以及军事等方面存在的弊病,并且献计以图改变现状。

    另一方面,他倡办洋务。曾国藩曾说过:“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 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早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顺 则报德有其具,逆则抱怨亦有其具。若在我者,抉持无具,则曲固罪也,直亦罪 也;怨之亦罪也,德之亦罪也。内地之民,人人媚夷,吾固无能制之;人人仇夷, 吾亦不能用之也”。[3]曾国藩在日记中的独白,既概括了洋务运动的总目标,又 从侧面反映了他突破讲求封建伦理的理学范围,达到了经世之学和理学的和谐统 一。

    三、强调“礼”的地位 理学中“理”被认为至高无上、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曾国藩在承认 这一点的基础上,又指出“先王之道,所谓修己治人,经纬万汇者何归乎亦曰礼 而矣。”[1](P250)他把修己治人的先王之道归结为“礼”,强化了“礼”和“理”的关系, 意味着二者相通。理即天理,是世间万物应遵守的至高的准则。而礼是理的外在 表现,它通过各种渠道达到约束人们的目的。人事上,体现在以礼为主要内容的 封建纲常伦理。政治上,以礼为中心的封建“礼治”的封建等级秩序。

    正因为礼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曾国藩非常重视对礼与礼学的阐述。

    他说;“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曾国藩对礼学的深刻见解具有发孔学义蕴的意义。他认为礼学是“经世 宰物”之学,是儒学四种学科的综合。

    有人曾说,曾国藩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虽然不免有夸大之嫌,但 是从他的理学思想来看,的确发前人之未发,博采众长并出新,体现出了晚清理 学在整个理学史上独树的特点。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曾国藩》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