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计算机应用论文
  • 计算机理论论文
  • 计算机网络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计算机 > 计算机网络论文 > 英国文化的论文|英国文化论文... 正文 2019-11-25 07:32:47

    英国文化的论文|英国文化论文3000字

    相关热词搜索:

    英国文化的论文

    英国文化的论文 英国文化的论文篇1 浅析英国茶文化与英国文学 1848年,东印度公司皇家植物园温室部主管罗伯特·福琼来到中国, 他将茶树种子放入一个用特殊玻璃制成的便携式保温箱中,偷偷地带上了从中国 开往印度的轮船,由此千万株以上的茶树苗在印度生根发芽,继而形成了大规模 的茶园。茶叶传入欧洲后,并没有像咖啡和可可那样受到过多的欢迎,直到它进 入远离欧洲大陆的英伦三岛,竟然奇迹地掀起了饮茶的风尚,并由此产生了世界 茶文化的一枝奇葩——英国的茶文化[1]。

    一、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 英语中有Teatime一词,指的就是占据英国人l/3生命的饮茶时间。英 式红茶更是以名目繁多、内容丰富闻名于世,其主要的内容包括:
    1.英式早茶 英国人在晨起时要饮“早茶”,又名“开眼茶”,即Earlymorning Tea,有 时在早茶之前还会有“床头茶”,即清晨一睁眼靠在床头就能享受的茶。而早茶主 要是以红茶为主要饮料,是英国当家招牌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集浓郁和清新于 一体,色泽和口感都相当出色。正统的早茶要精选阿萨姆、锡兰、肯尼亚等地红 茶调制而成,因此早餐茶的口感来自锡兰、浓度来自阿萨姆、色泽来自肯尼亚[2], 可见英国人的早茶还是相当讲究的,最适合早上起床后饮用。

    2.英式上午茶 这是最不为外人所知的英国饮茶习惯,又称为“公休茶”,大约持续20 分钟。英国人在上午1l点(亚洲时间上午10点左右),无论是空暇在家享受生活的 贵族还是忙碌奔波的上班一族,都要在这一时间休息一会儿,喝一杯茶,他们称 之为elevens,即早上十一点时的便餐,所以上午茶可以看成是英国人工作间隙的 一种很好的调剂方式[3]。总体说来,上午茶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不可能很繁 杂,所以成为英国茶中最简单的部分。3.英式下午茶 英文名称Afternoon Tea,这其实才是真正意义英国茶文化载体,英国 茶正是凭借其内涵丰富、形式优雅的“英式下午茶”——红茶文化享誉世界,“英 式下午茶”更是成为英国人典雅生活的象征。下午茶的专用茶源是大吉岭茶、伯 爵茶、火药绿茶或者锡兰茶等传统味的纯味茶,若是选择奶茶,要求先倒入牛奶 再放茶水[4]。

    正统的英式下午茶的礼仪十分讲究。首先喝茶的时间应该是下午四点 钟;其次在维多利亚时代,男士必须着燕尾服,女士则着长袍;第三,在茶会中通 常是由女主人着正式服装亲自为客人服务,非不得以才让女佣协助,从而以表示 对来宾的尊重。最后就是下午茶的点心了,通常是用三层的点心瓷盘装盛,第一 层放三明治、第二层放传统英式点心Scone(甜烙饼)、第三层则放蛋糕及水果塔, 并且一定要是从下至上的往回吃[5]。

    二、英国茶文化的内涵 1.从药用价值到饮品文化 茶传入英国时,茶的卖点在于它的药性。因此,当时在英国出售的中 国茶是一种神奇的、包治百病的药物。1699年,一位名叫欧灵顿的牧师写下一整 篇论文论及自然与茶叶的品质。文章中,他充分肯定了茶在治疗糖尿病,胆结石, 尿路结石,肾结石,水肿,视力虚弱等方面的良好功效,并一再推荐每个人都要 喝茶以取代酒,他认为饮茶可以使人保持清醒的同时心情愉悦,是一种享受型的 饮料[6]。

    当“红茶皇后”——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于1662年嫁给英王查理二世 后,茶与茶道开始在英国推广,中国茶逐渐由具有药性的植物转变为时尚生活的 象征,英国的上流社会将其演变成为一种具有异国情调和奢侈性的生活方式。

    “茶”开始作为一种饮品活跃起来,即使高昂的价格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却依然有着 固定的市场和消费群。

    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随着英国殖民贸易的扩大,海外茶源地 不断增加,英国进口关税也逐年递减,茶叶终于从奢侈品的位置走入平民百姓的 生活。伴随消费阶层下移,英国人对茶的消费方式也发生巨大转变。英国人非常 有创意的在红茶汤中加入糖、牛奶和蜂蜜,有时候甚至是加威士忌、黄油和鸡蛋等更奇怪的东西。在茶水中加入其它物质,是茶消费的一次改革,茶因此变得更 加实用。而英国人对中国茶的变革也完成了茶在引进后的本土化,饮茶因此更加 普遍。1750年前后,茶已经成了英国中产阶级黄油烤面包的惯常早餐中不可或缺 的饮品。

    2.高贵典雅的休闲文化 一个多世纪间,茶几乎变成英国的民族饮料。从17世纪最初的药品开 始,到了18世纪已然成为一种全民消费品。消费社会的繁荣反过来提高了饮茶的 格调。18世纪,英国社会出现了专门消费茶饮料的茶园,出现了饮茶必需的服饰 与器皿,甚至诞生了茶舞这样的艺术形式。

    真正意义上的英国茶文化诞生在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下午茶的发 明意味着饮茶摆脱了简单的饮食文化地位,逐步成为一种高雅生活的代名词。而 成为休闲文化后,饮茶也反过来促进英国社会的消费模式和社会价值观发生新一 轮的改变。

    英国下午茶是最华丽、最精致,也是最奢侈的饮食方式。在英国的下 午茶活动中,对环境的要求极为严格,必须能体现英国式的高雅文化与自然生趣 之间的紧密结合。同时,下午茶一定选择的是高档茶叶,茶具和餐点也有明确的 规范。这种系统化的要求代表了一种更高级的文化形式地产生——不是单纯解决 温饱的手段,而是综合了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生活方式,也成为社会娱乐的重 要手段之一[7]。

    3.考究繁复的英式茶道 英国的茶艺是英国茶 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英式茶道是茶艺过程中 所贯彻的精神,是可以和人生处世 哲学结合起来的。茶艺与茶道结合,才是物 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能真正体现英式茶道精髓的也恰恰是英国人对于茶具 的要求和基本礼仪的讲究。

    同时,除了有严格的品茶规范,英国茶文化对于品茗的 环境也有一 定的要求。英国人崇尚的是贵族式的优雅生活,下午茶会是品判个人文化修养的 社交场合,同时也是研习社交礼节、展示绅士淑女风采的最佳途径。男人们穿着 正式、大方得体,茶具都是轻拿轻放,以保证茶室内的安静;女士们谈吐优雅、 举止从容,有人从身边经过都会很有礼貌的微微挪动身体并且报以微笑。在一个正式的下午茶会上你可以充分感受英国人的 文学气质和个人修养所带来的冲击。

    因此除了茶艺和茶礼的内容,英国的茶道还体现在英国的文化中,而 这才是一个国家真正具备“茶道”的理由。英国所特有的下午茶文化是英国民族精 神的体现,英国人标志性的优雅、高贵完全浓缩在这个民族考究华丽的茶道中, 即使历史的辉煌早已不在,但是凝聚在茶文化中的那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 传统的追忆,已经深入英国人的血液,无法抹去。

    三、茶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相比中国和日本,英国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年的饮茶历史,但英国文学 家却对茶叶有着深厚的感情。茶在英国经过百余年的 发展,逐渐融入英国文化, 之后与英国文学有机结合,成为许多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茶叶带给 英国文学家一种全新且丰富的创作主体[8]。

    1.茶与诗歌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诗歌中描写情人们等待喝茶的情景:一点一 点地吃着烤面包,在叹息声中等待茶凉。拜伦称茶为“中国的泪水”,他“为中国 之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自然也是饮茶族中的一员[9]。据《拜伦传》记载, 即便是在前往希腊参加武装斗争的时候,他也保持着饮茶的习惯:“早上一起床, 他就开始 工作。然后喝一杯红茶,骑马出去办事。回来后,吃一些干酪和果品。

    晚上挑灯读书。”当然,红茶并不是他的唯一,在提到中国茶时,他往往提到红 茶和绿茶两种类型:
    我竟然 感伤起来,这都怪中国的绿茶, 那泪之仙女! 她比女巫卡珊德拉 还灵验得多,因为只要我喝它 三杯纯汁,我的心就易于兴叹, 于是就得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真可惜饮酒既已有害于人身,而喝茶、喝咖啡又使人太认真。

    同时期的著名诗人雪莱在1820年所作的一首三百多行的长诗,“致玛 丽亚·吉斯伯思”(Letter to Maria Gisbome)中写道:
    那药师医士抱怨的饮品,而我 会不顾劝诫大口痛饮,当死神来临 我们将抛币决定为饮茶而死谁第一。

    2.茶与散文 茶叶是圣洁的,散文是优美的,那么茶叶和散文的相融会是什么样呢 英国散文中留给我们的是惬意的,悠闲的、美妙的饮茶记忆。《四季随笔》,原 名《亨利莱克洛夫特的一生》(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是乔治·吉辛 的散文代表作,叙述的是隐士亨利·莱克洛夫特醉心于书籍、自然景色和回忆过 去的生活,作者记录了下午茶和茶会的时间、人物、礼仪等景象,抒发自己对茶 和家庭茶会氛围的感情和触动[8]。

    “我一天的光明时刻之一,便是下午散步后稍稍疲倦了回来,脱掉靴 子,换上拖鞋,将户外的上衣挂起来,换上舒服、家庭常穿的短衣,坐在深深的 软扶手椅上,等着茶盘,或者在喝茶的时候,这些是我最为享乐安闲的感觉。随 着茶壶的出现,浓郁的香味飘然吹进我的书房里面,多么美妙啊。第一杯带给我 心中怎样的安慰,以后则怎样从容不迫地啜饮啊;在寒冷的雨中散步之后,它带 来的是怎样暖热啊!同时看着我的书籍和图画,安然品位着拥有它们的幸福。我 看看烟斗;或者我带着似乎有所思的神气,准备装上烟叶。事实上,烟叶再没有 在茶后——它自己便是温和的感性人的东西一一那样安慰人,那样暗示富于人情 味的思想了。” 3.茶与小说 茶叶到达英国之后,不仅仅是“缪斯之友”,“众神的甘露”或诗人的灵 感源泉,也受到许多小说家的追捧。据说,“饮茶覆盖了几乎所有 英语的小说”。

    此言虽说有些夸张,但事实也足以证明,英语小说中充满着茶香和茶文化。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小说家,在其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中,茶字一共被使用的次数多达86次,数量远 远超出其它作品。狄更斯描写的关于“礼拜堂戒酒联合会布瑞克大街分会”的一次 月会情景,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当主人公维勒先生看到他们能喝下如此大 量茶水时,惊讶得目瞪口呆[9]。文中描写不仅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戒酒运动的 高涨热情,而且肯定了茶叶在英国戒酒运动中的特殊作用。

    四、小结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食品,也是一种 艺术品,更是一部文化史、 医 学史和文学史。透过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艺术、文化和文学等。茶叶从 东方到西方,从中国到英国,经历了坎坎坷坷,犹如人生的成长过程,最终日渐 成熟。在英国,茶最初是“药品”,随后上升到贵族的奢侈品,最后才成为必需品 国民饮料,进而演变成当今风靡世界的红茶文化。这一过程虽然漫长但是却增添 了英国历史、文化、 社会等多方面河流中的美丽。

    英国文化的论文篇2 试谈英国精英文化批判 【 论文 关键词】 社会 精 英文 化 大众 文化 【论文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文化研究成了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学 术思潮,而精英文化批判则是它的重要倾向之一。本文顺着英国。文化与社会传 统,追溯了精英文化的起源和 发展 ,以及它与大众文化的对立。通过批判它对 于少数派文化的尊崇和对于大众文化的排斥,揭示了精英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和 控制功能。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源于英国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成了西方学 术界格外热门的话题。文化研究广泛地渗透到各个学术领域,成为最具活力的学 术思潮,有的学者甚至断言文化研究已经取代后 现代 主义成为西方学术主潮。

    与此同时,文化研究又是最含混、最难以确定的领域,迄今尚没有一个确切的定 义.尽管有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它对精英文化 的批判。从一开始,文化研究便致力于批判精英文化,努力消解精英文化与大众 文化之间的对立,甚至可以说文化研究是在与精英文化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英国的精英文化传统源于何处呢精英文化是如何与大众文化对立起 来的呢在他早期的著作中,尤其是在《文化与社会》中,文化研究最重要的奠基者雷蒙·威廉斯顺着 历史 的轨迹梳理了英国的“文化与社会”传统,分析和批判 了精英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为文化研究的精英文化批判倾向奠定了基础. 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中指出,“文化观念和现代各种常用的文化 一词,是在被称为 工业 革命的时期进人英国的”[ij(P13),因此,若要追溯文化 及其与文化相关的各种概念,就必须从工业革命人手。

    工业革命是英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革命,它不仅极大地促进 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英国既存的现实关系,而且对英国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它把生产者简化为零碎的“手”,简化为赚取利润的工具,同时它 还使得从事崇高的精神 工作的人最终也被专门化为精神生产的工具,成为知识 机器。曾经如此崇高的精神竟然沦落为商品,服从于与商品生产大致相同的 规 律 。

    这种变化在 文学 艺术 领域表现得异常明显,这是当时仍旧高高在 上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无法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19世纪初期,随着封建贵 族的彻底没落,艺术家失去了封建时代特有的贵族资助制度的保护,生存问题立 刻摆上议事日程。为了生计,艺术家被迫屈从于无情的市场规律,在市场的惊涛 骇浪中拼杀搏击,想方设法兜售和推销自己的“产品”,以换取微薄的生活资料。

    亚当·斯密说,“如同鞋袜,人们向制造并为市场供应这类货物的货主 购买,[17(P64),亚当·斯密此处所说的“这类货物”指的就是艺术家的作品。市场 成了文学艺术领域内的决定因素,无形的手开始指挥和操纵艺术家有形的笔。出 于生存的考虑,艺术家不得不痛苦地适应市场订货的要求,尽力满足市场的需要, 以挣得自己的生活。艺术家那种人类精神导师的崇高地位一落千丈,过去笼罩在 艺术家头上的那层灵光消失殆尽。对于这种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 言》中有过精辟的论述:“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素被尊崇景仰的 职业的庄严色彩。

    它使医生、律师、牧师、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受它雇佣的仆役·[ 2 ] ( P468}69 )。在此情况下,艺术家只得无奈地用市场给予他们的“自由”去换取冷 酷的现金。在市场 经济 的大潮中,他们常常貌似高傲地步人市场,仿佛是为了 深人生活,寻找创作的灵感,实际上他们只是在寻找潜在的顾客和买主。拿波德 莱尔的话来说,艺术家只不过是“为钱而干的缪斯”,与街头流莺并无多大的区别: 为了一双鞋她卖掉了灵魂但在卑鄙者身旁,我扮出伪善的小丑般的高 傲,老天爷耻笑为当作家我贩卖我的思想。[3](P51)面对这种状况,原本养尊处优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们纷纷从各自的角度 亮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应对措施.无独有偶,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打出 了精英文化的旗帜. 从词源意义上来说,“精英((elite)”一词是与选择相 联系的,起初指的 是上帝的选择,带有浓厚的神学意味。18世纪以后,精英开始指世俗生活中一些 被挑选出来担当一定职务的人。到了19世纪,精英一词在英国流行起来。早在1823 年,拜伦就在他的长诗《唐瑛》中运用了精英这个词:“和高贵 的布莱克伯爵夫人一样,他既是人群中的骗子又是精英”。在拜伦的 用法中,精英一词显然还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到了19世纪 后半叶,精英一词开始与“最好的(the best)”联系起来,更多地表示精锐部队或上 层贵族. “文化”则是一个意义非常复杂的词语,对于什么是文化,不同的学科 对于文化有着不同的解释。据威廉斯考证,文化原来指的是“培养 自然 的成长”, 与土地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工业革命这个关键时期,文化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到 了浪漫主义时代,文化的意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成为了市场的对立物,开 始与教养联系起来,成了优秀的真正标准.这是文化观念的一次飞跃,文化从此 开始具有精英主义的韵味. 出于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 机械主义、财富积累、功利主义和现金交 易的深恶痛绝,柯勒律治把文化与人类精神生活联系起来,在他手里,文化获得 了高于其他一切人类活动的高尚地位,成为一切社会安排必须服从的上诉法庭. 他在《教会与国家政体》中写道:“国家的长久存在……国家的进步性和个人自由 ……依赖于一个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文明.但是,这个文明如果不以教养为基 础,不与人类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同步发展,那么文明本身如果不是一种具有很大 腐化作用的影响力,就是一种混乱低劣的善,是疾病的发热,而不是健康的焕发 ·川( P95-96 ).柯勒律治此处所称的教养实际上指的就是文化.在他看来,文化应该 成为文明的基础,这样文明才能保持“健康”,走向“完美”。

    这里,教养,即文化正式地与文明或者说社会联系起来,成为完美的 标准,具有特殊的功能,不仅可以用来影响社会,而且可以用来判断社会。不过, 柯勒律治也意识到,由于具有解体作用的工业革命的进程,教养比以往任何时候 都迫切需要得到国家的保障,因此,有教养的“知识阶层”应该凌驾于“暴民”之上,因为他们“是为学问培养的,并将学问成果传播于社会中”,这个阶层的保存和扩 大必须得到国家的保护和资助。既然这个阶层需要国家的供养,那人数自然不能 太多,只能由“一切所谓大学文科和 科学 的贤能之士与教授们”【’](阴)构成, 他们的职责是维持艺术的标准,防止裁判圈扩大到让公众参与投票。从此,文化 开始与少数有特权的阶层联系起来,这为以后的少数派文化或者说精英文化埋下 了种子。

    在整个19世纪,对文化研究作出最重要贡献的是马修·阿诺德。他明 确地把文化与完美等同起来,并在《文化与无政府主义》开宗明义地写道: 提倡文化能极大地帮助我们摆脱目前出现的困境;文化就是追求我们 的整体完美,追求的手段是通过了解世人在与我们最为有关的一切问题上所曾有 过的最好的思想和言论,……文化即是对完美的研究,引导我们把真正的人类完 美看成是一种和谐的完美,发展我们人类的所有方面;而且看成是一种普遍的完 美,发展我们社会的所有部分[1](P160-161) 这是阿诺德比较清晰的文化定义,他的定义明确地把文化与完美联系 起来。什么是完美呢在封建时代,完美总是与上帝联系在一起,上帝就是完美的 理想,为了达到完美,人类必须虔诚地信奉上帝,把上帝的理想当作自己的理想, 把自己完全地奉献给上帝.到了19世纪,神学传统已经日渐衰微,阿诺德自然不 会愚蠢到再把完美归结为上帝的荣光的地步,于是他推出了“过去曾经有过的最 好的思想和言谈”作为完美的代表,这种论调有着强烈的怀旧情结,肯定“过去” 的美好。这为后来的艾略特和利维斯蔑视当代文化的价值,只承认过去的美好开 了先河。

    应注意的是阿诺德所定义的完美是一种“整体的完美”、“普遍的完美”, 他意识到“只要个体仍然孤立,文化就不可能孕育完美。个体必须携同他人一起 向完美迈进,必须不断地尽他所能,扩大并增大那涌向完美的人流的规模。若不 遵循这个道理,他自己的发展将受到阻碍和被削弱·[1](P165)。这就是说,对于 完美的追求不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一种普遍的的活动,这种 普遍性是个人完美的有效保证。在这里,阿诺德进一步把文化与社会联系起来。

    如何实现完美呢阿诺德首先想到的是国家,他把国家当作达到普遍完 美的媒介。然而,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国家只是各个阶级利益冲突的舞台,充满 矛盾和斗争,根本无暇顾及普遍的完美。于是阿诺德想到了少数免受本阶级的一 般概念和习惯的腐蚀和蒙蔽的精英人物。在他看来,这些人物的心中潜藏着“最佳自我”,只要通过 教育 、诗歌(实际上就是广义的艺术)和批评等手段唤醒他们 心中的“最佳自我”,使他们获得普遍的人性和对人类完美的无限热爱,他们就能 引导芸芸众生走向普遍的完美,达到拯救众生拯救社会的目的. 作为19世纪英国思想界的一位伟大而重要的人物,阿诺德把文化提高 到世俗宗教的地位,极大地推动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发展,预示了未来一百多年英 国文学知识分子争论不休的许多问题,如文化的概念、文学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 用、科学的冲击等,功不可没。但是,他的文化理论过分地夸大了文学文化的作 用和功能,把文化局限于少数精英人物手中,具有浓厚的精英主义意味和贵族倾 向。

    自阿诺德之后,对精英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当属20世纪的两位文学家 和思想家,一个是T. S.艾略特,一个是F. R利维斯.由于他们的思想某种程度地控 制着战后的英国思想界,所以雷蒙·威廉斯重点研究和批判的对象就是他们二位。

    艾略特是英国著名的诗人,以长诗《荒原》享誉世界,在建构文化理 论方面他也颇有建树,他“把文化讨论推上一个重要的新舞台”川cP}}。他在《对 文化定义的笔记》指出: 如果那些条件与读者任何狂热的信念冲突,例如,如果读者对文化与 平均主义居然会发生冲突感到震惊;或者如果他对有些人竟然会有‘出身的优先 权’感到荒谬,那么我不会要求读者改变信念,我只会请他们不要再在口头上高 谈文化[1](P301) 这段话比较完整地表述了艾略特的文化精英主义思想。在他看来,文 化必然与平均主义产生冲突,文化注定是拥有“出身优先权的”少数人的专利,大 众对此不应有任何的异议,那些拥有“出身优先权的”人也不必感到耻辱,而应感 到骄傲。谁不承认这点,那就等于承认自己对文化漠不关心,那也就不配谈论文 化,最好免开尊口,保持缄默。这无异于剥夺了大众创造文化、享受文化的权利。

    涉及到具体的 文化定义时,艾略特最i!;豪的特点就是把文化与“整个生活方式” 联系起士。受20世纪人类学、 社会学的文化研究的;.响,一乙可以说是继承了英 国 文学传统的文化观念,他把在阿诺德那里并不非常明显的这种文化含义明确 化,认为“文化这个术语……包括一个民族所有的独特活动和兴趣,[1](P303)。

    因此,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并不只有一种文化,而有可能存在多种文 化。整个生活方式有一大部分是属于无意识的,而我们通常所称的文化—一种宗教、 法律 体系、 艺术 品,只是整个生活方式文化的一部分,即有意识的部分。

    艾略特因此提出了文化分层的理论,他区分了“有意识的文化”和“无意识的文化” 的概念,但这并不表明他愿意真诚地对待各种不同的文化,这只不过是他用于欺 骗读者的一个幌子,目的是为了使读者相信他的分析具有社会学的基础,为自己 披上并不墨守成规的美丽外衣,避免可能受到的直接批判。他重视的是有意识的 专门化的高级文化,即大写的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则被贬为“文化代用品”,因此 高级文化,或者说精英文化应该成为整个社会风尚和趣味的楷模。

    这种专门化的高级“文化”是“不应该由其他所有阶级来平等分享的东 西,川( P305 ),它总是某种程度地与社会特权联系在一起,往往掌握在少数有 教养的人的手中。这些统治阶级的优秀代表在继承了财富和地位的同时,也继承 了创造、保护和享受高级文化的责任和特权;普通人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利对高级 文化指手画脚。如果让任何人都参与对有意识的高级文化代表人物的成果进行评 价的话,那只能是糟蹋文化.显然,这种高级文化是与统治阶级的特权紧密相连 的,对于维护这个阶级的利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艾略特极力反对“文化扩散” 理论,认为文化扩散着包含“掺杂”和“贬值”,必然会降低高级文化的标准和质量, “因为少数人文化质量的根本条件,乃是今后仍旧把文化保持为少数人的文化 艾略特的高级理 论文 化是以他的精英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在探讨精 英问题时,艾略特甚至反对20世纪广为流行的精英流动理论,坚持精英只能固定 在上层阶级中,因此高级文化也就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实际上是掌握在统治 阶级和上层阶级的手中,使之成为上层阶级的特权.面对20世纪更为错综复杂的 社会现实,艾略特没有赤裸裸地鼓吹精英文化,他采取了迁回战术,企图用文化 分层理论在一个民主浪潮高涨的时代里继续维护少数人的高级文化,以期达到使 统治阶级的文化控制合法化的目的,用心良苦,手法巧妙,很是富有欺骗性和迷 惑性. 在20世纪依旧明确提倡少数人文化的是F. R利维斯.对于20世纪流行 的大众文化,利维斯提出了坚定的批判。他认为伴随着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是标准 化和“深度抹平((leveling down) ",引起的是人们廉价的反应,赚取的是人们廉价 的眼泪。应该说,他的批判某种程度上确实揭示了大众文化的 负面后果,在急剧变化的社会里,有时确实能够起到警戒世人的作用。

    但是,利维斯不是积极地面对现实和问题,致力于改善大众文化的质量,而是祭 起少数人文化的旗帜。他在《大众文明与少数人文化》一书的开头就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少 数人文化立场: 在任何时代,具有洞察力的艺术欣赏与文学欣赏依赖于极少数人;只 有少数人才能够作不经提示的第一手判断(除了简单的和大家熟悉的作品外).能 以真正个人的反应并被认可的这种第一手判断的人,虽然人数略多了些,但仍然 是很少的少数派……依靠这少数人们,我们才有能力从过去人类 经验的精华中 得到益处;他们保存了传统中最精巧和最容易毁灭的那些部分……美好的生活以 这些 语言和习语为基础,没有这些语言和习语,精神的特性就会受到阻碍而变 得不连贯,我所说的“文化”指得就是对这样一种语言的 使用[‘](,,,‘). 利维斯自诩他的文化概念源于阿诺德,以示正宗,但稍加留意我们就 会明白,他的文化概念并不完全符合于阿诺德的概念。阿诺德强调的是通过了解 和研究“曾经有过的最好的思想和言论”去追求整体的完美,利维斯则把文化与 “具有洞察力的艺术欣赏和文学欣赏”等同起来,这实际上是把“曾经有过的最好 的思想和言论”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和专门化为文学和艺术。最后,这种文学文化 和文学研究的中心又落到了语言上面。因为通过语言,我们的精神的、道德的和 感情的传统才得以传递下去,而最好的语言则保留在文学中:“如果当代的用法不 是倾向于提高而是贬低语言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指望文学了,这样才能有希望 与我们的精神传统、与‘各个时代精选的经验’保持联系,因为文学中保存了最为 精妙优美的语言用法·[4](P103) 显而易见,利维斯的少数人文化中的这个少数人实际上是一个文学少 数派,“一个不但能够欣赏但丁、莎士比亚、邓·多恩、波德莱尔、哈代(仅举重要 的例子),而且能够认识这些作家最近的继承者的那个少数派”川( P326 ),其职责 是保存文学的传统和最优秀的语言能力,为更美好的生活设定标准。利维斯主张 以文学少数派作为中心,这部分地是出于对自己个人专业的偏好,是文学研究专 门化的结果之一,但更多地是由于社会的变化,尤其是文学研究和文学知识分子 在大学和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受到的冲击.由于 科学 研究及其他新兴文化 形式(如广播、电影、电视)的挑战,纯粹的文学研究失去了中心的地位,日益走 向边缘,曾经有过的荣光和辉煌已成为昨日黄花,它的作用日趋降低,它所代表 的传统价值也已失去了耀眼的光环.文学研究者不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导师和社 会生活的指导者和评判者,这是利维斯不愿接受的事实. 在审视了英国精英文化传统之后,雷蒙·威廉斯接着考察的是大众文 化。威廉斯首先检视的是大众的观念。

    历史 地看,英国的大众这个概念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确定其含义:人口向 工业 城镇的集中、工人向工厂的集中、 “由工人阶级派生出大众行动”。因此,所谓的大众指的是人口的聚集,尤其是工 人的聚集,在很大程度上这是英国精英分子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一个概念,是精 英们看待人们的一种便利方式,指的是精英们的统治、控制、教诲、取乐的对象, 这种大众无异于群氓无赖.这个概念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差别,它在词义中保留了 乌合之众的传统特征:容易受编、反复无常、群体偏见、趣味低级、习惯丑陋.这 样一来,大众便成了文化的威胁、对精英文化捍卫者的威胁.因此,在整个精英 主义文化观念中,大众一词带有明显的贬义,与之相联系的许多词,如大众文化、 大众 教育 、大众文明、大众传播、大众思想、大众民主……无不带有贬义.这 种大众的用法实际上是精英阶层用以证明少数人文化的合法性,维护精英文化和 现行体制,对大多数人实行控制的一种手段。对此,威廉斯深表愤怒,并且提出 了挑战,他写道: 实际上没有大众;有的只是把人看成大众的那些看法.在一个城市工业 社会里,有许多机会使人们产生这些看法.重要的不是重申客观条件,而是个人 地、具体地考虑这些条件对我们的思考产生了什么影响,事实当然是,看待其他 人的方式已经成为我们这种社会的特征,是为了 政治 剥削或文化剥削的目的而 受到重视的.折衷地看,我们看到的是其他人,许多其他人,我们不了解的其他 人.实际上,我们根据某种方便的公式把他们聚合 起来并加以让释,在它的条件 中,这个公 式是成立的.但是,我们真正应该检验的 是这个公式,而不是群众。

    如果我们记住 我们自己也直接被其他人聚合成群,将会 有助于我们进行这种检 验。只要我们发 觉这种公式不足以让释我们自己,我们也 可以承认它不足以让 释那些我们不了解 的人。

    这段话读起来似乎有点拗口,但威廉斯决不是为了玩弄文字游戏或者 卖弄学问才写下这段话的,他的目的是要揭示大众一词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功能和 控制功能。在他看来,大众不是群氓,而是多数人,所谓的大众只是工业革命导 致的一种 自然 的聚合或组合.精英们杜撰并广泛使用“大众”这个概念,目的是 为了显示自身的优越性,贬低大多数人,以便进行政治的剥削和文化的剥削,成 功地把多数人排除在文化之外. 通过揭示“大众”一词所蕴涵的意识形态功能,威廉斯批判了“精英文 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对立.他指出,“从本质上来说,文化是整个生活方 式”L1](P403),包括机构、习俗、思想习惯、意图、知识和想象的作品.虽然他的文化观念受到了阿诺德等人的影响,但这种文化观念极大地扩展了文化的范围, 某种程度上消解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对立,有助于营造一种共同文 化,为后来的文化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英国文化的论文|英国文化论文3000字》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